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考】2015-2016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1章行星地球(课件+练习册+单元测评AB卷)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练考】2015-2016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1章行星地球(课件+练习册+单元测评AB卷)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8-23 09:37:18

文档简介

课件266张PPT。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经纬网(初高衔接)
第2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3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单元总结提升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三维目标第一节 │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结构框图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
第一节 │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2)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第一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
(2)特殊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重点难点第一节 │ 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建议第一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播放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视频,“天宫一号”属于什么样的天体?”天宫一号”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新课导入第一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如果我们向宇宙深处某些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发送地球的问候,那么该如何告诉他们我们的具体位置呢?为什么现在人类的宇宙生命探索仍然没有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为什么地球具有存在生命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 第一节 │ 学习目标 1.运用相关图文说明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特点,明确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
2.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及相关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________的存在形式,统称天体。
(2)类型:常见的天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卫星、流星、彗星、星云及星际物质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________。
第一节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物质恒星行星星云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天体系统。第一节 │ 课前梳理 相互吸引相互绕转银河太阳地月? 知识点二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图1-1-1 太阳系模式图
1.主要成员
(1)八颗行星(距日由近到远):_____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________、土星、________、________。
(2)小行星:小行星带主要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第一节 │ 课前梳理 水星火星木星天王星 海王星 金星火星轨道木星轨道 2.运动特点
(1)________性。(2)________性。(3)________性。
3.结构特点
注:数值为与地球的质量或体积之比。
(1)巨行星:________、________。
(2)类地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 │ 课前梳理 同向近圆共面水星地球木星天王星 海王星 金星土星火星 [特别提示] 在太阳系中,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在自转、公转等运动特征和质量、体积、平均密度等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第一节 │ 课前梳理 ? 知识点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一节 │ 课前梳理 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天体
  1.天体类型及其特点要点探究第一节 │ 要点探究第一节 │ 要点探究  2.流星体和陨星

图1-1-2
流星体是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未燃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面,叫作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作陨石,铁质陨星叫作陨铁。
大气层以外的流星体属于天体。降落到地面的陨星作为地球的一部分而存在,故不能称之为天体。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1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在轨飞行15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了授课,并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在“神舟十号”飞船上能否看见星星等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神舟十号”宇航员王亚平从“天宫一号”往外看,最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①极光 ②恒星 ③星云 ④流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陨星是(  )
A.一种流星现象 B.宇宙空间的一块石头
C.降落到地面未烧尽的流星体 D.星际空间的固体小块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天宫一号”在距离地球340千米的高空飞行,地球大气十分稀薄,在这一高度,很少有极光、流星现象。恒星、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数量多,在“天宫一号”上可以看到恒星。第(2)题,陨星是降落到地面未烧尽的流星体,不属于天体。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与距太阳距离有关的特征,除各行星表面的温度外,还有各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距日由近至远,周期变长。 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2 图1-1-3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为距离太阳最近的大天体,椭圆为天体的运行轨道。读图回答(1)~(2)题。

图1-1-3
(1)属于卫星的天体是(  )
A.甲 B.乙 C.丙 D.丁第一节 │ 要点探究 (2)天体乙的表面最高温度远高于地球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  )
①天体乙的公转周期长 
②天体乙的自转周期长 
③天体乙与太阳的距离较近 
④天体乙外围的大气层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围绕太阳转的是大行星,围绕大行星转的是卫星,故丁为卫星月球。第(2)题,根据距太阳距离远近推断,乙为金星。距太阳距离越近,天体表面温度越高,公转周期越短,故①错误、③正确,排除A、D两项。对天体表面温度有影响的是天体的自转周期,自转周期长,表面温度高,而天体乙的大气层较地球的薄,故选B项。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如何寻找地外生命
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具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原因是: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行星运行轨道);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具有一定的体积、质量,形成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形成。寻找地外生命应在银河系或河外星系寻找 。寻找方法是:寻找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在这类恒星周围的适当位置,寻找质量、体积适当的行星。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3 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1)~(2)题。
(1)人类太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  )
A.它有四季更替
B.它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它有昼夜交替
D.其自然环境与地球的最相近第一节 │ 要点探究 (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上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D (2)B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相关数据判断,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相似,故人类太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第(2)题,液态水的存在要求地球有适宜的温度。第一节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第一节 │ 图表解读 图表解读 教材P4,图1.4
  该图和图1.2一起,可以表达地球在宇宙中的准确位置,也可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阅读该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找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说出地球的“左邻右舍”,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了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即类地行星轨道与巨行星轨道之间。第一节 │ 图表解读 (3)认识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特征。
(4)了解哈雷彗星轨道具有扁长形的特点、自东向西的公转运动方向和彗尾长度与其距离太阳远近的关系(近长远短),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5)认识八大行星的大小、有无光环、温度高低(近高远低)等基本情况。第一节 │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4读图思考】 第一节 │ 教材活动【P4~6活动】
1.通过分析图表可以看出:
(1)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具有同向性。
(2)根据图和表中的行星轨道倾角数据可知,行星公转轨道差不多在一个平面内,轨道倾角最大的水星也只有7°,即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
(3)表中数据显示,行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较小,偏心率最大的水星也只有0.206,非常接近圆形,即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第一节 │ 教材活动 2.
类地行星的体积和质量比较小。与其他类地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较大。
3.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没有特殊的地方。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第一节 │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天体与天体系统
1.下列物体可称为天体的是(  )
A.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
B.卫星
C.吉林一号陨石
D.按航线飞行的飞机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B
[解析] 天体是位于太空中的各种星体、气体和尘埃,地球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原来在宇宙空间,后来落到地球上的物体,也不属于天体范畴。第一节 │ 课堂随练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2005年5月24日称,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飞船经过漫长的旅行,已飞过了太阳系的激波边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阳系外空间的人造航天器。据此完成2~3题。
2.“旅行者1号”飞船进入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
3.“旅行者1号”飞船属于(  )
A.人造天体 B.行星
C.彗星 D.流星体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1.C 2.A
[解析] 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旅行者1号”飞船属于人造航天器,即属于人造天体。第一节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太阳系成员及其特征
2013年6月,一颗小行星和另一颗直径约600米的小天体“结伴”与地球“擦肩而过”,之后向小行星带“飞去”。据此完成第4题。
4.小行星带位于(  )
A.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
B.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C.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
D.金星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B
[解析] 小行星带在太阳系中,主要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第一节 │ 课堂随练 “冲日”指地外行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一侧时发生的天文现象。2014年4月9日,我国观测到了“火星冲日”奇观。据此完成第5题。
5.图1-1-5中能正确表示此次“火星冲日”时天体位置的是(  )

  
A     B     C    D
图1-1-5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B
[解析]“冲日”指地外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形成一条直线位置时发生的现象。火星位于地球外侧,故B项正确。第一节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生命存在条件探索
国外媒体报道,鲸鱼座τ星(Tau Ceti)有5颗行星环绕,其中鲸鱼座τ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据此回答第6题。
6.鲸鱼座τ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  )
A.该行星的昼夜温差适中
B.该行星上有厚厚的大气
C.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是一颗特殊的星球
D.该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 第一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孕育生命最重要的条件是行星上具有液态水。具有存在液态水的条件说明该行星距恒星的距离适中。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节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识记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
(3)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太阳活动的特征。三维目标第二节 │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节 │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第二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1)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
(2)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
重点难点第二节 │ 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般不应让学生直接记忆这四个方面,而需要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教学建议第二节 │ 教学建议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阐述。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及其与太阳活动现象的对应关系要弱化。运用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并从地球磁场、地球电离层和气候异常等方面进行归纳。
1. 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 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资料展示:
资料1:根据计算,一年中整个地球可以从太阳获得1.3×1024卡的热量,而来自宇宙其他星体的辐射能仅有来自太阳的辐射能的亿分之一;从地球内部传送到地面上的热能,也只有来自太阳的辐射能的万分之一。
资料2:根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传送的热能,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标准煤产生的热量。
这两则资料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新课导入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宇宙中,太阳是与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知道了宇宙中有各种天体,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围绕中心天体运转,形成天体系统。请大家看投影,回答有关内容。投影:太阳系图。
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八大行星的位置。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太阳给太阳系成员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生:促使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八大行星提供光和热,向太阳系空间大量抛射各种射线……
(承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单独对地球的影响。第二节 │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大气结构,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并运用实例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__________反应。第二节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电磁波核聚变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了____________,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地球提供能源
①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如________、________、天然气。
②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辐射能,如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第二节 │ 课前梳理 煤光、热资源水大气石油? 知识点二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
(1)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外部的_______。
(2)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
2.太阳活动
(1)概念:____________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
(2)主要类型:________和________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周期:约________年。第二节 │ 课前梳理 大气层光球层黑子耀斑11 色球层日冕层太阳大气 (4)对地球的影响
①引起地球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____________”现象。
③作用于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____________。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二节 │ 课前梳理 磁暴极光第二节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地区分布
图1-2-1 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太阳辐射总量   要点探究第二节 │ 要点探究  1.影响不同地区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1)纬度高低
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如图中AB)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反之,地面(如图中AC)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越小。如赤道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两极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强度小。

图1-2-2第二节 │ 要点探究  (2)天气状况第二节 │ 要点探究  (3)地势高低第二节 │ 要点探究  2.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
(1)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2)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第二节 │ 要点探究  例1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2-3)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图1-2-3第二节 │ 要点探究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第二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合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第(2)题,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太阳能集热板具有较强的反射太阳光的作用,能量集中,所以可能会误伤飞鸟。第二节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 要点探究第二节 │ 要点探究 太阳活动是太阳表层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结果,不涉及太阳内部的基本稳定。第二节 │ 要点探究  例2 强太阳风暴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读图1-2-4,回答(1)~(2)题。
图1-2-4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第二节 │ 要点探究 (1)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a处和c处
(2)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挪威、芬兰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第二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不断飞逸到宇宙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来自太阳的日冕层,图中c处为日冕层。第(2)题,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空。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与稀薄大气相撞产生极光。B项所述国家位于北极圈附近,故B项正确。第二节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第二节 │ 图表解读 图表解读 教材P10,图1.10 
该图直观地显示了太阳大气由三部分组成,由外向内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读图时应结合图边文字,图文结合,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各层的位置、厚度、亮度及观测等方面的知识。第二节 │ 图表解读 第二节 │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9~10活动】
(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热带雨林生物量为2千克/(米2?年),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为0.8千克/(米2?年),较小。
(3)有相关性。生物量与太阳辐射量大体呈正相关,后者决定前者。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较小。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第二节 │ 教材活动 (4)从景观图上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地区森林更茂密,阔叶,树木树冠较大。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森林中植物密度较小,针叶,树冠小。第二节 │ 教材活动【P11活动】
(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出现一次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一次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出现一次极小值。之后到2000年再逐年增多。两个极小值之间大约历经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大,但起伏周期接近。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275年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为11年,与(1)结论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量长期变化的情况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的周期为11年。第二节 │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太阳辐射
1.以下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能有关的是(  )
A.地热能 B.核能
C.煤炭、石油 D.潮汐能第二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C
[解析] 地热能主要源于地球内部,一般地震带附近多地热能;核能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等;潮汐能是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引发海水涨落形成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辐射能。第二节 │ 课堂随练 2.我国的太阳能发电站最适合兴建在(  )
A.西部高海拔地区
B.中部地势低平地区
C.东部沿海地区
D.东北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第二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A
[解析] 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其中以青藏高原最为丰富。第二节 │ 课堂随练 3.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种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德国、日本太阳能屋顶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国太阳能丰富
B.两国太阳能需求量大
C.太阳能开发成本低
D.太阳能清洁、可再生第二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德国、日本太阳能屋顶普及,主要是因为两国科技发达,能源短缺,最重要的是太阳能清洁、可再生,对环境污染小。第二节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太阳活动
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结合图文资料,回答4~5题。

图1-2-6第二节 │ 课堂随练 4.图文资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
A.黑子和耀斑 B.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和太阳风 D.耀斑和日珥
5.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 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 
③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 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第二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一团炽热气体”,应该是耀斑爆发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速度快,形成太阳风。第5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不利影响的特点通常是时间短、强度大,只需适当地避一避即可。第二节 │ 课堂随练 6.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B.信鸽丢失
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第二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由日地距离有细微的差别引起的,而不是太阳活动引起的。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4)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5)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6)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7)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三维目标第三节 │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3)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第三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2)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4)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5)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第三节 │ 重点难点  [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4)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三节 │ 教学建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教学建议第三节 │ 教学建议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
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使他们的记忆增强。第三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一句话如何理解?北极极昼、极夜的时长与南极极昼、极夜的时长并不相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前一句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在赤道地区,该说法是正确的,而对于赤道以外的地区,就不一定正确。新课导入第三节 │ 新课导入后一句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地球倾斜着绕太阳公转,导致南、北极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产生;加之地球在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中,其公转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从而导致南极的极昼(夜)与北极的极昼(夜)时长不相等。因此,地球运动是自转、公转运动的叠加,地球上许多现象的形成,与两种运动有关。第三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上来。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我们要掌握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形式,即自转和公转。第1课时 经纬网(初高衔接)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第1课时 │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理解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纬网的运用。学习目标? 知识点 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

图1-3-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规则椭球体。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前梳理   2.地球仪
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制作成的地球的模型,叫作地球仪。
(1)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与________面垂直。
(2)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北端的交点,其延长线指向________星附近。
(3)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南端的交点。
(4)赤道:与南、北极距离________的大圆圈。北极赤道相等  3.经纬网
(1)纬线和经线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前梳理 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前梳理 东西相等半圆南北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前梳理   (2)纬度和经度 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前梳理 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经纬线、经纬度的判读
  1.确定经纬线
(1)在极地投影图上(如图1-3-2),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出的直线,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
 
     图1-3-2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2)在非极地投影图上(如图1-3-3),一般情况下,横向直线(或弧线)代表纬线,纵向直线(或弧线)代表经线。特殊情况下需从经纬度数值上判断,纬度值最大不超过90°,经度值可以大于90°。如果某条线的度数大于90°,这条线一定是经线。
 
图1-3-3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2.确定经纬度
(1)一般情况,在同一幅经纬网图中,相邻两条经纬线之间的度数间隔是相等的。
(2)纬度的判断:根据圆心的极点标识N、S判断;根据自转方向的北逆(时针)南顺(时针)判断;根据纬度的变化规律判断,纬度数北大南小为北纬,南大北小为南纬。
(3)经度的判断:根据经度标识W、E判断;根据自转方向判断;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判断,经度数东大西小为东经,西大东小为西经。  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3.对跖点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于两点,这两点互为对跖点。互为对跖点的两点纬度数相等,而南北纬相反;两点的经度数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如上海(31°12′N,121°26′E)的对跖点是(31°12′S,58°34′W)。互为对跖点的两点在同一个地球大圆上,两点间的实际距离约为2万千米。
       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例1 读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图1-3-4),完成(1)~(2)题。

图1-3-4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地理位置,正确的是(  )
A.甲地(20°,40°)
B.乙地(10°N,20°W)
C.丙地(20°N,100°W)
D.丁地(100°N,60°W)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既位于低纬度,又位于西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甲地地理坐标为(40°N,20°W),乙地地理坐标为(20°N,10°W),丙地地理坐标为(20°N,100°W),丁地地理坐标为(60°N,100°W)。第(2)题,低纬度的范围是0°~30°之间,排除甲、丁两地;西半球的范围是20°W向西到160°E的经度范围,排除乙地,故丙地符合。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经纬网的应用 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  例2 读图1-3-5,回答(1)~(2)题。


图1-3-5
(1)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东南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面积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要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经度要位于116°E以东,纬度要在40°N以南,根据图示信息判断,A项符合。第(2)题,在经纬度差相等的情况下,纬度越低,其所表示的实际面积越大。第三节 第1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经线、纬线
1.地球0°纬线和0°经线相比(  )
A.0°纬线稍长
B.0°经线稍长
C.正好相等
D.0°纬线比0°经线的两倍稍长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0°纬线是一个大圆,而0°经线是大圆的一半;二是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极半径小于赤道半径。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对跖点
2.与图示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图1-3-7
A.(60°N,80°E)
B.(60°S,100°E)
C.(30°S,100°E)
D.(60°S,80°W)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B
[解析] 图示M点的坐标是(60°N,80°W),对跖点是关于球心对称的点。地球上互为对跖点的两点纬度数相等,但南北纬相反;经度数之和为180°,且东西经相反。M点关于地球球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是(60°S,100°E)。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经纬网
图1-3-8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a)   (b)
图1-3-8
3.图中各点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是(  )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4.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3.B 4. A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图(a)示意北半球,图(b)示意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图(a)中①②位于西半球,③④位于东半球。第4题,读图可知,④点位于北半球,⑧点位于南半球,排除C、D项。④点的经度大致为10°E,⑧点的经度大致为10°W,故选A项。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堂随练 5.图1-3-9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
图1-3-9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第三节 第1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该图为“陆半球”图,其中心为“陆半球”的“极点”,该点与地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地球的另一面相交,交点即为“水半球”的“极点”。“陆半球”的“极点”与“水半球”的“极点”互为对跖点,由“陆半球”的“极点”为(38°N,0°)可知“水半球”的“极点”为(38°S,180°),该点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第2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第2课时 │ 学习目标 1.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2.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等)。学习目标 ? 知识点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_____ 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2)方向:自_____向_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 呈____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
恒星日:________________。太阳日:____________。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自转轴西东 逆顺23时56分4秒 24小时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前梳理   (4)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约为________。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________。
2.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________的运动,叫作地球公转。
(2)轨道:近似正圆的________形轨道。1月初,地球经过________日点;7月初,地球经过________日点。
图1-3-1015°/时 递减太阳椭圆近远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前梳理   (3)方向:自________向____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方向绕日公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方向绕日公转。
(4)周期:一个恒星年,其时间长度为______________。
(5)速度:近日点公转速度较________,远日点公转速度较________。西东 逆365日6时9分10秒快慢 顺? 知识点二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存在的一个交角,其目前的度数是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起它移动的原因: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3)移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前梳理 赤道平面23°26′黄道平面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黄赤交角的存在 23°26′S~23°26′N(或南、北回归线之间) 365日5时48分46秒 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的速度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  [特别说明] 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基地多选择在较低纬度或地势较高的地区,这是因为较低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航天器可获得较大的发射初速度,节省能源。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  例1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同步轨道卫星的一种类型,这种卫星定位在赤道某地上空35 786千米的高度,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多为这种卫星。据此回答(1)~(2)题。
(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比(  )
A.运转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B.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
C.运转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D.运转方向不同,线速度相同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  (2)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更需要考虑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影响。为了节省燃料,我国的四个卫星发射场中,最有利于这类卫星发射的是(  )
A.山西太原 B.甘肃酒泉
C.四川西昌 D.海南文昌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转的半径大,轨道的总长长于地球赤道周长。该种卫星为与赤道上的对应点保持同步,其动转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运转方向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同,但线速度要大。第(2)题,海南文昌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卫星可借助地球自转线速度,节省燃料。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黄赤交角的影响
1.黄赤交角的形成


图1-3-11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图1-3-12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  例2 地轴倾角(大小等于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之一。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空间有变动,地轴对于这个平面的倾斜度也有变动,所以地轴倾角也会发生变动。现在地轴倾斜度是23.44°,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为4万年。读地轴倾斜度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图1-3-13),回答(1)~(2)题。
图1-3-13 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  (1)地轴倾斜度为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比现在小(  )
(2)当地轴倾斜度为22.1°时,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若地轴倾斜度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增大,温带的范围缩小。第(2)题,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①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经过的最小纬度为0°,④错误。第三节 第2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2课时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第三节 第2课时 │ 图表解读 图表解读 1.教材P14,图1.16
此图的设计富于立体感。读图时可先从角速度入手,从图中看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其转动的半径长短无关,因此,很容易得出地球表面上除南北极点外,各点的角速度都相等的结论。地球大约24小时转360°,所以,地球表面上各点(极点除外)自转角速度都是15°/时(15′/分或每4分1°)。地球上每一质点在绕地轴做圆周运动时,相同的时间转过的角度相等,而长度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第三节 第2课时 │ 图表解读   在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V=40 000/24≈1670千米/时。如图1-3-7所示,A、C为地轴上的两点,A为地心,扇形DAE在赤道平面上,扇形BCF在纬度为φ的纬线圈所在的平面上。在△ABC中,∠ABC=∠φ,BC=AB×cosφ=AD×cosφ,从而推断出弧BF=弧DE×cosφ,纬度φ上的自转线速度Vφ=1670cosφ千米/时。 图1-3-8第三节 第2课时 │ 图表解读 2.教材P15,图1.18
该图由两幅图组合而成。“黄赤交角”一图,展示了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着23°26′的夹角。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平行移动的,这样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纬23°26′之间做往返移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一图,从宇宙空间看地球的公转,更加宏观和全面,可以使同学们更直观地观察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做往返移动。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地球的自转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反映了(  )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C.太阳自西向东自转
D.太阳自东向西自转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A
[解析]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地球上的人看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的。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2.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图1-3-15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A
[解析]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侧视为自左向右,故A项正确。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地球的公转
3.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图1-3-16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C
[解析] 在图示地球上画一平分且与地轴垂直的直线,然后判断。近日点,太阳直射点应在南半球;远日点,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4.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稍长于冬半年日数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方向的影响
B.地球公转方向的影响
C.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
D.地球公转速度的影响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由于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所以经历的时间长,这使其夏半年的日数稍长于冬半年的日数。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5.4月22日,太阳直射的纬度约为(  )
A.0° B.23°26′N
C.23°26′S D.7°48′N第三节 第2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3月21日至6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为23°26′,则每月移动的纬度约为7°48′。4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故D项正确。第3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第3课时 │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主要地理现象。
2.掌握晨昏线的特点及其运用,以及时间的计算。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1)地球是一个既不________、也不________的球体→________半球与________半球。
(2)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
(3)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影响人类的____________。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发光透明昼夜晨昏线(圈)24小时(或1个太阳日)起居作息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2.地方时
(1)产生
图1-3-17
(2)规律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________。早地方时1小时4分钟  3.时区划分
(1)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
(2)方法:全球共分为__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_。
4.区时
(1)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__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2)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小时。
5.国际日界线
(1)目的:为了避免________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________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________”和“________”的分界线。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15°24中央经线1日期180°今天昨天 ? 知识点二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产生
图1-3-18
2.规律

3.意义
对水流(河流、洋流)、气流(风)等地理事物的水平运动影响显著。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地表水平右左没有增大? 知识点三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直射点北移的过程中,北半球各纬度昼变_____,夜变________。

图1-3-19
(2)太阳直射点南移的过程中,南半球各纬度昼变_____,夜变______。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长短长短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3)昼夜长短情况北回归线夜最长,昼最短极夜夜最长,昼最短极夜极昼赤道昼夜平分昼夜
平分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纬度变化
夏至日: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极递减。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2)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____,冬至日最______。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____,夏至日最______。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_____次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______次太阳直射现象。大小大小21? 知识点四 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________、太阳________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________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________、太阳________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________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最长最高最多最短最低最少 (2)气候四季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________三个月划分为春季,________三个月划分为夏季,__________三个月划分为秋季,________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3、4、56、7、89、10、1112、1、2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前梳理   2.五带的划分
(1)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界线,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
(2)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________的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减少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时间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2.时区和区时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特别说明] 时间计算采用全天24小时制。若求出的时间大于 24,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日期加减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及闰年等因素)。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3.日期变更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例1 图1-3-20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问题。

图1-3-20
(1)图中的晨昏线中,属于晨线的是__,属于昏线的是__。
(2)A 点是________时, B 点是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3)C 点日出是________时,日落是________时。  [答案] (1)EF  ED (2)15  9  16 (3)9 15 
[解析] 图中共画出了8条经线,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 45°,与15°E 相邻的经线为 60°E 或 30°W,故判断图中标注了60°的经线为 60°E,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该图上即为逆时针方向自转,则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光照情况。图中 EF 是晨线,ED 是昏线。60°E位于昼半球的中央,地方时为 12 时。 A 点所在经线在60°E以东45°,地方时是15时,B点地方时比 60°E的地方时晚3小时,应为9 时,此时,北京时间(120°E)是16时。 C 点所在纬线只有四分之一段位于昼半球,C点昼长为 6 小时,9 时日出,15时日落。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昼夜长短的计算
1.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的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地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各地的夜长(昼长)相等。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2.昼夜长短计算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同纬度各地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极夜)。
(4)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例2 图1-3-21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时间。根据图中数据,回答(1)~(2)题。

图1-3-21
(1)甲、乙、丙、丁四地中,纬度数相同的是(  )
A.甲地、乙地 B.乙地、丙地
C.甲地、丙地 D.乙地、丁地
(2)若某时刻四地均看到日出现象,则乙地位于丁地的( )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我们知道,南、北半球昼夜相反。如果南、北半球的两地纬度数相同,则它们的昼夜时长相反,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一纬度某地的夜长或北半球某地的昼长加南半球同一纬度某地的昼长等于24小时。由图示可知,乙、丙两地符合条件。第(2)题,由12月22日的昼长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丙、丁两地位于北半球。四地同时看到日出现象,说明它们一同位于晨线上,且晨线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故A项符合。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某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一地点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从几何意义上讲,太阳高度就是太阳光线与过观测点的地球切平面(即当地的地平面)的夹角。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H)的大小,可以用数学图解法,推导如下: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A为太阳直射点,
B为观测点   
图1-3-22 图1-3-23
图1-3-22表示φ、δ位于同一半球,H=90°-(φ-δ)。 图1-3-23表示φ、δ位于不同半球,H=90°-(φ+δ)。
故两者合起来,其计算公式是:H=90°-|φ-δ|,其中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可简单表述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某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度差。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应用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例3 图1-3-24为某地正午日影长短变化及朝向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3-24
(1)该地可能位于(  )
A.北回归线上 B.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C.南回归线上 D.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  (2)当该地物体正午影长及朝向表现为图中A日时,则(  )
A.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B.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C.长沙正值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
D.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该地大部分时间正午日影朝北,小部分时间正午日影朝南,说明太阳直射点大部分时间位于该地以南,小部分时间位于该地以北。因此,该地可能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第(2)题,图中A日该地正午日影朝南且影长达到朝南时的最大值,应为6月22日,该日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7月,长沙气温达一年中的最高值;该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第三节 第3课时 │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3课时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第三节 第3课时 │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13读图思考】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做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做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三节 第3课时 │ 教材活动【P14(上)读图思考】
读图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逐渐减小,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 0。
【P14(下)读图思考】
由图可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近日点附近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远日点附近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小。冬半年和夏半年相比,公转轨道对应的圆心角相同,都是 180°,但北半球冬半年公转角速度较快,夏半年公转角速度较慢,因此,北半球冬半年公转时间要少于夏半年的。 第三节 第3课时 │ 教材活动【P15活动】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时,要注意方向。在演示公转时,可以夸张地演示出速度的变化。
  2.如下表:第三节 第3课时 │ 教材活动第三节 第3课时 │ 教材活动【P16活动】
(1) (2)


(3) 第三节 第3课时 │ 教材活动【P17读图思考】
1.中时区以 0° 经线(本初子午线)作为中央经线。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即东西十二区。
2.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 时),纽约所在的西五区的区时应该是(昨日)19 时,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应该是(今日)8 时。
3.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 第三节 第3课时 │ 教材活动【P19读图思考】
1.太阳直射 23°26′N,此日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越向南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太阳直射23°26′S,此日越向北昼越短夜越长,越向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太阳直射0°纬线(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晨昏线特点
1.地球上经度相同、纬度不同的地方,能在同一时刻看到日出的日期是(  )
A.夏至日
B.冬至日
C.春、秋分日
D.无此日期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C
[解析] 二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时间计算
第17届亚洲运动会于2014年9月19日17时(北京时间)在韩国仁川举行。据此完成2~3题。
2.此时在美国纽约(74°W)的华人华侨开始收看开幕式现场直播的当地时间(区时)为(  )
A.9月19日9时 B.9月18日4时
C.9月19日19时 D.9月19日4时
3.此时全球处于9月18日的理论范围是(  )
A.1/2 B.1/3
C.2/3 D.1/8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2.D 3.D
[解析] 第2题,根据纽约的经度为74°W,可知纽约位于西五区,北京时间(东八区)比西五区早13个小时,北京时间9月19日17时时,西五区为9月19日4时。第3题,北京时间为9月19日17时,西九区区时为0时,即其中央经线135°W上为0时,则属于9月18日的范围是135°W向西到180°,共45°,占全球的1/8。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地转偏向力
4.图1-3-26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  )

图1-3-26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图中获取信息:左图位于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左岸即北岸冲刷严重,左图中小岛最终将与甲岸相连;右图位于北半球,河流自北向南流,右岸即西岸冲刷严重,右图中小岛最终将与丁岸相连。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四 昼夜长短的变化
5.下列日期,北半球极昼范围逐渐扩大的是(  )
A.秋分日到春分日
B.冬至日到夏至日
C.春分日到夏至日
D.秋分日到冬至日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C
[解析] 春分日后,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至夏至日,极昼范围扩展至北极圈。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五 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
6.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比南方的宽,理由是(  )
A.北方平原多
B.北方冬季白昼短
C.南方湿润
D.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的小第三节 第3课时 │ 课堂随练  [答案] D
[解析] 太阳高度越小,物影越长;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为了保证光照,楼房影子长,则楼房间距应大一些。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的小。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四节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结构,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了解地球各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三维目标第四节 │ 三维目标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第四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重点难点第四节 │ 重点难点  [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第四节 │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教学建议第四节 │ 教学建议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学生已具备地震波、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相关内容不多,且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第四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个,界线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为主的岩石圈、“空气”——大气圈、“水”——水圈、“生物”——生物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新课导入第四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半径6371千米的地球,至今却还是“入地无门”。
那么,人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状况又如何呢?第四节 │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一些主要特点及组成。学习目标 ?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图1-4-1第四节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  1.地震波
(1)分类: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
(2)特点
A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只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
B波:传播速度____,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深度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明显________。
②在地下平均深度2900千米D处:A波__________,B波传播速度___________。第四节 │ 课前梳理 纵波快增加横波慢固体、液体、气体固体完全消失突然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__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C_________,D____________。
(3)圈层:E________,F________,G+H________。
3.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______组成。第四节 │ 课前梳理 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岩石传播速度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第四节 │ 课前梳理 ?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四节 │ 课前梳理 2.地球的外部圈层特征及组成氮氧不规则生存环境第四节 │ 要点探究? 探究点 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组成特点 
图1-4-2 要点探究第四节 │ 要点探究图1-4-3第四节 │ 要点探究 地壳位于地面与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组成,岩石圈也是由各类岩石组成的,但其包括的范围更广。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地壳仅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第四节 │ 要点探究  例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图1-4-4),完成(1)~(2)题。

 
   
图1-4-4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第四节 │ 要点探究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第四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即②圈层。第(2)题,③圈层横波不能通过,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故可推断③圈层可能为液态;①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第四节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第四节 │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21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以下,地震纵波、横波的波速迅速上升,说明物质组成和物质密度发生改变;古登堡界面以下,地震波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横波消失,说明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应以固态为主,也可能呈塑性状态;地核的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第四节 │ 教材活动【P23活动】
问题举例(可参照后面各章首页的问题):
水运动(海水涨落、水循环)的能量从哪里来?
火山、地震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地形是如何改变的?
风是怎样形成的?
气候是如何分类的?
如何预报天气?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球是如何演化的?第四节 │ 教材活动问题研究
【P25资料1分析】
1. 月球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有:固体表面,两极可能有冰。
2. 要在月球上生活,人类需要创造的条件包括:适于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大量的水资源。第四节 │ 教材活动【P25~26资料2分析】
1. “生物圈二号”和月球基地的相同之处包括:人工建造、背景为荒漠环境、内部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不同之处包括:“生物圈二号”建在地球上,温度更适宜,更容易建造。
2. 经验: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更新的生态环境。
教训:要维持人工生态环境的长期平衡和稳定,我们的科技力量还很有限;要珍爱地球。第四节 │ 教材活动【P26资料3分析】
1. 月球上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有:建筑材料、矿藏、太阳能、真空、高低温、低重力等。
2. 可用于发展月球基地的资源有:硅酸盐、金属矿产、太阳能。第四节 │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地震波
1.下列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物质
D.纵波的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变第四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地震波的有关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第四节 │ 课堂随练 2.地震发生时,坐在湖中小船里的人(  )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D.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第四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B
[解析] 因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不能通过湖水传播,所以可排除A、C、D三项。第四节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莫霍界面是(  )
A.地壳和地幔的交界面
B.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
C.岩石圈和地幔的交界面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交界面
第四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不连续界面的位置,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交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第四节 │ 课堂随练 4.根据有关证据,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核 D.内核第四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C
[解析] 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可推断外核的组成物质为液态的。第四节 │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三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1-4-6),回答5~6题。

图1-4-6 第四节 │ 课堂随练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第四节 │ 课堂随练  [答案] 5.D 6.D
[解析] 第5题,按距离地球表面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结合图中A、B、C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6题,生物圈是生命生存的主要场所,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 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图T1-1 单元总结提升 │ 章节核心章节核心 1.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
(1)物质性:宇宙的物质性是指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的。
(2)运动性: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具有不同级别,即层次性。单元总结提升 │ 章节核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包括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多为有利的一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多为不利的一面。
3.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普通性:地球属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与其他行星一样具有体积、质量、公转周期、自转周期等特征;同时,与其他行星一样,具有绕日的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三大运动特征。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单元总结提升 │ 章节核心 4.地球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以1个恒星日为周期不停地绕地轴自转,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5.地球公转
地球自西向东以1个恒星年为周期沿椭圆轨道绕日公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专题一 时间计算与日期范围确定
例1 [四川卷] 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
A.1日17时30分     
B.1日21时30分
C.2日1时30分
D.2日9时30分整合拓展 [答案] A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例2 [广东卷] 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
A.1/2 B.1/3 C.1/6 D.1/9 [答案] D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专题提升】
时间计算与日期范围确定
(1)时间计算:明确求哪类时间(地方时、区时),明确所求地点的位置,算出已知时间的地点和要求时间的地点的经度差或时区差,运用“东加西减”原理得解。
(2)日期范围确定:全球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是自然日界线,即0时所在经线;一是人为确定的日界线,即国际日界线(大致为180°经线)。0时所在经线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全球日期范围也在随时随地变化。图解如下: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图T1-2
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大致为180°经线),日期减一天。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专题二 晨昏线与光照图
例3 [上海卷] 读某地投影示意图(图T1-3),图中小虚线圈为极圈,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 经线的交点。据此回答(1)~(2)题。
   
图T1-3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1)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2)该日正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
A.120°E,23°26′S
B.120°E,23°26′N
C.60°W,23°26′S
D.60°W,23°26′N [答案] (1)D (2)C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专题提升】
抓住“三条线”和“三类点”巧解光照图
(1)“三条线”——晨线、昏线、赤道
①晨昏线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是0°。一般地,在春、秋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即晨昏圈经过南北极点。其余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即晨昏线不经过南北极点),其夹角范围为0~23°26′。在二至日时,其夹角最大,为23°26′。当晨昏线与经线斜交时,其夹角与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度数相等。 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一般来说,在春、秋分日,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故晨昏线与纬线垂直。其余任何时候,晨昏圈都与纬线圈斜交,但是总可以找到两条与晨昏圈相切的纬线,它们分别是刚好出现极昼、极夜的两条纬线。如6月22日,太阳直射23°26′N,故晨昏线与经线成23°26′的夹角,与66°34′N、66°34′S相切。
②赤道
赤道上任何一地都是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昼长12小时;春、秋分日除外,昼长或夜长越接近12小时,说明地点的纬度越低。 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2)“三类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太阳直射点

图T1-4
①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图中C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即90°E上各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如图中A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即90°W上各点的地方时为18时。据此,根据经度差,可算出全球各经线的地方时。 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②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除二分日晨昏线过南、北极点外,其余任何一天晨昏圈与纬线圈都有两个切点(南、北半球各一个)。如图中的B点即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图中过B点(切点)的经线平分夜半球,即该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为0时,即图中0°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为0时;图中与过B点(切点)的经线相对的一条经线,平分昼半球,即该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为12时,即图中180°经线上各点地方时为12时。
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③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180°)。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专题三 昼夜长短与太阳周日视运动
例4 [海南卷] 某海洋考察船的航行日志记录:北京时间8时太阳从正东方海面升起;桅杆的影子在正南方时,太阳高度为60°;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9时45分。据此完成(1)~(2)题。
(1)日志记录当天,该船航行在(  )
A.北太平洋 B.南太平洋
C.北印度洋 D.南印度洋
(2)日志记录当天,该船的航向可能为(  )
A.正北 B.东北 C.正南 D.西南 [答案] (1)D (2)B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专题提升】
太阳周日视运动解题技巧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来确定地面上的方向。春、秋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即3月21日—9月23日,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冬半年,即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单元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2)日出、日落、昼长、夜长四个时间里,任知其中一个,就可以求出其他三个。图解如下:

图T1-5
上午时长=12-日出时间,下午时长=日落时间-12,
昼长=上午时长+下午时长,夜长=24-昼长。单元测评(一)A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我国“嫦娥五号T1”绕月返回试验器于2014年10月24日凌晨2时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月球的知识,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月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B.月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D.月球质量、体积小,故其无引力
2.“嫦娥三号”绕月运行后构成的天体系统不属于(  )
A.地月系 B.总星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3.据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陆地面积狭小
B.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C.该行星距离太阳太远
D.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4.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是(  )
A.维持地表温度
B.导致昼夜交替
C.产生“磁暴”现象
D.促进大气运动
图CA1-1是一幅经纬网地图。读图,回答5~6题。
图CA1-1
5.图中①地位于④地的(  )
A.东南方 B.西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6.某人从②地出发,先向正南方向,后向正东方向至③地,其路程约为(  )
A.6600千米 B.5000千米 C.3330千米 D.4200千米
7.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
A.人口迁移加快
B.风力发电厂增产
C.生活能耗降低
D.卫星导航失效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极地投影图(图CA1-2),回答8~9题。
图CA1-2
8.图甲中A、B、C、D四点,最接近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9.图乙是地球公转到图甲中哪一点时的极地投影图(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10.下列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B.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的变化范围为0°~30°
C.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移动速度为15°/时,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D.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11.图CA1-3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的是(  )
图CA1-3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CA1-4示意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部分数据。据此完成12~13题。
图CA1-4
12.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
A.北半球、向南移
B.北半球、向北移
C.南半球、向北移
D.南半球、向南移
13.据图中所示信息,与该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9月23日)
B.春分(3月21日)
C.寒露(10月8日)
D.清明(4月5日)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4~15题。
14.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 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  )
A.该深度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15.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天文辐射是指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它的分布和变化不受地球大气影响,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白昼长短。读下表,完成有关问题。
北半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单位:4.186 8 kJ)
纬度
10°
30°
50°
70°
90°
全年
316.75
282.3
219.62
152.14
133.3
夏半年
167.95
174.45
160.88
138.70
133.3
冬半年
148.80
107.85
58.74
13.44
0
(1)根据表格所列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年天文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6分)
(2)与10°N相比,50°N的冬、夏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较大,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3)北半球夏半年高低纬度间天文辐射的差异较小,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8分)
17.(20分)读图CA1-5,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图CA1-5
(1)此图所示为________日(节气),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4分)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4分)
(3)A、D、E三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若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________(东或西)侧。(4分)
(4)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B点的夜长为______小时。(4分)
(5)此时全球与甲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4分)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单元测评(一)B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如图CB1-1所示,科学家预测,未来人类可能从地球迁移到相邻的“第二行星家园”。“第二行星家园”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66°01′,其自转周期与地球的相近,自转方向与地球的相同,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有大气层。据此回答1~2题。
图CB1-1
1.和地球相比,“第二行星家园”(  )
A.表面均温更高 B.属于远日行星
C.昼夜温差更大 D.大气层厚度更大
2.在“第二行星家园”上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证据是(  )
A.自转周期与地球的相近
B.“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与地球的相近
C.自转方向与地球的相同
D.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有大气层
图CB1-2是我国局部地区年太阳辐射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图CB1-2
3.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图中②地太阳辐射较弱,其主要原因是(  )
A.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
B.海拔低,空气湿润,多阴天
C.北部山脉的屏障作用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平均年轮宽度相关性曲线图(图CB1-3),完成5~6题。
图CB1-3
5.图中平均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
6.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影响地球降水的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7.从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和月球照片中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陨星撞击坑,而地球表面基本没有。专家认为,地球也应像月球一样,曾遭受过许多陨星撞击,而目前陆地表面却很少发现明显的陨星坑。其原因主要是(  )
A.月球阻挡
B.地质作用改造
C.地表布满岩石
D.地表水体覆盖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教学大楼四周日照情况进行了观测。图CB1-4示意某日教学大楼日出、日落时楼影分布。据此回答8~9题。
图CB1-4
8.该日接受日照时间最长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9.该日当地的昼长约为(  )
A.3小时 B.15小时
C.9小时 D.18小时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0~11题。
10.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
A. 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11.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
图CB1-5表示在A地某日所观察到的太阳运行轨迹,其中箭头表示太阳运行方向,E、W、S、N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当太阳位于图中B点时,北京时间为16时。据此回答12~13题。
图CB1-5
12.A地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
A.60°N,120°W B.60°N,60°E
C.70°N,180° D.70°N,60°E
13.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
A.地平正北方向
B.地平东北方向
C.地平东南方向
D.地平正东方向
图CB1-6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东半球,①点与②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约是1665千米。据此回答14~15题。
图CB1-6
14.图中①点的经度和地方时是(  )
A.160°E和18:00
B.20°W和 6:00
C.20°W和18:00
D.160°E和6:00
15.图中④点的昼长约为(  )
A.8小时 B.10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的昼长,据此回答16~17题。
地点
当日昼长
次日昼长

14小时
14小时04分

11小时22分
11小时20分

13小时08分
13小时10分
16.三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①②
17.若③地为北京,据此判断该月可能是(  )
A.4月 B.2月 C.10月 D.8月
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图CB1-7示意我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读图回答第18题。
图CB1-7
18.甲、乙、丙分别是(  )
A.贵阳、西安、长春 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 D.南宁、武汉、石家庄
19.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2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有石油的是(  )

A         B C         D
图CB1-8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0分)下列图组中字母和数码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情况。其中,图甲为地球公转位置图,图乙为太阳光照图,图丙为30°N地面正午太阳照射图,图丁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CB1-9
(1)当地球公转至图甲中的______(A、B、C、D)处时,佛山的白昼时间为全年最长。(2分)
(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到A处时,分析图甲、图乙、图丙、图丁中内容的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将相应的字母、数码以及节气名称填在下表中。(8分)
图甲(A、B、C、D)
节气
图乙(E、F、G)
图丙(I、J、K)
图丁(①②③④⑤)
A
22.(16分)读北京时间某日8时太阳光照图(图CB1-10,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虚线为极圈),回答下列问题。
图CB1-10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此时全球昨日与今日所占经度范围之比是________。(2分)
(3)此日K地的日落时间为________时,昼长为__________小时。(2分)
(4)图中各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4分)
(5)此日后两个月,北京昼长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海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A到C走最短路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14分)下表为某季节某日地球上部分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
23°26′S
66°34′N
90°N
正午太阳高度
43°08′
46°52′
23°26′
(1)该日节气为北半球的____________。(2分)
(2)当太阳直射90°E经线时,请在图CB1-11(虚线为南北极圈)中画出此刻夜半球(用阴影表示)的范围。(2分)
图CB1-11
(3)当太阳直射90°E经线时,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当太阳直射90°E经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3分)
A.北半球的正午日影都朝北
B.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C.东北林海雪原吸引大批游客
D.广东可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E.北京的小学生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5)若该日甲地(20°N,50°E)的昼长为13小时14分,则乙地(20°S,130°W)的昼长为____________,日出时间是当地地方时__________。(4分)
参考答案
单元测评(一)A
1.C [解析] 月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的质量、体积较地球的小,故引力小。
2.D [解析] 因太阳系不在河外星系中,故“嫦娥三号”绕月运行后构成的天体系统不属于河外星系中。
3.D [解析] 根据题干中“温度太高”,可知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其温度条件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
4.C [解析] A、D项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磁暴”、极光和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5.A [解析] 地球自转沿顺时针方向,说明该图中心为南极点,靠中心越近,位置越偏南,可知①地位于④地南面;其次,根据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可知①地又位于④地的东面。故①地位于④地的东南方。
6.B [解析] 某人先沿经线向正南走了30个纬度,其距离为30°×111千米/1°=3330(千米);再沿60°纬线向正东走了30个经度,其距离为30°×111千米/1°×cos 60°=1665(千米),所以两段路程加起来为4995千米,约为5000千米。
7.D [解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气候的影响,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因此,对电离层的影响会导致卫星导航失效。
8.D [解析] 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是1月初,由图甲可知,地球位于D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说明是12月22日前后,D点接近近日点。
9.B [解析] 图乙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地球应公转到图甲中的B点。
10.B [解析] 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的变化范围由黄赤交角决定,即其变化范围为0°~23°26′。
11.B [解析]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12.C [解析] 用上海的日落时间减日出时间,可知该日昼短夜长,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再根据第二天的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落后,可知上海昼渐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
13.B [解析] 由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且上海昼长接近12小时,可知该日最接近春分日。
14.D [解析] 在不同物质组成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根据地下约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15.B [解析] 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那么它的物质组成会与周围地区的质组成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异常变化。
16.(1)(全年赤道的天文辐射最多)从赤道向极地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极小值出现在极点)。
(2)与10°N相比,50°N的冬、夏半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和昼长差值较大,所以天文辐射的差值较大。
(3)夏半年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高纬度地区的大,但昼长较高纬度地区的短,所以高低纬度间天文辐射的差异较小。
[解析] 第(1)题,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归纳。第(2)题,纬度较高的地区,冬、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较大。第(3)题,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差异进行分析。
17.(1)冬至 12 22
(2)(23°26′S,90°W)
(3)A>D>E 东
(4)3 0 (5)D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度分布规律判断该图为南半球,南极圈内为极昼。第(2)题,由90°E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可知90°W地方时为12时,由南极圈内为极昼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第(3)题,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第(4)题,根据乙点所在纬线上昼弧、夜弧的长短判断该点的日出时间;发生极昼的地方昼长为24小时,夜长为0小时。第(5)题,甲点的经度为45°W,地方时为15时,90°E为0时,自90°E向西至180°经线的地区与甲点在同一日期,范围占全球的3/4。
单元测评(一)B
1.C [解析] 根据资料和图示,可知“第二行星家园”指火星,它属于类地行星;其距离太阳更远,表面温度更低;其质量远小于地球质量,引力小,故大气层厚度较地球的小,保温效应差,故昼夜温差更大。
2.A [解析] 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主要看是否有液态水,是否有适宜的温度。“第二行星家园”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相近,说明有适宜的温度。 
3.C [解析] ③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光照强。
4.B [解析] ②地位于四川盆地,受地形与空气湿润程度影响,盆地内多雾,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5.A [解析] 由图可判断当太阳黑子相对数多时,平均年轮宽度加宽,故两者呈正相关。
6.A [解析] 平均年轮宽度主要受气温、降水等因素影响,故图示反映了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的气候。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会产生“磁暴”现象,故A、C两项跟温带乔木生长无直接关系。极光不能直接影响到温带乔木的生长。
7.B [解析] 地球表面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会将陨星撞击坑缓慢地填平。
8.D [解析] 从楼影的分布可以知道朝向东北的应是日落时楼影,朝向西北的应是日出时楼影。然后可以绘出楼影从日出到日落扫过的范围,很明显楼影经过丁地的时间最短,故丁地日照时间最长。
9.C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我国为冬季,昼短夜长(即昼长小于12小时),根据我国的纬度范围,昼长约为9小时比较合适。
10.B [解析] 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日南至,其行最急”指的是北半球冬至前后地球公转速度快;“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指冬至、春分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迨日北至,其行最舒”指北半球夏至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慢。这表示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11.C [解析]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与地球自转在南北半球产生的不同地转偏向力方向有关,与地球公转速度无关;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关,与地球公转速度无关;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且不断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有关,与地球公转速度无关;当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夏季持续时间较长,夏半年长于冬半年,C项正确。
12.D [解析] 该地太阳终日在地平面以上,说明有极昼现象,排除A、B项;当地正午12时(太阳在B点位置)时,北京时间为16时,相差4小时,经度差60°,故D项正确。
13.A [解析] 太阳高度最小(0°)的地方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正北。
14.D [解析] ①点以西是东半球,则①点所在的经线为160°E。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图中虚线为晨线,①点在赤道上,其6:00日出。
15.B [解析] ①点与②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约是1665千米,则①点与②③两点间的经度相差15°,所以④点7:00日出,昼长约为10小时。
16.A [解析] 昼长越接近12小时,纬度越低,故②地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①③两地昼长都大于12小时,说明两地位于同一半球,且昼越长,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17.A [解析] 若③地为北京,其昼长大于12小时,且昼渐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由此可知4月符合条件。
18.B [解析] 由甲城市的3—10月都舒适,说明该城市夏季气温不高,凉爽,冬季较短,也比较舒适,说明其位于高原上,可排除C、D项;乙城市最不舒适的季节出现在6—7月,说明是高温导致的,可能为纬度较低的城市;丙城市11月—次年3月最不舒适,说明是纬度较高的城市。由此推断,B项符合条件。
19.C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20.A [解析]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图A中,在地壳的一定深度,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说明该处存在液态或气态物质。石油呈液态埋藏在岩层中。
21.(1)C
(2)(从左至右)冬至  G I ④
[解析] 第(1)题,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为全年最长,地球公转至图甲中的C处。第(2)题,当地球公转至图甲中的A处时,为冬至日,此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30°N地面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的最小值。
22.(1)23°26′S 180°(顺序可颠倒)
(2)1∶1
(3)15 6
(4)E  A、B、C、D、E、F、K
(5)昼渐长 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6)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北极圈上刚好出现极夜,故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北京时间为8时可推知12时所在经线为180°。第(2)题,日期界线有两条:180°经线(近似)和0时经线,此时180°经线为12时,则可推知0时经线为0°经线,故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K地昼弧跨度为90°,则昼长为6个小时,由日落时间=12+昼长/2得出日落时间是15时。第(4)题,此时E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应是各点中最小的,因为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故北半球所有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都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第(5)题,此后2个月,太阳直射点还是在南半球,正在往北移动,对于北半球的地区来说昼在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第(6)题,球面上两地间的最短距离为过这两地的大圆的劣弧长,AC间的大圆与晨昏圈重合,故由A到C应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23.(1)夏至 (2)见下图
(3)90°W向东至180° (4)BD (5)10小时46分 6时37分
[解析] 第(1)题,根据表格中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计算,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日为夏至。第(2)题,夏至日北极圈内为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当90°E为正午12时时,90°W为0时,0°经线为6时,180°经线为18时。第(3)题,此时,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为90°W和180°经线(近似),90°W向东至180°经线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第(4)题,此时,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南,A项错误;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冬季的情景;D项符合实际;当90°E为正午12时时,120°E为14时,E项错误。第(5)题,甲、乙两地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甲地昼长与乙地夜长相等,故乙地昼长为24小时-13小时14分=10小时46分,日出时间为12时-(10时46分/2)=6时37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基础自测]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空中飞行着的飞机 着陆的“神舟七号”飞船
A           B
绕月球运动着的“嫦娥二号”  地月系
C           D
图L1-1-1
读图L1-1-2,回答2~3题。
图L1-1-2
2.若图L1-1-2表示的是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a为太阳系,b为银河系,c为总星系
B.a为银河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C.a为银河系,b为太阳系,c为地月系
D.a为总星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3.图L1-1-2所示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为行星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
读太阳系示意图(局部)(图L1-1-3),完成4~5题。
图L1-1-3
4.图中的天体Ⅴ是(  )
A.火星 B.金星 C.水星 D.木星
5.与地球相比,天体Ⅴ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②没有固体表面
③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偏高 ④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虽然我们相信宇宙中还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据此回答6~7题。
6.在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运动方向等方面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称为类地行星。下列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火星
B.土星
C.木星
D.天王星
7.下列关于地球生物出现、进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存在大气,地球上必然存在生物
B.日地距离对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影响
C.地球体积和质量对地球大气圈的形成没有作用
D.比较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
[能力提升]
读流星雨景观示意图(图L1-1-4),回答第8题。
图L1-1-4
8.地球上的流星绝大部分都在大气中燃烧掉了,其所表现的地理意义是(  )
A.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B.避免了地球上的生物遭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C.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D.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读某日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图L1-1-5),完成第9题。
图L1-1-5
9.某同学想了解M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他需要调查哪些信息(  )
①M星球上是否有火山活动 ②M星球上是否有液态水
③M星球上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④M星球的自转、公转周期 ⑤M星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⑤
2011年4月4日,土星冲日,即土星、地球和太阳几乎排列成一线,地球位于太阳与土星之间。此时太阳西落,土星东升,土星整夜可见,距离地球最近,光度最高,观察最易。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天体不可能冲日的是(  )
A.水星 B.火星 C.木星 D.土星
11.下列关于土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邻小行星轨道
B.其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温度高
C.属远日行星
D.其体积、质量比地球的大得多
12.地球处于一种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指的是(  )
①太阳很稳定 ②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一致 ③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处于同一平面上 ④宇宙间的天体各行其道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3.读太阳系示意图(图L1-1-6),回答下列问题。
图L1-1-6
(1)地球相邻内侧的行星是________(填字母)。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图中未能表现出来的太阳系成员还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图中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是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同向性,另外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还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
(4)以上天体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E、F属于________行星。
(5)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特点与地球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的关系,将下面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①地球磁场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④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 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综合拓展]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表示,“嫦娥三号”飞船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发射,其任务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实现四大科学目标,月球表面形貌与地质构造、月球表面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月球内部结构都是其调查研究的对象,日—地—月空间环境也将进入它的探测视野。“嫦娥三号”还将在月球表面“抬头望天”,开展月基天文观测;“低头看地”,探测月球内部结构。
材料二 图L1-1-7为“嫦娥三号”拍摄并传回的月球虹湾表面图。
图L1-1-7
(1)“嫦娥三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后,所属的天体类型是________。
(2)月球表面许多大大小小的“坑”是(  )
A.火山爆发遗留的
B.流水冲击形成的
C.陨星撞击形成的
D.航天器登陆导致的
(3)月球与地球相比,月球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____________。
(4)试分析“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抬头望天”,开展月基天文观测的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基础自测]
1.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A.两极地区出现的极光
B.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C.四川汶川地震
D.无线电短波通信暂时中断、“磁暴”
图L1-2-1是一游客在列车上拍摄的西藏太阳能发电装置的照片,照片中的箭头表示列车行进方向。读图回答2~3题。
图L1-2-1
2.太阳能(  )
A.能量集中,易于开发
B.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C.清洁,为非可再生能源
D.具有季节变化小的特点
3.影响太阳能电池板水平倾角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天气状况
C.地势高低 D.纬度高低
4.“日凌”是指太阳发出的强烈电磁波干扰地面通信的现象。会使“日凌”影响增大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A.光球层的黑子
B.光球层的日珥
C.日冕层的太阳风
D.色球层的耀斑
5.地球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
①大气循环 ②水循环 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地壳的物质循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能力提升]
据报道,欧洲已开始利用空间太阳能发电(即在太空建立太阳能发电站,所产生的电能将以微波或激光形式传输到地球),其效率是地面太阳能发电的3.5倍。读我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图L1-2-2),完成6~7题。
图L1-2-2
6.在太空,太阳能发电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激光能量集中
B.基本不受大气的影响
C.距离太阳近
D.发电站规模不受空间束缚
7.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多于内陆
B.盆地多于平原
C.南方多于北方
D.西部多于东部
2013年太阳活动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据此回答8~9题。
8.太阳活动(  )
A.有规律可循,但尚无法预报
B.发生在太阳内部
C.以黑子和耀斑为重要标志
D.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不大
9.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移动电话等会信号中断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美国国家科学院曾预言,在某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不稳定,电灯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中国、日本等区域同样也会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回答10~12题。
10.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指的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太阳爆炸
C.太阳耀斑爆发
D.太阳辐射减弱
11.太阳的“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B.信鸽丢失
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12.一次强烈“喷嚏”到下一次强烈“喷嚏”的时间间隔约是11年,一般是指(  )
A.地球公转从近日点到远日点所需的时间
B.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同一地点所间隔的时间
C.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间隔时间
D.太阳黑子数由最多到最少的平均间隔时间
13.图L1-2-3是世界年太阳辐射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L1-2-3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的,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的数值是____________,它的数值大于B的数值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市区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综合拓展]
14.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超级太阳风暴于2012年9月22日袭击地球。在世纪之交曾经出现过一次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它的出现对地球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正确预报太阳风暴的周期变化对我们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L1-2-4
材料二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人们根据统计材料绘制了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图L1-2-5)。
图L1-2-5
(1)试分析剧烈太阳活动发生时电视机、收音机、手机为什么会“形同废物” 。

(2)材料二12测站中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与黑子相对数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3)材料二22测站中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与黑子相对数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4)材料二36测站中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与黑子相对数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5)若出现强烈的太阳活动,结合材料二,分析届时地球上的气候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经纬网(初高衔接)
[基础自测]
1.下列关于经纬线(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小
B.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
D.所有经线都是大小相等的圆,而所有纬线都是大小不等的圆
科学家对地球不同纬度的经纬线长度进行测量,统计结果如下表。据此回答第2题。
测量地的纬度(°)
经度1°的纬线长度(km)
纬度1°的经线长度(km)
0
111.322
110.569
30
96.490
110.850
45
78.850
111.132
80
19.394
111.666
2.下列是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无论是经线还是纬线,都是随着纬度的增加变长
B.纬线的长度随纬度的增加在变长
C.经线的长度随纬度的增加在变短
D.纬度1°的经线长度的变化反映了地球形状的不规则性
3.两架飞机,东西相距一万千米,同时从赤道起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高度一直向北飞行,其结果是(  )
A.两架飞机各绕地球一周回到原地
B.两架飞机距离保持不变
C.两架飞机在北极上空相遇
D.两架飞机距离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
2014年暑期,某中学新购了一批地球仪(如图L1-3-1)。该地球仪的赤道长度为80厘米。据此回答4~5题。
图L1-3-1
4.该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  )
A.1/1000 000
B.1/10 000 000
C.1/5000 000
D.1/50 000 000
5.在此地球仪上北极点到赤道的球面距离约为(  )
A.20厘米 B.40厘米 C.60厘米 D.80厘米
6.下列四地所代表的实际面积最大的是(  )
 A        B
 C        D
图L1-3-2
7.从甲地(70°N,80°E)到乙地(70°N,15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
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
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
[能力提升]
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图L1-3-3),回答8~9题。
图L1-3-3
8.下列有关图中经纬线段长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gk=hf B.dk>fe C.ad=bc D.he<dc
9.图中,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沿纬线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10.图L1-3-4是经纬网图层和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
图L1-3-4
A.3° B.5° C.8° D.10°
一艘油轮由①地出发,经过②地和③地,到达④地。根据图L1-3-5,回答11~12题。
图L1-3-5
11.油轮出发地的经纬度位置是(  )
A.东半球,低纬度
B.西半球,中纬度
C.东半球,高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12.油轮经过的四个地点中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我国自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西端的海岸线近似于一条圆弧,此圆弧的半径约是(  )
图L1-3-6
A.500千米 B.800千米 C.1000千米 D.1300千米
世界上最早准确测量子午线长度的是我国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他在黄河流域沿南、北向的同一条线上选择若干个点,分别测量每个点的北极星高度和它们任意两点之间的地面距离,并由此计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据此回答14~15题。
14.若其中两点相距x千米,北极星高度相差y度,则子午线长度为(  )
A.180xy B.180x/y C.360xy D.360x/y
15.假如僧一行有两次测量后算出的结果有偏差,则其原因可能是(  )
A.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B.两次测量时的季节不同
C.这种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D.测量时的误差
读下列经纬网图(图L1-3-7),回答16~17题。
图L1-3-7
16.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小的是(  )
A.图①所示区域
B.图②所示区域
C.图③所示区域
D.图④所示区域
17.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不等长条件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18.读经纬网示意图(图L1-3-8),完成下列问题。
图L1-3-8
(1)图中经纬网表示的范围是__________(南、北)半球,__________(东、西)半球。
(2)图中B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
(3)B点位于A点的__________方向。
19.读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图L1-3-9),完成有关问题。
图L1-3-9
(1)图中,C点位于A点的________方向。
(2)纬线段AB的长度约为____________千米。
(3)A点与地球球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D点,则D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
[综合拓展]
20.图L1-3-10为世界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L1-3-10
(1)若某日A点和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________,A 点位于 B 点的________方向。
(2)如果一架飞机从B点上空于地方时12:00 出发向北飞行,3 小时后到达C点上空。飞机飞行距离约(  )
A.2580千米 B.3330千米 C.6660千米 D.2266千米
(3)若另一架飞机同时以相同的速度从D点上空开始沿纬线向 E点上空飞行,则该飞机全程飞行需要________小时。
第2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基础自测]
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一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转了360° ②需要24小时 ③转了360°59′ ④需要23小时56分4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图L1-3-11
3.当地球运行到下图中四点时,公转速度由慢到快排序正确的是(  )
图L1-3-12
A.甲、丙、丁、乙 B.丁、乙、甲、丙
C.甲、乙、丙、丁 D.丙、丁、乙、甲
4.下列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纬度数相同的地点,角速度、线速度都相等
B.南北纬60°纬线上各地的自转线速度是赤道各地的一半
C.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
D.南北两极点自转线速度为0,角速度为15°/时
图L1-3-13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两点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回答5~6题。
图L1-3-13
5.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  )
A.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
6.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
A.丘陵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图L1-3-14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图L1-3-14乙),回答7~8题。
图L1-3-14
7.图甲M点的纬度、图乙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1月
B.60°、7月
C.60°、1月
D.30°、7月
8.当地球公转速度为N点所示时,各地对应正确的是(  )
A.漠河市民——欢度“白夜”
B.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C.东北松花江——银装素裹
D.悉尼——正值夏季
9.太阳落山时你欲“追赶太阳”,并与太阳的高度保持不变,则必须(  )
图L1-3-15
A.向东每小时跨经度30°
B.向西每小时跨经度30°
C.向东每小时跨经度15°
D.向西每小时跨经度15°
[能力提升]
黄赤交角是一个变量。据此回答10~11题。
10.若黄赤交角为0°,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①太阳直射点永远在赤道上
②全球各地每天昼长都相等
③温带地区四季更替现象明显
④北京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如果黄赤交角变成26°23′,则地球上五带的纬度范围变化情况是(  )
A.寒带范围变大,热带范围变大
B.温带范围变大,热带范围变小
C.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D.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大
12.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的纬线是(  )
A.热带和温带的界线
B.温带和寒带的界线
C.中、低纬度的界线
D.中、高纬度的界线
13.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恒星日比太阳日长3分56秒
B.1月份,北半球正是隆冬季节,地球距离太阳最远
C.地球自转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北极相反
D.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稍短
14.当我们欢度国庆时,太阳直射点(  )
A.在往北移 B.在往南移 C.在北半球 D.在赤道上
图L1-3-16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15~16题。
图L1-3-16
15.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
16.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17.读地球公转运动位置图(图L1-3-17),回答下列问题。
图L1-3-17
(1)在A、B、C、D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点,每年 7 月初地球位于________点附近。
(2)北极极昼的日数和南极极昼的日数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如不相同,______________极极昼日数较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为什么北半球却是冬季?
18.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L1-3-18),回答下列问题。
图L1-3-18
(1)角②的度数是________,平面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时间是________;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时间是__________。(填下面的字母代号)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3)若黄赤交角为20°,下列现象正确的是__________。(多选)
A.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
B.北纬20°纬线成为北回归线
C.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0°之间做回归运动
D.太阳直射点在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
[综合拓展]
19.图L1-3-19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图L1-3-19
(1)按东、西半球划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_______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________时。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__。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________小时。
第3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基础自测]
1.某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则该地经度为(  )
A.116°E B.124°E C.104°E D.136°E
图L1-3-20是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据图回答2~3题。
图L1-3-20
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  )
A.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B.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C.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
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3.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
A.a段 B.b段 C.c段 D.d段
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图L1-3-21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4~5题。
图L1-3-21
4.该地经度为(  )
A.30°E B.30°W C.60°E D.60°W
5.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
A.10°N B.10°S C.50°N D.50°S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11年8月12日20时在我国深圳开幕。据此回答6~7题。
6.此时在美国纽约(74°W)的华人华侨开始收看开幕式现场直播的当地时间(区时)为(  )
A.8月13日9时 B.8月12日7时
C.8月11日19时 D.8月11日21时
7.此时全球处于8月12日的理论范围是(  )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三 D.全球
[能力提升]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8~9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丁地 B.丙地 C.乙地 D.甲地
9.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应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利比亚2011年2月中旬开始出现动荡局势,中国政府从2月22日至3月5日,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10题。
10.撤至埃及亚历山大(31°13′N,29°55′E)的43名某公司人员,乘飞机于当地时间23日22:15起飞,北京时间24日上午10:20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他们在空中度过的时间大约为(  )
A.5小时5分 B.6小时5分
C.12小时5分 D.13小时5分
图L1-3-22为某地(66°34′N,120°E)一天24小时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L1-3-22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太阳直射赤道
B.我国北方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该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广州的
D.②时刻该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
12.在①时刻,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
A.正东 B.正西 C.正南 D.正北
13.读图L1-3-23,此时图中甲地时间为(  )
图L1-3-23
A.3月21日6时 B.3月21日18时
C.9月23日6时 D. 9月23日 18时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了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L1-3-24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14~15题。
图L1-3-24
14.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时(  )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发生极昼
15.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自古,中国人就似乎对月有一种独特的情感。那些优美的诗句和悠扬的歌曲,驱使着我们对月球的无尽探索。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凌晨2时1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虹湾地区成功软着陆,开展月球表面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任务。根据材料,回答16~18题。
16.“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被送入太空时,国际标准时间是(  )
A.12月2日10时17分
B.12月1日18时17分
C.12月2日18时17分
D.12月1日10时17分
17.图L1-3-25中能够正确反映我国“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时北半球昼夜随纬度变化规律的线是(  )
图L1-3-25
A.甲 B.乙 C.丙 D.丁
18.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比较接近(  )
图L1-3-26
A.① B.② C.③ D.④
19.读图L1-3-27,回答下列问题。
图L1-3-27
(1)比较A、B、D三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
(2)C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
(3)某物体从A点向B点再到C点做水平运动,那么该物体先向________偏,后又向________偏。
(4)在A点,随着地球的自转,从第一天日出到第二天日出,时间长度大致为__________,叫作一个________日。
20.图L1-3-28中弧线BD为晨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L1-3-28
(1)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__________(节气)。
(2)图中B点的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__,A点此时的地方时是______时,C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
(3)这一天中,A、B、C三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________,黑夜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4)这一天南京昼________(长、短)于夜,且白昼将逐渐变________。
[综合拓展]
21.图L1-3-29表示澳大利亚某地每年二分二至日太阳出没的路线。据此回答问题。
   图L1-3-29          图L1-3-30
(1)在图L1-3-29的方格内写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2)分析A、B、C三条路线中,哪条是6月22日太阳出没的路线,理由是什么。
(3)如果用图L1-3-30表示6月22日的太阳光照图,请在图上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4)图L1-3-30中ME为______线,MH为______线。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自测]
图L1-4-1是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读图完成第1题。
图L1-4-1
1.下列说法正确是(  )
A.纵波传播到距地表2900千米左右深度时完全消失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距地表17千米左右深度时同时减慢
D.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的快
2.图L1-4-2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图L1-4-2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3.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的圈层是地壳
B.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软流层以上)
C.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硅
4.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研究者在图L1-4-3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A     B      C     D
图L1-4-3
假如某宇航员准备坐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可该宇航员的宇宙飞船坏了,他要穿越地心,到星球的另一面去寻找新的飞船(假设他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5~6 题。
5.在该宇航员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D.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6.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大气圈
[能力提升]
图L1-4-4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图。读图回答7~8题。
图L1-4-4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8.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读下面的两幅图(图L1-4-5),回答9~10题。
      
图L1-4-5
9.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纵波速度始终大于横波的
B.都在地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的
D.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
10.根据图乙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纵波,而不能探测到横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存在“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L1-4-6),回答11~12题。
图L1-4-6
11.根据地壳厚度判断,图示M、N两地区的地形可能分别是(  )
A.盆地、山地
B.山地、盆地
C.盆地、盆地
D.山地、平原
1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0千米应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1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L1-4-7为火山喷发图片。据此回答14~15题。
图L1-4-7
14.火山灰熔岩直接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上地幔 D.外地核
1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16.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图L1-4-8),回答下列问题。
图L1-4-8
(1)地震波S是________,P是________。
(2)右图中的两个不连续界面,a是________界面,b是________界面。内部圈层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后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综合拓展]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2010年8月22日在大连某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设。它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也是我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9144.1米,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图L1-4-9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图L1-4-9
(1)上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_______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练习册参考答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C [解析] 天体是位于太空中的各种星体、气体和尘埃,有自然天体与人造天体之分。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但地球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原来在宇宙空间,后来落到地球上的飞船、陨星等,也不属于天体范畴。地月系属于天体系统。
2.C [解析] 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由图中圆圈范围可知C项正确。
3.A [解析] 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为地球,地球为行星。
4.B [解析] 天体Ⅴ与地球相邻且位于地球轨道的内侧,是金星。清晨,其位于东方天空,又叫启明星;傍晚,其位于西方天空,又叫长庚星。
5.C [解析] 金星比地球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高,不适宜生物生存;其次,温度高,大气中无水汽,植物无法生存,不能生成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
6.A [解析] 土星、木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属于远日行星,火星属于类地行星。
7.D [解析] 存在大气,不一定存在生物,如金星上有二氧化碳气体,但没有生物,A项错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合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B项错误;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C项错误。
8.C [解析] 流星的运动速度快,有很大的杀伤力,大气的存在使人类基本上免受流星的袭击。大气对流星的阻力,使流星体的动能大都转化为热能,使流星体熔化或气化,在天空中留下明亮的光迹。
9.A [解析]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由此可推测②③④三项正确。M星球的自转、公转周期会影响M星球表面的温度。
10.A [解析] 水星、金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有凌日现象;而火星、木星、土星等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有冲日现象。
11.D [解析] 土星质量、体积大,属巨行星。紧邻小行星轨道的是火星、木星。因土星距太阳较地球距太阳远,所以土星表面温度较地球表面温度低。
12.D [解析] 安全的宇宙环境主要指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保证八大行星相互不会发生碰撞。
13.(1)B (2)太阳 流星体 卫星 行星际物质
(3)自西向东 共面 近圆
(4)A、B、C、D 巨
(5)①—d ②—a ③—c ④—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八大行星的位置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图中C为地球。要重点注意各因素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使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保证了地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并逐渐演化出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
14.(1)人造卫星 (2)C (3)太阳能
(4)有利条件:月球无厚厚的大气层包围,观测基本不受大气扰动的影响;远离地球,不受地球上灯光的影响。
不利条件:月球无厚厚的大气层保护,观测仪易受宇宙中各种射线的侵害,仪器使用寿命短;距离地球远,观测数据不易保存、传输。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B [解析] 两极地区出现极光、无线电短波通信暂时中断、“磁暴”与太阳活动有关,地震与地壳运动和太阳活动有关。
2.B [解析] 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分布比较分散,开发成本较高,而且受天气变化影响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3.D [解析] 为了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太阳能电池板通常与太阳光线垂直。因此,太阳能电池板会与地面存在一个夹角,其大小由所在纬度决定。
4.D [解析] 色球层的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无线电短波通信等,因此选D项。
5.B [解析] 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
6.B [解析] 太空中,太阳辐射基本不受大气的影响,太阳能发电效率高。
7.D [解析] 我国西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东部距海近,空气湿度大,阴天多,太阳能贫乏。
8.C [解析] 太阳活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太阳黑子与耀斑。太阳活动主要发生在太阳外部圈层的大气层,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大。
9.D [解析] 地球上的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我国黑龙江漠河的“白夜”现象主要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1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太阳黑子与耀斑。
11.D [解析]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由日地距离有细微的差别引起的,而不是太阳活动引起的。
12.C [解析] 约11年一般是指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间隔时间或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小年的平均间隔时间。
13.(1)青藏高原 撒哈拉沙漠 晴天多,云雾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2)160~180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3)市区盛行上升气流,云雾多;市区烟尘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解析] 第(1)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①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②位于撒哈拉沙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空气干燥,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第(2)题,图中相邻的等值线数值相差20个单位,A的数值大于160、小于180。A位于赤道附近,纬度比B的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强。第(3)题,市区与郊区相比,纬度基本无差异,但大气清洁度和云量有较大差异。
14.(1)地球上反射短波通信的电离层受到破坏,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中断。
(2)正相关。
(3)负相关。
(4)有些时段为正相关,有些时段为负相关。
(5)受太阳黑子数量变化的影响,地球上将会形成持续性的干旱或降水天气。
[解析] 当出现超级太阳风暴时,太阳的其他活动也将进入活跃期,如黑子和耀斑,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引起大气层扰动,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将全面显现。材料二中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与黑子相对数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严格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经纬网(初高衔接)
1.C [解析] 以0°经线为界,东经度数向东越来越大,西经度数向西越来越大;经线指示南北方向,都是半圆,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大大小小的圆。
2.D [解析] 表中数据显示纬线段的长度随纬度的增加在变短,经线段的长度随纬度增加在变长。理论上,纬度1°的经线长度是相等的,但实际测量不等,说明地球形状不规则。
3.C [解析] 两架飞机沿不同经线一直在朝北飞,会在北极上空相遇,如再继续飞,则飞行方向会发生改变(朝南)。
4.D [解析] 地球的赤道长度约40 000千米,地球仪上的赤道长度为80厘米,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计算得出该地球仪的比例尺为1/50 000 000,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5.A [解析] 北极点到赤道的球面距离为经线长的一半,即大约为赤道长的1/4。
6.D [解析] 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跨经纬度数相等的区域,越靠近赤道,实际面积越大。
7.C [解析] 若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且两点之间的经度差小于180°,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最短,北半球大圆的劣弧向北凸。
8.C [解析] 地球上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纬线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ad、bc均位于经线上,且所跨纬度数相等,所以ad=bc。
9.B [解析] 纬线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三艘船均沿纬线航行,但纬度位置不同,纬度数越低,跨相同经度的纬线越长。乙船航行在赤道上,在同样的时间内,它的航行路线最长,故其速度最快。
10.B [解析] 我国最南边的省级行政中心是海口(约20°N),北京纬度是40°N,图中两者之间有4个纬度间隔,由此求出每个间隔为5°。
11.A [解析] 低、中、高纬度的分界线是30°、60°,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与20°W,由此判断,A项符合。
12.C [解析]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与20°W。根据图中10°的经度间隔可知,③地正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13.C [解析] 圆弧半径的长相当于在纬度30°上,经度相差10°的纬线长,运用111千米/1°×10°×cos 30°计算,其长度约为1000千米。
14.B [解析] 在北半球某点上看北极星,其仰角(北极星的高度)就是该点的地理纬度,两点间北极星的高度相差y度,即两点间的纬度差相差y度,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距离是x/y。一条经线从北极到南极纬度跨度为180°,所以经线(子午线)长度为180x/y。
15.D [解析] 由上题解析可知,这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B项与测量数据及其计算后的结果无关;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相差不大,在黄河流域测量,测量的范围并不大,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两次测量后算出的结果应基本上相同。综上所述,两次测量后算出的结果有偏差最有可能是测量时的误差。
16.C [解析] 纬线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①所示区域与图③所示区域相比,虽经纬度跨度相等,但图①所示区域纬度比图③所示区域的低,所以图①所示区域面积大于图③所示区域的。图②所示区域所跨经纬度是图③所示区域所跨经纬度的2倍,其最高纬度70°的纬线长大于图③所示区域最高纬度40°的纬线长的一半,故图②所示区域面积大于图③所示区域面积。图④所示区域所跨经纬度是图③所示区域所跨经纬度的1.5倍,纬度位置与图③所示区域的相当,图④所示区域面积大于图③所示区域的。综上所述,图③所示区域实际面积最小。
17.B [解析] 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约为111千米,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实际距离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只有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实际距离约为111千米,60°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实际距离为赤道上的一半;①和②两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等长,而③和④两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不等长。
18.(1)北 西 (2)(40°N,60°W) (3)东北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以及经纬网上方向的判断。
19.(1)东南  (3)5000  (3)(60°S,90°W)
[解析] 第(1)题,C点位于A点的东南方向。第(2)题,A、B两点在60°N纬线上,60°纬线长度为赤道长度的一半,故纬线段AB的长度为赤道长度的1/8。第(3)题,A点和D点互为对跖点,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相差180°。从图上可知A点的地理坐标是(60°N,90°E)。
20.(1)0° 西北 (2)B (3)3
[解析] 第(1)题,A点在30°N上,B点在30°S上,A、B两点距赤道的距离相等,若A点和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则太阳直射赤道;根据经纬网判断A 点位于 B 点的西北方向。第(2)题,任意一条经线上,纬度每间隔1°,实际距离相差约111千米,由此可推知飞行距离。第(3)题,由上题可推知飞行速度为111千米/1°×30°÷3=1110(千米/时),D、E两点在60°N纬线上,经度相差60°,则两点间的距离为60°×111千米/1°×cos 60°=3330(千米),故飞行时间为3小时。
第2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C [解析] 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为一个恒星日。而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地球转过的角度为360°59′。
2.C [解析]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D项的中心极点为南极点(根据经度变化),地球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D [解析] 地球距近日点越远,公转速度越慢。
4.D [解析] 南北两极点纬度数相同,角速度、线速度都相等,且都为0。
5.A [解析] 图示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北向南递减,判断为南半球;其次,自转线速度大部分在1460千米/时以上,应位于低纬度地区。
6.D [解析] R点较同一纬度T点的线速度较慢,最有可能是受地形因素影响。海拔越低的地点,自转线速度越慢,由此可推断其地形为盆地。
7.B [解析] M点的自转线速度约等于赤道的一半,其纬度应该是60°;N点的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月份应该是7月。
8.A [解析] 地球公转速度为N点所示时,为7月,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故排除B、C、D项。
9.D [解析]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角速度是每小时15°,所以在地球表面上看太阳是自东向西运动的,每小时向西移动15°。日落时“追赶太阳”,并与太阳的高度保持不变,就必须向西每小时跨经度15°。
10.D [解析] 若黄赤交角为0°,则全球没有季节变化,故③错误。
11.A [解析] 黄赤交角变为26°23′,说明相对于原来的度数增大了,则寒带、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12.D [解析] 南北纬6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为赤道上的1/2,60°纬线是中、高纬度的界线。
13.D [解析] 恒星日比太阳日短3分56秒,A项错误;1月份,地球距离太阳最近,B项错误;无论是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C项错误。
14.B [解析] 国庆节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过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已从赤道移到南半球,正处在南移过程中,最终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
15.A [解析] 由北极星位置可以判断出答案,由于地轴向北指向北极星附近,故极地地区北极星仰角接近90°,低纬度地区北极星在地平线附近,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而图中北极星位置接近地平面,故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低纬度地区。
16.B [解析] 由于a恒星视运动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所以恒星转过50°,实际是地球自转了50°。由地球自转角速度15°/时,可得出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三个多小时。
17.(1)A C
(2)不相同 北 北极极昼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
(3)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地球虽距太阳较近,但决定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因素主要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要少得多,因此北半球是冬季。
[解析] 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时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运行时间长,因此北极极昼的日数长于南极极昼的日数,同理北半球一年四季中夏季较冬季长。地球上的季节变化的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的热量差异。所以,1月初地球虽位于近日点,北半球却是冬季。
18.(1)66°34′ 黄道平面 (2)B D (3)B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黄赤交角的影响,以及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第(1)题较容易。第(2)题,F点在北回归线上,故时间应为6月22日前后,应选B项;H点在南回归线上,故时间应为12月22日前后,应选D项。第(3)题,若黄赤交角为20°,即黄赤交角比原来的小,则回归线的度数变为20°,故本题选B、C项。A项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D项中太阳直射点在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与日地距离有关,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没有关系。
19.(1)西 6 (2)北 60°E (3)11
[解析] 第(1)题,图中过甲、乙两地的晨昏线为晨线,乙地所在的经线为22°30′W,甲地在22°30′W与37°30′W的中间,故甲地经度为30°W。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图中阴影部分主要位于20°W以西,故主要位于西半球。甲地在赤道上,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6时日出。第(2)题,读图可知,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甲地经度为30°W,30°W上为6时,则60°E上为12时。第(3)题,甲地(30°W)6时日出,乙地(22°30′W)6:30日出,则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为(12-6.5)×2=11(小时)。
第3课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A [解析] 某地正午时即地方时为12时时,北京时间(120°E)为12时16分,则该地经度为116°E。
2.C [解析] 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前后,则此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
3.C [解析] 元旦为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故C项正确。
4.A [解析] 图示为北京时间18时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图示说明当北京时间为18时时,该地为正午12时,两地相差6小时,则经度相差90°,即该地的经度为120°E-90°=30°E。
5.C [解析]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则代入公式可得:∣φ-δ∣=45°。如该地纬度为10°,代入计算可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35°,不符合,可排除。如该地纬度为50°,则太阳直射的纬度为5°N,再根据太阳从正南照射过来,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故C项正确。
6.B [解析] 根据纽约的经度为74°W,可知纽约位于西五区,北京时间(东八区)比西五区早13个小时,北京时间8月12日20时时,西五区为8月12日7时。
7.D [解析] 北京时间为8月12日20时时,180°经线为0时,此时全球处于同一日期。
8.A [解析] 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昼长夜短。表格中只有丁地白昼时间超过12小时。
9.B [解析]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用各地的昼长减去赤道上的昼长时间(12小时),绝对值越小,距赤道越近。
10.B [解析] 亚历山大位于东二区,当地时间23日22:15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为24日4:15,北京时间24日10:20飞机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则飞机飞行的时间为6小时5分。
11.D [解析] 读图可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0时太阳高度为0°,则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夏至日,广州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京的。②时刻该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①时刻该地地方时为0时。
12.D [解析] 该日0时在北极圈上看太阳,太阳位于正北方。
13.A [解析] 根据晨昏线经过极点可知,该日为二分日;根据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可知,甲地此时为6时,排除B、D两项。图中显示地球右倾,意味着地轴向右倾,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可以判断此时甲地位于春分日,所以选择A项。
14.D [解析] 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正午”和“一年中最大值”。太阳高度角越大,照射到室内的面积越小,反之,面积就越大。该地位于福建省(北半球),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15.A [解析] 济南的纬度比福建的高,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比福建的小,正午太阳照射到室内的面积的最大值会更大,因此为了让遮阳板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安装高度不变,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则太阳光线更斜,那么遮阳板必须要加长;如果遮阳板长度不变,那么安装高度应该降低。
16.B 17.D 18.C [解析] 第16题,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区时,与北京时间相差8个小时,故选B项。第17题,“嫦娥三号”发射时间为12月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故选D项。第18题,12月2日接近冬至日,结合图可知,C项正确。
19.(1)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A>D。
(2)(23°26′S,60°W) 10 18 (3)右 左
(4)24小时 太阳
[解析] A、B、D三点相比,B点纬度最低,D点纬度最高,故线速度B>A>D。A、B、D三点角速度相同。由图可判断出C点的地理坐标。A点位于0°经线上,其时间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则其地方时为10时,北京时间为18时。
20.(1)夏至 (2)(66°34′S,135°E) 21 0° (3)A点 B点  (4)长 短
[解析] 图示为南半球,由弧线BD为晨线可判断出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B点位于南极圈与昼半球中央经线的交点上,地方时为12时,然后根据时间计算的方法可求出A点的时间。C点此时位于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夜越长。此时北半球是夏至,南京昼最长,此后昼渐短、夜渐长。
21.(1)左北右南,下西上东
(2)C。因为该地位于南半球,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ME与MH线以下部分为夜半球 (4)昏 晨
[解析]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其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在南回归线以南看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正午太阳位于头顶偏北,由此可判断图中的方位和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路线。6月22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故图中ME为昏线,MH为晨线。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D [解析]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2900千米左右深处完全消失,与纵波在距地表17千米左右深度时同时加快,其传播速度较慢。
2.D [解析] 根据三个圆圈的包含关系判断,只有D项符合条件。
3.B [解析] 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地核。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4.A [解析]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传播的距离越长,耗时越多。
5.C [解析] 由地表至地心,经过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及其分界面。
6.B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生命活动的空间,是地球外部圏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7.B [解析] 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一小部分。
8.C [解析] 通过古登堡界面后,横波速度变为0,纵波速度下降约一半,而在其上部附近,却出现了最大值。
9.C [解析] 读图可知,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
10.D [解析]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和水,所以在月球表面均能探测到横波和纵波;“软流层”从图乙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从图乙中可知,图中只是表示的月壳与月幔,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11.A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不均,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M地区地壳厚度比周围地区的小,应为盆地;N地区地壳厚度比周围地区的大,应为山地。
12.C [解析] 由地壳的概念即可得知。
13.B [解析] 生物圈是指适合生物生存的一个圈层范畴。
14.C [解析] 火山灰熔岩主要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15.A [解析] 题干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很显然火山灰飘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降落到地球表面,即进入岩石圈。
16.(1)横波 纵波 (2)莫霍 古登堡  地壳 地幔 地核 (3)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S波的传播速度慢,并且不能通过地核,应该是横波;P波是纵波。从深度上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A是地壳,B是地幔,C是地核。
17.(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陆地
(3)莫霍界面。33千米。
(4)③,地幔,岩石,固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外部、内部圈层结构知识。第(1)题,图中显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属地球内部圈层。第(2)题,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依靠地震波。地壳分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两部分,大陆地壳较厚。第(3)题,④界面为莫霍界面,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7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第(4)题,其钻探深度9 144.1米,而大洋地壳平均深度为7千米,故钻探深度可达到地幔顶部,地幔顶部横波能通过,为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