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课时作业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图中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松花江和珠江的水文特征不同,主要是由于两地所处的气候类型及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是气候对水文影响的结果。
【答案】 A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 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这是流水对地表不断侵蚀的结果。
【答案】 B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 修建水库,使得该地区的水分条件发生了变化,引起该地区其他自然要素,如生物、局部地区的气候、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答案】 C
4.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解析】 水库的形成,会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水库的出现增加了局部地区的湿地,使得大气湿润程度有所增加,产生所谓的“小气候”现象,改善局部气候。水库的修建对下游可以起到防洪的效果,减轻洪涝灾害。由于泥沙沉积在库区,使得下游的泥沙含量减少。
【答案】 B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5~6题。
5.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瘠薄
【解析】 我国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答案】 C
6.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这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由题意反映出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 C
读下图,完成7~8题。
7.最适合此图的图名是(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解析】 该图表示了这个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整体性的体现。
【答案】 A
8.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该地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因此气温日较差大,又因葡萄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故糖分积累的多,特别甜。
【答案】 B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没有关系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答案】 B
10.下列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数量保持固定不变
【解析】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答案】 A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解析】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
【答案】 C
1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C
下图中M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解析】 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答案】 D
14.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答案】 D
15.下面两幅图是我国某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前后的景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破坏后地理环境的特点多:地形________;气候________;河流________;植被________。
(2)这种变化通常是由破坏________开始的。
(3)这种状况已经在我国________流域和________流域发生和发展,由于它们都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所以这种状况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大力开展________工作。
(4)根据上述分析填空:
A.粮食产量下降;B.粮食匮乏;C.生态平衡被破坏;D.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 甲图山上植被繁茂,小河流水潺潺,田地里农作物生长茂盛;乙图荒山秃岭,河流干涸,土地荒芜,出现水土流失现象。通过对比,探究导致甲图与乙图同一地区前后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破碎 变干 干涸 消失
(2)植被
(3)长江 黄河 植树造林(国土整治)
(4)自左至右:BDCA
16.读下面乱砍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引起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处。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空气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水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只要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这说明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_______”。
(3)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能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解析】 滥伐森林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生态失调的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要抓住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一主线。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 (1)图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②⑦⑧⑥③④⑨①⑤)。
(2)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3)热带雨林
课件56张PPT。5.2 课时作业
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读该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 谷岳从中国北方出发,经过蒙古、哈萨克斯坦到土耳其,再到欧洲,依次经过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在黑海附近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到达德国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没有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 C
2.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谷岳主要沿中纬度地区进行这次穿越,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为水分。
【答案】 D
第36届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于2014年1月5日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发车,1月18日在智利第二大城市瓦尔帕莱索收车,途经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三国。读2014年达喀尔拉力赛线路图,回答3~4题。
3.此次比赛途经三国,整个赛程中参赛选手先后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山地冰川、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草原和沼泽、山地冰川、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山地冰川、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D.温带落叶阔叶林、山地冰川、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解析】 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发车,首先经过拉普拉塔河口地区,地势低平,多沼泽,然后进入潘帕斯草原,之后翻越安第斯山脉,可见山岳冰川。20°S~30°S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形成热带荒漠景观地区,终点瓦尔帕莱索位于30°S~40°S地区,是地中海气候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 B
4.有关赛程后期沙丘景观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水热因素引起的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所致
B.热量因素引起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所致
C.水分因素引起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所致
D.洋流和地形因素引起的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 沙丘景观说明水分条件出现了干燥的现象。结合区域地理可知,应该是受该地区的秘鲁寒流和安第斯山脉的影响。
【答案】 D
读模拟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5~6题。
5.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从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是( )
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
C.沿海到内陆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 ①→②→③→④→⑤→⑥体现出南北方向上随着热量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⑦→⑧→⑨→⑩体现出东西方向上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经度地带性。
【答案】 A
6.A自然带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
A.地带性规律
B.非地带性规律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解析】 A是在荒漠带出现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答案】 B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完成7~9题。
7.关于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湿度减少 B.沿X方向热量减少
C.沿Y方向湿度增加 D.沿Y方向热量增加
【解析】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纬度,故沿X方向纬度越来越高,热量条件越来越差。Y方向表示自然带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B
8.照片显示的植物常见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照片显示的植物根系发达且多位于地表,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常见于图中的①。
【答案】 A
9.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德干高原 D.巴西高原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③自然带主要分布在纬度40°左右,与我国山东丘陵的景观类型一致,都为温带景观。江南丘陵为亚热带景观,德干高原和巴西高原为热带景观。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 B.25°N
C.35°N D.45°N
【解析】 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地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分布在25°N~35°N之间大陆东部;且该地海拔在500米左右,故非常可能是我国江南地区,纬度大致在25°N。
【答案】 B
11.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地差异
【解析】 山地同一自然带一般应分布在相同热量条件的地区,但由于山地的南北坡光照不同而使热量有一定的差异,该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故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从而使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较高。
【答案】 C
12.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从图中可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________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________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E地区自然带分布属于自然带的________地域分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____。
(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________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季出现在________月份(代表月份)。
【解析】 非洲的陆地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对称分布。在学习中应注意掌握各自然带的名称。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的两侧为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的南北两侧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它们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E为东非高原,由于特殊的高原地形,尽管这里位于赤道附近,但温度较低,分布着热带草原。赤道以南热带荒漠带分布在大陆西部沿海,这主要是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纬度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3)非地带性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4)本格拉寒流 7
课件62张PPT。课件25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