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复习提纲 填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复习提纲 填空(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8 12:23:03

文档简介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化学计算真简单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一、空气的成分
1. 空气里各种气体所占的 分数: 占78%, 占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0.04%,水蒸气等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 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对应连线:
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氧气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
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
氮气 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
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
二氧化碳 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供给生呼吸
稀有气体 燃料在其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
鉴别氧气、二氧化碳、水分别需要: 、 、 。
4.氧气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_____溶于水、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____、液态时淡蓝色,固态时蓝色。
②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会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但本身不能燃烧 (不具有可燃性)
5. 工业上制取氧气
空气冷冻分离法:是物理变化,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 不同,把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属于_______变化。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 测定原理
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 实验装置
3.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并放出大量 。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 。
4. 数据分析:
①氧气含量:
②误差分析:
偏小:
① ;② ;③ ;④ ;
偏大(实验前):① ;② 。
5.实验讨论
①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红磷,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为什么?
②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 和 。
三、实验室取氧气
1. 实验原理:
①原料: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过氧化氢(H2O2)
②利用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方法,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注: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物的 ,而本身的 、 和生成物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即“一变三不变”。
③实验装置
固体加热型 固液(液液)不加热型
发生装置
排水法 ( 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 )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 )
收集装置
验满氧气:(1)排气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若复燃,则验满。 (2)排水法:瓶口出现大量的 ,则验满。 何时收集气体:(1)测定气体反应速率或体积,需要一开始产生气泡就收集气体。 (2)收集纯净的气体,需要气泡均匀冒出后再收集。
2.实验步骤(以KMnO4为例)可概括为: ,
(巧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操作: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
③定:固定试管
④点:点燃酒精灯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
⑥离:将导管移离水面
⑦熄:熄灭酒精灯。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排水法收集需等 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把空气排尽
第二节:氧化和燃烧
一、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A+B→C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A→B+C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按照反应温度变化也可分为:
①吸热反应(环境温度下降):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电解水。
②放热反应(环境温度上升):如镁与盐酸反应,碳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等。
二、氧化和燃烧
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是常用的氧化剂。
硫在氧气中燃烧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 象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明亮的 ,生成一种有 气味的气体。 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 。
方程式 。 。
2.燃烧条件: 、 、 。
3.灭火方法: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隔绝空气或移走可燃物。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化学反应中,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反应前后 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质量没有变化。
注:①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范围是一切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②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数目、物质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二、化学方程式
1. 书写要领: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须注明,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示。
注意: a. 化学式务必写正确;
b. 催化剂只能写在“=”的上下方,不能当成反应物、生成物;
c. 要注意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d. 注明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若反应物中也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物的气体不用“↑”来标明),沉淀用“↓”。
2. 配平:a、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
b、标志:等号左右两边每一种物质的原子个数分别相等。
3.应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
2)、磷在氧气中燃烧: 。
3)、镁在氧气中燃烧: 。
4)、双氧制氧气: 。
5)、氯酸钾制氧气: 。
6)、高锰酸钾制氧气: 。
7)、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
8)、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
9)、碳酸遇热分解: 。
10)、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
4.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
设未知量→列化学方程式→找到纯净物质量→利用比值关系求解
注:
①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记得配平后,再列出比例式。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是气体的体积时,应先将其换算成质量。
③代入化学方程式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第四节: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性质
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 ,可作为致冷剂,可人工 ;。
2. 化学性质:①不能 ,不能 ,可作灭火剂; ②不能用于呼吸;
③CO2通入水中会与水反应: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碳酸易分解:H2CO3= CO2↑+H2O )
④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 。
化学方程式: 。
二、制取二氧化碳
1. 用途:灭火、化工原料、人工降雨、人造云雾、致冷剂、光合作用---气体肥料。
2.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 ,
3. 实验室制取CO2
①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
②反应原理: ,
③装 置:长颈漏斗 锥形瓶 (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相同)
④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注意:不能直接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可用装置:)
⑤验满方法:将一根 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若火柴熄灭,则证明已集满。
⑥二氧化碳质量误差分析:
气体测量偏大: , 。
气体测量偏小: 。
⑦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 , , 。
解释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先变快后变慢: 。
第五节:呼吸作用
1. 呼吸道: (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2. 肺: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里面有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1)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
①肺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 ②毛细血管与肺泡壁紧紧贴在一起
(2)肺泡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
3. 呼吸运动:吸气与呼气 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
项目 膈肌 横膈膜 肋间外肌 肋骨 胸腔体积 胸腔内 气压
吸气
呼气
4.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及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能量释放出来。(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的一种)
4. 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5. 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三者的区别
(1)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
(2)呼吸运动:吸气与呼气
(3)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及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能量释放出来。
第六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基础概念
1. 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③条件是光;场所是 。
④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⑤实质: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的过程。
⑥意义是:构成生物体;供生命活动需要;供生物呼吸。
二、探究光合作用实验
1. 为什么天竺葵要在暗处放置一昼夜: 。
2. 为什么要用铝箔纸在叶片的相同位置从上下盖严: 。
3. 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
4. 酒精中漂洗的作用: 。
5. 鉴别淀粉:用碘液,因为淀粉遇碘会变蓝色。
6. 如何做到控制叶绿体的因素: 。
7.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为氧气
(1)使用漏斗目的: 。
(2)如何检验生成物: 。
8.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
(1)如何控制CO2的有无: 。
(2)如何控制水有无: 。
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概念 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发生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场所 叶肉细胞叶绿体内 活细胞内
条件 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有无光照都能进行
文字表达式
实质 物质 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 储存能量 光能——>化学能 释放能量 化学能——>各种形式的能
联系 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第7 节 自然界中氧循化和碳循环
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消耗氧气的途径: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②动植物死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后被氧气氧化变成水和二氧化碳。
③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2)产生氧气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②动植物死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后被氧气氧化变成水和二氧化碳。
③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3. 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
4. 温室效应产生原因:(1)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2)对森林的乱砍滥伐
5. 温室效应的利弊:(1)有利:适度温室效应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
(2)有害:①海平面上升 ②疾病传播 ③破坏食物
第8 节 空气污染和保护
1. 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以人为因素为主。
2. 空气质量指数
①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
②空气质量指数范围:0~500,分成六个级别,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
3. 酸雨
①pH 小于 5.6 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天然降水成弱酸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 CO2)
②形成原因:空气中存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
③ 主要危害物:硝酸与硫酸
4. 保护臭氧层
①臭氧主要集中在距地面 20-30 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里,称为臭氧层。
②作用:阻挡和削弱紫外线,对生物有保护作用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一、空气的成分
1、体积 氮气、氧气
2、 氧气:供给生呼吸、燃料在其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 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二氧化碳: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
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
3、用带火星的木条 澄清石灰水 无水硫酸铜
4、不易 大
5、沸点 物态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3. 白烟 热 五分之一
4. 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少未完全消耗氧气;③未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④氧气浓度过低,无法继续燃烧
①实验前未夹紧止水夹;②盖紧活塞动作太慢(有气体逸出)
5.①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产生固体物质,气压减小,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装置内气压不能减小
②不能燃烧、不易溶于水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
1.②反应速率 质量 化学性质
③不易 大 小
(1)瓶口 气泡
2.查、装、定、点、收、离、熄 瓶口
①.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⑤防止反应物堵塞导管
⑥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第二节:氧化和燃烧
1、蓝紫色火焰 刺激性 火星四射
黑色固体
S + O2 SO2
3Fe + 2O2 Fe3O4
2. ①有可燃物②要有助燃剂(常见的是氧气)③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 反应后生成
2、原子
二、化学方程式
2H2 + O2 2H2O
4P + 5O2 2P2O5
2Mg + O2 2MgO
2H2O2 === 2H2O + O2↑
2KClO3 === 2KCl + 3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CO2 + Ca(OH)2 == CaCO3 ↓+ H2O
第四节: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性质
1. 大 能 干冰 降雨
2. 燃烧 支持燃烧
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二、制取二氧化碳
2.CaCO3 CO2+CaO
3. ②CaCO3+HCl==CaCl2+H2O+CO2↑
⑤燃着
⑥盐酸具有挥发性/水蒸气随二氧化碳溢出
收集气体时用排水法,未放植物油
⑦温度 反应物接触面积 反应物浓度 反应物种类
刚开始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变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降低带来的影响大于温度带来的影响,反应速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