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教学课件)(76张PPT)-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教学课件)(76张PPT)-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9 08:34:23

内容文字预览

(共79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 浣溪沙
★ 采桑子
★ 相见欢
★ 如梦令
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了解词的文体特点,诵读并默写四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1
2
感悟四首词的内容,欣赏词中所展现的画面,理解其主旨。
3
品味词中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
11
01
第一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浣溪沙
晏殊
导入新课
2000多年前,孔子站在大河边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00多年前,李白面对黄河疾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现代,朱自清也在急切地寻找答案“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面对时光流逝,无数文人墨客发出过这样那样的感慨。时光是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感叹;是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劝勉;是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无奈。
今天我们看一看“宰相词人”晏殊面对时光流逝,又有怎样的感慨,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文体知识
词: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浣溪沙:词牌名。词牌,有规定作品形式与字数的作用。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què)
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婉约派词人。景德初年,十四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以词著称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晏殊是宋词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晏殊
写作背景
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闲情逸致、歌酒风月的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这首诗是暮春时节词人看到花落的景象,回忆起了以前的往事,所以这首词是对春天的伤春怀旧。
读出韵律美
听读诗歌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yàn
páihuái
huàn
读出韵律美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意: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词意:美丽的花朵凋零令人无可奈何,那从南方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我独自一个人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一曲:一首。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旧亭台:原来的亭台。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小园香径: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感受意境美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独徘徊:独自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方法提示:
抓住意象,用“力”刻画;
设身处地,以“我”自居;
联想想像,连词成“画”。
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词所展现的画面。
感受意境美
描绘画面
哼一首刚填词的小调,品一杯香而醇的烈酒。依稀还记得去年来到这里也是这个天气,也是这个熟悉的旧楼阁。唉,夕阳渐渐西下,慢慢消失在地平线。太阳啊,你什么时候又能再次归来,照耀当空呢?
花慢慢凋谢,看着它们随春而去的模样,心中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燕子又从南方回来了,看着它们翱翔在天际,好像之前见过,十分熟悉。园子里只有我独自在曲折绵延的小道上来回走。
这样优美的意境,你觉得如何设计朗诵的语气语调呢?
感受意境美
设计朗读
“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是轻松地叙述,“去年天气旧亭台”是沉思的口吻,“夕阳西下几时回?”疑问语气传达留恋期盼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似曾相识燕归来”要读出怀疑思考的语气,最后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低沉缓慢的语调。
“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品味情理美
说新旧
词人刚开始是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但到后面就有一种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感。
仔细体会“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几时回”所折射出的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为什么要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来修饰“落花”和“归燕”呢?
品味情理美
悟去来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
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对于晏殊来说,使用“落花”的意象蕴含着什么呢?
品味情理美
品意象
“落花”作为伤春的代表,在诗歌中传达对时光易逝的哀怨惆怅;“落花”也可以是美人迟暮的哀怨、时不我待的无奈、相聚短暂的不舍、物是人非的凄凉等。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对于晏殊来说,使用“落花”的意象蕴含着什么呢?
品味情理美
品意象
日本学者青山宏先生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伤春、惜春之情,这是因为春天原来是一个快乐和美丽的季节,人们希望它能长久的延续下去,但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的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
背景材料:晏殊少年得志意气风发,14 岁举荐进京一鸣惊人,然而在仕途顺当,生活优裕之时,他的亲人接二连三离世。由于晏殊敏锐善感的文人身份,时序的转换、人事的变迁给词人带来内心的波动,这些隐秘的感受都通过词的方式去排解和言说,另一方面,他是依附于皇权的庶族臣子,在此角色下,忧患仕途和担忧生命的意识上升为主流。晏殊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感伤哀而不伤,有着理性克制过的痕迹。“富贵”词人晏殊不仅看到了“落花”飘零带来的对时光易逝的哀怨惆怅,还以文人特有的敏感以及为人臣敏锐的政治性,还看到了“落花”象征着的繁华时代落幕的悲伤。
这首词作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赏析。
拓展阅读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一向:一晌,片刻,一会儿。年光:时光。有限身:有限的生命。等闲:平常,随便,无端。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莫辞频:频,频繁。不要因为次数多而推辞。怜:珍惜,怜爱。取:语助词。
【大意】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深感悲伤。于是,频繁的聚会,借酒消愁,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惜春光之易逝,感叹人生有限、盛年不再;“等闲别离”说明离别时人生常有的事,也最让人伤感;“不如怜取眼前人”意指要珍惜眼下相聚的美好时光。
读一首词,识一个人。作者以小见大,从点滴日常生活中发现宇宙的哲理。无论是夕阳西下的怅惘,还是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在对眼前景物的刻画之下,都流淌着一种哲理性的深思,有关时间、有关生活、有关舍得的人生态度。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他的作品融入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他是文人,他也写春花秋叶、伤春哀秋。不过在他人的无病呻吟,加入了生命短暂、青春易逝的佐料,再加上他闲雅而有韵味的婉约词风,在婉约派这一方天地里独领一片风骚。与诗词相伴,心灵不再孤单,与诗词相伴,黑夜不再漫长,与诗词相伴,梦想不再遥远,放慢自己的脚步,静听灵魂的声音。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想像词人“小园香径独徘徊”时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浣溪沙
晏殊
新曲词——旧亭台 → 物是人非,年华易逝
花落去——燕归来 → 伤春怀旧,春光难留
11
02
第二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
欧阳修
导入新课
2023年暑假热播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壮阔的诗意书写不朽的长安。李白、杜甫、高适等唐朝诗人们对长安的执着追求,其实是对建功立业、报国济民理想抱负的热切渴望,更是对精神上的第二故乡的不舍眷念。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桑子》作者北宋词人欧阳修又在何处寻找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呢?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shì)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
写作背景
“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思颖诗后序》
译文:我在广陵所请获得批准来到颍州,喜欢那里的人民淳朴,诉讼简单,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水源甘甜,气候宜人,在那时,看到这种情况,(心中)感叹,便有了在此终了此生的想法。自那时以来很快就二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并侍奉三朝帝王,我在两府中做高官,恩宠和荣誉已经都有了,可是自己的忧思也随之而来了,对(功名利禄追求)的思想和志向变得毫无兴趣,以致于身心疲惫呀。那些思念颍州的念头不曾在心中稍忘,而且所存的心意也常常在文字中显现出来。
写作背景
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退居终老于颍州?结合《思颖诗后序》这则资料说说他与颍州有何不解之缘?
自43岁初次贬谪来颍州,欧阳修就对颍州的民风淳朴、物产丰厚情有独钟,65岁晚年多病、身心俱疲的欧阳修离开了政治斗争的冬天,来到颍州寻找他人生的春天,寻找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
颍州何处才是他心灵最终的诗意栖居地呢?
“8次来颖州,留下160多篇诗词。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联章词《采桑子十首》。
诵读西湖之好
听读诗歌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shēnɡ
wēi yí
liú lí
zhào
lián yī
诵读西湖之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词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碧绿的湖水弯曲绵延。长堤上花草盛开,隐隐传来的管乐和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等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词意: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像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微微细浪在船边荡漾,被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
涟漪:水面微细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诵读西湖之好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感知全诗: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示例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湖中是碧绿的春水,流转绵延,无穷无尽。远处长堤一横,堤岸上芳草萋萋,野花开放,生机盎然。
示例2:“无风水面琉璃滑”——天朗气清,平静无风,湖水平滑如琉璃,纤尘不染。
示例3:“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细微的涟漪从船边向远处荡漾开去,却未曾想到,栖息在水草里的白鹭被这涟漪惊动,急忙忙往岸边飞去。
歌咏西湖春景
感受西湖之好
好在良辰美景
描绘画面:泛舟西湖,词人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请选取最能打动你的一处美景,发挥想象,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
感知全诗:词人在赏景时还有什么乐事吗?
不行。“处处随”是把笙歌和行舟结合起来,无论舟行何处,都可以听到笙歌。但是,正因为船行不停,所以笙歌不可能一直声音很响亮,它会时大时小。
处处听得到笙歌,并不意味着笙歌声音很大,更有可能是湖面特别静谧,以笙歌之动衬湖面之静,动静结合,显得词句如此美好。
“隐隐笙歌处处随”
感受西湖之好
好在乐事
改词对比:既然“笙歌”“处处随”表明“笙歌”声音不小,若将“隐隐笙歌处处随”改为“响亮笙歌处处随”好不好?为什么?
想像补白:赏景听歌,想像词人此刻可能还在做些什么呢?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采桑子·其三》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采桑子·其七》
“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旁若于无人。”
——《西湖念语》节选
感受西湖之好
好在乐事
在良辰美景乐事中,词人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从词中找一找写词人心情的词句。
“不觉船移”这句话,是写水面平静如琉璃,船行其上,自己都不觉得船在移动。表面在写湖水平静,其实是在写他的心情——他的心平静如湖水。
感受西湖之好
好在赏心
词人“不觉”的是——
不觉愁绪,不觉烦恼,不觉鸢飞戾天之心,不觉经纶世务之烦忧,不觉人生境遇之起伏……
词人“觉”的是——
泛舟的闲适、生活的惬意、自然的美好、万物的宁静、灵魂的自在……
“轻舟短棹”的“轻”(轻松)
词人为什么此时如此的轻松愉悦呢?请结合以下背景材料探究其原因。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采桑子·其十》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思颍诗后序》
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次年九月,逝世于颍州。
感受西湖之好
好在吾心安处
思考:颠沛流离的一生,精神故乡何处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
感受西湖之好
好在吾心安处
颍州西湖究竟有什么好?
颍州西湖好在——
有良辰美景——琉璃绿水堤芳草,
有赏心乐事——笙歌禽飞不觉闹,
更有晚年欧公对颍州西湖的一片深情——驾叶轻舟横短棹,吾心安处无不好。
课堂总结
琉璃绿水堤芳草,
笙歌禽飞不觉闹。
驾叶轻舟横短棹,
吾心安处无不好。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采桑子》。
2.推荐诵读:《采桑子》十首。
板书设计
采桑子
欧阳修
良辰美景
乐事赏心
西湖好
吾心安处
11
03
第三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相见欢
朱敦儒
导入新课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导入新课
《满江红》当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两个皇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在仓猝南逃的这部分人当中,有一个名叫朱敦儒的人。他靖康之难后南渡避难,客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后做了这首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人称岩壑老人、洛阳遗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朱敦儒家境优越,以清高自许,颇有西晋名士风度。一直生活在山水、醇酒、诗歌与美人之间。那时他已有“词俊”之誉。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靖康之乱,中原先后沦丧,朱敦儒离洛阳携家外逃。在这一段南渡流离生活中,无情的现实击碎了朱敦儒的山林清梦,让他亲身体验了国破家亡的惨痛。
朱敦儒
诵读诗韵
听读诗歌
诵读诗韵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zān yīng
qìng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词意: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江天万里,夕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词意:金人侵占中原,达官显贵流散,什么时候能收复国土?试着请悲风将我的泪吹到扬州。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收:收复国土。
感知诗意
倩:请人代自己做。
如果用画来表现这首词,你会选择哪一种底色 说说理由。
悲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黑色——痛苦压抑 灰色——朦胧迷茫
深蓝——深邃忧伤 紫色——彷徨犹豫
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皇帝被俘,最终北宋灭亡。朱敦儒离洛阳携家外逃,仓皇南逃至金陵,才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首词就是词人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楼时所写的。
感知诗意
感知全诗
词中哪个字最能传达情感?选一个词作为词眼。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词人“金陵城上西楼”的目的是什么?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画面: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品味悲景
清秋的傍晚,词人都看到哪些景物呢?
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抒发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几时收”抒发了词人对收复河山的渴望、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情绪以及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词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体会悲情
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体会悲情
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唐诗《题金陵渡》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朱敦儒的词《相见欢》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题金陵渡
张祜【唐】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拓展阅读
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课堂总结
回望风雨飘摇的南宋,总有那么多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依然在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相见欢》
2.推荐诵读:如果能穿越时空与诗人相见,请以“致朱敦儒”为题,写出你最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朱敦儒
西楼 清秋
悲景:衰微萧条
夕阳 江水
乱 散
悲情:忧国忧民
收 倩
11
04
第四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如梦令
李清照
导入新课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其中有一位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这枝女儿花就是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后,金兵入据中原,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对后世影响较大,被称为“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李清照
读出韵律
听读诗歌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xìnɡ
读出韵律
朗读诗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回舟:乘舟返回。。
词意: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尽了兴致,天色已晚,乘舟返回,却误进了荷花丛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水鸟。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溪亭:溪边的亭子。
兴尽:尽了兴致。
鸥鹭:泛指水鸟。
读出故事
释读诗歌
33个字的一首词,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词人少年时期一次夏日郊游的难忘经历。
读出故事
概括故事
有人评价李清照的词是“以寻常语绘精美图”,这首词究竟描绘了哪三幅精美的图画 (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读出画面
寻找画面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结合词的意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中的一幅画面。
读出画面
描绘画面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方法提示:
1.找出词中景物和人物。
2.丰富景物和人物特点。
3.景物和人物连成画面。
读出画面
描绘画面
溪亭日暮图:落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而我却依依不舍。不知是刚饮过美酒,酒意未消?还是景色宜人,惹人陶醉?我竟然忘记了回去的路。
藕花深处图:尽了兴致,天色已晚,乘舟返回,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我的船儿。我荡着船,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
一滩鸥鹭图:我用足力气划啊,划啊,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我惊飞了。我十分惊喜,于是我欣赏着这群鸥鹭,不禁陶醉其中。
“沉醉不知归路”的词人“误入藕花深处”,“误入”能否换成“闯入”?为什么?
读出画面
品味画面
“误入”把诗人酒眼朦胧的憨态全部写出来,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
“误入”照应开头的“常记” (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是追忆少时游玩的情形。
“惊起一滩鸥鹭”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出画面
品味画面
视觉上 鸥鹭惊飞的场面:天空、荷塘、鸥鹭、绿叶、红花、白鹭、余霞。
听觉上 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声、划水声、欢笑声。
三幅画是如何串联在一起,表现词的画面感的?
读出画面
串联画面
因为“溪亭日暮”
所以“沉醉”
才会“误入藕花深处”
因为“误入藕花深处”
所以“争渡”
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人在景中,景因人动,整首词是一幅流动的画。
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读出情感
“沉醉”: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荷香。
“兴尽”:兴致勃勃,兴致盎然,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惊”:不光是惊飞了鸥鹭,也给作者带来了惊喜。

词人此次郊游的心情如何?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
李清照是活泼沉醉、快乐洒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少女。
读出情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喜爱之情,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可是人到中年后,物是人非事事休,宋朝遭受“靖康之难”,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她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晚年生活极度孤苦凄凉。曾经的藕花深处不再,曾经的一滩鸥鹭不再,所以她才会——常记溪亭日暮。
人生经历
拓展阅读
少女时代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写下了《如梦令》。
拓展阅读
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志趣相投,情投意合。赵明诚出门求学,李清照不忍离别,写下《一剪梅》。
拓展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夫心切的李清照写下《醉花阴》。
拓展阅读
国破家亡,丈夫病逝,孤苦无依的她写下《武陵春》。
拓展阅读
南渡避难,她被第二任丈夫张汝舟骗取家财写下《声声慢》。
课堂总结
李清照把她一生的幸福与悲伤都化在这些平平仄仄的文字里了。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并不多,仅有四十多首,但是她的词“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如梦令》。
2.把《如梦令》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少女情怀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