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考】2015-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练习册+单元测评AB)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练考】2015-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练习册+单元测评AB)附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3 17: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轻飏(yáng) 壶觞(shāng)
出岫(yòu) 景翳翳(yì)
B.曷不(hé) 耘耔(zǐ)
东皋(gāo) 棹孤舟(zhào)
C.熹微(xī) 流憩(qì)
遐观(xiá) 眄庭柯(gài)
D.西畴(chóu) 盘桓(huán)
遑遑(huáng) 载欣载奔(zǎi)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舟遥遥以轻飏    遥遥:遥远的样子
B. 景翳翳以将入 翳翳:阴暗的样子
C. 泉涓涓而始流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D.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策扶老以流憩    B. 或棹孤舟
C. 园日涉以成趣 D. 乐琴书以消忧
4. 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家叔以余贫苦
A.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悦亲戚之情话 B. 将有事于西畴
C. 既窈窕以寻壑 D. 亦崎岖而经丘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后所见树木茂盛、泉水缓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后在劳作之余闲适放旷、身心舒展、文思泉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陶渊明对“富贵”和“帝乡”的清醒认识。
三、课文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7.本文大体按“议论→描绘→描绘→生发”三大部分展开。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8.分析“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两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9.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
                                    
                                    
10.第三段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四、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潜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注]要之。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 栗里:地方名。
1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躬:亲自
B.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白:禀告
C.而蓄素琴一张 素:古老的
D.毕,还复著之 著:穿,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B. “箪瓢”原文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和“瓢”本来都是装饭和装水的小容器,在文中借代为粮食。
C. “束带”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作名词时,是指各种级别的官服的腰带的泛称,因而又代指官服,可引申为公务。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整饰衣服。迎接上司时整饰衣服表示庄重。
D. “羲皇”,即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三皇”是远古时期的三个皇帝。“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B.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C.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D.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五、语言运用
17. 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 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18. 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的“狗”“鸡”为描写对象描绘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
要求:运用环境描写和至少两种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 200字左右。
                                    
                                    
                                    
                                    
5 滕王阁序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翼轸(zhěn) 骖(cān) 睇眄(miǎn) 捧袂(mèi)
B.瓯越(ōu) 潦水(liáo) 簪笏(zān) 桑梓(zǐ)
C.台隍(huáng) 舸舰(gě) 帝阍(hūn) 叨陪(dāo)
D.懿范(yì) 彭蠡(lí) 虢州(guó) 遄飞(chuán)
2.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物华天宝 钟明鼎食 老当益壮 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俊采星弛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B.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C.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D. 宾主尽东南之美
5. 下列各句中,没有用典的一句是(  )
A.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B.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C.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D.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二、名句名篇默写
6. 补写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的典故自比,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用。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古代“贪泉”的传说和《庄子·外物》中的“涸辙之鲋”的寓言,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不会恸哭而返,放任自流。
三、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8.下列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淡浓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语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下列对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四、同步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 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协和。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遂:实现
B. 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
C. 窃寄目偿所愿焉 偿:满足
D. 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侈:羡慕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能游览滕王阁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②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窃喜载名其上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的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 文章写了自己三次没有游成滕王阁的原因,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 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于不经意中叙入。
D. 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
                                    
                                    
(2)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3)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16.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斜线“/”断句。
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滕王阁
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17. 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8. “几经兴废事”和“偏照古今愁”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语言运用
19. 江西滕王阁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经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鸣鸾昼静,画蝶春融,当年文采风流,雨卷云飞余胜赏;
下联:诗成酒熟待才人  燃犀渚迥 是处江山辉映 乘鹤楼高
下联应改为:
                                    
                                    
6 逍遥游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抟弄(tuán) 坳堂(ào) 北冥(míng)
B.夭阏(què) 星宿(xiù) 斥(yàn)
C.数落(shù) 蓬蒿(hāo) 沮丧(jǔ)
D.恶心(ě) 决起(jué) 蜩蝉(tiá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击三千里,抟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果然是这样)
C.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春秋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规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③此小大之辩也 ④之二虫又何知 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⑥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⑦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⑧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A.①③④⑥⑧      B.②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⑥⑧ D.①④⑤⑦⑧
4.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二、 名句名篇默写
6. 补写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写“蜩”和“学鸠”对大鹏嘲笑的几句是:“我决起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2)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__
(3)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______
(5)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
(6)宿舂粮________________
8.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
(2)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3)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_____
(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议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①世人都反对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①世人都非议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对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11.下列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四、同步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庄 周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⑤。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 ①莹,魏惠王名。田侯牟,齐威王名。②犀首:武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④胥靡:服役的人。⑤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xiāo),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xuè),细微的声音。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莹与田侯牟约     约:结盟
B. 善言伐齐者,乱人也 伐:攻打
C. 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北:北方
D. 臣请为君实之 实:证实
1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齐国毁约而要发动战争的主战派,是要争一口气;反对战争的反战派,是顾及王家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的。
B. 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说:“你还是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吧!”
C. 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 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的行为,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1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2)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16.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读庄子
白居易
去国辞家谪异方,心中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①。
[注] ①无何乡:《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何乡即无何有之乡,原义为没有任何东西的地方,后用以指空想的或虚幻的境界,常用以咏梦。
17. 从内容关系上来看,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什么关系?前两句与后两句是什么关系?请作简要分析。
                                    
                                    
18. 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语言运用
19. 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都吸引了无数人参与,所评选出来的人物也感动着整个中国,感动着整个世界。中共中央文明办受此启发,以深情的目光回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推选出了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辛弃疾、关汉卿、鲁迅等“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参照示例,依据高中课本的相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为庄子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讲究文采,评价角度准确、得体,100字左右。
示例:朱光亚【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0.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以庄子为话题,对出下联。
上联:荀子劝学,博学则冰寒于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陈情表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险衅(xìn) 期功(qī)
闵凶(mǐn) 终鲜兄弟(xiǎn)
B.洗马(xǐ) 逋慢(bū)
拔擢(zhuó) 茕茕孑立(qióng)
C.优渥(wò) 祚薄(zuò)
床蓐(rù) 逮奉圣朝(dài)
D.陨首(yǔn) 伪朝(wèi)
矜育(jīn) 猥以微贱(wěi)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背叛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绕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峻:严峻、严厉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以: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C.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D.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二、名句名篇默写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祖母垂危之状使人同情。
(2)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7.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官职的任免无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
A.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B.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 除臣洗马 D. 过蒙拔擢
8.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猥以微贱
③臣具以表闻 ④谨拜表以闻
A. ①和②同,③和④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同
C. ①和②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9. 下列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文字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表达对君王赏识厚遇自己的感激之情。
B. 李密以前做过蜀汉的官,“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几句,也想让昔日同僚对他目前的尴尬处境有所理解。
C. 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以“尽孝”抗衡“尽忠”,为下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做铺垫,机智巧妙。
D.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催逼得紧,他就在这个“孝”字上大做文章,于是气息奄奄的祖母成了挡箭牌,可谓吉人自有天相。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四、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 ①醮(jiào):古时称女子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的样子。③谯周:人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B.孔明言教何碎 碎:琐碎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疾:疾病
D.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援:靠山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醮”,古时指女子出嫁。古代表示女子出嫁的词还有:“归”,《项脊轩志》有“吾妻来归”一语;“适”,《孔雀东南飞》有“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一句;“出阁”一词则产生较晚,有些方言还一直沿用。
B. “游夏”,即子游和子夏,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子游,“孔门十哲”之一,位列文学科第一名;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文中说谯周的门人把李密比作“游夏”,意思是说他博览群书,精通文学。
C.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古人重视孝道,为去世的父母守孝是孝道的一种重要表现。《陈情表》中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语,“期”和“功”就是指为父母守孝的期限不同而制定的两种不同的孝服。
D. “安乐公”,即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蜀汉昭烈皇帝刘玄德的儿子。资质平庸,无政治才能,断送了蜀汉江山。著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就出在他的身上,这个故事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形成强烈的反差。
13.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  )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 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五、语言运用
17.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底慧敏是郑州师范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在别人还在玩手机、刷微信的年龄,她带着植物人的母亲来上学。住在那个没有窗、照不进一缕阳光、异味扑鼻的出租屋内,底慧敏下课回家后很忙碌,很艰辛。1.58米的她搬不动妈妈,只能跪在床边将妈妈先侧身抱起,再将已湿透的纸尿裤和床单换下来。妈妈没有意识,慧敏就用手一点一点帮她清理干结的粪便,然后再给妈妈擦身、清洗、按摩……妈妈只能吃接近流食的东西,她就买来冷馒头,搓成馒头末,加上白开水,搅成糊状喂给妈妈吃。做完这一切,底慧敏才静下心来,带着一天的疲惫来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
写一组对偶句(两句,每句10字以上)或一组排比句(三句),对底慧敏的精神表示点赞。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为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同意他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单元测评(二)A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0分)
1.而御六气之辩(        )
2.云销雨霁(        )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4.此小大之辩也(        )
5.小知不及大知(        )
6.汤之问棘也是已(        )
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8.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9.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10.乃瞻衡宇(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古今异义词(17分)
1.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                                    
今义:                                    
2.(1)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                                    
(2)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                                    
3.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                                    
今义:                                    
4.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                                    
今义: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                                    
今义: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古义:                                    
今义:                                    
7.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                                    
今义:                                    
8.阮籍猖狂。
古义:                                    
今义:                                    
9.穷且益坚。
古义:                                    
今义:                                    
10.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古义:                                    
今义:                                    
11.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                                    
今义:                                    
12.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                                    
今义:                                    
13.九岁不行。
古义:                                    
今义:                                    
14.(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                                    
15.臣之辛苦。
古义:                                    
今义:                                    
三、写出下列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23分)
1.之:
(1)悦亲戚之情话(       )
(2)感吾生之行休(       )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5)莫之夭阏者(       )
2.以:
(1)既自以心为形役(       )
(2)舟遥遥以轻飏(       )
(3)木欣欣以向荣(       )
(4)眄庭柯以怡颜(       )
(5)臣以险衅(       )
(6)猥以微贱(       )
(7)请息交以绝游(       )
3.而:
(1)门虽设而常关(       )
(2)觉今是而昨非(       )
(3)时矫首而遐观(       )
(4)化而为鸟(       )
(5)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6)夫列子御风而行(       )
4.其: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
(2)其翼若垂天之云(       )
(3)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4)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5)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
5.薄:
(1)门衰祚薄(       )
(2)日薄西山(       )
(3)厚古薄今(       )
6.期: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2)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
(3)良剑期乎断(       )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7.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桓侯故使人问之(       )
(4)既克,公问其故(       )
8.除:
(1)除臣洗马(       )
(2)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
(3)攘除奸凶(       )
9.策:
(1)策扶老以流憩(       )
(2)振长策而御宇内(       )
(3)退而论书策(       )
(4)蒙故业,因遗策(       )
10.适:
(1)适莽苍者(       )
(2)始适还家门(       )
(3)适得府君书(       )
(4)处分适兄意(       )
(5)向晚意不适(       )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20分)
1.生生所资(       )
2.实迷途其未远(       )
3.心惮远役(       )
4.倚南窗以寄傲(       )
5.审容膝之易安(       )
6.宾主尽东南之美(       )
7.徐孺下陈蕃之榻(       )
8.腾蛟起凤(       )
9.襟三江而带五湖(       )
10.而后乃今将图南(       )
1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12.或棹孤舟(       )
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14.猥以微贱(       )
15.彼于致福者(       )
16.水击三千里(       )
17.屈贾谊于长沙(       )
18.悦亲戚之情话(       )
19.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20.历职郎署(       )
五、依据句式特点,给下列句子归类(8分)
1.复驾言兮焉求
2.寓形宇内复几时
3.遂见用于小邑
4.怀帝阍而不见
5.农人告余以春及
6.乐夫天命复奚疑
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8.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1.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12.既自以心为形役
1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1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6.载欣载奔
                                    
六、文学常识填空(8分)
1.陶渊明(365—427),名________,字元亮,世称________,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是我国第一位 ________诗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
2.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________、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的《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________体。
3.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4.《庄子》今存________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逍遥游》是____________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5.李密(224—287),字令伯,晋初散文家。“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书。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6.《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________,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________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________”,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 《__________》。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急盼归家的心情。
3.王勃《滕王阁序》中精确地描绘深秋的清寒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勃《滕王阁序》中用“贪泉”和“涸辙”的典故,说明遇困顿而情操不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逍遥游》中,以夸张手法,极写鲲之大的名句是:“鲲之大,________________。”
6.李密的《陈情表》中,表现在尽忠与尽孝的矛盾中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的四句是:“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单元测评(二)B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逋慢(bǔ) 期功(qī)
轻飏(yáng) 茕茕孑立(qióng)
B.洗马(xiǎn) 抟扶(tuán)
睇眄(miǎn) 舸舰迷津(gě)
C.捧袂(mèi) 簪笏(zān)
遄飞(chuán) 决起而飞(jué)
D.潦水(liáo) 霰弹(sǎn)
秀闼(tà) 门衰祚薄(zhu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帝乡不可期    期:日期
B.今兹捧袂 捧袂:举起双袖作揖,指谒见阎公
C.腹犹果然 果然:很饱的样子
D.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强行改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屈贾谊于长沙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4.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④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⑤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⑥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B.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段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谏:劝止、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天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东晋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陶潜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顺随自然、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指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是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天安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分)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2分)
                                    
                                    
(二)课外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徒成都。第进士,由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言事无所避。王拱辰罢三司使守亳,已而留经筵,郯乞正其营求之罪。石介死,枢密使夏竦谗其诈,朝廷下京东体实,郯与张昪极陈竦奸状,事得寝。杨怀敏以卫卒之乱,犹为副都知,郯又与昪及鱼周询论之。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出之。郯争辩尤力。帝曰:“古有碎首谏者,卿能之乎?”对曰:“古者君不从谏,则臣有碎首;今陛下受谏如流,臣何敢掠美而归过君父。”帝欣纳之。
时诏群臣陈左右朋邪、中外险诈,久而无所行。郯请阅实其是否,因言曰:“诚以待物,物必应以诚。诚与疑,治乱之本也,不可以一臣诈而疑众臣,一士诈而疑众士。且择官者宰相之职,今用一吏,则疑其从私,故细务或劳于亲决。分阃者特帅之任,今专一事,则疑其异图,故多端而加羁制。博访者大臣之体,令见一士,则疑其请托。君臣交疑,而欲天下无否塞之患,不可得矣。”
都知王守忠以修祭器劳,迁景福殿使,给两使留后奉。郯曰:“守忠劳薄赏重。旧制,内臣遥领止于廉察。今虽不授留后,而先给其禄;既得其禄,必得其官;若又从之,则何求不可。”既又诏许如正班。守忠移閤门,欲缀本品坐宴,郯又言:“祖宗之制,未有内臣坐殿上者。此弊一开,所损不细。”守忠闻之,不敢赴。知杂御史阙,执政欲进其党,帝以郯不阿权势,越次用之。郯遍历三院,有直声。
以母老求西归,加直龙图阁、知汉州。将行,上疏言:“张尧佐缘后官亲,叨窃非据,外庭窃议,谓将处以二府。若此命一出,言事之臣,必以死争之。倘罢尧佐则伤恩,黜言者则累德,累德、伤恩,皆为不可。臣谓莫若富贵尧佐而不假之以权,如李用和可也。”其后卒罢尧佐宣徽之命。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宋史·何郯传》,有删改)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枢密使夏竦谗其诈   谗:诬陷
B. 诚与疑,治乱之本也 治:治理
C. 博访者大臣之体 博访:广泛地寻查访求
D. 此弊一开,所损不细 细:小,细小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出之
B. 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出之
C. 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出之
D. 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出之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何郯作为大臣,能够为朝廷着想,议论政事无所回避,有的是针对大臣的错误做法的,有的是针对皇上的错误的。他言事从不从私心出发,故皇帝都能欣然接受他的进谏。
B. 何郯主张治理国家应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应该给予大臣本职内的行政自由。因为君臣互相猜疑会导致混乱的产生,甚至造成政治上的困厄。
C. 何郯在进谏时能够在无所避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不激化矛盾的方式,从他赞美皇上能够受谏如流,以及他建议皇上对张尧佐折中处理就能够看出。
D. 因为何郯为人刚直,所以皇帝能够重用他,这说明了皇上对何郯的赏识。何郯在即将回乡任职时仍然为朝廷的事进言,也用行动回报了皇上的这份赏识。
13.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杂御史阙,执政欲进其党,帝以郯不阿权势,越次用之。(4分)
                                    
                                    
(2)臣谓莫若富贵尧佐而不假之以权,如李用和可也。(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14.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
A.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5.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飞鸟自喻,表达热爱田园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3)庄周在《逍遥游》中,用“水浅不能浮大舟”的道理,说明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
17.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 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 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 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 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
18. 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化大家”?试结合传记的全文加以分析。(4分)
                                    
                                    
19. 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4分)
                                    
                                    
20. 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7分)
                                    
                                    
四、语言应用(12分)
21. 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给“石墨烯”拟写一条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5个字。(4分)
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
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而证实其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是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只约10-6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其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
                                    
                                    
22.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23.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连贯、简洁,不得出现数字。(3分)
近年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支出比例统计表
    国家
分项    
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
美国
英国
巴西
印度
中国
经济增长率
3%
2.3%
6%
6.8%
9.6%
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
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
16%
21%
14%
13%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远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①______________。然而,我国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发展支出方面还存在欠缺。例如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就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协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低于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缔造“幸福中国”。
五、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当代女诗人玛·奥利弗用诗歌表达了个人内心的微妙状态:“主啊,我如何是好,我/无法让自己平静/面包有了/杯子有了/我却无法平静。”
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1.B [解析] A.出岫(xiù);C.眄庭柯(miǎn);D.载欣载奔(zài)。
2. A [解析] “遥遥”应为“漂摇放流的样子”。
3. C [解析] C项,名词作状语,每天;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策,拄着;棹,用桨划;琴书:弹琴读书。
4. C [解析] 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
5. D [解析] A项“亲戚”古义为内外亲属(按:上古所指较广,父母兄弟皆可得称),今义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B项“有事”古义指有具体的事,本文中为有农事;今义是泛指,范围扩大。C项“窈窕”古义指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6.(1)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3)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7.[答案] 室外→居室→庭院→郊野。
8.[答案] “问征夫以前路”是暗自计算行程,“恨晨光之熹微”是嫌天亮得太迟。这两句写出了急盼归家的心情。
9.[答案] “松菊犹存”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指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象征自己无心做官,表现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10.[答案] 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1.C [解析] 素:空的,无弦的。
12.A [解析]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均为代词,这件事;C.均为连词,表目的;D.均为代词,他的。
13. D [解析]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皇帝的称谓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14.C [解析]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5.C [解析] “征著作佐郎”是陶潜写《归去来兮辞》之后的事,且未就职。
16.[答案] (1)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关键词“好”“每”“然”)
(2)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半路栗里那里邀请陶潜。(关键词“故人”“赍”“要”)
[参考译文]
陶潜,字渊明,有人说陶渊明字元亮,是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幼时就有高雅的志趣,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姓氏和名字,宅院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清静寡欲不爱说话,不贪求名位利禄。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贫穷,不能够一直有酒喝。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有时就置办酒席招他过来;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已经喝醉就告辞,竟没有舍不得离开。他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挡风遮阳;他的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家中盛饭饮水用具经常是空着的,他也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我戏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想以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时的人说这是实录。
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他出仕为州祭酒,因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他也不去就职。亲自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十分瘦弱多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出任邑(县)令,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主持工作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任用他为彭泽令。郡里派遣的督邮到来,下属禀告他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弯腰行礼!”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写作了《归去来兮辞》一文。
义熙末年,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他)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但是却不能将他招来。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半路栗里那里邀请他。(他)曾经在重阳节那天没有酒喝,走出来在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遇到王弘派来送酒的人到了,立即就上前斟酒喝,喝醉就回去了。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到喝得畅快时,就抚弄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或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就是这样的真诚坦率。郡将(官职名)看望陶潜时,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葛布制成的头巾过滤酒液,过滤完又把头巾戴在头上。
(陶潜)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只喜欢清静寡欲,读书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曾经说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
陶潜在元嘉四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17. [答案] (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提炼重要信息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能力。概括时要注意关键词语,评价要全面、得体,如分号前后的内容“隐士”“忠臣”。语段是叙与评结合,最近人情才会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18. [答案] 在那起伏绵延的青山脚下,在这一片宽阔碧绿、稻浪翻滚的田畴与那座绵亘的大青山之间,安静地躺着一个村庄。那房屋高高低低,鳞次栉比,青砖碧瓦,檐牙屈翘,炊烟袅袅,掩映在大大小小的树中。走在田畈中,远远便听见“汪汪汪”的狗吠声从村子里的深巷中传来,给人几分美妙的遐想。远远地还能看见几只大雄鸡飞上了桑树梢头,兴致盎然地啼鸣起来,把一个村子叫得幽静而充满活力。村子里还隐隐传来孩子们欢乐的歌声和打闹的欢笑声。
5 滕王阁序
1.A [解析] B项,“潦”应读“lǎo”;C项,“叨”应读“tāo”;D项,“蠡”应读“lǐ”。
2.C [解析] A项,明—鸣;B项,鱼—渔,清—青;D项,弛—驰。
3.A [解析] A项均为“从前,原来的”。B项分别是“声望”“希望”;C项分别是“才华出众的”“盛大的”;D项分别是“书、撰写”“古代一种政论文文体”。
4.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
5. A [解析] A项没有用典,“钟鸣鼎食之家”指官宦人家。B项用了西汉梁孝王的典故,C项用了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典故,D项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6. (1)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 (2) 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  (3)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7.C [解析] C项均为“定数”。A项分别是“到,登临”“从高处往下探望”。B项分别是“极尽”“阻塞不通”。D项分别是“看”“眼睛”。
8.D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动宾结构。
9.D [解析] 此句所写是虚实结合,并非全是眼前所见实景。
10.B [解析] 无怨恨之情。
11. D [解析] 侈:比……奢侈。
12. B [解析] B项,均为句末语气词。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 介词,因为;表并列的连词,而。D项,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13. B [解析] ②说明自己很欣赏三王的文章;④说的是太原王公来赴任之前洪都府的一些事情;⑥是说自己能为太原王公写这篇“记”而私下高兴。
14. D [解析] “壮其文辞”的不仅仅是《滕王阁序》一篇文章,还有另外两篇;最后一句“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过于武断,属无中生有。
15. [答案] (1)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地对自己说,认为应当有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的管束。 (关键词“私”“躬诣”“约束”)
(2)但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 (关键词“假”“安得”“勤”)
(3)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关键词“适”“期”)
16. [答案] 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参考译文]
我年幼的时候就听说江南有许多适合登临观赏的美景,而滕王阁偏偏称为第一,有气概非凡超出寻常之称。等到读了三王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重修滕王阁记》等文章,因其语言铿锵有力,更想去看一看滕王阁再读一读这些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到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我因为上疏贬为潮州刺史,赴任时选择走近便快速之道而到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参观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群臣为皇帝上尊号,皇帝大赦天下,我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下属区域,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地对自己说,认为应当有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的管束;等到办完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私下里观赏胜景,满足我的心愿啊。到袁州后七月份的时候,诏书下达,中书舍人太原人王仲舒先生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审视江南西道;洪州、江州、饶州、虔州、吉州、信州、抚州、袁州属江南西道州郡。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便利的事情以及不能满足的愿望,王公到了之后,都停止了。大的事情通过驿使迅速上报,小的事情立刻处理。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阳气上升,阴气闭合,在数日之内百姓就养成美好的品德,而您在千里之外的湖光山色中怡然自得。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您的官署听从命令;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关系融洽,您和监军派人在这个阁上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参加宴会。酒宴进行到中途,综合各种意见说:“这阁子如果再不修整,将会毁坏。以前您在这里任刺史的属官,有恰当的理由来翻新滕王阁,您所写的文章,确实还题写在墙壁上。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感情呢?”您回答说:“是的。”因此,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浸坏模糊不鲜艳的色彩,修治一下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损害可供后人观赏的景观。
工程完成之后,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替我记录这件事情!”我既因为不能够到达滕王阁观赏而叹息,又私下里高兴自己的名字能够写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没有推辞而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欢乐,即使我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跟着您一起游玩的话,我还能为您做文章。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写。
17. [答案] 上句是近景,下句是远景:“树密”“千家”,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一叶”,具有淡远闲静之趣。两句有远、有近,疏密衬映,一静一喧,相互对照,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
18. [答案] “兴废事”“古今愁”含蕴丰富,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几经”“偏照”强调变迁之匆迫,兴废之无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隐隐对比中,包含着无限吊古之思、今昔之感。
19. [答案] 乘鹤楼高,燃犀渚迥,是处江山辉映,诗成酒熟待才人。
[解析] 首先注意四字短语对四字短语,六字短句、七字短句也要上下联分别相对。从四字短语而言,上联的“静”为仄声,“融”为平声,下联要与之相反,所以“高”为平声在前,“迥”为仄声在后。至于六字短句和七字短句的放置是没有疑问的。
6 逍遥游
1. A [解析] B项,“阏”应读“è”;C项,“数”应读“shǔ”;D项,“决”应读“xuè”。
2. A [解析] B项,很饱的样子,C项,阴历每月最后一日和阴历每月的第一日。D项,勉。
3.C [解析] ①“冥”通“溟”,③“辩”通“辨”,⑤“知”通“智”,⑥“而”通“能”,⑧“辩”通“变”。
4.B [解析] ①③⑥是助词,相当于“的”;②④⑤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⑧⑨是指示代词或第三人称代词;⑩是动词,到。
5. D [解析] A.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B.古义:海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C.古义:无所为,故无功利。今义:没有功劳或没有效果。
6.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抢榆枋而止 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7.(1)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2)气息,这里指风 (3)粘,指着地 (4)阻塞
(5)投,落下 (6)捣掉谷壳
8.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9.(1)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 (2)使……到来 (3)界限 (4)拼命追求
10.A [解析] ①世人都非议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沮丧。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11.D [解析] A. 宋荣子嗤笑的是四种人,因为他们和斥安鸟一样(所见甚小)。B. 表明宋荣子无所待。C. 应为“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
12. C [解析] 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人。
13. D [解析] D. 用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A. 代词,他/动词,到。B. 表示祈使的语气/表示疑问的语气。C. 动词,认为,以为/介词,用。
14. B [解析] 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但并非最合乎‘无为之道’,而是劝他们不要在这里作无谓的争论,而应去求助“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无为之大道。
15. (1)它们时常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逐败兵往往十天半月才返回。(关键词“相与”“逐北”“反”)
(2)戴晋人离开后,魏王心中恍惚,若有所失。(关键词“惝然”“亡”)
16.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声名争抢厮杀十分不值得。我们应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不要冤冤相报。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