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4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4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7 10: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区域。
特征:
抗干扰能力弱
边缘效应显著
环境异质性高
时空波动性强
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等特征。
生态脆弱区
主要分布在:
北方干旱半干旱区、
南方丘陵区、
西南山地区、
青藏高原区
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主要类型有:
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
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
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
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
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
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
沿海水陆交接生态脆弱区。
一、荒漠化
1、含义
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土地退化
一、荒漠化
一、荒漠化
一、荒漠化
一、荒漠化
草场退化
土地沙漠化
土壤盐渍化
红漠化
石漠化
水土流失
冻融荒漠化
一、荒漠化
2、荒漠化≠土地沙漠化
狭义:
广义:
土地沙漠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3、荒漠化的类型
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草场退化
土地沙漠化
盐渍化
红漠化
石漠化
水土流失
冻融荒漠化
黑土退化
主要分布在
新疆、
内蒙古、
西藏、
甘肃、
青海
5省(自治区)
占全国95.64%
还有
陕西、
宁夏
4、荒漠化的分布
一、荒漠化
(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问题1: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问题1: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2)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问题1: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大风频繁
问题1: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4)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问题1: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西
<50mm
<200mm
<400mm
(5)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问题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大风频繁
(4)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
(5)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对地表保护作用差
水量少
降水稀少(风蚀),但有时降水强度比较大(水蚀),对土壤表层风化提供有利条件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动力条件:大风频繁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
人为原因?
1、西北地区
二、荒漠化的成因
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
近几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例如,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每年 5~100 米的速度扩展。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大,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滥牧
垦荒
植被破坏
耕地扩大
水源减少
河流径流量减少
用水量加大
地下水位下降
胡杨林枯死
荒漠化土地扩大
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2.7%
过度樵采
30.1%
过度放牧
26.9%
过度开垦
9.6%
水资源利用不当
0.7%工程施工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沙区开垦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 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西北地区
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动力条件:大风频繁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
二、荒漠化的成因
2、南方地区
活动P71
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扩大耕地和砍柴等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分析“红色荒漠”可能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二、荒漠化的成因
2、南方地区
自然原因:
低山丘陵,坡度较大
降水时间长且强度大
土壤贫瘠,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
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
过度樵采
陡坡开荒
开山取石等
二、荒漠化的成因
南方红漠化
自然原因:
低山丘陵,坡度较大
降水时间长且强度大
土壤贫瘠,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陡坡开荒
开山取石等
新疆荒漠化
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动力条件:大风频繁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相同之处:
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在干旱环境下,
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在湿润环境下,
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
二、荒漠化的成因
2、南方地区
自然原因:
3、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
二、荒漠化的成因
3、黄土高原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
活动(P36-37)
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黄土高原如今到处是千沟万壑,成为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荒漠化的成因
3、黄土高原
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气候:
处在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地形: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植被: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土壤:
处于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到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二、荒漠化的成因
3、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
营造宫殿
过度樵采
毁林开荒
轮荒耕作
露天开矿
4、云贵高原的石漠化
我国荒漠化面积267万km2, 占国土总面积28%。
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
全球荒漠化面积36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之和,占陆地总面积24%。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上亿人面临丧失土地的危险。
全球性的灾难
三、荒漠化的危害
消失的古城
生态环境恶化
三、荒漠化的危害
1、威胁基础设施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三、荒漠化的危害
2020年4月3日,内蒙古多地遭遇沙尘暴天气。上午10时许,乌兰浩特到吉林中西部自西向东开始出现扬沙天气,局部出现9级以上阵风,有沙尘暴天气。
内蒙古东部乌兰浩特出现沙尘暴
吉林西部出现沙尘暴
2、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表土裸露
三、荒漠化的危害
3、生物生产力下降→饥荒
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三、荒漠化的危害
4、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全球合作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2、中国行动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1)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
作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2、中国行动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2、中国行动
(1)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
民勤人采用黏土、卵石、聚酯、尼龙网、生态垫、人工编织袋、芨芨草、稻草等新材料和新模式治沙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黑林村村民林治福(右)和周红正在腾格里沙漠扎草方格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2)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2、中国行动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西
<50mm
<200mm
<400mm
农业区:改善耕作、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
干旱内陆: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
(3)合理利用水资源
2、中国行动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3)合理利用水资源
(4)调整农业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中国行动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3、因地制宜(1)
巴丹吉林沙漠气候极为干旱,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年蒸发量超过3500毫米。但这里发育了100多个湖泊,并拥有全球相对高差最大的沙山,形成了沙山与湖泊相伴的独特景观。巴丹吉林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的成因,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1)查阅文献,了解上述争议内容,谈一谈,你对巴丹吉林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的看法。
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为湖泊提供补给水源。该地气候干旱,沙源丰富;地下热水上升遇到沙丘,水蒸气继续向上运移,遇到温度较低的沙层,凝结在沙粒表面,形成湿沙层;随着风力不断地搬运、沉积,逐步形成高大的固定沙山。
(2)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些湖泊边缘有淡泉水出露。讨论这些淡泉水比湖水对当地沙漠治理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①受地形限制,当地湖泊为内流湖,多数为盐湖,湖水盐度高,大多无法作为植物的灌溉用水;②淡泉水可为治理沙漠提供宝贵的淡水资源。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3、因地制宜(2)
库布齐沙漠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3、因地制宜(2)
(1)描述库布齐沙漠的变化。
库布齐沙漠面积显著缩小,仅有的部分沙漠呈碎片化分布。
(2)库布齐沙漠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议一议,库布齐沙漠这些自然资源开发对保护当地地表植被有何作用?
风能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地表风速,减弱风力侵蚀,从而保护植被。
太阳能开发:降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植被成活。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3、因地制宜(2)
库布齐沙漠
(3)库布齐沙漠治理中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结合地形与地理环境,分析库布齐沙漠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原因。
库布齐沙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多;
北部紧邻黄河,得到黄河水的补给,故地下水较为丰富。
“沙戈荒”大型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实施
光伏与治沙有着先天的资源互补优势:广阔的荒漠和充足的日照条件,为光伏发电创造了完美场景,通过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又可促进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
作为荒漠化治理的有效手段,光伏治沙在生态改善和防风固沙方面表现尤为出众。安装在沙漠的光伏组件能吸收太阳光线,遮挡日照,减少水分蒸发和晚上结露,加上清洗光伏板喷洒的水分,能够有效促进板下植被的成活和生长。
通过光伏与种养殖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光伏项目投资收益,还可最大程度地改善治沙区域的“小气候”,从而有效减轻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该项目理想状态就是形成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光伏+新产业模式。”绿晟新能源技术总工王飞对项目前景充满了美好憧憬。
“在光伏板下的2.6万亩土地上,可规模化种植紫花苜蓿、中药材、柠条等经济植物。”在王飞看来,这类植物通常在近地层分支较多,枝叶茂盛,能有效增加地面的粗糙度,可以切断风与沙质地表的直接作用,降低近地层风速、减少输沙量,使流动沙地短时间内向半固定和固定沙地转变,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3、因地制宜(3)
毛乌素沙地
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3、因地制宜(4)
塞罕坝
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
化现状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18浙江11月选考,11,2分)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2.(2018浙江11月选考,12,2分)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合理用水 ②全面造林 ③禁止放牧 ④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D
课堂小结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荒漠化
荒漠化的成因
类型
含义
分布
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全球合作
中国行动
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