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苏州园林 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苏州园林 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2:09: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9.苏州园林
素养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
2.分析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语境,品味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
3.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体会其地位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把握说明顺序,品析文章语言,体会本文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情境预设
叶圣陶先生观察事物非常仔细,他在《爬山虎的脚》中写道:“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那么,叶老眼中的苏州园林又该有怎样的风韵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字秉臣,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之称。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    》,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背景介绍: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叶圣陶写了一篇序文。叶圣陶从小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序文写好后他便交给了香港的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圣陶写过这样一篇文章,便请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便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并将题目改为《苏州园林》。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鉴赏(  )  轩榭(  )(  )
丘壑(  )  嶙峋(  )(  )
依傍(  )  蔷薇(  )
斟酌(  )(  )  池沼(  )
镂空(  )  蔓延(  )
重峦叠嶂(  )
拓展:“蔓”的另一个字音读“    ”,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
(1)标本:  
(2)鉴赏:  
(3)败笔:  
(4)雷同:  
(5)嶙峋:  
(6)因地制宜:  
(7)重峦叠嶂:  
(8)珠光宝气:  
(9)别具匠心:  
(10)自出心裁:  
拓展:“自出心裁”与“别开生面”是一对近义词。二者都有    的意思。“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比喻    ;“别开生面”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后面目一新。后比喻    。
4.自读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答案】
1.叶绍钧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倪焕之 稻草人
2.jiàn xuān xiè hè lín xún bàng qiáng zhēn
zhuó zhǎo lòu màn zhàng wàn 瓜蔓
3.(1)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2)鉴定和欣赏(艺术作品、文物等)。
(3)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4)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5)枯瘦的样子。
(6)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7)重重叠叠的山峰。
(8)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9)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10)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
事物新颖、有创新 与众不同的创新 另外开辟新的局面或创造出新的样式
4.各地园林的标本 一幅完美的图画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习小助手·
“标本”一词突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
3.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的
·导学参考·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任务驱动二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小助手·
“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无法被复制;“技术”则指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可以被复制。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删除 为什么
·学习小助手·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表明可能存在特殊情况。如果删除,则意思过于绝对。
3.“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句话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小助手·
“古老的藤萝”是举例子,“盘曲嶙峋”是摹状貌,“一幅好画”是打比方。
任务驱动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第2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导学参考·
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第2段与第3~6段的关系。
2.本文为何采用逻辑顺序介绍苏州园林,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导学参考·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逻辑顺序是如何运用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答以上两个小题。
【答案】
任务驱动一
1.第1段是全文的引子,突出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及其艺术价值,总领全文。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①亭台轩榭的布局;②假山池沼的配合;③花草树木的映衬;④近景远景的层次。
任务驱动二
1.这是对假山堆叠水平的高度评价。“艺术”强调个人的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一般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被大量复制。作者在这里意在强调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但又不否认其中的技术性成分。
2.“往往”表示一般情况下是这样,但也有特殊情况。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成河道模样”的水面都安排桥梁,如果删除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作比较,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进行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淡雅的特点。
4.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以园里“古老的藤萝”为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盘曲嶙峋”生动地描绘出古老的藤萝枝干弯曲的形态。
任务驱动三
1.不能。因为这四个“讲究”在内容上是与下文一一对应的关系,后面的第3~6段是按这四个“讲究”的顺序来安排的。
2.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顺序来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备选问题1.文章引用了古诗词,如“鱼戏莲叶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各有千秋,极具代表性,作者为什么在文中不具体介绍这四大名园
【答案】
1.古诗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在池边观赏的入画的一景,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介绍苏州四大名园会使文章显得松散,不如叙述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和整体特征那么精练概括。
一课一法
说明文的语言
考查形式:①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②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 为什么 ③××词能否换成××词 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答题技巧:××词表示……(程度、约数、推测等),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答案】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