第三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传染病的传染源是指()
A.病原体 B.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C.病人的排泄物 D.环境中的污染物
2.面对禽流感疫情,上海、杭州等地关闭了活禽交易市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感染禽流感的家禽, 属于病原体
B.关闭活禽交易市场, 属于保护易感者
C.对健康人注射流感疫苗,属于控制传染源
D.流感疫苗注入人体产生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3.骨骼肌中间的部分叫做( )
A.肌腱 B.肌腹 C.肌肉纤维 D.关节
4.疟疾由侵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致死 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 治疗疟疾效果显著, 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
A.疟原虫是传染病疟疾的传染源
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C.消灭传播疟疾的蚊子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疟疾属于寄生虫性传染病
5.下列几种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第 1 页(共 14 页)
A.多晒太阳, 能预防佝偻病
B.消灭患病动物, 减少传染病发生
C.注射卡介苗能预防肺结核
D.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预防细菌性痢疾
6.在完成投篮动作时, 提供动力的结构是( )
A.骨 B.关节 C.骨骼肌 D.神经
7.安全生活离不开科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芽的马铃薯有毒, 不宜食用
B.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烹调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前,要做灯火试验
D.发现煤气泄漏, 应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排气
8.上臂骨与前臂骨的连接属于( )
A.不活动连接 B.微活动连接 C.半活动连接 D.活动连接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抗原物质的是()
A.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B.肿瘤细胞
C.天花病毒 D.抵抗病原体的蛋白质
10.对人体完成某一动作(如屈肘)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必须有肌肉收缩 B.必须有肌肉舒张
C.必须有神经支配 D.必须有激素调节
11.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可用于治疗疟疾而获得诺贝尔奖。疟疾
是由单细胞动物疟原虫引发的疾病。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对黄花蒿适当增强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其对无机盐的吸收
B.疟疾属于传染性疾病是因为该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同时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C.让人患疟疾的疟原虫是该病的传染源
D.疟原虫的细胞结构与黄花蒿的细胞结构相同
12.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 ),目前治疗此病比较有效的方法是( )
第 2 页(共 14 页)
A.肺癌、化学疗法 B.白血病、骨髓移植
C.胃癌、放射疗法 D.肝癌、基因疗法
13.用于灾害现场搜救的高科技救援设备“音频生命探测器 ”,主要依靠探测人体的哪种生命活
动来判断生命的存在( )
A.呼吸 B.心脏 C.血液循环 D.神经调节
14.下列描述中,病毒对人类有害的是( )
A.利用病毒制作疫苗
B.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C.噬菌体可预防烧伤病人感染
D.艾滋病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2024 年 3 月, 家住安徽的杨老汉发现自家的一盆“滴水观音”(一种植物)发嫩芽了,出于好 奇, 他将嫩芽摘下送到口中, 才嚼了几下, 就出现口角发麻、口内疼痛、流口水等症状,经医生
诊断是“滴水观音 ”的汁液中毒造成的, 则杨老汉的中毒类型为 。
16.为做好人类禽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部要求各地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 治疗。从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上述措施属于 。某男子与一位重症禽流感患者有过接触, 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但除了体温有升高,没有出现其他症状。从产热和
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分析, 体温升高是由于 所至,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中。
17.家庭药箱配备药品应遵循 、 、 等基本原则.
18.传染病是指一类能够在 之间或 之间相互 并广泛
的疾病,它具有 和 等特点。
19.图是李涛同学用两片长方形的木板[1]、[2].两条松紧带[3]、[4]和一颗螺丝[5]制作的肌肉
牵拉运动模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3 页(共 14 页)
(1)图中的两块木板[1]、 [2]相当于两块 .[3]、 [4]相当于 螺丝[5]相当
于 。
(2)根据图中箭头判断,此时的[4]应处于 状态.[3]应处于 状态。
(3)如果[5]表示肘关节,则此时过程表示屈肘还是伸肘动作 。
(4)图中[3]、[4]两条松紧带的两端都是分别连在[1]、[2]两块木板 上, 这表示骨髓肌两端的
绕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5)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人在运动时要靠 牵拉 ,绕关节完成动作。
三 、实验探究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针对“手机屏幕的细菌比马桶按钮的多 ”的传言,两组科学兴趣小组分别用无菌棉从手机屏 幕和马桶按钮上取样后制成 10mL 菌悬液, 取 0.1mL 菌悬液均匀涂抹在相同的培养基上, 放入同 一恒温培养箱中,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统计,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
(1)实验前将培养基高温灭菌, 目的是 。
(2)两组实验操作均正确且一致,但结果截然不同,原因可能
是 。
(3)实验中他们另取 0.1mL 无菌水均匀涂抹在丙组培养基上, 增加丙组的目的是为
了 。
21.根据农业部统计,自 2005 年初至 2006 年 3 月,我国共发生 35 起禽流感疫情.已知该病的病 原体是 H5N1 型禽流感病毒,科学家已经研制出疫苗.但疫苗在广泛应用之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 将未感 H5N1 型病毒的一群健康的小鸡分为 A.B 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有
关问题:
第 4 页(共 14 页)
(1)A 组小鸡注射 H5N1 型疫苗以后,小鸡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相应的 ,这种免
疫的类型是 。
(2)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 疫区周围 3km2 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捕杀.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
病的哪种措施?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青霉素是一种药效显著的抗生素,但长期使用青霉素后却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从而使青霉素
失效.你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吗?
23.春节过后,新冠肺炎疫情又呈现多点散发态势。病例显示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等因素影响, 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在此情况下,我国进一步推动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并批准了
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1)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肺部炎症,其讲话、咳嗽时,会喷出大量含有新冠病
毒的飞沫, 这样的病人属于传染病流行基本环节中的 ,应当强制隔离治疗。
(2)近期,浙江省多地已启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包括“灭活+重组蛋白”和“灭活十 腺病毒载体”两种组合。接种疫苗的人会发生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从而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3)疫情防控不可掉以轻心,大家要时刻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
距离等,这些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第 5 页(共 14 页)
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B
【解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 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这三个基本环节, 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 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
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故选 B。
本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 只要掌握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及其概念,就能准确做题。
2.D
【解析】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 个 环节。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 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 疫力而容易感染病的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禽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属于传染源;关闭活禽交易市场, 属于切断传播途 径; 对健康人注射流感疫苗, 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流感疫苗注入人体产生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
疫。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3.B
【解析】人体的骨骼肌共有 600 多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一般骨骼肌的两端是白色的肌腱,分别附着在相邻的骨上。中间部分为肌腹,主要由肌纤维构成。
第 6 页(共 14 页)
当肌腹收缩时, 通过肌腱牵动骨围绕关节运动。
骨骼肌中间的部分叫做肌腹。
故答案为 B.
4.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知道传染病的类型。传染病的预防有三个:控制
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A.疟原虫是传染病疟疾的病原体,错误;
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正确;
C、消灭传播疟疾的蚊子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D、传染病有病毒性、寄生虫性和细菌性传染病,故疟疾属于寄生虫性传染病,正确。
故答案为: A
5.D
【解析】(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 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如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 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
者.
解: A.佝偻病不属于传染病, A 错误;
B、患病的动物属于传染源,消灭患病动物应该属于控制传染源,B 错误;
C、注射疫苗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 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 错误;
D、食物是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 正确;
故选: D
6.C
【解析】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 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
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
第 7 页(共 14 页)
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 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 共同完成的. 例如, 屈肘动作和 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 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 张.在运动中, 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 关节起支点作用, 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故选: C
本题考查骨、关节和骨骼肌的作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
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7.
【解析】A.发芽的马铃薯有毒, 不吃有毒的食物, 故 A 正确;
B.亚硝酸盐有毒,不能食用, 故 B 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会使人窒息死亡, 二氧化碳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做灯火试验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少, 故 C 正确;
D.在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 D
错误;
故选: D。
8.D
【解析】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骨连接的形式有三种:不活动的连接,如脑颅骨各骨之间 的连接;半活动的连接,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接;能活动的连接,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上肢 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能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运动中,关节起着支点
的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
解:人的上臂骨与前臂骨的连接叫肘关节,关节属于能活动的连接.
故选: D
9.D
【解析】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
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
第 8 页(共 14 页)
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天花病毒、 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肿瘤细胞都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都属于抗原,抵抗病原体的蛋白质
是抗体。故选 D。
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免疫与计划免疫,要了解抗原的概念及特点, 才能准确做题。
10.D
【解析】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骨骼肌肌群在神经系 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例如,当屈肘时,肱二头肌屈肌肌群就会收缩,而肱三头
肌等肌群则会舒张。
对人体完成某一动作(如屈肘)时,是由多组骨骼肌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肱二头肌屈肌肌群
就会收缩, 而肱三头肌等肌群则会舒张来完成的。但这一过程不一定需要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 D.
11.
【解析】解: A.对黄花蒿适当增强蒸腾作用,为运输水和无机盐提供了动力,有利于无机盐的
运输, A 错误;
B、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属于血液传染病, B 正确;
C、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 C 错误。
D、疟原虫是由单细胞动物,黄花蒿是植物,它们的细胞结构各不相同, D 错误。
故选: B。
12.B
【解析】本题考查癌症的危害.白血病是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白
血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骨髓移植.就此作答.
解: A.化学疗法就是利用能治疗疾病,但不导致病人死亡的化学物质治疗某种疾病.它是将药 物经血管带到全身,对身体所有细胞都有影响.这种疗法有时也称为“胞毒疗法 ”,因为所用药 物都是有害,甚至是带毒性的,体内细胞,无论是否恶性细胞,都受到破坏.尽管化疗可能引致
令人不适的副作用, 但大多数人在接受治疗期间基本上仍可过着正常的生活.
B、骨髓移植是器官移植的一种,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方法.用
第 9 页(共 14 页)
以治疗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一些恶性肿瘤.用此疗法均可提
高疗效,改善预后, 得到长生存期乃至根治. 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骨髓移植.
C、放射疗法是用 X 线, γ 线、电子线等放射线照射在癌组织,由于放射线的生物学作用,能最 大量的杀伤癌组织,破坏癌组织,使其缩小.这种疗法,是利用放射线对癌细胞的致死效果的疗 法, 由于足够的放射剂量仅是对被照射部位有治疗效果,所以,是和外科手术疗法相同为局部疗 法.由于进行放射疗法,癌又能治疗,症状又能改善, 又能延长生命是最好的期望结果,不言而 喻这也是作为放射疗法的适应症.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是在分裂期最高,在 DNA 合成期其敏 感性最低,这是清楚的.放射疗法不那么损伤周围正常组织,仅是对异常增殖的癌肿给予大量的
杀伤, 使之缩小,同时机体又再次尽可能发挥最大的调节功能.
D、基因疗法, 就是利用健康的基因来填补或替代基因疾病中某些缺失或病变的基因,目前的基 因疗法是先从患者身上取出一些细胞,然后利用对人体无害的逆转录病毒当载体, 把正常的基因 嫁接到病毒上, 再用这些病毒去感染取出的人体细胞,让它们把正常基因插进细胞的染色体中, 使人体细胞就可以“获得 ”正常的基因, 以取代原有的异常基因.基因疗法的典型例子是半乳糖 血症病人的基因治疗.这种病人由于细胞内缺少基因 G,不能产生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换酶, 以致大量半乳糖-1-磷酸和半乳糖堆积在肝组织中, 为了治愈这种病人, 人们把大肠杆菌(一般 内含 G 基因)能产生半乳糖酶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提取出来,让噬菌体作为运载体带入病人的细 胞内,病人细胞便开始产生半乳糖酶.这样,原来不能利用半乳糠的细胞便恢复了对半乳糖的正
常代谢.
故选: B
13.B
【解析】此题考查“音频生命探测器 ”的用途.
解: 最近两年,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人员伤亡.搜救人员在搜救过程中采用了音 频生命探测仪,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
音频信号放大, 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故选: B
14.D
第 10 页(共 14 页)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从病毒的结构和与人类的关系方面来切
入.解答的关键点是知道有的病毒是有害的, 有的病毒是有益的.
解: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 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体的不同,我们把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 病毒和细菌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有的病毒对人有害如艾滋病毒,艾滋病病毒使人的免疫 系统瘫痪; 有的可以治疗疾病对人有益, 如绿脓杆菌噬菌体(细菌病毒),可以治疗绿脓杆菌感 染; 利用动物病毒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利用减毒或灭毒的病毒研制疫苗来防病.因此有的病毒是
有害的,有的病毒是有益的.
故选: D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解析】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农药、一些医用药物及工业毒物,经接触或进入人体后,有时会影 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引起病变,这些物质称为环境毒物,由环境毒物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
由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中毒称为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饮食食物中含大量微生物及它们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杨老汉中毒的原因
是嚼了几下滴水观音”的嫩芽, 而“嫩芽“ 中含有有毒的汁液,所以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故答案为: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16.
【解析】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为做好人类禽 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部要求各地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从预防传染 病角度分析,该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相对恒定,人 体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发热是因为产热增多散热减少的原因。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 统的调节之下, 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故答案为: 控制传染源; 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脑干。
17.针对性;实用性;急救性
【解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 第 11 页(共 14 页)
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属于安全用药小药箱器具的是体温表、纱布、剪刀;内服药是指必须口服,经消化道才能吸收的 药物.内服药有:止泻药、感冒药、乘晕宁、硝酸甘油;外用药是指在体表黏贴的膏药,或涂抹 的药物,外用药有: 创可贴、烫伤膏、红花油、酒精、碘酒.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 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 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 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 方药不必医生嘱咐下使用,处方药不能自己购买,按照说明服用.因此, 家庭药箱配备药品应遵
循的原则是针对性、实用性、急救性等, 而不必面面俱倒.
18.人与人;人与动物; 传播;流行;传染性;流行性
【解析】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就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不同,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是指一类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和
流行性等特点。
故答案为: 人与人; 人与动物; 传播;流行; 传染性;流行性
19.(1)骨; 骨骼肌; 关节
(2)收缩;舒张
(3)屈肘
(4)肌腱
(5)骨骼肌; 骨
【解析】本题是制作的骨骼与骨骼肌骨的位置关系的模型,首先需要判断出各结构的名称,据图 可以看出此图是模拟动物体的某一关节, 因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
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本题考查骨和骨骼肌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考查了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当骨骼肌受神经
传来的刺激收缩时, 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三 、实验探究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第 12 页(共 14 页)
(2)可能是手机的取样部位和马桶按钮的取样部位不相同
(3)形成对照
【解析】 (1)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
交流。
(2)对照实验: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实验前将装有
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 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2)两实验组实验操作均正确且完全一致, 但实验结果截然不同,原因可能是手机的取样部位和
马桶按钮的取样部位都不相同。
(3)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实验中他们另取 0.1mL 无
菌水均匀涂抹在丙组培养基上, 增加丙组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
21.(1)抗体;特异性免疫
(2)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1)由分析可知给小鸡注射 H5N1 型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 其 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小鸡体内后不会使鸡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 生相应的抗体, 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 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小鸡 H5N1 型禽流感病毒的病原 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 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 属于特异性免疫.(2)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
疫区周围 3km2 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捕杀, 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此题为基础题, 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免疫与计划免疫的特点。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解:由于病菌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病菌基因库中原本就有抗药基因,但是由于生活 环境关系, 该基因的表达并不明显.当人体长期使用青霉素, 细菌的抗药基因就会选择性表达,
含有抗药基因的细菌会大量繁殖,进而表现出抗药性,抗药性细菌的出现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 13 页(共 14 页)
故答案为:当人体长期使用青霉素,细菌的抗药基因就会选择性表达,含有抗药基因的细菌会大
量繁殖,进而表现出抗药性,抗药性细菌的出现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源于达尔文于 1859 年发表《物种起源》.
23.
【解析】解:(1)(3)从传染病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能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因此新型冠状 病毒是病原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新冠肺 炎流行期间,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属于传染源。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属于切断传播途
径。
(2)疫苗是用毒性减弱或者已经死亡的病原体制成生物制品,人们常用疫苗来预防传染病, 疫 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它能消灭和清除病毒,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 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传染源。
(2)特异性免疫。
(3)切断传播途径。
第 14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