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下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八下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B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06 15:40: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B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溫馨提示:本卷共27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2年4月28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全面启动。登山时,供给呼吸的贮气瓶中的气体主要是(▲)
氧气 B、氢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根据氧气能供给呼吸进行分析。
【分析】识记常见物质的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氧气能供给呼吸,登山时,供给呼吸的贮气瓶中的气体主要是氧气。故选:A。
2、我国十四五规划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属于释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出现“温室效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有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等。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
【详解】A、B、C、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有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等。所以A、B、C都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D不属于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故选:D。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将打磨后的铁丝盘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
D、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答案】C
【解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的,了解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即可分析解答。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记录正确;B、将打磨后的铁丝盘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促进燃烧,故B操作正确;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并放热,故C记录错误;D、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可防止生成的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故D操作正确。故选:C。
4、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氧气验满 B、过滤
C、给液体加热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C
【解析】A、根据氧气验满的操作方分析;B、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C、根据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去分析解答;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炽热的熔融物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等相关内容。在化学实验操作时,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详解】A、氧气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应伸入到瓶口处,故错误。B、过滤应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故错误。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与桌面呈45°角,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还要预热,故正确。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瓶底应放少量的水,为了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故错误。故选C。
5、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装置(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各连接处密封)。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
A、左移 B、右移 C、不动 D、先左移后右移
【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被碱性溶液吸收。
【详解】当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植物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叶片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瓶中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中的气压下降,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左移。故选:A。
6、下面是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①加热 ②收集气体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装入高锰酸钾 ⑤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⑥熄灭酒精灯 ⑦将导管移出水面。正确的顺序为(▲)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③④⑤①②⑥⑦ C、⑤③④①②⑦⑥ D、③④⑤①②⑦⑥
【答案】D
【解析】根据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实验室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⑤①②⑦⑥。故选:D。
7、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如图是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图中共出现4种分子
C、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D、生成的丙与丁都是氧化物
【答案】A
【解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关键是能够根据小球代表的原子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根据相关的问题分析即可。
【详解】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故说法不正确;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共出现4种分子,故说法正确;C、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故说法正确;D、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生成的丙与丁都是氧化物,故说法正确。故选:A。
8、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白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B、现象①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温度,故B正确;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未与氧气接触,因此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D、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故选:B。
9、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热量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答案】A
【解析】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空气。C、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D、水的作用是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进一步能够计算氧气含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该选项不正确。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空气,该选项正确。C、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该选项正确。D、水的作用是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该选项正确。故选:A。
10、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案】
【解析】A、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详解】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说法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法正确;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说法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法错误;故选:B。
11、处于安静状态下平静呼吸时,小金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P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Q点时,肺内气体压强最小
C、从X到Z期间,人均处于呼气状态 D、从Y到Z期间,人均处于吸气状态
【答案】C
【解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分析】读懂图示中曲线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难度较大。
【详解】A、由图可知,P点压强最大,即处于呼气状态,膈肌处于放松状态,故A正确;B、Q的点压强最小,处于吸气状态,肺内气体压强最小,故B正确;C、从X到Z期间,肺内气压先变大后变小,即是一个呼吸周期,故C错误;D、从Y到Z期间,肺内气压较小,处于吸气状态,故D正确。故选:C。
12、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透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细胞内进行着呼吸作用和光照下的光合作用,通过改变光照强度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容器内的CO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在如图中能代表叶肉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AB段相符的一项是(▲)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呼吸作用产生部分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吸收,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故A错误;B、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故B错误;C、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吸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C错误;D、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故D正确;故选:D。
13、西塘古镇每到传统节日总有游客购买莲花灯祈福,下列有关莲花灯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莲花灯浮于水面,说明莲花灯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C、莲花灯的花瓣结构可以防止风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风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D、莲花灯不能放在密闭容器里,否则燃烧时间不长,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答案】C
【解析】A、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莲花灯浮于水面,说明莲花灯密度小于水的密度。C、风能够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导致蜡烛熄灭。D、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A、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正确。B、莲花灯浮于水面,说明莲花灯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该选项正确。C、莲花灯的花瓣结构可以防止风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风能够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该选项不正确。D、莲花灯不能放在密闭容器里,否则燃烧时间不长,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正确。故选:C。
14、雾霾天气 PM2.5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PM2.5进入人体的途径为(▲)
A、外界→咽喉→食道→肺
B、外界→鼻腔→咽喉→食道→气管→肺
C、外界→鼻腔→气管→肺
D、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答案】D
【解析】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分析】此题考查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识记时注意图文结合,效果很好,明确气体进出呼吸道的顺序。
【详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如图所示:
因此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那么雾霾天气PM2. 5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PM2. 5进入人体的途径为: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选:D。
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 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d的质量为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并通过刻度的移动来表示,且记录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刻度线I向右移动9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14g
B、该反应可能为置换反应
C、a、b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9:17
D、a、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9:8
【答案】C
【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详解】由图示可知,每一格的质量为1g;反应前a的质量为5g,b的质量为22g-5g=17g;c的质量为28g-22g=6g;d的质量为30g-28g=2g.刻度线Ⅰ右移9格,a物质质量增加9g;刻度线Ⅱ左移8格,同时刻度线Ⅰ右移9格,则b物质质量减少了8g+9g=17g;刻度线Ⅲ左移8格,同时刻度线Ⅱ左移8格,则c物质质量不变;刻度线Ⅲ左移8格,d物质的质量增加了8g;该反应可表示为b→a+d。A、c的质量不变,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6g,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反应可表示为b→a+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a、b变化的质量为9g:17g=9:17,故选项说法正确。D、a、d参与反应的质量之比为9g:8g=9:8,由于不知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无法确定a、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6、被疫情惊扰的2020年春夏,将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1)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呼吸系统常常会受到侵犯,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 (填器官名称)。
(2)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 (填“B”或“C”)。
(3)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当我们吸气时,胸部扩张,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 ▲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含病毒的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一部分病毒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经痰液、喷嚏、粪便等排出体外。
(4)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
【答案】(1)肺;(2) B;(3)小于;(4)二氧化碳
【解析】1、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2、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
【分析】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及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图甲中A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2)图乙中,B图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表示人体的吸气过程。C图肋间肌和膈肌都舒张,表示人体的呼气过程。(3)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4)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丙图中2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1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其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动脉血。故答案为:(1)肺;(2) B;(3)小于;(4)二氧化碳。
17、小明利用如图1装置,称量了白磷被引燃前后整个装置的总质量,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1)该实验需不需要白磷过量 ▲ (填“需要”或“不需要”);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 ▲ 。
(2)图2中,锥形瓶中固态物质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
【答案】(1)不需要;先变大后变小;(2) C
【解析】(1)根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注意事项来分析;(2)根据锥形瓶中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质量先增大后不变来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认真分析即可解答。
【详解】(1)该实验是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只需要白磷和氧气发生反应即可,所以不需要白磷过量。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开始变大;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由于氧气被消耗,瓶内的压强减小,气球又会变小,故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2)图2中,锥形瓶中固态物质是白磷转化为五氧化二磷,开始增大,完全反应后不变,故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C。故答案为:(1)不需要;先变大后变小;(2) C。
18、某科学小组运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探究氧气的性质,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地 ▲ ,由这个实验可以知道氧气具有 ▲ 的物理性质。
【答案】燃烧更剧烈;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支持燃烧。
【分析】【详解】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地燃烧更剧烈,由这个实验可以知道氧气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故答案为:燃烧更剧烈;密度比空气大。
19、如图是硫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两个实验中,集气瓶中都装有少量的水,其中甲装置中水的主要作用是 ▲ ,乙装置中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 ▲ 。
【答案】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增大铁丝受热面积
【解析】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容易溅落炸裂集气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两个实验中,集气瓶中都装有少量的水,其中甲装置中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乙装置中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铁丝受热面积。故答案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增大铁丝受热面积。
20、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实验室用装置甲制取氧气并用乙集满氧气后,应该用玻璃片的 ▲ (填“光滑面”或“磨砂面”)盖住集气瓶口。
(2)丙装置不能用作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可在丙装置中加装一个小试管,改装成丁装置就能实现制取气体的目的。则丁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 。
【答案】(1)磨砂面;(2)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解析】(1)根据放玻璃片的目的进行分析;(2)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氧气装置的组装,难度不大。
【详解】(1)用乙装置收集满氧气后,为了增大瓶口与玻璃片的摩擦,应该用玻璃片的磨砂面盖住集气瓶口;(2)丙装置制取的气体容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改用丁装置可以制取气体,小试管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故答案为:(1)磨砂面;(2)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2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收集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 (填编号)。
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④熄灭酒精灯
⑤导管移出水面
(2)若用乙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 (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②①③⑤④;(2)b
【解析】(1)(2)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来分析。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步骤来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气体的收集方法,难度不大。
【详解】(1)图甲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⑤导管移出水面;④熄灭酒精灯;故填:②①③⑤④;(2)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若用乙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通入;故填:b。故答案为:(1)②①③⑤④;(2)b。
22、在科学拓展课程中,某小组同学为开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的实验探究。下面是实验室提供的一些常用仪器:
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组装发生装置时,除了棉花外,还需要用到图中的仪器有 ▲ 。
(2)若想收集一瓶空气与氧气体积比为1:1的混合气体,应选择上述的 ▲ (填字母)装置收集气体,判断收集满的实验现象是 ▲ 。
【答案】(1)ABEFJ;(2)J;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
【解析】【分析】【详解】(1)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因此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组装发生装置时,除了棉花外,还需要用到图中的仪器有:ABEFJ;(2)若想收集一瓶空气与氧气体积比为1:1的混合气体,应选择上述的排水法收集;判断收集满的实验现象是: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故答案为:(1)ABEFJ;(2)J;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
23、定律是对自然现象或关系的描述,通常可用数学方式加以表达。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小丽查阅到以下材料:
玻义耳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甑中加热金属汞时,得到了金属灰(氧化汞)。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灰质量增加了 罗蒙诺索夫重复了波义耳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金属变成了黄色(氧化铅),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该发现未引起科学家重视 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罗蒙诺索夫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做了许多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是守恒的,并将此结论写成一个代数式。该结论得到当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廊道尔特和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化学实验,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g,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国际科学家一致承认质量守恒定律
1673年 1756年 1774年 1908、1912年
(1)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 ▲ 。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 ▲ (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受上述研究启发,小丽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 ▲ 。
(4)小丽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请你设计个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 ▲ 。
【答案】(1)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2)AC;(3)平衡装置内外压强;形成密封装置;(4)在密闭装置中完成蜡烛燃烧,并测量蜡烛燃烧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比较两者的质量大小
【解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详解】(1)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受上述研究启发,小丽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平衡装置内外压强;形成密封装置。(4)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在密闭装置中完成蜡烛燃烧,并测量蜡烛燃烧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比较两者的质量大小。故答案为:(1)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2)AC;(3)平衡装置内外压强;形成密封装置;(4)在密闭装置中完成蜡烛燃烧,并测量蜡烛燃烧前后整个装置的质量,比较两者的质量大小。
24、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入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质量分数。
(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的 ▲ 性质。
(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 ▲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不易溶于水;(2)偏大
【解析】(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大。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氧气的收集方法,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详解】(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大,因为俯视读数,把水读多了,就是把氧气读多了,因此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大;故答案为:(1)不易溶于水;(2)偏大。
25、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一: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蜡烛蒸汽燃烧形成的。
查阅资料二: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1)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 ▲ 。
【答案】(1)沸点;(2)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解析】【分析】【详解】(1)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推出能否产生火焰与沸点有关。(2)探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的真正原因:木炭在氧气中能充分燃烧没有火焰,而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充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故答案为:(1)沸点;(2)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26、学习KCIO3的分解反应后,小马对该反应的催化剂产生了疑问:除了MnO2,其他物质能做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吗 他将几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放入KC1O3中,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编号 KC1O3质量/g 加入物质 加入物质质量/g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 — — 171
实验2 5 Fe2O3 0.5 58
实验3 5 MnO2 0.5 49
实验4 5 KCl 0.5 154
请据此分析: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 ▲ 。
(2)实验中,小马是通过测量收集50毫升氧气 ▲ 来比较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
(3)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 ▲ (填“有”或“无”)催化作用。
(4)用实验1继续收集50毫升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秒,这是因为反应生成的 ▲ 加快了反应。
【答案】(1)对比;(2)需要的时间;(3)有;(4)氯化钾
【解析】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对比。(2)实验中,小马是通过测量收集50毫升氧气需要的时间来比较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3)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有催化作用。(4)用实验1继续收集50毫升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秒,这是因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钾加快了反应。故答案为:(1)对比;(2)需要的时间;(3)有;(4)氯化钾。
27、小明在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中,需要制取氧气并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制取:课本中的实验是用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如图是部分装置,小明用图A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你认为应该调节图B中的哪个旋钮 ▲ (填“①”“②”或“③”)。
(2)收集:小明用排水法收集三瓶氧气,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备用,当集气瓶内水面降低到如图位置时,在水面下盖好玻璃片,取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实验桌上(图C),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目的是 ▲ 。小明发现桌上的氧气瓶瓶口上方的玻璃片被吸住,不易滑动,其原因是 ▲ 。
(3)性质实验:如图D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I、Ⅱ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I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请分析Ⅲ中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 。
【答案】(1)②;(2)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瓶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3)铁丝在火柴上,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解析】【分析】【详解】(1)旋钮①是调节是否夹紧铁夹的,旋钮②是调节试管固定高度的,旋钮③是调节铁夹是否夹紧试管的;故填:②;(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溅落容易炸裂集气瓶底,排水法收集三瓶氧气,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小明发现桌上的氧气瓶瓶口上方的玻璃片被吸住;不易滑动;其原因是瓶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故填: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瓶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3)从实验的操作来看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Ⅰ、Ⅱ中铁丝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在火柴上铁丝没有燃烧,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铁丝在火柴上,火焰没有围着铁丝,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填:铁丝在火柴上,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1)②;(2)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瓶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3)铁丝在火柴上,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8、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一待旅游开发的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假设洞内空气中不含除二氧化碳外的其他酸性气体)。进行了如图实验:
(1)取样: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 ▲ 。
(2)测定:用150mL的注射器从广口瓶中抽取100mL气样,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若乙装置中 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且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99mL,此数据是 ▲ 的体积数(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C、空气中除二氧化碳外的所有气体
(3)计算:洞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 。
(4)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和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
【答案】(1)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进洞中,将水倒掉,擦干瓶内水分,盖上玻璃片即可;(2)C;(3)1%;(4)岩洞内的水中溶解有较多的碳酸氢钙,在压强突然变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迅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解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考虑;(2)根据氢氧化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剩余的气体就是除去二氧化碳剩余空气中的成分;(3)根据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除去二氧化碳剩余空气的体积,用总体积减去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再进行计算;(4)根据岩洞内的水中溶有较多的碳酸氢钙来分析。
【分析】本题是测定气体的体积分数的实验题,有利于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充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详解】(1)为了防止把洞外的气体带到洞中,必须先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后带进洞中,将水倒掉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必须要将广口瓶内残留的水分擦干,然后再盖上玻璃片,即可;故填: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进洞中,将水倒掉,擦干瓶内水分,盖上玻璃片即可;(2)氢氧化钠是为了吸收气体中的CO2剩下的气体进入装置丙中,排水法收集,排开的水进入量筒内,所以量筒内的水相当于是空气中除CO2外的所有气体体积;故填:C;(3)洞底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x100%=1%;故填:1%;(4)岩洞内的水中溶解有较多的碳酸氢钙,在压强突然变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迅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和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同;故填:岩洞内的水中溶解有较多的碳酸氢钙,在压强突然变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迅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故答案为:(1)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进洞中,将水倒掉,擦干瓶内水分,盖上玻璃片即可;(2)C;(3)1%;(4)岩洞内的水中溶解有较多的碳酸氢钙,在压强突然变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迅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29、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 。
(2)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 。(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0+CO2↑)
【答案】(1)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的干扰;(2)84.8%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详解】(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ー会儿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的干扰。故填: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的干扰。(2)设碳酸钠质量为x,由图中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3.52g,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3.52g ,x=8.48g,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100=84.8%,答: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4.8%。故答案为:(1)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的干扰;(2)84.8%。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第30题4分,第31、32题各6分,共16分)
30、夏天常用蚊香驱蚊,很多人不想睡眠时一直燃烧蚊香,怎么才能让蚊香定时燃烧呢 回形针是一件不错的小工具,估计一下时间,如图所示,在想熄灭的位置上固定一枚回形针,等蚊香烧到回形针的位置时,就会自动熄灭。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奥秘吗
【答案】回形针是金属材质,具有导热性,可吸收热量并将其散失,能将蚊香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解析】解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分析回答。
【分析】此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蚊香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安全等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一道很好的试题。
【详解】回形针是金属材料做的,有良好的导热性,当蚊香燃烧至回形针位置时,回形针能吸收较多的热量,使得蚊香的温度下降,当温度低于蚊香的着火点时,蚊香熄灭。故答案为:回形针是金属材质,具有导热性,可吸收热量并将其散失,能将蚊香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31、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2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A2B,某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和B的质量a和b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10.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A的质量 B的质量 A2B的质量
1 8.5g 1.5g 7.5g
2 6.0g 4.0g 7.5g
3 a b 5.0g
(1)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 ▲ 。
(2)第3次实验中a:b的值可能是 ▲ 。
(3)若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则B的相对原子质量和A2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多少
【答案】(1)6.0g; (2)9:1或2:3; (3)32; 160
【解析】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A、B反应的质量比,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即可进行有关的计算。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程要完整。
【详解】(1)由表中的数据1、2对比可知,6.0g的A能与1.5g的恰好完全反应,则A、B反应的质量比是6.0g:1.5g=4:1,所以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的质量为:7.5gx=6.0g;(2)由上述分析计算可知,第3次实验中a:b的值可能是9:1或2:3;(3)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2A+B=A2B 128 x 6g 1.5g 解得:x=32所以A2B的式量为:64x2+32=160。答:B的相对原子质量和 A2B的式量分别为32、160。故答案为:(1)6.0g; (2)9:1或2:3; (3)32; 160。
32、某工厂废液中含有NaCl和 NaNO3两种溶质,为测定其含量以方便回收利用,人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向100g废液中滴加 AgNO3溶液,滴加过程中,多次测得沉淀的质量。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滴加 AgNO3溶液/g 40 40 40 40
沉淀质量/g 5.74 5.74 2.87 m
(1)表中m= ▲ 。
(2)滴加的AgN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
(3)求原废液中NaC1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 0;(2) 17%;(3) 5. 85%
【解析】(1)根据第1、2次滴加40gAgNO3溶液,都生成5. 74g沉淀,第3次滴加40gAgNO3溶液,只生成2. 87g沉淀,说明此时氯化钠已经全部反应,第4次再滴加AgNO3溶液,就不会有沉淀生成来分析;(2)根据第1、2次滴加AgNO3溶液时硝酸银全部反应,40g硝酸银能完全反应生成5. 74g氯化银沉淀来分析;(3)根据沉淀的总质量和化学方程式求出氯化钠的质量,进而得到原废液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详解】(1)第1、2次滴加40gAgNO3溶液,都生成5. 74g沉淀,第3次滴加40gAgNO3溶液,只生成2. 87g沉淀,说明此时氯化钠已经全部反应,第4次再滴加AgNO3溶液,就不会有沉淀生成,所以表中m=0。(2)第1、2次滴加40gAgNO3溶液,,都生成5. 74g沉淀,则第1、2次滴加AgNO3溶液时硝酸银全部反应,40g硝酸银能完全反应生成5. 74g氯化银沉淀,设滴加的AgN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NaCl+AgNO3 = AgCl↓+NaNO3 170 143. 5 40gx 5.74g x=17% 所以滴加的AgN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7%。故填:17%。(3)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5. 74g+5. 74g+2. 87g=14. 35g,设原废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y,NaCl+AgNO3=AgCl↓+NaNO3 58. 5 143. 5 100gy 14.35g y=5. 85%.答:原废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5. 85%。故答案为:(1) 0;(2) 17%;(3) 5. 8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B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溫馨提示:本卷共27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2年4月28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全面启动。登山时,供给呼吸的贮气瓶中的气体主要是(▲)
氧气 B、氢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2、我国十四五规划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属于释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将打磨后的铁丝盘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
D、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4、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氧气验满 B、过滤
C、给液体加热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5、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装置(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各连接处密封)。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
A、左移 B、右移 C、不动 D、先左移后右移
6、下面是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①加热 ②收集气体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装入高锰酸钾 ⑤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⑥熄灭酒精灯 ⑦将导管移出水面。正确的顺序为(▲)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③④⑤①②⑥⑦ C、⑤③④①②⑦⑥ D、③④⑤①②⑦⑥
7、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如图是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图中共出现4种分子
C、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D、生成的丙与丁都是氧化物
8、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白磷不是可燃物
9、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热量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10、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11、处于安静状态下平静呼吸时,小金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P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Q点时,肺内气体压强最小
C、从X到Z期间,人均处于呼气状态 D、从Y到Z期间,人均处于吸气状态
12、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透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细胞内进行着呼吸作用和光照下的光合作用,通过改变光照强度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容器内的CO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在如图中能代表叶肉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AB段相符的一项是(▲)
13、西塘古镇每到传统节日总有游客购买莲花灯祈福,下列有关莲花灯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莲花灯浮于水面,说明莲花灯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C、莲花灯的花瓣结构可以防止风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风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D、莲花灯不能放在密闭容器里,否则燃烧时间不长,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14、雾霾天气 PM2.5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PM2.5进入人体的途径为(▲)
A、外界→咽喉→食道→肺
B、外界→鼻腔→咽喉→食道→气管→肺
C、外界→鼻腔→气管→肺
D、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 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d的质量为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并通过刻度的移动来表示,且记录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刻度线I向右移动9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14g
B、该反应可能为置换反应
C、a、b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9:17
D、a、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9:8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6、被疫情惊扰的2020年春夏,将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1)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呼吸系统常常会受到侵犯,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 (填器官名称)。
(2)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 (填“B”或“C”)。
(3)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当我们吸气时,胸部扩张,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 ▲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含病毒的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一部分病毒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经痰液、喷嚏、粪便等排出体外。
(4)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
17、小明利用如图1装置,称量了白磷被引燃前后整个装置的总质量,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1)该实验需不需要白磷过量 ▲ (填“需要”或“不需要”);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 ▲ 。
(2)图2中,锥形瓶中固态物质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
18、某科学小组运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探究氧气的性质,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地 ▲ ,由这个实验可以知道氧气具有 ▲ 的物理性质。
19、如图是硫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两个实验中,集气瓶中都装有少量的水,其中甲装置中水的主要作用是 ▲ ,乙装置中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 ▲ 。
20、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实验室用装置甲制取氧气并用乙集满氧气后,应该用玻璃片的 ▲ (填“光滑面”或“磨砂面”)盖住集气瓶口。
(2)丙装置不能用作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可在丙装置中加装一个小试管,改装成丁装置就能实现制取气体的目的。则丁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 。
2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收集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 (填编号)。
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④熄灭酒精灯
⑤导管移出水面
(2)若用乙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 (填“a”或“b”)端通入。
22、在科学拓展课程中,某小组同学为开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的实验探究。下面是实验室提供的一些常用仪器:
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组装发生装置时,除了棉花外,还需要用到图中的仪器有 ▲ 。
(2)若想收集一瓶空气与氧气体积比为1:1的混合气体,应选择上述的 ▲ (填字母)装置收集气体,判断收集满的实验现象是 ▲ 。
23、定律是对自然现象或关系的描述,通常可用数学方式加以表达。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小丽查阅到以下材料:
玻义耳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甑中加热金属汞时,得到了金属灰(氧化汞)。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灰质量增加了 罗蒙诺索夫重复了波义耳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金属变成了黄色(氧化铅),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该发现未引起科学家重视 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罗蒙诺索夫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做了许多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是守恒的,并将此结论写成一个代数式。该结论得到当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廊道尔特和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化学实验,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g,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国际科学家一致承认质量守恒定律
1673年 1756年 1774年 1908、1912年
(1)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 ▲ 。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 ▲ (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受上述研究启发,小丽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 ▲ 。
(4)小丽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请你设计个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 ▲ 。
24、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入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质量分数。
(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的 ▲ 性质。
(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 ▲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5、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一: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蜡烛蒸汽燃烧形成的。
查阅资料二: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1)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 ▲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26、学习KCIO3的分解反应后,小马对该反应的催化剂产生了疑问:除了MnO2,其他物质能做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吗 他将几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放入KC1O3中,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编号 KC1O3质量/g 加入物质 加入物质质量/g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 — — 171
实验2 5 Fe2O3 0.5 58
实验3 5 MnO2 0.5 49
实验4 5 KCl 0.5 154
请据此分析: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 ▲ 。
(2)实验中,小马是通过测量收集50毫升氧气 ▲ 来比较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
(3)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 ▲ (填“有”或“无”)催化作用。
(4)用实验1继续收集50毫升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秒,这是因为反应生成的 ▲ 加快了反应。
27、小明在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中,需要制取氧气并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制取:课本中的实验是用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如图是部分装置,小明用图A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你认为应该调节图B中的哪个旋钮 ▲ (填“①”“②”或“③”)。
(2)收集:小明用排水法收集三瓶氧气,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备用,当集气瓶内水面降低到如图位置时,在水面下盖好玻璃片,取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实验桌上(图C),集气瓶中留有少量水的目的是 ▲ 。小明发现桌上的氧气瓶瓶口上方的玻璃片被吸住,不易滑动,其原因是 ▲ 。
(3)性质实验:如图D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I、Ⅱ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I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请分析Ⅲ中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 。
28、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一待旅游开发的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假设洞内空气中不含除二氧化碳外的其他酸性气体)。进行了如图实验:
(1)取样: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 ▲ 。
(2)测定:用150mL的注射器从广口瓶中抽取100mL气样,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若乙装置中 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且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99mL,此数据是 ▲ 的体积数(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C、空气中除二氧化碳外的所有气体
(3)计算:洞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 。
(4)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和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
29、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 。
(2)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 。(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0+CO2↑)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第30题4分,第31、32题各6分,共16分)
30、夏天常用蚊香驱蚊,很多人不想睡眠时一直燃烧蚊香,怎么才能让蚊香定时燃烧呢 回形针是一件不错的小工具,估计一下时间,如图所示,在想熄灭的位置上固定一枚回形针,等蚊香烧到回形针的位置时,就会自动熄灭。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奥秘吗
31、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2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A2B,某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和B的质量a和b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10.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A的质量 B的质量 A2B的质量
1 8.5g 1.5g 7.5g
2 6.0g 4.0g 7.5g
3 a b 5.0g
(1)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 ▲ 。
(2)第3次实验中a:b的值可能是 ▲ 。
(3)若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则B的相对原子质量和A2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多少
32、某工厂废液中含有NaCl和 NaNO3两种溶质,为测定其含量以方便回收利用,人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向100g废液中滴加 AgNO3溶液,滴加过程中,多次测得沉淀的质量。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滴加 AgNO3溶液/g 40 40 40 40
沉淀质量/g 5.74 5.74 2.87 m
(1)表中m= ▲ 。
(2)滴加的AgN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
(3)求原废液中NaC1的溶质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