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下3.1空气与氧气同步练习(能力提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八下3.1空气与氧气同步练习(能力提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1 17:0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空气与氧气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氮可用做制冷剂
B.电焊时可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
C.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D.鱼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2. 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去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中可选用的是 (  )
A.红磷 B.木炭 C.硫粉 D.蜡烛
3.如图所示,等体积的A、B两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硫和红磷。当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  )
A.A 瓶中有水流入 B.A、B瓶中均无水流入
C.A、B瓶中均有水流入 D.B瓶中有水流入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  )
A.甲表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变化
B.乙表示加热氯酸钾(含少量MnO2)制取氧气时,固体物质种类的变化
C.丙表示双氧水(含少量MnO2)分解时,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化
D.丁表示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
6.已知分解温度:高锰酸钾240℃、氯酸钾400℃以上。如图为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分别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时,产生氧气的质量(m/g)随消耗时间(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高锰酸钾分解的示意图
B.0﹣t1没有氧气放出是因为还未开始加热
C.高锰酸钾可以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D.比较m1和m2可知,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钾的质量少
7.排放到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臭氧的消除过程中有如下反应:一氧化氮+臭氧→二氧化氮+氧气;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氮+氧气;总反应:臭氧→氧气。其中一氧化氮的作用是(  )
A.转化为二氧化氮 B.催化剂
C.和臭氧反应,消耗臭氧 D.作为反应物参加反应
8.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9.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实验中生成的氧气体积。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Ⅰ中的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V连接,均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
B.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处导管口验满
D.若用装置Ⅱ收集氧气不需要进行验满操作
10.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 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 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但是O2不纯 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 由于引燃的火柴太长了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红磷过量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1.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1)挤压滴管,观察 到左侧装置中产生大量气泡,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打开燃烧管左侧胶管,通入氮气,燃烧的磷很快熄灭,体现出的灭火原理为   。
12.为了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冬奥会摒弃了用氟利昂做制冷剂,而是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制冰技术,原因是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过程见下图。
(1)从微观解释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2)在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中作为催化剂的是   。
13.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   (选填“A”或“B”)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3)选用D装置作为氧气收集装置,氧气从   (选填“b”或“c”)管进入。
(4)小科用抽拉法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发现被拉出的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漏气?   (选填“是”或“否”).
1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该装置时,下列仪器用品的组装顺序是   (填序号)。
①试管②铁架台③酒精灯④木块
(2)根据该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可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3)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15.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可以制作出碳酸水。
资料四: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属于   (填化学反应类型)
(2)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的构成   (选填“相同”或“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
16.小应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思维模型设计了“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他用一个有刻度的去底带塞子的瓶子,塞子上插入温度计和粘有“暖宝宝”贴的铜丝,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查阅资料发现:“暖宝宝”贴内含有铁、活性炭、无机盐、水等物质,可在空气中吸收氧气发生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2H2O═2Fe(OH)2,“暖宝宝”贴吸氧能力强,放热迅速。
(1)从建模角度分析,“利用暖宝宝贴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的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
(2)2Fe+2H2O═2Fe(OH)2属于   反应(填写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整个实验过程中,瓶内液面的变化情况为   。
(3)小应待反应结束,温度计示数恢复初始温度时记录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应调整瓶子在水中的深度,使瓶子内外液面相平再读取刻度   。
17.小明发现实验室中部分双氧水保存过程中会因自行分解而失效,为探究双氧水自行分解的影响因素,小明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30分钟的实验,并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组别 温度 (℃) 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升)
5% 10% 15% 20% 25% 30%
1 20 0 2 4 7 13 21
2 30 1 5 18 39 75 110
(1)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收集气体的时机在   (选填“冒第一个气泡”或”连续不断冒气泡”)时;
(2)小明的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
(3)某次读数前小明移动量筒使内外液面保持水平目的是   ;
(4)小明发现该反应是放热的,所以他将收集氧气的导管伸到了水面上(如图乙,仍用排水法),请说明这样操作更准确的原因   。
四、解答题
18.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在密闭容器中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液氮在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做制冷剂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氩气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则电焊时可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且密度较小,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鱼能在水中生活,只能说明水中含有氧气,不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根据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分析。
【解答】A. 红磷 燃烧会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可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故符合题意;
B. 木炭 燃烧会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可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故不符合题意;
C. 硫粉燃烧会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不可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故不符合题意;
D. 蜡烛燃烧会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可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解答】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会使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作用下从而使水进入瓶中。
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虽然消耗了氧气,集气瓶中压强几乎不变,水不能进入瓶中,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 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 + 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 + MnO2 + O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2H2O+ O2↑;
【解答】A. 甲表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产物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会变为0,所以A错误;
B. 乙表示加热氯酸钾(含少量MnO2)制取氧气时,固体物质种类的变化 ,反应没开始前,只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反应中,有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物质;反应结束后,只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B正确;
C. 丙表示双氧水(含少量MnO2)分解时,产生氧气跑走了,所以氧元素的含量减小,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当反应结束时,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C错误;
D. 丁表示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催化剂只会加快反应的速度,不会改变反应最终产生的氧气的量,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中氧气开始增加的温度及题中所给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分解温度分析,结合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解答。
【解答】A.高锰酸钾受热先分解,然后氯酸钾再分解,由图示可知, t1时乙氧气开始增加,至 t2 结束, t3时甲氧气增加,至 t4 时结束, 图中乙代表高锰酸钾分解的示意图 ,不符合题意;
B. 0﹣t1没有氧气放出是因为温度未达到高锰酸钾分解时所需温度 ,不符合题意;
C. 高锰酸钾受热发生了变化,不可以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不符合题意;
D. 比较m1和m2可知,相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完全分解,氯酸钾产生氧气质量大于高锰酸钾,则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钾的质量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解答】排放到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臭氧的消除过程中有如下反应:一氧化氮+臭氧→二氧化氮+氧气;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氮+氧气;总反应:臭氧→氧气。其中一氧化氮参加里化学反应,后来又生成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的作用是催化作用,一氧化氮为催化剂。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制取气体、收集气体等常见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分析。
【解答】A、 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不符合题意;
B、 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若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则先检查可燃性气体的纯度,后点火 ,不符合题意;
C、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以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符合题意;
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收集气体的体积,需用排水法连接量筒测定,排出水的体积即为气体体积,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及排水收集气体可通过现象直接判断是否集满分析。
【解答】A、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V连接,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 ,其它连接方法则不能,不符合题意;
B、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不符合题意;
C、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氧气需从b端进入,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a处导管口验满 ,不符合题意;
D、 若用装置Ⅱ收集氧气,可通过观察现象即可判断是否集满,不需要进行验满操作 ,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会使得利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不足,用排水法收集到氧气纯度比较高,但是气体比较湿润;
【解答】A. 制取CO2气体时,没有盖好玻璃片不会使得收集不到CO2,所以A错误;
B. 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会使得利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不足,B正确;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是因为集气瓶中没有放一层水或者沙子,C错误;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是因为氧气没有完全耗完,可能是因为红磷不足,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隔绝氧气(空气)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过氧化氢会被二氧化锰催化分解出氧气,供给白磷和红磷的燃烧。
【解答】(1)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燃烧时的着火点更高;
(2)氮气对于磷而言不是助燃剂,故使其缺少助燃剂达到灭火的效果。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隔绝氧气(空气)
12.【答案】(1)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或每个分子含的氧原子个数不同)
(2)过氧化氯(Cl2O2)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解答】(1)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或每个分子含的氧原子个数不同)。
(2)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前后过氧化氯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因此催化剂为过氧化氯。
13.【答案】(1)长颈漏斗
(2)A
(3)b
(4)否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
①A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在右侧导管装上橡皮管,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液面没过长颈漏斗下端,若在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B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将导管口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若在导管口冒出气泡,且一段时间后导管中有一段稳定的液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2)装置A,适用于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装置B适用于固体的反应,需要加热,故选A。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氧气从b管进入。
(4)被拉出的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装置内的气体质量不发生变化,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14.【答案】(1)②④③①
(2)不易溶于水
(3)在瓶口放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组装器材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2)根据氧气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解答。
【解答】(1)组装该装置时,应该先放铁架台,再放木块,木块上放酒精灯,最后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固定试管,即②④③①。
(2)根据图片可知,该装置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3)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在瓶口放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15.【答案】(1)分解反应
(2)不同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
(1)反应①是高温煅烧碳酸钙产生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属于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反应②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反应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的过程。
(2)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生成物的反应(一变多);化合反应——多种反应物反应生成一种生成物的反应(多变一);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单换一单);复分解反应——化合物之间互相交换成分的反应(AB+CD→AD+CB)。
【解答】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CaO,属于分解反应。
(2)碳酸水是由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的碳酸,是由碳酸分子构成的,液态二氧化碳是有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不同”。
16.【答案】(1)消耗O2形成气压差
(2)化合;先下降后上升
(3)使瓶内外气压相等,排除外界大气压的干扰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的各个环节分析解答;
(2)①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或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②分析瓶内的气压变化即可;
(3)当瓶子内外水面相平时,瓶内气压等于瓶外的大气压强,从而抵消外界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即可。
【解答】(1)从建模角度分析,“利用暖宝宝贴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的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第二个环节,即消耗O2形成气压差。
(2)①根据方程式 2Fe+2H2O═2Fe(OH)2 可知,反应物有2种,而生成物只有1种,那么为化合反应;
②根据图片可知,暖宝宝贴消耗氧气导致气压减小,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气压增大,且后者的影响明显大于前者,因此在反应进行时瓶内气压增大。当反应结束后,随着稳定的降低,瓶内气压减小。由此可知,瓶内液面先降低后上升。
(3)小应待反应结束,温度计示数恢复初始温度时记录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应调整瓶子在水中的深度,使瓶内外气压相等,排除外界大气压的干扰,待瓶子内外液面相平再读取刻度。
17.【答案】(1)冒第一个气泡时
(2)双氧水自行分解的影响因素有温度和浓度
(3)使内外气压一样
(4)冷却时量筒中的气体可以回到发生装置中,避免反应升温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 探究双氧水自行分解的影响因素:根据表格可知:变量有温度和双氧水的浓度两个。所基于的假设是双氧水自行分解可能和温度和双氧水溶液质量分数有关。测定收集氧气的体积需将产生的氧气全部收集起来。
【解答】(1)因为反应结束后在装置内会有部分气体残留,为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在冒第一个气泡时就开始收集。
(2)表格中的变量有温度和双氧水的浓度两个,所以基于的假设是双氧水自行分解可能根温度和双氧水溶液质量分数有关。
(3) 读数前小明移动量筒使内外液面保持水平目的是使内外气压一样。
(4)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那么反应刚结束时,装置内的气体会受热膨胀而通过导管进入量筒内,排出的气体体积大于产生的气体体积,所以将收集氧气的导管伸到了水面上 , 可以在冷却后让量筒中的气体可以回到发生装置中,避免反应升温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18.【答案】(1)2:1
(2)化合反应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微观示意图中粒子的变化分析。
(2)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解答】(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有两个 分子未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 ”与“ ”的分子个数比为2:1。
(2)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43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46.5%)
主观题(占比) 23.0(53.5%)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5.6%)
主观题(占比) 8(44.4%)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5(27.8%) 13.0(30.2%)
解答题 1(5.6%) 2.0(4.7%)
实验探究题 2(11.1%) 8.0(18.6%)
单选题 10(55.6%) 20.0(46.5%)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100.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13.0(30.2%) 8,9,10,13,14
2 制取氧气的原理 8.0(18.6%) 5,6,17
3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4.0(9.3%) 15,18
4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6.0(14.0%) 4,10,11
5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2.0(4.7%) 12
6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8.0(18.6%) 15,16,18
7 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6.0(14.0%) 10,16
8 空气的利用 2.0(4.7%) 1
9 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6.0(14.0%) 2,3,11
10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6.0(14.0%) 6,7,12
11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7.0(16.3%) 9,10,1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