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8 空气污染与保护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含硫煤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为防治该行染,某工厂设计的新的治污方法不仅吸收了SO2,同时还得到了某种化工产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流程中可得到化工产品H2SO4
B.图中FeSO4→Fe2(SO4)3的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C.该流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为Fe、S和O
D.图中吸收SO2的同时还需要加入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氮气用作保护气,反映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二氧化碳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二、填空题
3.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等.过度使用既造成能源危机,又导致环境污染.如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酸雨 B.温室效应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2)2014年冬季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据检测首要污染物为PM2.5.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或减少PM2.5措施错误的是 ;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超过2.5μm的颗粒物 B.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
C.PM2.5专用口罩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D.冬季取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
(3)目前,我国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图1是我国目前与十二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调整是 ;
(4)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科技进步,如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CO2转化为有用物质.①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2(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 B.该过程只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过滤 D.该过程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
②将CO2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
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二氧化碳本身 毒性,但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浓度大时甚至会使人 死亡。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注意换气通风。如进入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超标的地窖时应进行 试验。
三、实验探究题
5.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⑴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的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⑵向食醋中加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
⑶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小宇做出的假设是什么?
(2)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什么缺陷?
(3)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
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并放在低温环境中
(4)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5)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你觉得对不对?简述你的理由。
6.如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将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等量二氧化碳气体中,用U型管连接。充分反应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
(1)室温下利用此装置,你还可以研究 。
A.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B.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比较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
(2)进一步思考、迁移:有 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
7.近百年来,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速上升,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1)为了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保温性是否比空气好”的项目,老师准备了以下材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瓶内装有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酒精温度计(如图所示)、秒表、带孔橡胶塞、取暖器。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参考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证明二氧化碳气体的保温性比空气好的实验方案。
(2)为了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如下表所示是科学家在探究人工合成淀粉可实施性时,与生产天然玉米淀粉做的项目研究。
比较项目 一、人工合成淀粉 二、天然玉米淀粉
消
耗 电能、水、二氧化碳 太阳能、水、二氧化碳
产
出 淀粉 淀粉与氧气
生产周期 1-2天反应出淀粉 4-6个月收成
占地面积 1立方米生物反应器 3333平方米玉米地
根据表二信息,你支持哪种方式生产淀粉,请结合碳、氧循环的知识说明理由。
8.环境污染人类的威胁,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问题.保护环境,创建绿色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请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图中所列实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填序号).
(2)请从上述你认为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实验中选取一个,就此设计一个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实验 。
9.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目前,产生温室效应主要同由于现代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森林大火等等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①
②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装置研究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是 ,该小组需要定时观测并记录的数据是
(2)该小组用图③装置来进行二氧化碳2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 (填气体名称)。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地球只有一个,为了明天有一个美好的家园,人类应该倍加爱护她。请提出二点减缓温室效应的建议 。
10.2010年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大量水蒸气和二氧化硫混杂在火山灰中,随空气流动大面积蔓延。
(1)二氧化硫(SO2)中硫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据专家估算,全球火山每年释放出数百亿千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变化生成硫酸,加剧了酸雨污染。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SO2+2H2O+O2===2H2SO4,计算16千克的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多少千克?
(3)除火山等自然因素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加剧酸雨的形成。写出一种有利于减少酸雨的措施: 。
11.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 应”。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
CO2 空气
25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比热 0.684千焦/(千克·℃) 0.72千焦/(千克·℃)
0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
时 刻 9:23 9:28 9:33 9:38 9:43 9:48
甲瓶温度(℃) 13.0 19.8 23.5 26.0 26.4 27.0
乙瓶温度(℃) 13.0 19.0 22.8 25.0 26.0 26.5
时 刻 9:53 9:58 10:03 10:08 10:13
甲瓶温度(℃) 27.0 27.8 28.0 28.0 28.1
乙瓶温度(℃) 26.5 27.4 27.9 28.0 2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二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 (写出一点即可)。
四、解答题
12.最近,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起全球担忧,《巴黎协定》旨在减少排放、寄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趋势,“节能减排”应该成为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到问题和应承担的责任。
(1)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论述了过去100多年全球变暖趋势的情况,图甲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Ⅰ、Ⅱ、Ⅲ三条直线则分别表示了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导致今年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如图乙是目前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大气中的CO2进入生产者(植物)是通过 完成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CO2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之后通过 (填字母)途径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量增加,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3)在我国以汽油为燃料的轿车正在快速进入家庭,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种品牌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需燃油12升(C6H14质量为8.6千克),请通过计算回答:该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会产生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
13.资料一:原煤中含有硫,燃烧时生成的 SO 会污染空气;
资料二:测量 SO 含量的反应原理为 SO +
资料三:加了生石灰的原煤燃烧时可减少SO 排放,反应原理为 2CaSO 。
请回答:
(1)原煤燃烧产生的 SO 在雨、雪降落过程中会形成 ,它能腐蚀建筑物、使土壤酸化等。
(2)取用原煤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样品 1米 ,缓缓通过含碘(I )1.27 毫克的碘溶液,刚好完全反应。则该工业废气中SO 的含量为 毫克/米 。(假设工业废气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碘反应)
(3)若该工业废气中含有 128 克 SO ,要除去这些SO ,理论上需在产生该工业废气的原煤中加入含氧化钙 80%的生石灰多少克 (假设工业废气中的其他物质不与氧化钙反应)
14.LΡG是指经高压或低温液化的石油气,筒称”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等物质,其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
(1)LΡG有轻微麻醉性,过量吸入,会使人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家庭瓶装LΡG常添加适量的乙硫醇,使气体泄漏时易被察觉。乙硫醇作为瓶装液化石油气的添加剂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可多选)。
A.有臭味 B.助燃性 C.可燃性 D.易溶于水 E.不与液化石油气反应
(2)中国已向全球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小明家平均每月用2瓶液化石油气,每瓶液化石油气的净含量为14.5千克,若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由阔叶林吸收,平均1平方米阔叶林每月能吸收3千克二氧化碳,试计算小明家由液化石油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至少需要多少面积的阔叶林才能实现碳中和?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以丁烷代替液化石油气计算,化学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
(3)瑞安市部分小区已启动燃气置换工作,用天然气替换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1千克液化石油气和1千克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CO2的质量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分析燃气置换工作的意义: 。
15.2022年6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将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该火箭用联氨(N2H4)做燃料,反应原理:2N2H4+N2O4 3N2+4H2O。
(1)该火箭用联氨(N2H4)做燃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助燃的原因是 。
(2)请计算19.2KgN2H4完全燃烧需要助燃物N2O4的质量。(H-1;N-14;O-16)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示的工艺流程,结合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工艺流程图可知,该工艺中Fe2(SO4)3和水吸收 SO2 生成FeSO4和 H2SO4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SO4)3+H2O+ SO2 =2FeSO4+2 H2SO4,该工艺中还有氧气参与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其中有化合价升降,不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工艺不仅吸收了二氧化硫,还得到了化工产品硫酸亚铁和硫酸,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铁、硫、氧。故ACD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空气中各成分是以体积分数计算,故A错误;发光放热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灯泡发光放热,故B错误;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正确;二氧化碳没有毒不是大气污染物,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空气的组成,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认真审题,然后将掌握的基础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3.【答案】石油;ABC;A;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CD;2CO2+6H2 C2H4+4H2O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将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还能产生大量的灰尘,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产生的大量灰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2)因为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故A说法错误;而“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PM2.5专用口罩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冬季取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说法正确,故选A;
(3)我国目前与十二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可推测: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
(4)①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反应的进行;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溶液可来“捕捉”CO2;故该过程只有碳酸钙、氢氧化钠等都可以循环利用;
而含有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气体排出,并没有“实现CO2零排放”;
在“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所以分离CaCO3和NaOH用过滤操作;
该过程化学反应有: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至少发生了4个.
故选CD.
②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
故答案为:(1)石油、ABC;(2)A;(3)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4)①CD;②2CO2+6H2C2H4+4H2O.
4.【答案】无;窒息;灯火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没有 毒性,但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使人因缺氧而窒息 死亡。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注意换气通风。如进入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超标的地窖时应进行灯火试验。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危害,二氧化碳无毒,但过多会让人窒息。
5.【答案】(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缺少对照组
(3)A
(4)酸雨使植物死亡
(5)不对,实验材料太少,导致实验结果有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酸雨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酸性沉降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 、 雪 、 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
【解答】(1)由于题干中小宇同学提出问题为: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那么可以作出假设: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
(3)该实验的缺点为没有设置对照组。
(4)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为酸雨使植物死亡。
(5)对照实验的特征之一为必须保证变量的唯一性,该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那么实验的唯一变量应为--酸雨,因此可以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
(6)若使用一粒种子完成实验,实验的偶然性太大,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故答案为:(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2)缺少对照组(3)A(4)酸雨使植物死亡(5)不对,实验材料太少,导致实验结果有偶然性
6.【答案】(1)A C
(2)气压(或气体体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中关于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可知,该装置适合验证两瓶中反应发生后出现气压差,从而导致U型管液面出现高度差的反应,据此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2)结合对(1)的解答可知。
【解答】(1)A中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等量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过一会儿后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气压会小于成有氧气的瓶中气压,因此用U型管连接.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可以;B中氯酸钾和氯化钠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采用该装置时不会导致两瓶出现气压差,不可以;C中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不同,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所以两瓶中会出现气压差,因此充分反应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可以。(2)通过(1)中分析可知该实验使两边的气压不同,即要能引起的有气压变化的对比实验。
7.【答案】(1)例①将酒精温度计通过带孔橡胶塞,插入两个玻璃瓶中。
②使用取暖器给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进行加热,待酒精温度计示数达到50℃时,关闭取暖器,同时秒表开始计
时。等酒精温度计的示数降低到40℃时,记录时间t1
③按照步骤②对装满空气的瓶子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④重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若t1的平均值大于t2的平均值,则说明二氧化碳的保温性比空气好。
(2)①选择人工合成;理由:捕捉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淀粉的效率高、占地少,有利于减缓二氧化碳总量的上升态势,防止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说出利用二氧化碳或减弱温室效应即可)
②选择天然生产;理由:植物光合作用能够利用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防止燃料燃烧等引起耗氧总量上升而造成氧循环的平衡被破坏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温室效应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升高的现象。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2)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问题的方法。
8.【答案】(1)③
(2)点燃前往①中加少量水或将②中尾气通过酒精灯火焰(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是否会由有毒气体排入空气即可;
(2)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化学性质,确定消除或减小空气污染的方法。
【解答】(1)①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②中剩余的一氧化碳会污染空气,而③中氢气燃烧生成水,不会污染空气,故选③。
(2)消除或减小污染的方法:
①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因此①中可以加入少量水;
②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会污染空气,因此②中的尾气可通过酒精灯火焰。
9.【答案】(1)CH4;温度
(2)空气;低于
(3)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少开车;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阅读表格中间关于“温室效应”的材料,确定图②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灯泡照射一段时间后,通过比较二者的温度即可;
(2)要研究温室效应,应将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对比;左侧二氧化碳温度升高的大,气体压强大,那么左侧的液面就低于右侧的液面。
(3)可从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增大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能力、节约化石能源等角度思考。【解答】(1)根据表格中资料可知,研究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是甲烷,该小组需要定时观测并记录的数据是温度;
(2)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低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减缓温室效应的建议: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少开车;控制人口增长。
10.【答案】(1)1:1
(2)解:设生成硫酸的质量为x。SO4+H2O+O2=2H2SO4
128 196
16千克 x
128/16千克=196/x
x=24.5千克
答:16千克的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24.5千克;
(3)植树造林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式可知,其中硫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硫的相对原子质量×硫原子个数):(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氧原子个数);
(2)利用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和二氧化硫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能生成硫酸的质量;
(3)扩大绿化面积、公众的积极参与有利于防治酸雨。
【解答】。(1)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式可知,其中硫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2:(16×2)=32:32=1:1;故答案为:1:1;
(2)设能生成硫酸的质量为x,
2SO2+2H2O+O2=2H2SO4
128 196
16kg x
∴128:19=16kg:x,
解得:x=24.5kg;
答:16千克的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24.5千克;
(3)扩大绿化面积、公众的积极参与有利于防治酸雨。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法减少酸雨的形成。
故答案为: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11.【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
(3)根据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回答。
(4)结合表一给的信息分析回答。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解答】(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若火焰熄灭,则说明已集满。
(3)由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由表一可知,二氧化碳与空气这两种气体的比热容和密度都不相同,比热不同,相同质量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密度不同,相同体积气体的质量不同。所以该实验中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所以得出温度的变化不科学。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12.【答案】(1)全球变暖的速度越来越快
(2)光合作用;d
(3)26.4kg,体积为13200L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年份的增加逐渐递增,因此要保护环境,减少尾气排放。
【解答】(1)由图表中可以发现随着年份的逐渐递增,气温也在不断地上升,说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越来越快。
(2)大气中的CO2进入生产者(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CO2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之后通过d途径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量增加,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3)解:设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C6H14+19O2=12CO2+14H2O ,
172 528
8.6千克 X
172/8.6=528/x ,X=26.4千克,
故答案为:(1)全球变暖的速度越来越快(2)光合作用;d(3)26.4kg,体积为13200L
13.【答案】(1)酸雨
(2)0.32
(3)解:设理论上需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的质量为x,
2CaO+ 2SO2 +O2═2CaSO4
112 128
80%x 128g
x=140g
答:理论上需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的质量为140g。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大量的SO2会形成酸雨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碘溶液中碘的质量,计算出二氧化硫的质量。
(3)由二氧化硫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理论上需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的质量。
【解答】(1)原煤燃烧产生的SO2在雨、雪降落过程中会形成酸雨。
(2)设1m3工业废气中含有SO2的质量为x,
SO2+ I2 +2H2O═H2SO4+2HI
64 254
x 1.27mg
x=0.32mg 。
14.【答案】(1)A;C;E
(2)29.3
(3)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天然气放出的热量较多,且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小,有利于”碳中和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天然气蕴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层中,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也有少量出于煤层。天然气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储集层中以烃为主体的混合气体的统称,比重约0.65,比空气轻,具有无色、无味、无毒之特性。天然气主要成分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汽和少量一氧化碳及微量的稀有气体,如氦和氩等。天然气在送到最终用户之前,为助于泄漏检测,还要用硫醇、四氢噻吩等来给天然气添加气味。天然气不溶于水,密度为0.7174kg/m3,相对密度(水)为0.45(液化)燃点(℃)为650,爆炸极限(V%)为5-15。在标准状况下,甲烷至丁烷以气体状态存在,戊烷以上为液体。甲烷是最短和最轻的烃分子。
【解答】(1) 家庭瓶装LΡG常添加适量的乙硫醇,使气体泄漏时易被察觉。所以乙硫醇作为瓶装液化石油气的添加剂应该有臭味,可燃性,并且不予液化石油气反应;不能具有助燃性,不然不可以和液化石油气混在一起,并且”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等物质,其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乙硫醇应该不易溶于水,不然不容易被闻到,所以ACE正确
(2) 以丁烷代替液化石油气计算,设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化学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
116 352
14.5kg ×2 X = X=88kg
平均1平方米阔叶林每月能吸收3千克二氧化碳, 所以需要88kg/3=29.3kg;
(3)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天然气放出的热量较多,且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小,有利于”碳中和;
故答案为:(1)ACE(2) 29.3 (3)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天然气放出的热量较多,且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小,有利于”碳中和
15.【答案】(1)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2)设生成的四氧化二氮的质量为x
2N2H4+ N2O4=3N2+4H2O
64 92
19.2kg x
x=27.6kg
答:需要助燃物N2O4的质量为27.6k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由反应原理 :2N2H4+N2O4 3N2+4H2O。 可知生成物是氮气和水,由这两种物质的性质知道,它们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2)根据2N2H4+N2O4 3N2+4H2O计算。已知N2H4 的质量,求出 N2O4 的质量
【解答】(1)由反应原理 :2N2H4+N2O4 3N2+4H2O。 可知生成物是氮气和水,由这两种物质的性质知道,它们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所以答案为: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84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0(11.9%)
主观题(占比) 74.0(88.1%)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3(20.0%)
主观题(占比) 12(8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2(13.3%) 18.0(21.4%)
解答题 4(26.7%) 25.0(29.8%)
实验探究题 7(46.7%) 37.0(44.0%)
单选题 2(13.3%) 4.0(4.8%)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53.3%)
2 困难 (46.7%)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空气污染与保护 35.0(41.7%) 1,2,3,8,10,14,15
2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3.0(15.5%) 10,15
3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0(2.4%) 6
4 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5.0(6.0%) 11
5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53.0(63.1%) 4,5,6,7,9,11,12,13,14
6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7.0(8.3%) 10
7 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2.0(2.4%) 2
8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5.0(6.0%) 11
9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8.0(9.5%) 5,6
10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0(2.4%) 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