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
素养目标
1.识记文言词语,积累有关列子的文学常识,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2.分析愚公这一形象的特点,领悟其思想意义。
3.学习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第1课时
◎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情境预设
想必同学们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大智若愚”。一般情况下,智商高、聪明便可称为“智”;智商低、蠢笨便可称为“愚”。那么,具体到某件事,又应当如何区分“智”与“愚”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来了解一下“智”与“愚”的真正区别。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列子,名 ,相传是战国时期的 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 ,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 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惩( )
山北之塞( ) 迂( )
荷担者( ) 箕畚( )( )
孀妻( ) 龀( )
叟( ) 厝(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方七百里:
(2)惩山北之塞:
(3)吾与汝毕力平险:
(4)杂然相许:
(5)寒暑易节:
4.愚公能够移山成功,说明“ ”是做事成功的关键。
【答案】
1.御寇 道 清静无为 名利
2.rèn chéng sè yū hè jī běn shuāng chèn sǒu
cuò
3.(1)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2)苦于。
(3)尽,全。
(4)赞同。
(5)更替。
4.示例:锲而不舍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学习小助手·
可以对照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注意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且
(2)焉
(3)其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河阳之北
古义:
今义:
(2)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面山而居:
(2)帝感其诚:
(3)吾与汝毕力平险: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指出下面虚词的意义。
而
·导学参考·
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摒弃教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的教学陋习,大胆地让学生充当翻译课文的主角,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学生翻译不准确之处老师再予以点拨。
·媒体使用·
在所有重点词语都展示结束后,教师可用投影归纳总结,并对易错词语进行指导。
任务驱动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阅读课文,说说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导学参考·
解答本题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两三遍,然后让学生合上课本,以提问抽查的方式让学生重点关注第1、2段的内容。第1段开篇即写了山之高大,其实这是在暗示移山的困难。第2段首先以愚公之妻“献疑”的方式指出了愚公年老体衰、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第2段结尾又以正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路途之远、工具之简陋。这些都是移山遇到的困难。
任务驱动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应怎样认识文中愚公的形象
【答案】
任务驱动一
1.(1)反,同“返”,往返。
(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2.(1)将近 况且
(2)哪里 语气词
(3)代词,他的 副词,表示诘问
3.(1)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太阳。
(2)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不见阳光的地方。
(3)草木。
毛发。
4.(1)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2)被动用法,被……感动。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4)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连词,表修饰 表顺承 表转折
任务驱动二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年老体衰,人员不足:年且九十;子孙荷担者三夫。③工具简陋,运土石的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任务驱动三
首先,愚公有远大的抱负。愚公在年近九十的情况下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子孙后代,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老体衰,不顾劳动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任务。
其次,他有过人的智慧。他对移山有坚定的信心,这来自他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他的这种观点比自作聪明的智叟高明得多,这使愚公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英雄人物的一个典型。
·导学参考·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文中有关愚公言行的文字摘录下来,然后带领大家逐条分析这些文字分别说明了愚公怎样的品格,最后把说明愚公品格的这些文字进行整合,再从中分析、概括出愚公的形象特征。
备选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答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一课一法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查形式:中考考查的文言虚词数量不多,常考的有“之”“其”“而”“以”“与”等。命题形式多为直接解释,有时也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或在句子翻译中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技巧:牢记课文中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例句,在解答时注意比较分析。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愚公移山
【答案】二山雄立 二老辩难
24.愚公移山
第2课时
◎重点:品味本文语言,掌握本文所采用的塑造愚公形象的方法。
情境预设
“愚公”现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面对困难坚持不懈进行奋斗的英雄形象。那么,本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又应当如何看待愚公之妻、智叟两人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呢 让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解开这些疑问。
【预习导学】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夸娥氏二子的帮助。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孀妻之“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3.下列句子应用什么语气去读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何苦而不平 ( )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
4.“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
1.D
2.“遗男”“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可见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3.(1)反问,自信
(2)疑问,充满期待
4.“长息”是愚公听完智叟的嘲讽和责难后的一声长叹,是为智叟鼠目寸光却又自作聪明而叹息,说明愚公早已成竹在胸。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探究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
·学习小助手·
本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两种手法来塑造愚公的形象,正面描写如写愚公的言行,侧面描写如对智叟的描写。
·导学参考·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以及二者的区别。然后,就课文内容分析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任务驱动二分析人物语言。
下面两句人物语言,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导学参考·
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本课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针对这两句话反复听读,根据语气的不同,概括出这两句话的异同,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任务驱动三课堂讨论,拓展迁移。
移山是不是愚公一时头脑发热的行为 为什么
·导学参考·
教师可临时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将问题的核心明确提出,如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愚公为何对移山胸有成竹 以此引领学生逐渐找到问题的答案。
【答案】
任务驱动一
本文刻画愚公多用正面描写,即对愚公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如“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除此以外还有侧面描写,如对愚公家人和智叟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塑造了一位胆略非凡、行事果敢、意志坚定、不畏困难的愚公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任务驱动二
同:意思相同,都对愚公移山之事表示质疑。
异:①态度不同,愚公之妻支持移山,是出于考虑问题要周密而提出的移山中的难题;智叟则阻止移山。
②情感不同,愚公之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她对愚公的关心和对移山之事的担忧;智叟的话直接表达了对愚公的轻视,具有讽刺、嘲笑的意味。
任务驱动三
移山不是愚公一时头脑发热的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原因有以下两点:
①愚公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②对于山能够被移走这一点,愚公胸有成竹。
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不仅不“愚”,还是个大智者。
备选问题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答案】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一课一法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人物形象应该包含人物性格及其身份、地位、爱好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言行特征,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②通过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分析人物形象的品行特征;③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事件、典型环境中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的为人处世特征;⑤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等等。
答题格式:人物定性(什么身份或地位)+性格特征、品质特征+社会意义。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从而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愚公移山
【答案】路遥 决心之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