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课时作业
1.“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到达月球后,很容易“感冒”(不能正常工作),月夜需转入休眠状态,月午将转入最小工作模式“午休”。“玉兔”此工作模式的原因是( )
A.月球距太阳近
B.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
C.月球的公转周期短
D.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 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温效应,且月球自转周期过长(与公转同步),造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故“玉兔”容易“感冒”。
【答案】 B
下图是我国的“探月工程”向月球发射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二号”过程简图。“嫦娥二号”进入月球轨道后,在距离月球表面高为100 km的轨道上绕月球开展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地球、月球、“嫦娥二号”构成了新的天体系统,则该图所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解析】 月球和“嫦娥二号”可以构成以月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地球和月球又可构成以地球为中心的地月系。
【答案】 B
3.图中“嫦娥二号”探测卫星( )
A.不属于天体 B.是自然天体
C.是人造天体 D.不能确定
【解析】 “嫦娥二号”是人类发射的天体,因此属于人造天体。
【答案】 C
4.“嫦娥二号”卫星准确入轨后,该卫星( )
A.到达了河外星系 B.始终在地月系
C.脱离了太阳系 D.脱离了地月系
【解析】 “嫦娥二号”准确入轨后将围绕月球运行,因此该卫星始终在地月系。
【答案】 B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虽然我们相信宇宙中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据此回答5~6题。
5.在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运动方向等方面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称为类地行星。下列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火星 B.土星
C.木星 D.天王星
【解析】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四大行星。 土星和木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答案】 A
6.关于地球生物出现、进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只要存在大气,地球上必然存在生物
B.日地距离对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影响
C.地球体积和质量对地球大气圈的形成没有作用
D.比较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
【解析】 有大气存在,不一定有生物,如火星上也有大气。地球表面温度适宜与日地距离适中密切相关,而大气圈的形成则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密切相关。
【答案】 D
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据此回答7~8题。
7.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凌日的是( )
8.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
C.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D.金星属于巨行星
7~8.【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7题,由题目中所给的“凌日”的含义,结合金星凌日的实例,可推知若出现金星凌日,必然是太阳、地球、金星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金星在太阳的同一侧,金星在内。第8题,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左邻右舍是水星和地球,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答案】 7.C 8.C
当前各国新一轮空间竞赛正向深空拓展,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正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由于各国在空间探测中一般遵循“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的原则,多位专家预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各个发达国家将在火星开发中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分析下表,回答9~10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平均密度(g/cm3)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四季更替
地球
1.00
1.00
5.52
1 a
23时56分
有
火星
0.11
0.15
3.96
1.9 a
24时37分
有
9.下列条件中,火星和地球最接近的是( )
A.重力加速度大小 B.公转周期长短
C.昼夜交替周期长短 D.表面温度高低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最接近,故其昼夜交替周期也最接近。
【答案】 C
10.人类深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 )
A.有生命存在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昼夜交替
D.是大行星中自然环境与地球最相近的行星
【解析】 C项不是火星特有,不是对火星“情有独钟”的依据;据现在探测,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火星自然环境与地球相近,是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
【答案】 D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天体M可能是( )
①水星 ②火星 ③天王星 ④金星 ⑤木星
⑥土星 ⑦海王星
A.②⑥ B.④⑤
C.③⑦ D.①④
【解析】 从图可知M距离太阳比地球更近,可能是水星或金星。
【答案】 D
12.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绕日公转的哪个特征(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同质性
【解析】 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等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这些行星绕日公转时都是自西向东,即具有同向性。
【答案】 B
1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上大气层对地面有保温效应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与地球表面的温度高低有关。
【答案】 B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轨道倾角
7°
3.4°
0°
1.9°
1.3°
2.5°
0.8°
1.8°
偏心率
0.206
0.007
0.017
0.093
0.048
0.055
0.051
0.006
材料二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
(1)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不大,轨道面________,具有________特点。
(2)八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它们的公转轨道同________相当接近,有________特点。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________,具有________特点。
(4)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八大行星分为三大类。其中类地行星包括________、________、地球和________,在这些结构特征方面,地球和它们相比________。
(5)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颗存在________的行星。其原因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八大行星的数据为背景,考查八大行星的特征和地球上生命出现的原因。地球同其他行星一样,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同时,从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而言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也不特殊,但却具有生命,这是其特殊之处。对于地球上生命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自身条件两个方面考虑。
【答案】 (1)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共面性 (2)圆 近圆性 (3)相同 同向性 (4)水星 金星 火星
并不特殊 (5)生命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 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15.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C、D、E、F五颗行星中,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对应的字母是________,其表面温度低于D、F,由此可见,地球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主要得益于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仅从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分析,A、C、D、E四颗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多选)( )
A.A B.C C.D D.E
(3)图中扁长椭圆轨道是彗星轨道,请在B处画出彗尾和C天体绕日公转方向。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请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按照因果关系连接起来。
a.有液态水存在
b.地球外包围大气层
c.温度变化幅度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模式图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由图中小行星带的位置及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判断出:A—地球,C—火星,D—水星,E—木星,F—金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热量都来自太阳,所以表面温度随与太阳的距离减小而升高。(2)四颗行星均接受太阳稳定的光照且有安全的宇宙环境。(3)彗尾的方向永远背离太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均为逆时针。(4)属识记性内容。
【答案】 (1)A 日地距离 (2)ABCD (3)画图略(彗尾背离太阳,C公转方向为逆时针)。(4)如下图所示:
课件49张PPT。1.2 课时作业
1.下列有关太阳辐射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即由太阳活动释放出来的能量
B.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的外部,而来自地球内部的煤炭、石油等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C.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岩浆活动等一切自然现象的能量来源
D.太阳辐射能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促进了地球上生物的生长
【解析】 太阳辐射能促进了地球上生物的生长,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动力,但岩浆活动与太阳能无关。来自地球内部的煤炭、石油是古代生物遗体转变而成的,也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 D
据专家预测2012年太阳活动将进入下一轮的活跃高峰期。据此回答2~3题。
2.材料表明,太阳活动是( )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有一定周期的
C.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解析】 太阳活动是有规律的,约以11年为一个周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的大气层。
【答案】 B
3.下列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黑子出现在太阳色球层
B.耀斑是太阳活动激烈的表现形式
C.太阳活动可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D.太阳活动可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
【解析】 “磁暴”、极光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注意此题要求选的是不正确的。
【答案】 A
在德国和日本,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随处可见,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回答4~6题。
4.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上。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同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磁暴”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
【答案】 C
5.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 )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纬度偏低,晴天多
【解析】 结合上海、德国、日本的气候和纬度可知,德国和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突出,因此,阴雨天相对较多,而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晴天相对较多;此外,上海的纬度较德国、日本偏低。
【答案】 D
6.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解析】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可以缓解其常规能源短缺的局面。
【答案】 A
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读北京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回答7~8题。
7.北京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
B.冬季多阴雨天气
C.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
D.冬季冰封,反射率高
【解析】 北京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较少,并且白昼较短,日照的时间较短。
【答案】 A
8.北京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 )
A.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
B.4、5月份降水较少
C.4、5月份白昼最长
D.4、5月份多沙尘天气
【解析】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6、7月份阴雨天气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较弱。
【答案】 B
读平均年轮宽度和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对照图,回答9~10题。
9.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
【解析】 从图中可知,黑子数多时,年轮宽;黑子数少时,年轮窄,说明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呈正相关。
【答案】 A
10.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解析】 年轮宽窄与降水和气温有关,故A正确。
【答案】 A
我国空间科学工作者于2012年开始实施“夸父计划”,该计划由三颗卫星组成,其中A星设置在距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连线上,用来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我国将“夸父计划”定在2012年可能最大的原因是( )
A.2012年是一个太阳活动活跃期
B.2012年卫星研制工作完毕
C.2012年大推力火箭研制成功
D.2012年探测技术完善
【解析】 “夸父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用来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而2012年是太阳活动较活跃的年份,因此,我国将“夸父计划”定在2012年。
【答案】 A
12.卫星可在光球层监测到的太阳活动是(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日珥
【解析】 发生在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现象是太阳黑子。
【答案】 A
13.读下图,有关描述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
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
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高年要大于太阳活动低年
C.100~2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
D.白天,1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cm-3以上
【解析】 A项,由图可以看出;在低空太阳活动高年与低年,电子浓度相同,所以B项错;C项,夜间100~2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答案】 D
14.太阳活动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气候异常 B.磁暴现象
C.长波通信中断 D.极光现象
【解析】 太阳活动会使电离层发生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 C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低碳世博”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主题馆屋顶上安装的大面积太阳能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
材料二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分布图(单位:千焦/平方米·日)。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写出世博园内对太阳辐射利用过程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能→________→________→机械能
(2)世博园内某场馆的太阳能设施若要移至我国某地,并要发挥最大发电效率,则最适合的地区是( )
A.北京 B.沈阳
C.桂林 D.拉萨
(3)试简述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6月份高低纬度间大气上界的太阳日总辐射量相差不大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太阳能的利用,首先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然后利用电能产生热能,借助热能制造机械能。(2)若太阳能设施发挥最大发电效率,则该地太阳辐射最多,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3)图示中有两个坐标轴,一是纬度变化,一是时间变化,因此分布规律应为两方面,一是纬度分布规律,一是时间分布规律,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变化可确定具体表现。太阳日总辐射量的大小受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共同影响,可逐一分析低纬和高纬地区两要素的特点。
【答案】 (1)电能 热能 (2)D
(3)纬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时间分布规律:6月份最高,3月至6月逐渐增多,6月至9月逐渐减少。6月份,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低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高纬地区虽然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强度比低纬小,但昼长时数大于低纬地区,因此太阳日总辐射量与低纬相差不大。
课件55张PPT。1.3.1 课时作业
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 000 km,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C.酒泉(40°N) D.库鲁(5°N)
【解析】 同步卫星为借助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一般向东发射,发射点自转线速度越大的地方越有利于同步卫星的发射。
【答案】 D
2.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解析】 地球同步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飞行,在飞行过程中相对于地球表面某点静止,角速度相同;但由同步卫星飞行的圆周轨迹半径比地球要大,所以其线速度比地球的大。
【答案】 C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乙),回答3~4题。
3.甲图M点的纬度和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1月份 B.60°、7月份
C.60°、1月份 D.30°、7月份
4.当公转线速度为N时( )
A.自转线速度变快 B.自转线速度变慢
C.公转角速度较快 D.公转角速度较慢
3~4.【解析】 M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为南北纬60°;N为公转线速度最慢,为远日点,7月初太阳位于远日点,不影响自转线速度。
【答案】 3.B 4.D
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5~7题。
5.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B.公转轨道是偏心率很大的椭圆
C.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D.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
【解析】 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很小。
【答案】 B
6.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 )
A.a B.b
C.c D.d
【解析】 图中a为6月22日,b为9月23日,c为12月22日,故10月1日位于b点附近。
【答案】 B
7.从五一劳动节到9月10日教师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
A.持续变快 B.逐渐变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先变快再变慢
【解析】 7月初时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时公转速度最快。
【答案】 C
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据此回答8~9题。
8.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
A.24时41分 B.23时19分
C.24时37分4秒 D.23时15分4秒
【解析】 地球自转360°的时间是一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24小时是其自转360°59′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太阳日,所以火星的自转周期是24时37分4秒。
【答案】 C
9.太阳直射点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范围是( )
A.23°26′N至23°26′S
B.22°54′N至22°54′S
C.23°58′N至23°58′S
D.23°31′N至23°31′S
【解析】 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一样的,所以太阳直射点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范围是23°58′N至23°58′S。
【答案】 C
10.下列各地中,每年有两次受到太阳直射的是( )
A.20°N,30°E B.25°N,25°E
C.23°26′S,60°N D.40°S,120°W
【解析】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不包括南北回归线)每年有两次受到太阳直射。
【答案】 A
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1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11~12.【解析】 第11、12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赤道处线速度最大,约为1 670 km/h,南北纬60°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为837 km/h。根据所给等值线图分析可知,越往北自转线速度越小,可判断此区域为北半球;根据数值可知为中纬度地区;a处等值线凸向低值处说明a处线速度大于附近地区,由于纬度相当,因此是地势不同。
【答案】 11.A 12.A
地轴倾斜(即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空间有变动,地轴对于这个平面的倾斜度也在变动。现在地轴倾斜度是23.44°,最大时可达24.21°,最小时为22.10°,变动周期约为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地轴倾斜度为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解析】 地轴倾斜度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增大,地球上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范围也增大,即热带、寒带增大,温带减小。
【答案】 B
14.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0°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
【答案】 C
15.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a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南或北)。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a的度数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温带的范围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2)由∠a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a为黄赤交角。(3)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4)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
【答案】 (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移动。
(3)南 北
(4)变大 变小
16.根据材料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60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
(1)如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________。
(2)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是真的吗?为什么?
(3)你知道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4)当地球公转到位置①时,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节气),太阳直射________。
(5)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的时段是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解析】 ①所在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引太阳平行光线判断),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附近,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即②→③时段。
【答案】 (1)自西向东 (2)真的。人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圈。 (3) 60岁。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年,60圈刚好60岁。 (4)夏至 北回归线 (5)B
课件59张PPT。1.3.2 课时作业
1.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代表晨线的是( )
【解析】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即为晨线。
【答案】 B
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2~3题。
2.贾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其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为( )
A.160°E B.40°E
C.160°W D.80°W
【解析】 当北京时间为6时40分时,当地时间为12时,故计算当地的经度即可。
【答案】 C
3.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
A.东十一区 B.东三区
C.西十一区 D.西五区
【解析】 结合上题结论,西十一区以165°W为中央经线,向东西跨7.5°,故160°W也位于西十一区。
【答案】 C
读下图,回答4~5题。
4.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地方时为( )
A.6月21日6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1日18时 D.12月22日6时
【解析】 若AB为昏线,此日为6月22日,H点位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故选B。
【答案】 B
5.若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12月22日的范围可能是( )
A.20°W向东至160°E
B.0°向东至180°
C.160°W向东至20°E
D.0°向东至160°E
【解析】 若DF为晨线,则DE为昏线,0°经线地方时为0时,故属于12月22日的范围是从0°向东至180°经线,且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从0°向东到160°E经线,故选D。
【答案】 D
下图中ACB为晨昏线,C为中点。图示范围仅阴影区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天。据此回答6~8题。
6.C点地方时最晚可能是( )
A.18:40 B.22:20
C.9:00 D.8:40
【解析】 通过对图示进行补充可以得出下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此时A点为120°W为赤道和晨线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30°W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点的地方时小于12时,C点为ACB的中点,故C点的地方时小于9时。D项正确。
【答案】 D
7.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值为( )
A.2/3 B.7/12
C.11/12 D.3/4
【解析】 图中120°W的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为22时,150°E的地方时为24时,故从180°向东到150°E的330°经度范围所处的日期均与北京同处一天,故C项正确。
【答案】 C
8.当天北极圈昼长( )
A.24小时 B.最长达22小时40分
C.最短10小时40分 D.最长达23小时20分
【解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20°W与66°34′S相交的点位于DE之间,故D、E所处经度之差大于或等于10°,B、E之间的经度差大于或等于20°,E点的地方时比B点的地方时至少早1小时20分,故此时66°34′S的夜长小于22小时40分钟,根据南北极圈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判断出B项正确。
【答案】 B
9.一名来自云南的游客于3月21日清晨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升旗仪式,天气晴好,当日升旗时间为地方时6时,请问升旗手准备升旗的那一瞬间,游客手表显示的时间是( )
A.6:00 B.6:16
C.5:44 D.6:06
【解析】 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116°E的地方时,当116°E地方时6:00升旗时,北京时间应为6:16。
【答案】 B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10~11题。
10.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
A.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B.0°,180°
C.0°,150°W D.150°W,180°
【解析】 图中的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此时的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为每年的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地都是6:00日出,18:00日落。图中本初子午线左侧60°即60°W,为晨线,地方时为6:00,结合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150°W,地球上的另外一条日界线为180°经线。
【答案】 D
11.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
A.10时、12时 B.12时、18时
C.14时、16时 D.18时、18时
【解析】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日落时间都为18:00。
【答案】 D
12.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时时,全世界有( )
A.多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B.恰好一半的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D.少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解析】 全球属于3月21日的地方是从西4区到东12区,跨16个时区;而属于3月20日的地方是从西12区到西4区,跨8个时区。所以全世界有多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答案】 A
13.当伦敦地方时为中午12时时,区时为20时的城市是( )
A.悉尼(150°E附近) B.上海(120°E附近)
C.洛杉矶(120°W附近) D.阿克拉(0°经线附近)
【解析】 伦敦地方时为零时区区时,当伦敦为中午12时时,东八区的区时为20时。
【答案】 B
14.如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根据两图(题图)的纬度,上图为北半球,下图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半球的河流右岸冲刷,左岸沉积,最终小岛可能和①岸相连。南半球相反。
【答案】 C
15.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为________线,其中是________线,是________线。相对于地球自转方向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时针。
(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5)此时,一艘轮船从E点附近向东航行,10分钟后,越过EF一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应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此图为南半球;P点在夜半球中央经线上,时间为0或24时。第(2)题,根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的特点及图中昼半球的分布,可知太阳光线应从右侧水平照过来。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分布,过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过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晨昏线相对于地球自转运动方向相反,因此为逆时针方向。第(4)题,根据0°经线及自转方向,可知P点在135°W上,为0时,45°E为12时,可计算北京时间为17时。第(5)题,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图中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所以该日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过180°经线向东应减去一天,应为12月21日21时10分。
【答案】 (1)南 0或24 (2)见下图。
(3)晨昏 晨 昏 逆 (4)17 (5)12 21 21 10
16.下图所示区域为东半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适当位置填出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2)昼夜交替的周期为________小时,为________弧,为________弧,A、B两点中,________点时间较早。
(3)图中显示的晨昏线是________线,A点所在经线是________,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所在经线的时刻为________时。
【答案】 (1)略 (2)24 夜 昼 B (3)晨 20°W 0 12
课件51张PPT。1.3.3 课时作业
1.当海口(20°N)阳光直射井底时,该日( )
A.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
B.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C.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
D.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
【解析】 当太阳直射20°N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因为当地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无法判断其后的太阳移动轨迹。当地的昼长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才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 B
下图中的MP、MQ为晨昏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2~3题。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20°S,60°E B.20°N,120°E
C.20°S,0° D.20°N,180°
【解析】 由图中可知,晨昏线与70°S相切,并且阴影部分为另一日期,M点所在经线为地方时0时的经线,P点所在经线为180°,则70°S及其以南是极昼。
【答案】 A
3.此日可能在( )
A.11月 B.1月
C.5月 D.7月
【解析】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与南回归线较近。
【答案】 B
洛阳(35°N,112°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4~5题。
4.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a为( )
A.23°26′ B.35°
C.66°34′ D.55°
5.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
A.海口 B.重庆
C.拉萨 D.吐鲁番
4~5.【解析】 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当太阳光线与大玻璃箱垂直时效果最好。即H=90°-|φ-δ|,φ=35°,δ=0°,α+H=90°,则α=55°,故第4题应选D项。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地区应是太阳辐射分布较强的地区,拉萨市年太阳辐射量最丰富,故第5题应选C项。
【答案】 4.D 5.C
下表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据表回答6~7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6.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四地所处的纬度数值从高到低排序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6~7.【解析】 12月22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全球昼夜状况为北半球昼长夜短,均小于12小时,越往北昼越短,南半球反之。纬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南纬的夜长等于北纬的昼长,丁地大于12小时故为南半球,其夜长为10小时4分,纬度应与北半球昼长为10小时4分的相同。
【答案】 6.D 7.B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8.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日递增
B.夕阳由西北逐日移至西南方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
D.南极洲极夜范围逐日递减
【解析】 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即从6月22日~9月23日,地球公转速度由快→慢→快,故A错;日落方位由西北移至正西,故B错;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故C错;南极圈极夜范围逐日递减,故D正确。
【答案】 D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月两日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月可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 根据“我国某地某月两日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从该月的1日到30日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变高,可知只有3月份才有可能。
【答案】 A
10.该月( )
A.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B.北半球昼夜时差逐渐变大
C.南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扩大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持续增大
【解析】 此月份地球公转越来越靠近远日点,速度应该不断减慢,北半球昼夜时差逐渐变小,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南极地区极夜范围不断扩大。上海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应该持续增大,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 D
下图为某日12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日,可能在7月初
B.该日,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南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昼长于夜
【解析】 由图可知越往北日出时间越早,为北半球夏季。该季节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北。
【答案】 A
12.甲地日落时刻为( )
A.19时 B.17时
C.18时 D.20时
【解析】 该日甲地日出为7时,上午时长5小时,据此可知日落时刻为12+5 =17时。
【答案】 B
13.某地的昼长比甲地略短,且两地同时迎来日出,则该地位于甲地的(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 此日越往北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画出晨线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14.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向北到北京一带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那么向南到江苏、安徽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是( )
A.秋分 B.霜降
C.寒露 D.白露
【解析】 二十四节气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所以根据山东、河南和北京的纬度位置可知,纬度越低,种麦子的时间越晚,江苏安徽的纬度比山东河南还低,所以种植时间为霜降。
【答案】 B
15.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上,此后开始向________移动。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B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________时日落。
(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_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
(5)此时(双选)( )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26′的夹角
【解析】 第(1)、(2)题,据光照图判断,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将向北移动,为北半球冬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第(3)、(4)题,按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差的计算公式判断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根据B地、济南所在位置判断两地的昼夜状况。第(5)题,只有春、秋分时,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其他任何时间两者间均有一定夹角,且此角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互余。
【答案】 (1)冬至 极昼
(2)23°26′S(南回归线) 北
(3)66°34′ 8 16
(4)小 昼夜等长
(5)BD
16.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P点的纬度是________。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时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6)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135°E为0时,由此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W;由晨线与经线夹角为20°,结合昼夜分布可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P点位于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处,其纬度为70°N。第(2)题,C点所在纬线的昼弧明显长于AB所在昼弧,故C点昼长最长。第(3)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70°S以南出现极夜现象。第(4)题,由图可知135°E为0时或24时,A点地方时为19时20分,由此可计算出A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由此可知B点在135°E以东且相差70°,计算可知B点经度为155°W,属于西十区。第(5)题,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两种可能,即向北或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有变长或变短两种情况。第(6)题,此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 (1)(20°N,45°W) 70°N (2)C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第一种情况:南,北半球白昼变短;第二种情况:北,北半球白昼变长 (6)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课件68张PPT。1.4课时作业
1.下列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解析】 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的厚度。
【答案】 A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2~3题。
2.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2 900千米
【解析】 由波速的变化幅度知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5千米处。
【答案】 A
3.该地可能是下列哪个地方( )
A.40°N,116°E B.30°N,90°W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解析】 海洋地壳薄,经度180°,纬度0°在太平洋。
【答案】 D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4~6题。
4.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解析】 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有一个圈层,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这个圈层是生物圈,所以A代表生物圈,那么B就是水圈,C是岩石圈。
【答案】 D
5.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解析】 B为水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答案】 B
6.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A代表生物圈,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答案】 D
当地时间2014年3月2日,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市附近的巴卡雅火山喷发,火山灰直冲天际。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完成7~8题。
7.从火山口喷发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火山的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图中①②③④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答案】 B
8.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 喷发出地表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冲入大气圈,然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接触到地表的生物或直接落入水面,经过外力作用,最终沉积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答案】 A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9~12题。
9.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C
10.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解析】 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
【答案】 B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解析】 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答案】 C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 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B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36.1°N,82.5°E)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回答13~14题。
13.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后( )
A.横波和纵波都增速 B.横波和纵波都减速
C.横波加速、纵波减速 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
【解析】 受物质密度的影响,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莫霍界面后,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减小。
【答案】 B
1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B表示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故又叫岩石圈
B.水循环只在B所代表的水圈上运动
C.A所代表的大气层,其底部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下部和地壳的表面
【解析】 A所代表大气层,其底部的对流层能量主要来自地面,故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答案】 C
15.读“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填出下列内容。
A.地壳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它们都是以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
(3)2009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甲型流感,主要在________圈传播。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圈。
(4)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解析】 地球的各圈层都以地心为共同的球心。甲型流感主要是在生物圈中传播,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海啸发生在水圈之中。地壳厚度具有不均匀的特点,大陆部分较厚,海洋较薄。
【答案】 (1)略
(2)地心
(3)生物 岩石 水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1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____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2)莫霍界面 G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课件47张PPT。课件30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