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一、稳态的实质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温度、渗透压、PH 等)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1)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3)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稳态调节的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三、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稳态失衡原因:
(1)理化性质失调
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体温失调:发热
(2)内环境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失水过多
蛋白质含量降低
代谢废物增多
O2不足
血Ca不足或过多
血糖失调
【扩展】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中引起的。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Na+ 、葡萄糖等和少量蛋白质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渗出到组织液中。一方面血浆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4)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5)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
(6)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这是大多数全身性水肿引起水、钠积留的重要环节。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它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当醛固酮增多时,就能引起钠积留。钠积留又使血液中晶体渗透压增高,反射性地刺激垂体后叶,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这样过多的水积留于体内。
(7)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
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8)营养不良引起组织水肿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当摄入的蛋白质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四、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新陈代谢包括了许多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PH 等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进行。
五、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生物体细胞代谢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生物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本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相同于非缓冲液,如自来水等,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2023·河北省·单元测试)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②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A. ①②④⑤ B. ②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2.(2023·安徽省·月考试卷)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多
⑤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④⑥ C. ①⑥ D. ①④⑤⑥
3.(2023·安徽省·月考试卷)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的溶液pH
B. 三组结果中,所得结果存在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 图中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4.(2023·河北省·单元测试)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5.(2023·全国·单元测试)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细胞呼吸会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二、填空题
6.(2023·陕西省西安市·期末考试)如图是人体内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液体,A、B、C表示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由图中的 ______组成的,其中 ______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多于另外两种中的。
(2)人体感染肝炎病毒时,可以通过皮下注射干扰素进行治疗,请用图中文字和字母及箭头写出干扰素的转移途径:______。
(3)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环境会保持稳态,但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异常,比如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图中的 ______处渗透压降低而出现组织水肿,这说明 ______。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 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7.(2023·黑龙江省黑河市·期末考试)养生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养生就是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 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图示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 ______。
(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 _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引起毛细血管 ______、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 _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3)在B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的 ______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 ______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单选题
1.(2023·浙江省·单元测试)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 抗原—抗体反应、碳酸氢钠与乳酸反应和肝糖原分解均可发生于内环境中
D. 内环境维持稳态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2023·浙江省·单元测试)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3.(2023·浙江省·单元测试)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将会导致②中蛋白质减少,形成组织水肿
B. 从外界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①中若Ca2+浓度过高,易引起肌肉抽搐
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4.(2023·全国·同步练习)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
B. 肝腹水患者可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C. 葡萄糖、胰岛素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D.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
5.(2023·全国·同步练习)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6.(2023·全国·单元测试)人体内环境稳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其中渗透压平衡与水、电解质的含量有关。当人体对水的摄入量超过水的排出,就会导致体内水总量过多,表现为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钠浓度降低,甚至会出现水中毒现象。关于水中毒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高温天气,大量出汗,若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可能会出现水中毒
B. 人体中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导致的水肿,即水中毒
C.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
D. 在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
7.(2023·全国·单元测试)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对相关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B. 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C. 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会使其内环境的pH变大
D.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8.(2023·浙江省·单元测试)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A.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
B.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细胞是外界环境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下丘脑可参与体温、渗透压和酸碱度的调节
E.正常的血糖含量和含氧量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
F.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二、填空题
9.(2023·江苏省·单元测试)图甲表示人体的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a、b、c、d表示膜结构或管壁,A、B、C、D为体液)图乙表示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图甲中的 ______(填图中大写字母)构成,其作用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以及 ______。
(2)c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 ______和 ______(填环境名称)。
(3)某人因过敏反应,A中的蛋白质渗出,会使A的渗透压 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从而使A渗透到B的水 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4)图乙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①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②是未被 ______的物质;呼吸系统吸入的③是氧气,排出的④是二氧化碳和少量的 ______;由泌尿系统排出的⑥是水、无机盐和 ______。
(5)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3·江苏省镇江市·模拟题)脑脊液是充满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主要来自血浆超滤。脑脊液中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能为红细胞、神经细胞等提供液体环境
B. 脑脊液的成分与组织液相似,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
C. 结核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
D. 脑缺氧引发水肿后,应及时进行纯氧呼吸治疗
2.(2023·安徽省淮北市·模拟题)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盛大举行。下列有关运动员体内生理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 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
C. 比赛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pH无明显变化
D. 运动员注射新冠疫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2023·江苏省徐州市·模拟题)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稳态的前提是外界环境相对稳定
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细胞外液约占
C. 激素和抗体都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具有特异性,都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引起血浆pH时明显降低
4.(2023·广东省·模拟题)高原反应亦称高山病,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还可能引起颜面水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多。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红蛋白数量增多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增大
B. 高原反应说明环境条件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C. 高原反应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高原反应引起颜面水肿可能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有关
5.(2023·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题)稳态揭示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生命活动及其功能调节的基础;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稳态是机体的一种适应和保护性调节机制
B. 适稳态现象表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 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 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机体适稳态调节的结果
6.(2023·福建省龙岩市·模拟题)“酸碱体质理论”认为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人若要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但该理论并没有坚实的科学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其内环境呈弱酸性
B. 喝“碱性水”后,人体内环境的pH将从酸性转变成碱性
C. 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降低
D. 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7.(2023·江西省南昌市·月考试卷)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引起的疾病的是( )
A. 长期吃热干面导致胃液pH变化引起胃病
B. 大脑皮层的S区细胞受损,导致该病人不能说话
C. 人体因缺铁而引起的贫血
D. 缺碘而引起的大脖子病
二、填空题
8.(2023·安徽省·模拟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航天服也称宇宙服、宇航服,是在载人航天中航天员穿的一种服装系统,具备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
(1)航天员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调节网络是维持航天员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变化时会影响 ______和 ______分泌相应的激素,以维持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是 ______调节。
(3)外太空环境恶劣,在太空中,航天服是航天员必备的个人防护救生装备。试推测航天服对维持航天员内环境稳态可能具备哪些作用?①______;②______。
9.(2023·安徽省滁州市·模拟题)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 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 ______层生物膜。
(4)图乙中,B液为 ______,图乙中B液与A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
(5)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______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6)图甲表明: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2 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一、稳态的实质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温度、渗透压、PH 等)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1)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3)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稳态调节的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三、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稳态失衡原因:
(1)理化性质失调
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体温失调:发热
(2)内环境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失水过多
蛋白质含量降低
代谢废物增多
O2不足
血Ca不足或过多
血糖失调
【扩展】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中引起的。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Na+ 、葡萄糖等和少量蛋白质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渗出到组织液中。一方面血浆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4)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5)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
(6)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这是大多数全身性水肿引起水、钠积留的重要环节。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它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当醛固酮增多时,就能引起钠积留。钠积留又使血液中晶体渗透压增高,反射性地刺激垂体后叶,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这样过多的水积留于体内。
(7)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
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8)营养不良引起组织水肿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当摄入的蛋白质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四、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新陈代谢包括了许多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PH 等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进行。
五、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生物体细胞代谢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生物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本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相同于非缓冲液,如自来水等,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2023·河北省·单元测试)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②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A. ①②④⑤ B. ②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
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人体的体温调节、【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离子等含量有关,①错误;
②人体血浆中含有调节pH的多对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等,所以人体吃酸性食品不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②错误;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内环境稳态就会被破坏,④正确;
⑤严重腹泻、呕吐时,在失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淡盐水,Na+必须补充,⑤错误。
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3·安徽省·月考试卷)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④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多
⑤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④⑥ C. ①⑥ D. ①④⑤⑥
【答案】
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解析】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
①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①正确;
②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②错误;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并非固定不变,③错误;
④内环境中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④错误;
⑤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发生改变,若内环境温度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降低,⑤错误;
⑥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⑥正确。
故选C。
3.(2023·安徽省·月考试卷)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的溶液pH
B. 三组结果中,所得结果存在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 图中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
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解析】
【解答】
A、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A正确;
B、清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但是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B正确;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D错误。
故选:D。
【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3·河北省·单元测试)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答案】
C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种交换的过程,对于内环境及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媒介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解答】
A、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
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血浆,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Ⅲ是泌尿系统,其中②是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Ⅳ是指皮肤,C正确;
D、内环境与Ⅰ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错误。
5.(2023·全国·单元测试)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细胞呼吸会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
C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生活中稳态失调实例为情景,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解析】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由于空调房与其他房间之间温差大导致体温平衡失调,A不符合题意;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晕、乏力、血压升高是由于缺氧导致内环境失,B不符合题意;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细胞呼吸明显加强是由于机体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这时需加大呼吸强度才能提供足够能量,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符合题意;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平衡失调引起的疾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6.(2023·陕西省西安市·期末考试)如图是人体内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液体,A、B、C表示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由图中的 ______组成的,其中 ______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多于另外两种中的。
(2)人体感染肝炎病毒时,可以通过皮下注射干扰素进行治疗,请用图中文字和字母及箭头写出干扰素的转移途径:______。
(3)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环境会保持稳态,但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异常,比如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图中的 ______处渗透压降低而出现组织水肿,这说明 ______。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 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
甲、乙、丙 乙 甲→乙→甲→A 乙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解析】解:(1)内环境为细胞外液,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故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2)因为是皮下注射,首先进入甲组织液,然后甲→乙血浆→甲组织液→A组织细胞。
(3)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造成组织水肿,这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
(1)甲、乙、丙 乙
(2)甲→乙→甲→A
(3)乙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为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A为组织细胞,B为血细胞,C为淋巴细胞.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7.(2023·黑龙江省黑河市·期末考试)养生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养生就是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 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图示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 ______。
(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 _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引起毛细血管 ______、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 _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3)在B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的 ______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 ______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答案】
(1)神经-体液-免疫 淋巴液
(2)B 扩张 D
(3)NaHCO3(或HCO3-) pH(或酸碱度)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解析】解:(1)养生就是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由分析可知其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的淋巴液。
(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时,口器会刺透毛细血管进行吸血,同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人血浆,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浆更多地流人组织液,使D(组织液)的含量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3)乳酸主要与B(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经肾脏排出体外,碳酸可分解为二氧化碳,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免疫 淋巴液
(2)B 扩张 D
(3)NaHCO3(或HCO3-) pH(或酸碱度)
分析图示可知A为消化液、B是血浆、C是细胞内液、D是组织液、E是淋巴液。B、D、E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单选题
1.(2023·浙江省·单元测试)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 抗原—抗体反应、碳酸氢钠与乳酸反应和肝糖原分解均可发生于内环境中
D. 内环境维持稳态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知识点】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解析】A、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B正确;
C、肝糖原水解发生在肝细胞中,不能发生于内环境,C错误;
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故选:C。
2.(2023·浙江省·单元测试)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
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故选:C。
3.(2023·浙江省·单元测试)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将会导致②中蛋白质减少,形成组织水肿
B. 从外界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①中若Ca2+浓度过高,易引起肌肉抽搐
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答案】
B
【知识点】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解题的关键分析图中各组成成分所代表的内容。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图中,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解答】
A、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C、①血浆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C错误;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错误。
故选:B。
4.(2023·全国·同步练习)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
B. 肝腹水患者可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C. 葡萄糖、胰岛素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D.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
【答案】
A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解析】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组织液或淋巴,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胶体渗透压,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都相等,故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A错误;
肝腹水的病因复杂,部分患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中,给这些肝腹水患者静脉输入血浆蛋白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使腹腔积液中的水分回到血液中,以便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B正确;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蛋白质等大分子及无机盐等小分子有关,故葡萄糖、胰岛素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C正确;
渗透压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容,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D正确。
5.(2023·全国·同步练习)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
B
【知识点】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因此题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故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A正确。
内环境稳态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作用,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对来维持,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的乳酸钠需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C正确。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6.(2023·全国·单元测试)人体内环境稳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其中渗透压平衡与水、电解质的含量有关。当人体对水的摄入量超过水的排出,就会导致体内水总量过多,表现为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钠浓度降低,甚至会出现水中毒现象。关于水中毒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高温天气,大量出汗,若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可能会出现水中毒
B. 人体中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导致的水肿,即水中毒
C.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
D. 在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
【答案】
B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解析】
【解答】
A、高温天气,大量出汗,若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可能会出现水中毒,A正确;
B、人体中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导致的水肿,不是水中毒,B错误;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C正确;
D、在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7.(2023·全国·单元测试)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对相关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B. 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C. 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会使其内环境的pH变大
D.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答案】
C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解析】A、长期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
B、因患急性肠胃炎而导致机体脱水时,机体主要丢失的是水分和无机盐离子,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增强,B正确;
C、由于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使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不能及时排出,进而可导致内环境的pH下降,C错误;
D、严重肾功能衰竭者,其机体内产生的代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出现尿毒症,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正确。
故选C。
8.(2023·浙江省·单元测试)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A.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
B.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细胞是外界环境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下丘脑可参与体温、渗透压和酸碱度的调节
E.正常的血糖含量和含氧量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
F.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
C
【知识点】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
A.剧烈运动时,由于内环境存在缓冲物质,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A错误;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B错误;
C.内环境是外界环境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错误;
D.下丘脑可参与体温平衡、水盐平衡和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E.正常的血糖含量和含氧量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E正确;
F.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F正确。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二、填空题
9.(2023·江苏省·单元测试)图甲表示人体的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a、b、c、d表示膜结构或管壁,A、B、C、D为体液)图乙表示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图甲中的 ______(填图中大写字母)构成,其作用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以及 ______。
(2)c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 ______和 ______(填环境名称)。
(3)某人因过敏反应,A中的蛋白质渗出,会使A的渗透压 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从而使A渗透到B的水 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4)图乙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①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②是未被 ______的物质;呼吸系统吸入的③是氧气,排出的④是二氧化碳和少量的 ______;由泌尿系统排出的⑥是水、无机盐和 ______。
(5)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答案】
ABD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淋巴 组织液 降低 增多 吸收 水 有机废物(或尿素)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解析】解:(1)图甲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血浆A组织液B和淋巴D组成: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c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存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过敏反应,A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A渗透到B的水增多,引发组织水肿。
(4)由大肠排出的②是未被吸收的物质,形成类便呼吸系统吸入的③是氧气,排出的④是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泌尿系统可以排出水、无机盐和代谢废物,例如尿素。
(5)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需要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进行。
故答案为:
(1)ABD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淋巴 组织液(顺序可调换)
(3)降低 增多
(4)吸收 水 有机废物(或尿素)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据图分析,图甲中D是单向箭头进出,故D为淋巴液,则B是组织液,A是血浆,C是细胞内液。
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内环境的组成及功能,弄清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依次经过的哪些内环境部位。
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3·江苏省镇江市·模拟题)脑脊液是充满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主要来自血浆超滤。脑脊液中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能为红细胞、神经细胞等提供液体环境
B. 脑脊液的成分与组织液相似,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
C. 结核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
D. 脑缺氧引发水肿后,应及时进行纯氧呼吸治疗
【答案】
C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解析】解:A、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不含红细胞,不能为红细胞提供液体环境,A错误;
B、脑脊液和组织液中无机盐浓度基本相同,从而使脑脊液和组织液渗透压几本相等,B错误;
C、结核性脑膜炎会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导致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数目上升,C正确;
D、脑缺氧引发水肿后,应及时进行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呼吸治疗,D错误。
故选:C。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2023·安徽省淮北市·模拟题)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盛大举行。下列有关运动员体内生理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 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
C. 比赛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pH无明显变化
D. 运动员注射新冠疫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答案】
B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解析】解:A、内环境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A正确;
B、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B错误;
C、比赛时肌肉细胞通过无氧呼吸补充能量,同时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有缓冲物质存在,血浆pH无明显变化,C正确;
D、动员注射新冠疫苗,产生记忆细胞,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正确。
故选:B。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注射疫苗主要就是对一些疾病,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疫苗主要就是由致病菌的少量有害物质经过加工而产生出来的。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和理化性质、体温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2023·江苏省徐州市·模拟题)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稳态的前提是外界环境相对稳定
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细胞外液约占
C. 激素和抗体都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具有特异性,都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引起血浆pH时明显降低
【答案】
D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解析】解:A、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错误;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细胞外液约占,B错误;
C、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不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D、血浆的pH值为7.35~7.45,由于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所以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不会使血液pH明显降低,D正确。
故选D。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要求明确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的,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作答。
4.(2023·广东省·模拟题)高原反应亦称高山病,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还可能引起颜面水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多。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红蛋白数量增多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增大
B. 高原反应说明环境条件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C. 高原反应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高原反应引起颜面水肿可能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有关
【答案】
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
【解析】A、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增大,A错误;
B、外界环境变化超过了一定限度时,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则说明高原反应说明环境条件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高原反应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原因是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者自身调节功能障碍,C正确;
D、高原反应引起颜面水肿可能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引起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2023·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题)稳态揭示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生命活动及其功能调节的基础;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稳态是机体的一种适应和保护性调节机制
B. 适稳态现象表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 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 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机体适稳态调节的结果
【答案】
B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
【解析】A、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在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下实现的,是机体的一种适应和保护性调节机制,A正确;
B、适稳态现象表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错误;
C、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稳态,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及意义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6.(2023·福建省龙岩市·模拟题)“酸碱体质理论”认为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人若要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但该理论并没有坚实的科学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其内环境呈弱酸性
B. 喝“碱性水”后,人体内环境的pH将从酸性转变成碱性
C. 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降低
D. 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答案】
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无氧呼吸、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A、唾液不属于内坏境,因此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不能说明其内环境呈弱酸性,A错误;
B、喝“碱性水”后,一般不会明显改变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内坏境的酸碱平衡,B错误;
C、丙酮酸转化成乳酸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如适当的pH可保证机体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D。
7.(2023·江西省南昌市·月考试卷)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引起的疾病的是( )
A. 长期吃热干面导致胃液pH变化引起胃病
B. 大脑皮层的S区细胞受损,导致该病人不能说话
C. 人体因缺铁而引起的贫血
D. 缺碘而引起的大脖子病
【答案】
D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解析】解:A、胃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所以长期吃热干面导致胃液pH变化引起胃病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衡引起的疾病,A错误;
B、大脑皮层的S区细胞受损属于神经系统的异常,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元素,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缺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是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1、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聚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3、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腹泻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填空题
8.(2023·安徽省·模拟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航天服也称宇宙服、宇航服,是在载人航天中航天员穿的一种服装系统,具备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
(1)航天员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调节网络是维持航天员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变化时会影响 ______和 ______分泌相应的激素,以维持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是 ______调节。
(3)外太空环境恶劣,在太空中,航天服是航天员必备的个人防护救生装备。试推测航天服对维持航天员内环境稳态可能具备哪些作用?①______;②______。
【答案】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神经-体液-免疫 下丘脑 垂体 反馈 维持航天员的体温 保持压力平衡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解析】解:(1)航天员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③与②是单箭头,故①、②、③依次是组织液、血浆、淋巴。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航天员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变化时,通过反馈调节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
(3)航天服对维持航天员内环境稳态可能具备维持航天员的体温;保持压力平衡(使太空人承受的压力与在地球上的相似);阻挡强而有害的辐射(如来自太阳的辐射);保持空气湿度;提供氧气;抽去二氧化碳等作用。
故答案为:
(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2)神经-体液-免疫 下丘脑 垂体 反馈
(3)维持航天员的体温;保持压力平衡(使太空人承受的压力与在地球上的相似);阻挡强而有害的辐射(如来自太阳的辐射);保持空气湿度;提供氧气;抽去二氧化碳
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的是血浆和组织液,③与②是单箭头,故①、②、③依次是组织液、血浆、淋巴。
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2023·安徽省滁州市·模拟题)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 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 ______层生物膜。
(4)图乙中,B液为 ______,图乙中B液与A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
(5)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______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6)图甲表明: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1)泌尿系统
(2)降低 缓冲物质
(3)5
(4)血浆 B液蛋白质含量高于A A、C
(5)神经-体液-免疫
(6)内环境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定的概念,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分析图甲:内环境通过a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外界的养料通过b系统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代谢废物由c排出,c是泌尿系统。
分析图乙: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C液是淋巴。
【解答】
(1)由分析可知,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或下降),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红细胞膜共5层膜。
(4)图乙中B血浆,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液(血浆)与A液(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组织液蛋白质含量较少。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即A、C。
(5)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6)图甲表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