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氕、氚 B.氧气、臭氧 C.红磷、白磷 D.冰、水
2.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是( )
A. B. C. D.
4.氧元素和硫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5.我国研制新型环保磁制冷冰箱, 钆(Gd)是所需的重要材料。钆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 157,核电荷数为
6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4 B.57 C.93 D.128
6.科学家们成功合成了 116 号元素——鉝。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92,则这种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为( )
A.116 B.292 C.176 D.408
7.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8.市场上有“加碘食盐”、“高钙牛奶 ”、“含氟牙膏 ”等商品,这里的“碘、钙、氟 ”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第 1 页(共 10 页)
9.原子模型是科学家通过不断地实验论证,逐步建立而成的,对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汤姆生通过 α粒子轰击金箔提出了行星模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已经比较全面, 但仍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10.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氦-4 的形式存在,如图是
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 表示质子 B. 表示中子
C.氦-3 原子核内有两个电子 D.氦-3 与氦-4 互为同位素
二 、填空题
11.某原子 A 的质子数为 a,若 B3+和 A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 则 B 元素的质子数 。
12.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有 ;
(3)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有 ;
(4)带正电的微粒有 ;
(5)带负电的微粒有 ;
(6)质量最小的微粒是 ;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13.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如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 需一次性口服 100 毫克(不 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请回答: (1)“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 ”是一种质子数为 53、中子数为 78 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 ”和“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 ”,两者的关系是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第 2 页(共 10 页)
三 、实验探究题
14.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 α 粒子轰击金属箔 ”的实验提出的。根据实验现象(如
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2)如图乙, α 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 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
α 粒子可能穿过金箔, 也可能 。
(3)1919 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 α 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 α 粒子
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
有 。 (提示: α 粒子由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构成)
四 、解答题
15.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 一切东西都是由原
子构成 ”。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 充满了智慧。
(1)1803 年,近代化学之父,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
子论 ”: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
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 年, 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 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 年, 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
子论 ”中的 观点。
第 3 页(共 10 页)
1911 年, 卢瑟福又通过实验, 推测原子是由 和核外电子构成, 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
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 不是事实的归纳, 而是思维的产物, 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 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 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
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第 4 页(共 10 页)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A
【解析】
A.氕、氚质子数相同为 1,中子数不同分别为 1、2,是氢元素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故 A 正确;
B.O2 与 O3 都是由氧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故 B 错误;
C.红磷、白磷都是由磷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故 C 错误;
D.冰和水是水的不同形态,是同种物质, 故 D 错误。
故选: A.
2.C
【解析】根据夸克是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及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A. 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不符合题意;
B、 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不符合题意;
C、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所以所有分子中都存在
夸克粒子 ,符合题意;
D、 夸克是科学最尖端的技术, 是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3.C
【解析】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中重要的实验—— α 粒子散射实验。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前进,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体积是空心的;
第二, 少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了较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结构;
第三, 极少数 α 粒子击中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返回,说明原子中心的结构体积很小,质量很大。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是帮助科学家否定了长期以来的“枣糕状 ”原子模型,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模型。即: 原子中心有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
带负电的电子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的散射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不是实心的,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
第 5 页(共 10 页)
核【质量很大、体积很小】和核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
子带正电, 电子带负电。
A.A 是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不符合题意;
B、B 是汤姆森的枣糕模型(西瓜模型),不符合题意;
C、C 是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符合题意;
D、D 是玻尔的分层模型(行星绕太阳模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4.A
【解析】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故不同种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
子数) 不同,故选 A.
5.A
【解析】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钆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64,因为原子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所以核外电子数为 64,故 A 正确, 而 B、C、
D 错误。
故选 A.
6.A
【解析】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据此分析解答。
116 号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116,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 这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116,故 A
正确, 而 B、C、D 错误。
故选 A.
7.B
【解析】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
数为 8 的原子的总称。
核电荷数(质子数) 是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
故答案为 B.
8.B
第 6 页(共 10 页)
【解析】宏观物质的组成,用宏观概念元素来表示;分子的构成, 用微观粒子来表示; 宏观概念元素 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等中的碘、钙、氟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
式存在,而是指元素.
故选: B.
根据元素的概念与元素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解答.
9.A
【解析】根据原子模型的发现历史进行判断即可。
A.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 α 粒子轰击金箔, 结果是大多 数 α 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 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 还有极少数的 α
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古 A 错误符合题意;
B.模型能够将我们看不到的结构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 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已经比较全面, 但仍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 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A.
10.D
【解析】(1)(2)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3)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4)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
氦-3 和氦-4 都是一种元素,那么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根据图片可知,两个原子都有 2 个,则为质
子,而为中子, 故 A.B 错误;
氦-3 的质子数为 2,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 它的原子内有 2 个电子, 当并没有在原子核内,故
C 错误;
氦-3 和氦-4 都是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肯定为同位素,故 D 正确。
故选 D。
二 、填空题
11.a+5
【解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据此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设 B 元素的质子数为 x,
第 7 页(共 10 页)
x-3=a+2;
解得: x=a+5。
12.(1)分子、原子
(2)分子、原子
(3)分子、原子、中子
(4)质子、原子核
(5)电子
(6)电子
(7)质子、电子
【解析】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微粒分析; 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和构成原子的
粒子的电性分析。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3)分子、原子和中子都呈电中性;
(4)质子和原子核带正电荷;
(5)电子是带负电荷的微粒;
(6)电子的质量最小;
(7)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13.(1)53
(2)A
【解析】(1)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因此区别是否是同种元素的关
键是判断核电荷数是否相同。
(1)因为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所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53;
(2)“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 ”和“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 ”,二者核电荷数相同,因此它们是同种元素,
故选 A.
三 、实验探究题
14.(1)D
第 8 页(共 10 页)
(2)被弹射回来
(3)1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
【解析】(1)根据图片描述的现象分析包含的信息即可;
(2)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解答;
(3)轰击前后,粒子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1)大多数 α 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
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核体积很小,故 A 不合题意;
小部分 α 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故 C 不合题意;
有极少数 α 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 故 B 不合题意;
根据现象可知, 没有信息可以反映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2)如图乙, α 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 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
α 粒子可能穿过金箔, 也可能被弹射回来。
(3) α 粒子由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构成,卢瑟福从氮原子中打出了微粒,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说
明根据前后粒子数守恒得到:
质子数:2+7=x+8;
解得:x=1;
中子数:2+7=y+8;
解得: y=1;
则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1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
四 、解答题
15.(1)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
(2)推理;模型
【解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因此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2)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 过程, 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
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
(1)1897 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
第 9 页(共 10 页)
尔顿原子论”中的原子不可再分观点。
1911 年, 卢瑟福又通过实验, 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
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 不是事实的归纳, 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 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 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
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