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1.7认识一袋空气 单元教学规划+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1.7认识一袋空气 单元教学规划+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20 15:29: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课时《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其他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并能描述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讨论空气的特征。
态度责任: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讨论未知的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难点:通过本课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讨论方法进行讨论。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复习旧知,检查大家的掌握情况。
评价量表1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等
我们用过哪些观察方法,观察过物体的哪些特征? 回答出常用的观察方法,得1颗星; 回答出常见的物体特征,得1颗星。 ( )
2、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总结出空气的特征。
评价量表2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等
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1、能够成功收集一袋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得1颗星; 2、知道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得2颗星。 ( )
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得1颗星; 2.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木块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得1颗星;
记录空气的特征。 能完成记录表并描述空气的特征,得2颗星。
3.研讨,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猜谜语了,前面认识的水,大家都猜对了,今天呀,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猜看。你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谜语 空中物体真奇怪, 看不见,闻不着, 会流动,没味道, 我们大家都需要。 (打一自然物) 生议论:空中什么物体看不见呢?还闻不到,离不开。 生齐答:空气 师小结:你们真聪明,就是空气,那你们知道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吗? 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答。 师解释 2.揭示课题 师过渡:空气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物体。 通过谜语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猜谜语的活动,了解本节课要认识的物体是空气,对能够联系本节内容的,老师给与积极评价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收集空气,观察它的样子 1.收集空气 师:研究空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知道空气的样子,课件出示一个空杯子。 师问:猜猜杯子中有什么? 生齐答:空气 师:那从我们平时的观察,你知道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吗? 学生思考。 师小结:我们在空气中这样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像观察水那样,具体观察空气,可是水可以倒在杯子中观察,那空气呢?大家想想,我们要如何近距离地观察空气呢? 生举手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把空气收集起来,很好呀,那我们要如何收集呢?想一想,塑料袋可以吗? 课件出示材料 生齐说:可以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如何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吧。 课件出示 师解释:先用塑料袋在空中一兜,因为我们知道空气主要存在空中,像这样,我们会发现塑料袋鼓起来,说明里面有了空气;然后把开口位置拧一拧,让袋子密封好,以免漏气;最后用橡皮筋或细绳把袋口紧紧扎起来,这样就会把空气牢牢的锁在袋子里了。 2.观察空气 师过渡:空气我们收集到了,那要如何观察空气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观察一下吧。 先了解一下操作要求 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1、两人合作,小组共收集3袋空气; 2、把袋口夹紧,不要扎破塑料袋; 3、把收集好的空气放在桌子中间; 4、边观察边认真填写记录单; 5、实验结束后将器材放回原位。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一下操作要求。 师提示:因为塑料袋密不透风,所以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将塑料袋套在头上! 师引导:想一想,之前我们在认识水时,是如何观察的。 同桌讨论 师问:那空气要怎样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呢?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举手回答 生1:用眼睛看,可以观察到颜色、形状、是否透明。 生2:用鼻子闻,可以观察到是否有气味。 生3:用手去摸,可以观察到它的形状。 生4:用耳朵听,可以观察到流动的声音。 师小结: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 鼻子闻--是否有气味。 手摸--有无固定形状。 耳朵听--流动的声音。 3.描述空气的特征 师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吧。 小组合作,组内交流,总结出空气的特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条一条的出示 课件出示 评价活动二:比较空气、水和木块 师过渡: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到的水,有哪些特征吗?下面我们要把空气和水,还有我们熟悉的木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仔细观察 哦,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1、不要将水洒出来; 2、按顺序对比观察,及时记录; 3、轻声讨论空气与水、木块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放回原位,坐好。 小组合作,观察现象,组内交流,总结出结果 第一组:空气和水 师提示观察方法:分别把水和空气倒入杯中,比较它们的流动性。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的流动性 课件出示:流动性:水和空气都会流动,水在流动时是从上向下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却无法被观察到。 第二组:空气和木块 师提示观察方法:分别把空气和木块放进不同的杯中,比较它们的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的形状 课件出示:形状:空气会随着容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状,木块就是木块的形状。 师小结:通过对比空气和水,空气和木块,我们可以发现空气是流动的,而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师问:还记得我们之前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课件出示 小组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师问: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预设: 生1: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生2: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 生3:我看见装有空气的袋子是透明的,跟水一样。 生4: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 生5:我摸不到空气,看不见它是什么形状的。 课件出示 让学生整体感知通过对比后水、木块和空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拓展延伸 空气的污染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现在我们周围的空气有时候会变魔术了,变得不再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课件出示图片 师解释: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可是由于污染,我们吸入的空气有时候有刺鼻的气味,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课件出示沙尘暴、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的图片 师:由于污染,我们有时会看到浑浊的水和浑浊的空气。 课件出示 师:关心空气的健康,就是关注地球和我们的健康。 活动一: 通过问题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的特点。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空气要如何收集起来,方便观察。 通过图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空气是如何收集的,以及收集时需要注意什么。 通过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回答出曾经在本单元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空气的特点,利用图示的方法,让大家更清楚。 活动二: 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到空气的流动性和形状的特点。 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回顾,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继续加强培养总结和倾听的好习惯。 让大家通过图片感受空气的污染,从而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活动一: 教师通过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出空气的样子。 思考老师的问题,想出收集空气的方法。 了解用塑料袋收集空气的方法。 了解观察空气的操作要求,为自己的观察做准备。 用之前学过的观察方法和描述词汇,总结空气的特点,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补充。 活动二: 积极引导,说出空气、水和木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和正确的评价。 小组合作,对比空气和水,空气和木块,感受并总结出空气的流动性和形状两方面的特点。 在学生回答时,老师给予适当点拨,如气味、颜色、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 了解现在的环境污染,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知识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每个小组试一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很轻的一种气体。探究空气的特征的方法与我们之前观察物体所用的方法基本相同,都是通过眼、鼻、手等感觉器官来感受的。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察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大家通过对空气的观察,以及对比空气与水、空气和木块,了解空气与水和木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加深对空气特征的掌握和理解。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大家来填空
1、空气、水和木块,看不见、摸不着的是( )。
2、一只空杯子里盛满了( )。
3、描述物体特征的词汇有很多,比如( )、( )、( )等。
4、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和( )。
大家来判对错
1、空气和水都没有形状。( )
2、汽车的尾气会污染空气。( )
3、空气有时是无色的,有时是蓝色的。( )
4、空气和小木块没有相同点。( )
大家来选一选
1、为什么我们不能踩扁空的密封的塑料瓶?( )
A. 因为瓶里有空气 B. 瓶子太硬 C. 人的体重太轻
2、下图中空气没有受到污染的是( )
A. B. C.
3、关于空气的形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没有形状
B. 空气只有装进袋子里才有形状
C. 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答案:
大家来填空
1、空气
2、空气
3、颜色 形状 气味
4、空气
大家来判对错
× 2、√ 3、× 4、×
大家来选一选
1、A 2、C 3、C
【综合实践类作业】
1、实践探究,观察空气
(1)使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主要是因为它( )
A.很轻 B.密封性好 C.很薄
(2)观察收集到的空气,它是( )
A.无色、透明的 B.白色、透明的 C.白色、不透明的
(3)在装满空气的塑料袋的一角扎几个小孔,对准面部挤压塑料袋,我们不能感受到( )
A.有风在吹 B.空气是热的 C.空气很软
答案:(1)B (2)A (3)C
板书设计
7.认识一袋空气 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 用手摸 用耳朵听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气体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用谜语引入,采用了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教师“导”,学生“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1.7 认识一袋空气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
内容总览
单元主题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目录
作业布置
07
板书设计
08
单元主题
科科是一个非常爱问问题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经常问“妈妈,糖为什么是甜的?”“妈妈,为什么你比我高呀?”“妈妈,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儿园?”……妈妈每天都要想着如何去回答科科的问题,于是妈妈给他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科科特别喜欢看。现在科科上了小学,懂得了如何去观察和发现,所以他对身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认识一袋空气》
科学观念: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空气与其他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特征,并能描述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讨论空气的特征。
态度责任: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讨论未知的事物。
新知导入
空中物体真奇怪,
看不见,闻不着,
会流动,没味道,
我们大家都需要。
(打一自然物)
空气
新知导入
哪里有空气?
人们呼吸新鲜空气
森林里动植物的生存
风的形成
新知讲解
活动一:收集空气,观察它的样子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新知讲解
猜猜杯中有什么?
看不见
摸不着
闻不到
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空气
新知讲解
怎样观察空气呢?
塑料袋可以吗?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操作要求:
1、两人合作,小组共收集3袋空气;
2、把袋口夹紧,不要扎破塑料袋;
3、把收集好的空气放在桌子中间;
4、边观察边认真填写记录单;
5、实验结束后将器材放回原位。
注意:绝对不能将塑料袋套在头上!
新知讲解
怎样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呢?
眼睛看
鼻子闻
手摸
耳朵听
颜色、形状、是否透明。
是否有气味。
有无固定形状。
流动的声音。
新知讲解
空气是……
新知讲解
①没有颜色
②没有气味
③透明
④会流动
⑤没有固定形状
⑥很轻
⑦一种气体
新知讲解
活动二:比较空气、水和木块
比较空气、水和木块。
新知讲解
观察要求:
1、不要将水洒出来;
2、按顺序对比观察,及时记录;
3、轻声讨论空气与水、木块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放回原位,坐好。
新知讲解
流动性:水和空气都会流动,水在流动时是从上向下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却无法被观察到。
方法:分别把水和空气倒入杯中,比较它们的流动性。
新知讲解
方法:分别把空气和木块放进不同的杯中,比较它们的形状变化。
形状:空气会随着容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状,木块就是木块的形状。
新知讲解
水 木块 空气
颜色
气味
形状
轻重
是否透明
是否可见
是否流动
物体
特征
木色
方形
木头的气味
可见
不流动
不透明
较重
无色
无固定形状
无味
可见
流动
透明
较重
无色
无固定形状
无味
不可见
流动
透明
较轻
空气的污染
拓展提高
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可是由于污染,我们吸入的空气有时候有刺鼻的气味,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沙尘暴
空气的污染
拓展提高
汽车尾气
工业污染
拓展提高
由于污染,我们有时会看到浑浊的水和浑浊的空气。
拓展提高
关心空气的健康,就是关注地球和我们的健康。
大家来填空
1、空气、水和木块,看不见、摸不着的是( )。
2、一只空杯子里盛满了( )。
3、描述物体特征的词汇有很多,比如( )、( )、( )等。
4、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和( )。
空气
空气
空气
颜色
形状
课堂练习
气味
大家来判对错
1、空气和水都没有形状。( )
2、汽车的尾气会污染空气。( )
3、空气有时是无色的,有时是蓝色的。( )
4、空气和小木块没有相同点。( )
×
课堂练习
×
×

大家来选一选
1、为什么我们不能踩扁空的密封的塑料瓶?( )
A. 因为瓶里有空气 B. 瓶子太硬 C. 人的体重太轻
2、下图中空气没有受到污染的是( )
A. B. C.
3、关于空气的形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没有形状
B. 空气只有装进袋子里才有形状
C. 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A
课堂练习
C
C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什么?每个小组试一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很轻的一种气体。探究空气的特征的方法与我们之前观察物体所用的方法基本相同,都是通过眼、鼻、手等感觉器官来感受的。
课堂总结
1.总结观察空气的方法和如何去描述。
2.你还知道哪些空气污染的例子,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并说说你的看法。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7.认识一袋空气
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
用手摸
用耳朵听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气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主题 科科是一个非常爱问问题的小男孩。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经常问妈妈“妈妈,糖为什么是甜的?”“妈妈,为什么你比我高呀?”“妈妈,爸爸嘴上面一圈黑黑的是什么?”“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起上幼儿园?”……妈妈每天都要想着如何去回答科科的问题,于是妈妈给他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科科特别喜欢看。现在科科上了小学,懂得了如何去观察和发现,所以他对身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让我们跟着科科一起去看看他都有什么发现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 1.1物体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 ①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的特征。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说出空气和水的形态特点。 能依据一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事物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仔细观察和比较,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愿意使用工具辅助观察。 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端,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物体”这一主题,共设置了7课时,有《发现物体的特征》、《谁轻谁重》、《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观察一瓶水》、《它们去哪里了》、《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是认识具有固定形态的物体,并对其根据性质特征进行分类;第5课是认识没有固定形态的水;第6课了解水的特征——溶解性;第7课是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认识一袋空气的特征。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6、7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现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1)我们的周围存在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了解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4)知道水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的。 (5)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6)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科学思维: (1)如何通过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2)如何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知道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4)如何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5)如何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6)知道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3.探究实践: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知道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4)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5)在对比观察中,知道水可以流动,但无固定形状。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来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4.态度责任: (1)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3)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意识到材料是可回收利用的。 (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6)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7)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会利用眼、手、鼻等器官和两两对比的方式对常见固体、水、空气进行观察,会用科学词汇从多角度描述物体的特征。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的特征和物体放入水中后的变化情况。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 (或问题) (一般1-2个) 达成评价1观察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我们的周围存在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1.如何通过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怎样通过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1.能通过物体的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认识物体。 2.能通过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1实验课谁轻谁重感受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被测量。怎样通过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明白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1观察课认识物体的形状知道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1.知道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1实验课物体的分类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1.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物体需要进行分类。 2.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1观察课观察一瓶水知道水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的。学会用词汇描述对水的观察结果。在对比观察中,知道水和洗发液一样,可以流动,但与木块相比,水无固定形状。1实验课它们去哪里了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1观察课认识一袋空气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掌握如何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描述空气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