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一、单选题
1.如图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为生物的两个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指的是碳单质与氧气之间的循环
B.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自然界中引起温室效应主要是图中过程④造成的
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2.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3.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能表示各类生物呼吸作用的有( )
A.①④⑦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⑤⑥⑦
4.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①可以补充自然界中的氧气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二、填空题
5.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写出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种燃烧现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会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
6.如图所示,在两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罩内各放入一个大小相同的小鼠,另外在甲罩内再放入一棵足够大的植物,乙罩内不放,密封后均用黑布罩上。分析回答问题。
中小鼠先死亡,原因是 。若将两个装置放到阳光下,则 中的小鼠生活时间长,原因是
三、实验探究题
7.将一盆天竺葵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所示,根据如下实验回答问题;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 ,原因是 ;
(2)将此装置分钟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在此过程中,小白鼠为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请写出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3)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4)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8.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 ,产生氧气的有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多选)。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3)在地壳中存在氧元素的物质有二氧化硅、碳酸,钙等,而在空气中存在氧元素的物质有 (至少写出2种)等。人体内存在的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任何情况下呼吸纯氧均有益于人体健康
B.氧元素在自然界中既以单质形式存在,又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
9.探究CH4和CO2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
探究一:比较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
在相同条件下,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得500秒内CH4和CO2气体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
(1)根据图乙中的曲线,关于CH4与CO2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情况,你的结论是 。
(2)本题中的“相同条件”具体是指 (请举两例)。
探究二:空气中CH4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将CH4含量不同的空气放入图甲装置中,实验结果如表:
CH4的体积分数 18% 36% 48% 64%
500秒后温度/℃ 28.4 30.1 31.7 32.8
(3)分析表中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若要在250 毫升的集气瓶中收集含CH418%的气体(已知甲烷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你的操作方法是 。
10.有人曾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密闭的玻璃罩放在有光照的适宜环境中。
图A是把一支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燃烧,不一会,蜡烛熄灭了。
图B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几个小时后小白鼠死了。
图C是把一支蜡烛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蜡烛不熄灭。
图D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小白鼠仍然存活。
请探究下列问题:
(1)图B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 。
(2)图D中小白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 。
(3)图A对于图C来说起 作用。
(4)上述实验说明了 。
四、解答题
11.中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为此,某科学兴趣小组经过“前期调查、原理选择、药量测算和装置设计”等环节,制定了二氧化碳吸收方案。
[前期调查]为分析自然界中碳排放与吸收的主要途径,小组成员经调查绘制了自然界部分碳循环示意图。
[原理选择]小组成员经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路(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药量测算]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可行性,设定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并计算了装载氢氧化钠的质量。
[装置设计]结合吸收效果等因素,兴趣小组成员设计了图乙所示A、B两种吸收装置。
(1)图甲为小组成员绘制的碳排放与吸收示意图,其中碳排放的途径有
(2)根据小组设定的一次性二氧化碳吸收量的要求,在装置A中至少要加入多少千克的氢氧化钠?
(3)请选择A、B两种装置的其中一种进行推广,并简要说明理由: 。
12.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
(2)图中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3)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碳中和”目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______(填字母)。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5) 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千克葡萄糖(C6H12O6)可以吸收 千克二氧化碳。
13.中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为此,某科学兴趣小组经过“前期调查、原理选择、药量测算和装置设计”等环节,制定了二氧化碳吸收方案。
【前期调查】为分析自然界中碳排放与吸收的主要途径,小组成员经调查绘制了自然界部分碳循环示意图。
【原理选择】小组成员经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路(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药量测算】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可行性,设定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并计算了装载氢氧化钠的质量。
【装置设计】结合吸收效果等因素,兴趣小组成员设计了图乙所示A、B两种吸收装置。
(1)图甲为小组成员绘制的碳排放与吸收示意图,其中碳排放的途径有 。
(2)根据小组设定的一次性二氧化碳吸收量的要求,在装置A中至少要加入多少千克的氢氧化钠?
(3)请选择A、B两种装置中的其中一种进行推广,并简要说明理由: 。
14.2022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 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增汇技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 2020年1月,李灿院士领先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
(2)“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据图分析,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3.2吨甲醇(CH3OH)与 吨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
(3)碳中和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请你例举一条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温室效应,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解答】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生理过程②是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植物体内,这是植物的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温室效应”引起地球大气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生产和生活中排放产生的气体,C不符合题意;
D、生产者(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所以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解答】解:①碳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②氧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③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不变,故不需要原子的重新组合.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据此解答.
3.【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 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⑦表示分解 者的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③表示生产者被消费者捕食;故能表示各类生物呼吸作用的①④⑦.
故选:A.
【分析】此题是识图选择题,一是考查识图作答的能力,二是考查对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用.据此解答.
4.【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解答】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理过程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而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解答】(1) 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因此想要释放出氧气,则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要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A过程是将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①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①正确
②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如果是含碳的可燃物燃烧就会产生二氧化碳,②正确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实质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③正确
故选 ①②③
(3)对流层会发生对流运动,所以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 ①②③
(3) 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6.【答案】乙;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小鼠争夺氧气;乙;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鼠提供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解答】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小鼠的呼吸也要消耗氧气,因此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小鼠争夺氧气,玻璃罩内氧气消耗的快,导致乙中小鼠先死亡乙.若将两个装置放到阳光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远远大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为小鼠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导致乙中的小鼠生活时间长.答案为:乙;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小鼠争夺氧气;乙;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鼠提供氧气.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7.【答案】(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
(2)存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线粒体;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死亡;碳﹣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解答】(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装置中的植物因缺少光照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造成装置内氧气含量减少,导致小白鼠因缺氧而死亡.
(2)此装置在光下时,小白鼠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了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是小白鼠进行呼吸作用所需要的.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转变成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线粒体存在于所有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是在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具有,因此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 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因此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4)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死亡,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1)死亡;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里缺少氧气;(2)存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3)线粒体;小白鼠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4)死亡;碳﹣氧。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8.【答案】(1)①②④⑤;③⑥
(2)B;C
(3)氧气、二氧化碳;水
(4)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研究发现,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气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上述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图中①是金属锈蚀需要消耗氧气;②煤炭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③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④人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⑤鱼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⑥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解答】(1)消耗氧气主要为燃料燃烧、呼吸作用,①②④⑤;产生氧气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③⑥;
(2)A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动态的平衡关系,故A错误;
B空气中植物产生氧气,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等会消耗氧气,处于动态平衡,正确;
C每个人都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会消耗氧气,参与自然界的氧循环,说法正确;
D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氧气浓度越高,破坏了碳-氧平衡,说法不正确。
(3)空气是一个混合物,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稀有气体等组成;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质量分数最高的为水;
(4)A人正常情况下呼吸纯氧一段时间会出现氧中毒,故A错误;
B氧元素在空气中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在氧化物中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正确;
C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还可以是混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生活中金属容易生锈,就是因为氧气的存在,氧气能供给呼吸是有利,不是百利无一害,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⑤,③⑥;(2)BC;(3)氧气、二氧化碳;水;(4)B。
9.【答案】(1)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
(2)相同光照、相同起始温度
(3)相同条件下 ,空气中甲烷气体含量越高,其温室效应越强
(4)在集气瓶中装入45毫升水,盖上玻璃片,倒扣在水中,通入纯净CH4气体直至将水排尽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探究一比较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甲烷和二氧化碳两组实验,在太阳照射下的记录温度变化,比较气体相同时间的温度;第二个实验研究甲烷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甲烷体积分数为18%、36%、48%、64%,提高记录相同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来反应甲烷含量与温度的关系。
【解答】(1)图乙中,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图中,甲烷的曲线位于二氧化碳之上,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烷的温度上升比二氧化碳高,说明甲烷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
(2)实验二研究甲烷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变量为甲烷的含量,其它的变量控制相同,故空气的起始温度和光照需要相同;
(3)表格中甲烷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相同时间后温度也是逐渐增加,故可得出相同条件下,空气中甲烷气体含量越高,温室效应越强;
(4)甲烷气体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可以选择向下排空气方法,由于排空气无法控制甲烷的体积分数,选择排水法收集,得到体积分数为18%的甲烷,250mL×18%=45mL,故在集气瓶中装入45mL的水,倒扣在水中,通入甲烷气体,直至水排尽。
故答案为:(1)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 ;(2)相同光照、相同起始温度;(3) 相同条件下 ,空气中甲烷气体含量越高,其温室效应越强 ;(4) 在集气瓶中装入45毫升水,盖上玻璃片,倒扣在水中,通入纯净CH4气体直至将水排尽 。
10.【答案】(1)氧气耗尽,窒息而死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
(3)对照
(4)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图A中的蜡烛由于氧气不足很快熄灭;图B中的小白鼠在密闭的玻璃罩中,因为氧气不足而死亡;图C与图A相比,因为密闭的玻璃罩中有了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为蜡烛的燃烧提供了氧气,同时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图D与图B相比,小白鼠获得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所以这几个图能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解答】(1)图B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氧气耗尽,窒息而死。(2)图D中小白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3)图A对于图C来说起对照作用。(4)上述实验说明了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故答案为:(1)氧气耗尽,窒息而死;(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3)对照;(4)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11.【答案】(1)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
(2)解:设至少加入氢氧化钠质量为x。
2NaOH+ CO2=Na2CO3+H2O
80 44
x 4.4g
x=8千克
答:至少加入8千克的氢氧化钠。
(3)理由支持所选装置 装置A:无水泵,无需耗电,节约能量;装置结构较简单;相同质量固体比溶液吸收更多CO2 装置B:利用氢氧化钠喷雾,增大接触面积,吸收更加充分,未反应的氢氧化钠喷雾还可以通过水泵循环利用,节约原料。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解答。
(3) 从 A、B两种装置的优点入手分析,选择合适的一种。
【解答】(1)根据甲图分析,碳排放是指碳释放到环境中,故其中碳排放的途径有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
12.【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呼吸作用
(3)A;C;D
(4)B
(5)5.28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
(2)图中B活动氧气进入生物,二氧化碳进入环境,由此可知,该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
(3)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完成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4)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A符合事实,B不符合事实;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事实;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B。
(5)碳元素的质量为,得y=5.28kg。
13.【答案】(1)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
(2)设至少加入氢氧化钠质量为x。
2NaOH+CO2=NaCO3+H2O
X=8千克
答:至少加入8千克氢氧化钠。
(3)理由支持所选装置 装置A:无水泵,无需耗电,节约能量:装置结构较简单:相同质量固体比溶液吸收更多CO2 装置B:利用氢氧化钠喷雾,增大接触面积,吸收更加充分,未反应的氢氧化钠喷雾还可以通过水泵循环利用,节约原料。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燃烧与灭火;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碳排放途径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已知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Kg,通过反应方程式即可计算出需要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解答】(1)根据图甲可以看出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
故答案为:(1) 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 (2)装置A中至少要加入8Kg氢氧化钠。
14.【答案】(1)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氢气和二氧化碳;4.4
(3)少开私家车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解答】(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实现固碳。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据图分析,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氢气和二氧化碳。
3.2吨甲醇(CH3OH)含有碳元素质量:
则二氧化碳含碳量:
(3)从减少碳排放出发,比如:少开私家车。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79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4.0(30.4%)
主观题(占比) 55.0(69.6%)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6(40.0%)
主观题(占比) 9(6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3(20.0%) 20.0(25.3%)
解答题 4(26.7%) 26.0(32.9%)
实验探究题 4(26.7%) 25.0(31.6%)
单选题 4(26.7%) 8.0(10.1%)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40.0%)
2 困难 (60.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4.0(17.7%) 12,14
2 动物的呼吸作用 14.0(17.7%) 13,14
3 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8.0(10.1%) 5,11
4 植物的呼吸作用 14.0(17.7%) 13,14
5 燃烧与灭火 7.0(8.9%) 14
6 光合作用的原理 21.0(26.6%) 5,6,8
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79.0(100.0%) 1,2,3,4,5,6,7,8,9,10,11,12,13,14,1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