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双线结构;
2、学习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难点:理清课文的双线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纸惜别,足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珍惜与不舍,作为学生的鲁迅又是如何感怀自己的老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会议,感受这份师生情谊——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写作背景: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三、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1)速读课文,思考: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明确: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根据“我”活动地点的变化划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见藤野前,在东京
第二部分(4---35):“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部分(36---38):对藤野的怀念
总结: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四、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探讨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明确: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2)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总结:本文在选材上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五、探讨弃医从文原因,摸清暗线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1) 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那究竟是什么事件改变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速读课文24-31自然段,寻找线索。
明确: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2.文中还有那些事件体现出爱国情感的?
梳理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理清课文的双线结构;学习了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2.文章中心: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