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A卷)--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杭州月考)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④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2.(2022八下·舟山月考)元素“Al”的名称是( )
A.氦 B.氯 C.硅 D.铝
3.(2022八下·长兴月考)2022年3月16日,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福岛核电站中上百万吨核污水险些排入大海。核污水中含有氚(氢的一种同位素),右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4.(2022八下·临海月考)近日,某省发现部分大米镉超标,镉超标易引起镉中毒。镉元素核电荷数为48,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和为 112,则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48 B.64 C.112 D.160
5.元素符号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下列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A H 只表示氢元素
B Fe 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
C N 只表示一个氮原子
D 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表示氧气这种物质
A.A B.B C.C D.D
6.(2021八下·下城期末)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硫酸钠Na2SO4 B.氯化钙CaCl
C.氦气He2 D.氧化铁FeO
7.(2021八下·金华月考)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小科同学学习物质结构知识后,以二氧化碳为 例进行了梳理,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与 a 、b 、c 相对应的是 (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8.(2020八下·萧山期末)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4700-5300年。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互为同位素的原因是( )
A.质子数相同 B.电子数相同
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均相同
9.(2019八下·衢州月考)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B.一个镁离子(Mg2+)核内有 12 个质子
C.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 2 个电子
D.镁离子 Mg2+与硫离子S2-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10.(2017八下·椒江期末)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11.(2017八下·湖州月考)2015年2月17日,《大河报》道了发红的甘蔗中吉有剧毒物质的事实。报道中指出.因为发霉而变红的甘蔗中会产生一种名叫3--硝基丙酸(化学式为(C3H5NO4)的剧毒物质,误食后会出现呕吐瑚搐等症状。下列有关3一硝基丙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3一硝基丙酸是一种氧化物
B.3一硝基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9
C.3一硝基丙酸由3个C原子、5个H原子、1个N原子和4个O原子构成
D.3一硝基丙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4
12.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图示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C.甲和丁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D. 乙和丙中所含原子种类相同
二、填空题
13.(2023八下·杭州月考)用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填空。
(1)铁粉在氧气中燃烧形成的黑色物质是 ;
(2)SO42﹣:2表示 ;
(3)保持碘单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14.(2022八下·临海月考)已知原子中: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表示 X 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可用符号表示。据报道钬元素的原子 可有效治疗肝癌,该原子的中子数是 ,核电荷数是 。现有和两种原子,则 X 和 Y 是否是同种元素 ?
15.(2019八下·秀洲月考)我们已经学习以下几种微粒;①分子,②原子,③电子,④原子核,⑤质子,⑥中子,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请用序号填空。
(1)带正电的是 ,
(2)带负电的是 ,
(3)不带电的是 ,
(4)能直接构成物的是 ,
(5)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
(6)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数和 数.
16.(2018八下·秀洲月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17.(2017八下·萧山期中)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从变化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8.(2023八下·兰溪期中)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 。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3,),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19.(2023八下·杭州月考)卢瑟福用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现象1产生的原因: 。
(2)通过该实验的上述三种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20.(2023八下·杭州月考)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认识物质的性质.
(1)如图表示核电荷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和最低化合价.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氯元素的最高正价是 .
②若某元素既可显正价,又可显负价,则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的代数和为 .
③写出图中元素的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的一条变化规律 .
21.(2022八下·长兴月考)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下表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元素中,属于非金属的是 。
(2)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多种,请写出化合价为+1价的氮的氧化物 (用化学式表示)。
(3)氦气的化学式为 。
(4)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还将逐渐完善。最近,科学家用大量高速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形成了117号元素的原子,该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7个 。
四、解答题
22.(2022八下·舟山月考)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碘盐”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3)碘酸钾(KIO3)分子中钾原子、碘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
(4)碘酸钾(KI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3.(2021八下·杭州期中)如图为某牙膏的部分标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请计算下列问题:
(1)单氟磷酸钠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2)若牙膏中其它成分不含氟,则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的质量为多少克?(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过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波尔的分层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
【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模型,他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A正确;
B.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行星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B正确;
C.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C正确;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④②③,D错误;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对元素的认识判断。
【解答】元素“Al”的名称是铝,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那么相对原子质量为:1+2=3,故A、C、D错误;
因为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核电荷数为1,故B正确。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在原子内部,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镉元素核电荷数为48,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48。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对元素符号意义的理解判断。
【解答】A.H的意义:①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故A错误;
B.Fe的意义:①铁元素;②一个铁原子;③铁这种物质,故B正确;
C.N的意义:①氮元素;②1个氮原子,故C错误;
D.O的意义:①氧元素;②1个氧原子,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判断。
【解答】A.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故A正确;
B. 氯化钙的化学式为CaCl2,故B错误;
C. 氦气的化学式为He,故C错误;
D. 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根据同位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如果两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那么它们就是同位素,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的得失进行分析。
【解答】A.由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格的意义可知,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的质子数为12,镁原子最外层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质子数不变,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为形成8个电子稳定状态,最外层容易得到2个电子,C错误,符合题意。
D.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变成8;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硫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变成8,所以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微观模型能直观的表示物质的构成,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A.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该分子中包含两种元素的原子,符合化合物的概念,A正确;
B.模型中包含两种分子,是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的,不是纯净物,B错误;
C.只有一种物质,且构成物质分子的是同种原子,属于单质,C错误;
D.只有一种物质,且构成物质分子的是同种原子,属于单质,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A.由3-硝基丙酸(化学式为C3H5NO4)可知,它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特征,故错误;
B.3-硝基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5+14+16×4=119,故正确;
C.3-硝基丙酸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D.3-硝基丙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4)=9:16,故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同,不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故B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为二氧化氮,丁为氮气,同种元素为氮元素,化合价分别+4、0,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C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乙和丙中都含有碳原子和氧原子,原子种类相同,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该图示能否反映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原子的种类物质的类别等.
13.【答案】(1)四氧化三铁
(2)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3)碘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2)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解答】(1)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所以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四氧化三铁
(2) SO42﹣ 中2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故答案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3)碘由碘分子构成,保持碘单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碘分子,
故答案为:碘分子
14.【答案】99;67;是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解答】(1)根据 可知,钬元素的质量数为166,质子数为67,则中子数=166-67=99。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可知,它的核电荷数为67。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根据 和 可知,二者的质子数都是67,那么X和Y属于同种元素。
15.【答案】(1)④⑤⑦
(2)③⑧
(3)①②⑥
(4)①②③
(5)②
(6)⑤;⑥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和原子不带电,离子带电,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二者构成原子核,决定原子质量,电子带负电分析。
【解答】 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且呈中性,②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且呈中性,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③电子是构成原子的粒子且带负电荷,质量很少,不影响原子质量④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且带正电荷,决定原子的质量,⑤质子是构成原子的粒子,带正电荷,其个数决定原子质量,⑥中子构成原子的粒子,呈中性,其个数决定原子质量,⑦阳离子构成物质的粒子,带正电荷,⑧阴离子构成物质的粒子,带负电荷;
故答案为:(1) ④⑤⑦ ;(2) ③⑧ ;(3) ①②⑥ ;(4) ①②③ ;(5) ②;(6)⑤;⑥。
16.【答案】(1)错误
(2)A
(3)大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
【解答】(1)科学理论的认知,受时代的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同时科学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故答案为:错误;
(2)卢瑟福分析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故答案为:A;
(3)卢瑟福得出原子中大部分是空的原因是α粒子散射过程中,大多数粒子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故答案为:大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1)错误;(2)A;(3)大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17.【答案】(1)C
(2)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及其原子种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质量守恒、化学反应的实质并结合图示依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故答案为:(1)C;(2)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8.【答案】(1)会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不会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
(1)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其化学性质由碘分子保持,只要I2不变,无论什么状态的碘都能使湿润的馒头变蓝,故答案为“会”。
(2)无论是固态碘、碘溶液、气态碘,都能使湿润的馒头变蓝,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方一种微粒。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使馒头变蓝的是碘分子(I2),而在加碘盐中不存在碘分子,故不能使馒头变蓝。
【分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19.【答案】(1)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
(2)不能
(3)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也带正电,因此二者靠近时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当α粒子不受排斥力时会沿原来的方向运动,而这样的α粒子很多,则说明排斥力作用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本身很小,据此推测原子内部空间的大小即可;
(2)根据图片和题目描述,分析是否有信息说明核外电子的带电情况;
(3)根据质量守恒分析打出粒子的带电情况即可。
【解答】(1)根据现象1可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作用力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本身体积很小,那么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
(2)根据图片展示的三种现象,根本没有涉及核外电子,因此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3)根据描述可知,α粒子+N原子-x=O原子,即:(+2)+(+7)-x=+8,解得:x=+1,即打出的粒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它应该是质子。
20.【答案】(1)+7;8;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从+1升高到+7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所给各元素的化合价分析。
【解答】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氯元素的最高正价是+7价;②由图示可知,硅、磷、硫、氯元素既可显正价,又可显负价,且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的代数和都为8;③由图示可知,图中元素的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递增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从+1升高到+7;
故答案为:+7;8;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从+1升高到+7 。
21.【答案】(1)②
(2)N2O
(3)He
(4)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周期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推算化学式;
(3)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解答;
(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①为锂元素,②为氟元素,③为镁元素,则②为非金属元素。
(2)设含氮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y=0,解得:x:y=2:1,则化学式为N2O。
(3)氦气为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则氦气的化学式为He;
(4)117号元素的原子,原子序数为117,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质子数为117。
22.【答案】(1)混合物
(2)+5
(3)1:1:3
(4)碘酸钾(KI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127+16×3=214。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4)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解答】(1)“食用碘盐”由食盐和碘组成,为混合物。
(2)在 KIO3 中,K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3=0,解得:x=+5。
(3)碘酸钾(KIO3)分子中钾原子、碘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1:1:3。
23.【答案】(1)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9144×100%≈13.2%
(2)每支这种牙膏含Na2PO3F的质量为200g×0.19%÷13.2%≈2.9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分数=;
(2)先用牙膏的质量×含氟量计算出氟元素的质量,再根据计算其中Na2PO3F的质量。
1 / 1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A卷)--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杭州月考)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④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过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波尔的分层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
【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模型,他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A正确;
B.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行星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B正确;
C.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C正确;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④②③,D错误;
故答案为:D
2.(2022八下·舟山月考)元素“Al”的名称是( )
A.氦 B.氯 C.硅 D.铝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对元素的认识判断。
【解答】元素“Al”的名称是铝,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2022八下·长兴月考)2022年3月16日,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福岛核电站中上百万吨核污水险些排入大海。核污水中含有氚(氢的一种同位素),右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那么相对原子质量为:1+2=3,故A、C、D错误;
因为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核电荷数为1,故B正确。
故选B。
4.(2022八下·临海月考)近日,某省发现部分大米镉超标,镉超标易引起镉中毒。镉元素核电荷数为48,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和为 112,则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48 B.64 C.112 D.160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在原子内部,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镉元素核电荷数为48,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48。
故选A。
5.元素符号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下列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A H 只表示氢元素
B Fe 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
C N 只表示一个氮原子
D 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表示氧气这种物质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对元素符号意义的理解判断。
【解答】A.H的意义:①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故A错误;
B.Fe的意义:①铁元素;②一个铁原子;③铁这种物质,故B正确;
C.N的意义:①氮元素;②1个氮原子,故C错误;
D.O的意义:①氧元素;②1个氧原子,故D错误。
故选B。
6.(2021八下·下城期末)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硫酸钠Na2SO4 B.氯化钙CaCl
C.氦气He2 D.氧化铁FeO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判断。
【解答】A.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故A正确;
B. 氯化钙的化学式为CaCl2,故B错误;
C. 氦气的化学式为He,故C错误;
D. 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故D错误。
故选A。
7.(2021八下·金华月考)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小科同学学习物质结构知识后,以二氧化碳为 例进行了梳理,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与 a 、b 、c 相对应的是 (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2020八下·萧山期末)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4700-5300年。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互为同位素的原因是( )
A.质子数相同 B.电子数相同
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均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根据同位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如果两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那么它们就是同位素,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2019八下·衢州月考)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B.一个镁离子(Mg2+)核内有 12 个质子
C.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 2 个电子
D.镁离子 Mg2+与硫离子S2-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的得失进行分析。
【解答】A.由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格的意义可知,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的质子数为12,镁原子最外层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质子数不变,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为形成8个电子稳定状态,最外层容易得到2个电子,C错误,符合题意。
D.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变成8;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硫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变成8,所以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17八下·椒江期末)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微观模型能直观的表示物质的构成,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A.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该分子中包含两种元素的原子,符合化合物的概念,A正确;
B.模型中包含两种分子,是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的,不是纯净物,B错误;
C.只有一种物质,且构成物质分子的是同种原子,属于单质,C错误;
D.只有一种物质,且构成物质分子的是同种原子,属于单质,D错误
故选A
11.(2017八下·湖州月考)2015年2月17日,《大河报》道了发红的甘蔗中吉有剧毒物质的事实。报道中指出.因为发霉而变红的甘蔗中会产生一种名叫3--硝基丙酸(化学式为(C3H5NO4)的剧毒物质,误食后会出现呕吐瑚搐等症状。下列有关3一硝基丙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3一硝基丙酸是一种氧化物
B.3一硝基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9
C.3一硝基丙酸由3个C原子、5个H原子、1个N原子和4个O原子构成
D.3一硝基丙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4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A.由3-硝基丙酸(化学式为C3H5NO4)可知,它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特征,故错误;
B.3-硝基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5+14+16×4=119,故正确;
C.3-硝基丙酸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D.3-硝基丙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4)=9:16,故错误.
故选B
12.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图示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C.甲和丁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D. 乙和丙中所含原子种类相同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同,不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故B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为二氧化氮,丁为氮气,同种元素为氮元素,化合价分别+4、0,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C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乙和丙中都含有碳原子和氧原子,原子种类相同,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该图示能否反映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原子的种类物质的类别等.
二、填空题
13.(2023八下·杭州月考)用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填空。
(1)铁粉在氧气中燃烧形成的黑色物质是 ;
(2)SO42﹣:2表示 ;
(3)保持碘单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答案】(1)四氧化三铁
(2)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3)碘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2)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解答】(1)铁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所以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四氧化三铁
(2) SO42﹣ 中2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故答案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3)碘由碘分子构成,保持碘单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碘分子,
故答案为:碘分子
14.(2022八下·临海月考)已知原子中: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表示 X 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可用符号表示。据报道钬元素的原子 可有效治疗肝癌,该原子的中子数是 ,核电荷数是 。现有和两种原子,则 X 和 Y 是否是同种元素 ?
【答案】99;67;是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解答】(1)根据 可知,钬元素的质量数为166,质子数为67,则中子数=166-67=99。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可知,它的核电荷数为67。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根据 和 可知,二者的质子数都是67,那么X和Y属于同种元素。
15.(2019八下·秀洲月考)我们已经学习以下几种微粒;①分子,②原子,③电子,④原子核,⑤质子,⑥中子,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请用序号填空。
(1)带正电的是 ,
(2)带负电的是 ,
(3)不带电的是 ,
(4)能直接构成物的是 ,
(5)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
(6)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数和 数.
【答案】(1)④⑤⑦
(2)③⑧
(3)①②⑥
(4)①②③
(5)②
(6)⑤;⑥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和原子不带电,离子带电,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二者构成原子核,决定原子质量,电子带负电分析。
【解答】 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且呈中性,②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且呈中性,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③电子是构成原子的粒子且带负电荷,质量很少,不影响原子质量④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且带正电荷,决定原子的质量,⑤质子是构成原子的粒子,带正电荷,其个数决定原子质量,⑥中子构成原子的粒子,呈中性,其个数决定原子质量,⑦阳离子构成物质的粒子,带正电荷,⑧阴离子构成物质的粒子,带负电荷;
故答案为:(1) ④⑤⑦ ;(2) ③⑧ ;(3) ①②⑥ ;(4) ①②③ ;(5) ②;(6)⑤;⑥。
16.(2018八下·秀洲月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答案】(1)错误
(2)A
(3)大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
【解答】(1)科学理论的认知,受时代的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同时科学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故答案为:错误;
(2)卢瑟福分析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故答案为:A;
(3)卢瑟福得出原子中大部分是空的原因是α粒子散射过程中,大多数粒子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故答案为:大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1)错误;(2)A;(3)大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17.(2017八下·萧山期中)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从变化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答案】(1)C
(2)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及其原子种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依据质量守恒、化学反应的实质并结合图示依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故答案为:(1)C;(2)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实验探究题
18.(2023八下·兰溪期中)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 。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3,),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答案】(1)会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不会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
(1)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其化学性质由碘分子保持,只要I2不变,无论什么状态的碘都能使湿润的馒头变蓝,故答案为“会”。
(2)无论是固态碘、碘溶液、气态碘,都能使湿润的馒头变蓝,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方一种微粒。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使馒头变蓝的是碘分子(I2),而在加碘盐中不存在碘分子,故不能使馒头变蓝。
【分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19.(2023八下·杭州月考)卢瑟福用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现象1产生的原因: 。
(2)通过该实验的上述三种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a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答案】(1)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
(2)不能
(3)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也带正电,因此二者靠近时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当α粒子不受排斥力时会沿原来的方向运动,而这样的α粒子很多,则说明排斥力作用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本身很小,据此推测原子内部空间的大小即可;
(2)根据图片和题目描述,分析是否有信息说明核外电子的带电情况;
(3)根据质量守恒分析打出粒子的带电情况即可。
【解答】(1)根据现象1可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作用力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本身体积很小,那么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
(2)根据图片展示的三种现象,根本没有涉及核外电子,因此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3)根据描述可知,α粒子+N原子-x=O原子,即:(+2)+(+7)-x=+8,解得:x=+1,即打出的粒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它应该是质子。
20.(2023八下·杭州月考)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认识物质的性质.
(1)如图表示核电荷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和最低化合价.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氯元素的最高正价是 .
②若某元素既可显正价,又可显负价,则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的代数和为 .
③写出图中元素的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的一条变化规律 .
【答案】(1)+7;8;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从+1升高到+7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所给各元素的化合价分析。
【解答】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氯元素的最高正价是+7价;②由图示可知,硅、磷、硫、氯元素既可显正价,又可显负价,且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的代数和都为8;③由图示可知,图中元素的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递增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从+1升高到+7;
故答案为:+7;8;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从+1升高到+7 。
21.(2022八下·长兴月考)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下表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元素中,属于非金属的是 。
(2)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多种,请写出化合价为+1价的氮的氧化物 (用化学式表示)。
(3)氦气的化学式为 。
(4)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还将逐渐完善。最近,科学家用大量高速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形成了117号元素的原子,该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7个 。
【答案】(1)②
(2)N2O
(3)He
(4)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周期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推算化学式;
(3)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解答;
(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①为锂元素,②为氟元素,③为镁元素,则②为非金属元素。
(2)设含氮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y=0,解得:x:y=2:1,则化学式为N2O。
(3)氦气为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则氦气的化学式为He;
(4)117号元素的原子,原子序数为117,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质子数为117。
四、解答题
22.(2022八下·舟山月考)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碘盐”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3)碘酸钾(KIO3)分子中钾原子、碘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
(4)碘酸钾(KI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答案】(1)混合物
(2)+5
(3)1:1:3
(4)碘酸钾(KI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127+16×3=214。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4)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解答】(1)“食用碘盐”由食盐和碘组成,为混合物。
(2)在 KIO3 中,K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3=0,解得:x=+5。
(3)碘酸钾(KIO3)分子中钾原子、碘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1:1:3。
23.(2021八下·杭州期中)如图为某牙膏的部分标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请计算下列问题:
(1)单氟磷酸钠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2)若牙膏中其它成分不含氟,则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的质量为多少克?(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1)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9144×100%≈13.2%
(2)每支这种牙膏含Na2PO3F的质量为200g×0.19%÷13.2%≈2.9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分数=;
(2)先用牙膏的质量×含氟量计算出氟元素的质量,再根据计算其中Na2PO3F的质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