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氧化和燃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 ℃,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 ℃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
A.移走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2.如图是我国古代的火折子,竹简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简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会燃烧起来,这是因为( )
A.吹走了二氧化碳气体 B.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升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3.如图所示,南南把一条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第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接着将这条粗铜丝马上罩在第二支蜡烛的火焰上,蜡烛却能继续燃烧。则第一支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是粗铜丝能( )
A.隔绝空气与可燃物 B.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4.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
A.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5.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发热,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B.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6.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可燃物
B.缺乏O2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二、填空题
7.(2023八下·柯桥期末) 2023年2月6日零时起,绍兴各市全域禁止经营、燃放烟花爆竹,其中一个原因是烟花成分中的硫燃烧会产生一种 的气体(填气味),引起环境污染,该燃烧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为 。
8.右图表示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按示例填空:
A部分: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例:二氧化碳+水→碳酸;B部分: ,例: ;C部分: ,例: 。
三、实验探究题
9.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小柯选取市售ABC三款制氧机,用医用输液袋收集ABC三款气体各三袋(图1),比较制得气体的氧含量大小。
(1)[原理回顾]
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
(2)[原理应用]
小柯利用集气瓶、导管、止水夹、燃烧匙、凸透镜、量筒、足量白磷和水等器材设计图3实验装置进行比较: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集气瓶中装满水,取足量白磷,将装置连接固定。
……
请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
温馨提示:
①白磷和红磷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可燃,不与水反应。
②被水浸泡后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40℃仍可燃,可用凸透镜聚光引燃。
③不考虑氧气溶于水,氧气袋中其它气体不溶于水,不参与燃烧。
10.常温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产物主要为Fe2O3 nH2O;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黑色的Fe3O4。
【提出问题】铁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是否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 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三种FeO、Fe2O3、Fe3O4,其中Fe3O4是磁性物质。②FeCl3溶液呈黄色,FeCl2溶液呈浅绿色。
【实验探究】①按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向试管内加入铁粉,针筒活塞停在A刻度。
②加热铁粉的过程中,活塞发生移动。停止加热后,活塞逐渐向左移动,最终停在B刻度。
③用细线吊着洁净铁钉靠近加热后的固体粉末,发现没有粉末被铁钉吸上来。
④待试管冷却后,向试管内加入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立即出现黄色。
⑤另取一些未加热过的铁粉加入到盛有盐酸的试管内,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结论与反思】
(1)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酒精灯给试管预热,针简活塞向右移动,当停止加热后,如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2)实验可得出结论:铁粉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中一定没有 。
(3)结合已学知识和本次探究分析可得,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 等因素影响。由于上述活动无法证明产物中是否存在 FeO,所以他们的探究仍在继续。
11.草酸镍晶体(NiC2O4·2H2O)难溶于水,可用于制镍催化剂。某兴趣小组用废镍催化剂(主要成分含有Ni,还含有少量的Al2O3、Fe)制备草酸镍晶体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1)“粉碎”的目的是 。
(2)“一系列操作”主要是为了除去溶液中铁元素对应的离子、 (填写离子符号)等。
(3)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在不同温度下对废镍催化剂进行“酸浸”,镍浸出率(硫酸镍的产率)随时间变化如图2,从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率的角度分析,“酸浸” 的最适宜温度与时间分别为 (填字母)。
A.30℃、30min B.70℃、120min
C.90℃、120min D.90℃、150min
(4)“沉镍”过程如何证明Ni2+已沉淀完全 。
12.某同学利用下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得出结论】分析图乙得出,猜想 正确(填①或②)。
【反思交流】⑴根据本实验的结论,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
⑵曲线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⑶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
13. 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14. 化学活动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产物只有两种,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可知,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反应 (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
(3)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四、解答题
15.(1)生活中处处要注意安全,烟头掉落、炉忘关....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火灾。如图是某型号的干粉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①干粉灭火器使用时,只要拔下保险销,用手握紧压把,就可通过连杆把高压气体的容器打开。这里的“压把”属于 杠杆。
②某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千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灭火刺”即能灭火。请结合燃烧的条件,简述该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
(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加热=Na2CO3+CO2+H2O)
(2)为了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小明在实验室用两个紧压在一起的铅柱做实验,如图所示,铅柱A和铅柱B所受的重力均为2N,两个铅柱接触面的面积为3cm2,当悬挂重物所受的重力为20N时,两个铅柱没有被拉开。于是,小明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小华观测到该实验室的大气压为1×105Pa,于是她认为两个铅柱之所以没被拉开,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判断小明做的铅柱实验能否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请写出计算、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灭火的原理: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
【解答】根据描述可知,温度计的示数为280℃,则可燃物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当快速推动活塞时,吹出的空气会将蜡烛上方的气态石蜡吹走,从而停止燃烧。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竹筒内的可燃物带有火星,肯定达到着火点,也能与氧气接触,但是由于助燃剂的量太少,导致它不能燃烧。打开竹筒帽后,再轻轻一吹,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从而燃烧起来,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解:南南把一条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第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是因为铜丝具有导热性,吸收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水的沸点是100℃,而纸的着火点是183℃。当水沸腾时,需要从外界不断吸收热量,使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杯没有燃烧。
【解答】纸的燃点大约是180℃左右,而水在100℃时沸腾。
当纸盒里面装了水,用火焰加热纸杯底部时,纸盒吸热升温,并迅速把热量传递给水,当纸盒里的水吸热升温至沸点时,水开始沸腾。
这时,继续加热纸盒,水温却不再升高,纸盒的温度也不再升高,就不会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只要纸盒中有水,纸就不能达到燃点而燃烧了。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解答】A、电灯通电后也能发光发热,却不能属于燃烧,因它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不正确。B、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故正确。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物质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性质和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不正确。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不正确。故选B。
【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再根据具体的叙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6.【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解答】A、蜡烛就是可燃物,故说法错误;B、空气中有充足的氧气,故说法错误C、纸盒中的气体也是空气,二氧化碳的含量与纸盒外的一样,故说法错误;D、从纸盒小洞中喷出的气流带走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所以蜡烛熄灭,故说法正确。故选D。
【分析】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7.【答案】有刺激性气味;S+O2 点燃 SO2
【解析】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是S+O2 点燃 SO2。
【解答】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由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是S+O2 点燃 SO2
8.【答案】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碳+氧气→二氧化碳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氧化反应
【解析】【解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即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些氧化反应是化合反应,有些则不是。
【分析】本题考查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判定,只要掌握定义即可。
9.【答案】(1)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发出黄光
(2)①通气露出白磷、止水夹开闭、引燃等操作 ②冷却至室温测量 ③每次测排开水体积V相同和测量量筒剩余水体积Va' ④A款重复实验 ⑤换BC款重复实验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
(2)根据测量制得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发出黄光;
(2)需补充的实验步骤:
①通气露出白磷、止水夹开闭、引燃等操作;
②冷却至室温测量;
③每次测排开水体积V相同和测量量筒剩余水体积Va' ;
④A款重复实验;
⑤换BC款重复实验。
10.【答案】(1)针筒活塞回到原先位置
(2)浓度
(3)Fe3O4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1)气密性是否良好可以通过气压差来判断;
(2)判断反应以后的产物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或用吸铁石会吸来判断;
(3)氧气的浓度会影响产物的种类变化。
【解答】(1) 当停止加热后 ,若气密性不良好活塞不能再移动回原来的位置了,故针筒活塞回到原先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
(2)洁净铁钉靠近加热后的固体粉末,发现没有粉末被铁钉吸上来 ,故无有磁性的Fe3O4 ;
(3) 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浓度影响。
11.【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Al3+
(3)B
(4)继续滴加草酸铵溶液,不再产生沉淀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用废镍催化剂制备草酸镍晶体实验过程和方法。
【解答】(1)将固体反应物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镍的浸出率。
(2)该实验需要加入Ni(OH)2消耗溶液中的氢离子,促使铁离子、铝离子的水解平衡右移,使铁离子、铝离子转化为相应的沉淀,因此“一系列操作”主要是为了除去溶液中铁元素对应的离子、Al3+等。
(3)根据物质的浸出率与浸出时间可知: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反应的温度越低,浸出率越高,则反应越容易进行。所以“酸浸”的适宜温度与时间分别为70℃、120min,C符合题意。
(4)若Ni2+已经沉淀完全,则溶液中再加入草酸铵溶液不再产生沉淀,所以证明“沉镍”工序中Ni2+ 已经沉淀完全的实验步骤及现象是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草酸铵溶液,若不再产生沉淀,则“沉镍”工序已经完成。
故答案为:(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2)Al3+(3)B(4)继续滴加草酸铵溶液,不再产生沉淀
12.【答案】①;不可行。由题意可知,红磷燃烧后的气体可使白磷燃烧,说明红磷燃烧后没有将氧气耗尽,故该方法不可行;白磷继续燃烧,将氧气进一步消耗,氧气的浓度下降;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内液面上升,上升体积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分析】红磷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消耗氧气使得氧气浓度下降,铁会在氧气中产生化学反应,以及如何 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知识点。
【解答】 (1)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因为白磷被点燃燃烧,所以说明氧气还有氧气剩余。为 :① 。
(2)红磷燃烧熄灭完全冷却后, 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白磷可以燃烧是因为氧气并未完全消耗完,因此教材中 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就不会准确.
(3)从乙图中可以看出红磷燃烧氧气浓度随着熄灭下降停止了,而后白磷再燃烧,因为白磷的燃烧使得氧气在消耗,所以DE段氧气浓度才会一直下降 。
(4)因为氧气遇到铁会产生化学反应,类似于生锈,由于氧化导致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 ,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 ,导致外界压强大于试管中的压强然后导致试管内的水流上升,而上升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
故答案为: ① ; 不可行。由题意可知,红磷燃烧后的气体可使白磷燃烧,说明红磷燃烧后没有将氧气耗尽,故该方法不可行 ; 白磷继续燃烧,将氧气进一步消耗,氧气的浓度下降 ; 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内液面上升,上升体积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13.【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
(2)减少污染;抹干外壁
(3)氧气
(4)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解答】(1)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白磷的可燃性(即白磷是可燃物)、着火点(即40℃)和沸水的温度(即100℃)等相关知识;可以推得“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只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即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沸水中没有氧气,致使燃烧的三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因此,此时的白磷不能燃烧.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
(2)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生直接排入空气;取出的试管壁上有水,应擦干后再进行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答案为:减少污染;抹干外壁;
(3)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产生P2O5不污染环境;抹干外壁;氧气;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2)对比图一、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造成空气污染;从水中取出的试管外壁沾有水,直接进行加热易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3)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而没能和氧气接触,燃烧需要氧气支持,试管内应提供燃烧需要的氧气;
(4)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书写化学方程式;考虑燃烧的条件.
14.【答案】(1)氧气 ;放出
(2)钠元素和氢元素
(3)2Na2O2+2H2O=4NaOH+O2↑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解答】(1)过氧化钠(NaO)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是氧气,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热量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故填:氧气,放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过氧化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生成了氧气,故另一种物质中一定含有钠元素和氢元素,故填:钠元素和氢元素.
(3)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故填:2Na2O2+2H2O=4NaOH+O2↑.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推断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解答.
15.【答案】(1)省力;碳酸氢钠喷射到可燃物上受热会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又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会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而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
(2)不能;根据P= 可知,铅柱B的底面受到的大气压力F=PS=1×105Pa×3×10﹣4m2=30N,方向竖直向上,铅柱B和悬挂重物G总=GB+G物=2N+20N=22N,又因为F>G总,因此它能使两个铅块无法被拉开,所以小明做的铅柱实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省力杠杆指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燃烧条件为可燃物,助燃剂,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
(2)计算大气压力和重力的大小比较,可判断其是否能说明存在分子引力。
【解答】(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其属于省力杠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