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3 10:44:14

文档简介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基础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足球烯(化学式:C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足球烯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B.一个足球烯中含有60个电子
C.足球烯分子是保持足球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足球烯是一种有机物
2.化学变化中一定不能实现的变化是………………………(  )
A.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B.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
C.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 D.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
3.按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4.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气体被压缩——分子体积变小
B.肉眼看不到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C.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D.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5.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梳理的物质结构层次图,其中与层次d相对应的是…………………………(  )
A.原子核 B.原子 C.电子 D.质子
6.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如图为其模拟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分子个数发生变化
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隙发生变化
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排列从无序转为有序
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
7.静置的密封容器内有氢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ρ氢气=0.09kg/m3,ρ二氧化碳=1.97kg/m3)。若以O表示氢气分子,以●表示二氧化碳气体分子,图中最能代表容器内气体分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8.(2021八下·黄岩开学考)下图表示的是气体分子的模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模型的是(  )
A. B.
C. D.
9.(2023·温州模拟)“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和X,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宏观物质看:反应物中含有单质与化合物两类物质
B.从微观构成看: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石:X的化学式是H2O
D.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数目都不变
10.(2023九下·永康模拟)“宏观—微观—符号”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火箭助推器常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宏观角度:燃烧产物都是化合物
B.微观角度: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
C.符号角度: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4O2N
D.方法分析: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
二、实验探究题
11.右图所示的装置是演示气体扩散现象的,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填“A”或“B")瓶。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12.如图所示,往细玻璃管内先注入一半的清水,再缓缓注入适量染成红色的酒精,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到混合液的液面降低了。
(1)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填“粗”或“细”)的长玻璃管。
(2)该实验说明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填序号)。
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13.(2022八下·长兴月考)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小明同学利用碘进行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成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有什么变化,请预测实验现象为   ,并阐述理由   。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   (填“有”或“没有”)碘分子。
三、填空题
14.如图是物质A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用“o”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生成物C的方框内补全相应数量的分子模型。
(2)A、B、C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该化学反应属于   反应。
(3)A与C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15.如图所示是一种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的信息处理方法。图A中两个圆分别代表水和冰的有关信息,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水和冰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请你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与图B、C中①②③区域对应的适当内容(每处只要求填一点)。
①   ;②   ;③   。
16.(2022·镇海模拟) 2021年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随后三名航天员进入核心舱,开启了整整90天的太空出差之旅。
(1)航天员们的工作之一是从对接在核心舱另一端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取出物资,对核心舱进行装修,此时,神舟十二号飞船相对于天舟二号飞船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航天员刘伯明在连线地面时说:”放在空间站冰箱里的苹果不舍得吃,因为苹果的香味可以充满整个空间站。”请用微粒的知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
17.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由甲图状态直接变成丙图状态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名称)。
18.(2022九上·杭州期中)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但世界上大部分物质只是由几十种常见元素组成,如图所示的是由碳、氢、氧元素构成的多种物质,请回答:
(1)容器中盛放的属于化合物的是   (填序号)
(2)从微观角度分析,图示中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的共同点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A.根据足球烯的组成判断;
B.根据足球烯的化学式计算电子数;
C.根据分子的性质判断;
D. 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
【解答】A.足球烯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A错误;
B.一个足球烯中含有60个碳原子,则分子数为:12×60=720,故B错误;
C.足球烯分子是保持足球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C正确;
D.足球烯是单质,不是化合物,那么不是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 根据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分析。
B. 根据铁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单质分析。
C. 根据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分析。
D. 根据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分析。
【解答】A. 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如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 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如铁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和铜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C. 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不能生成新的原子,故符合题意;
D. 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如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解答】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解答】A. 气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错误,符合题意;
B. 肉眼看不到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花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被人的鼻子捕捉到,就闻到了花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解答】氧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因此a表示氧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b表示氧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因此d表示原子核,c表示电子。
故答案为:A。
6.【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解答】A.水结成冰,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个数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A错误。
B.水变成冰,分子之间间隔变大。B正确。
C.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固体是有序排列的,分子运动的范围比较小。液态的水分子运动的范围大,分子排列是无序的。C正确。
D.根据题干中: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所以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D正确。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及气体在密封容器内是无规则排列分析。
【解答】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氢气分子和二氧化碳气体分子在密封容器内是无规则排列的,两种气体分子均匀分布在整个容器中,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纯净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分子构成成的物质。
【解答】A.图中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图中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
C.图中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图中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单质和化合物;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条件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发生变化,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解答】A. 反应物中二氧化碳和氢气 为单质和化合物;
B. 氢气是由大量氢分子构成的;
C.水的化学式为 H2O ;
D.反应前后分子数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 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
【解答】A. 宏观角度上来看,氮气属于单质,因此选项错误。
B. 微观角度上来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因此选项错误。
C. 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故选项错误。
D.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B;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进行气体扩散实验时要防止重力影响,将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下端,分子的不断运动及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解答】 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利用图示实验时,为防止重力作用干扰实验现象,应将密度大的气体放于下端,则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根据 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的现象,可证明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气体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则所给温度下④气体扩散最快。
故答案为:B;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气体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 。
12.【答案】(1)细
(2)分子间存在空隙;③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验证物质间存在间隔实验中液体高度影响实验现象分析;
(2)根据分子间存在空隙及所给事实的实质分析。
【解答】(1)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实验中,液体高度影响实验现象,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细的长玻璃管。
(2)半管酒精和半管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证明分子间的引力;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证明物质的颗粒间有空隙;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可证明粒子间存在空隙。
故答案为:(1)细;(2)分子间存在空隙; ③ 。
13.【答案】(1)馒头也会变蓝色;碘升华实验中碘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
(2)没有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碘能够使淀粉变蓝,这是碘分子的化学性质,而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碘分子能够使淀粉变蓝分析解答。
【解答】(1)碘升华成碘蒸气后,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但是碘分子没有改变,因此馒头也会变蓝,理由是:碘升华实验中碘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没有碘分子。
14.【答案】(1)
(2)AC;分解
(3)分子构成不同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结合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则可知C图还有2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图应为 。
(2)A、B、C中过氧化氢、水属于氧化物,所以属于氧化物的是AC。
该化学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由微粒的构成可知,A与C分子的构成不同,决定了性质不同。
15.【答案】由碳原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分子、原子都是可以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是原子是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粒子分析。

【解答】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可以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是原子是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粒子。
16.【答案】(1)静止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是静止的;
(2)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1)从对接在核心舱另一端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取出物资,对核心舱进行装修,此时,神舟十二号飞船相对于天舟二号飞船是静止的。
(2)“放在空间站冰箱里的苹果不舍得吃,因为苹果的香味可以充满整个空间站。”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静止;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7.【答案】固体;凝华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隔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隔最小,气体发生凝华变成固体分析。
【解答】 丙图的物质分子间隔最小,处于固体状态, 甲的分子间隔最大,处于气体,物质由甲图状态直接变成丙图状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故答案为:固体;凝华。
18.【答案】(1)④
(2)都含有氧原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及所给各物质的分子构成分析。
【解答】(1)①属于单质,②属于混合物,③属于混合物,④属于化合物,⑤属于混合物;
(2)图中所给各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故答案为:(1)④;(2)都含有氧原子。
1 / 1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基础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足球烯(化学式:C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足球烯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B.一个足球烯中含有60个电子
C.足球烯分子是保持足球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足球烯是一种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A.根据足球烯的组成判断;
B.根据足球烯的化学式计算电子数;
C.根据分子的性质判断;
D. 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
【解答】A.足球烯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A错误;
B.一个足球烯中含有60个碳原子,则分子数为:12×60=720,故B错误;
C.足球烯分子是保持足球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C正确;
D.足球烯是单质,不是化合物,那么不是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C。
2.化学变化中一定不能实现的变化是………………………(  )
A.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B.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
C.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 D.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 根据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分析。
B. 根据铁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单质分析。
C. 根据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分析。
D. 根据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分析。
【解答】A. 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如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 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如铁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和铜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C. 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不能生成新的原子,故符合题意;
D. 化学变化可以把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如臭氧能反应生成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按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解答】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答案为:B。
4.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气体被压缩——分子体积变小
B.肉眼看不到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C.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D.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解答】A. 气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错误,符合题意;
B. 肉眼看不到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花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被人的鼻子捕捉到,就闻到了花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梳理的物质结构层次图,其中与层次d相对应的是…………………………(  )
A.原子核 B.原子 C.电子 D.质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解答】氧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因此a表示氧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b表示氧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因此d表示原子核,c表示电子。
故答案为:A。
6.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如图为其模拟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分子个数发生变化
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隙发生变化
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排列从无序转为有序
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解答】A.水结成冰,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个数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A错误。
B.水变成冰,分子之间间隔变大。B正确。
C.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固体是有序排列的,分子运动的范围比较小。液态的水分子运动的范围大,分子排列是无序的。C正确。
D.根据题干中: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所以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D正确。
故答案为:A。
7.静置的密封容器内有氢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ρ氢气=0.09kg/m3,ρ二氧化碳=1.97kg/m3)。若以O表示氢气分子,以●表示二氧化碳气体分子,图中最能代表容器内气体分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及气体在密封容器内是无规则排列分析。
【解答】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氢气分子和二氧化碳气体分子在密封容器内是无规则排列的,两种气体分子均匀分布在整个容器中,故选A。
8.(2021八下·黄岩开学考)下图表示的是气体分子的模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纯净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分子构成成的物质。
【解答】A.图中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图中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
C.图中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图中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9.(2023·温州模拟)“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和X,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宏观物质看:反应物中含有单质与化合物两类物质
B.从微观构成看: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石:X的化学式是H2O
D.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数目都不变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单质和化合物;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条件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发生变化,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解答】A. 反应物中二氧化碳和氢气 为单质和化合物;
B. 氢气是由大量氢分子构成的;
C.水的化学式为 H2O ;
D.反应前后分子数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D
10.(2023九下·永康模拟)“宏观—微观—符号”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火箭助推器常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宏观角度:燃烧产物都是化合物
B.微观角度: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
C.符号角度: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4O2N
D.方法分析: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 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
【解答】A. 宏观角度上来看,氮气属于单质,因此选项错误。
B. 微观角度上来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因此选项错误。
C. 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故选项错误。
D.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实验探究题
11.右图所示的装置是演示气体扩散现象的,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填“A”或“B")瓶。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答案】B;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进行气体扩散实验时要防止重力影响,将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下端,分子的不断运动及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解答】 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利用图示实验时,为防止重力作用干扰实验现象,应将密度大的气体放于下端,则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根据 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的现象,可证明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气体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则所给温度下④气体扩散最快。
故答案为:B;两瓶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气体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 。
12.如图所示,往细玻璃管内先注入一半的清水,再缓缓注入适量染成红色的酒精,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到混合液的液面降低了。
(1)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填“粗”或“细”)的长玻璃管。
(2)该实验说明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填序号)。
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答案】(1)细
(2)分子间存在空隙;③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验证物质间存在间隔实验中液体高度影响实验现象分析;
(2)根据分子间存在空隙及所给事实的实质分析。
【解答】(1)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实验中,液体高度影响实验现象,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细的长玻璃管。
(2)半管酒精和半管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①将两块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会结合在一起证明分子间的引力;②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证明物质的颗粒间有空隙;③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可证明粒子间存在空隙。
故答案为:(1)细;(2)分子间存在空隙; ③ 。
13.(2022八下·长兴月考)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小明同学利用碘进行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成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有什么变化,请预测实验现象为   ,并阐述理由   。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   (填“有”或“没有”)碘分子。
【答案】(1)馒头也会变蓝色;碘升华实验中碘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
(2)没有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碘能够使淀粉变蓝,这是碘分子的化学性质,而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碘分子能够使淀粉变蓝分析解答。
【解答】(1)碘升华成碘蒸气后,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但是碘分子没有改变,因此馒头也会变蓝,理由是:碘升华实验中碘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没有碘分子。
三、填空题
14.如图是物质A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用“o”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生成物C的方框内补全相应数量的分子模型。
(2)A、B、C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该化学反应属于   反应。
(3)A与C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1)
(2)AC;分解
(3)分子构成不同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结合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则可知C图还有2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图应为 。
(2)A、B、C中过氧化氢、水属于氧化物,所以属于氧化物的是AC。
该化学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由微粒的构成可知,A与C分子的构成不同,决定了性质不同。
15.如图所示是一种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的信息处理方法。图A中两个圆分别代表水和冰的有关信息,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水和冰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请你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与图B、C中①②③区域对应的适当内容(每处只要求填一点)。
①   ;②   ;③   。
【答案】由碳原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分子、原子都是可以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是原子是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粒子分析。

【解答】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可以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是原子是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粒子。
16.(2022·镇海模拟) 2021年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随后三名航天员进入核心舱,开启了整整90天的太空出差之旅。
(1)航天员们的工作之一是从对接在核心舱另一端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取出物资,对核心舱进行装修,此时,神舟十二号飞船相对于天舟二号飞船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航天员刘伯明在连线地面时说:”放在空间站冰箱里的苹果不舍得吃,因为苹果的香味可以充满整个空间站。”请用微粒的知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
【答案】(1)静止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是静止的;
(2)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1)从对接在核心舱另一端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取出物资,对核心舱进行装修,此时,神舟十二号飞船相对于天舟二号飞船是静止的。
(2)“放在空间站冰箱里的苹果不舍得吃,因为苹果的香味可以充满整个空间站。”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静止;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7.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由甲图状态直接变成丙图状态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固体;凝华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隔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隔最小,气体发生凝华变成固体分析。
【解答】 丙图的物质分子间隔最小,处于固体状态, 甲的分子间隔最大,处于气体,物质由甲图状态直接变成丙图状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故答案为:固体;凝华。
18.(2022九上·杭州期中)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但世界上大部分物质只是由几十种常见元素组成,如图所示的是由碳、氢、氧元素构成的多种物质,请回答:
(1)容器中盛放的属于化合物的是   (填序号)
(2)从微观角度分析,图示中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的共同点是   。
【答案】(1)④
(2)都含有氧原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及所给各物质的分子构成分析。
【解答】(1)①属于单质,②属于混合物,③属于混合物,④属于化合物,⑤属于混合物;
(2)图中所给各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故答案为:(1)④;(2)都含有氧原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