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A卷)--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A卷)--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8 15:14:35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A卷)--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C、D均错误,B正确。
故选:B
2.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于是他选取了2~3个土壤样本带回家,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铁块、红土、黑土三者体积相等)。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  )
A.有机物的含量 B.空气的体积分数
C.生物的数量 D.无机盐的含量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以及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非生物。
【解答】通过加入水的多少可以确定土壤内部有多少空气。该实验将红土和黑土进行对比,主要是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故答案为:B。
3.(2020·杭州模拟)如图为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搭载有棉花、油菜、马铃薯、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还有18毫升水、土壤和空气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搭载的棉花种子长出了嫩芽,这种通过器官繁殖的方式属于营养繁殖
B.果蝇体表的坚硬的保护组织对其起防御、保护作用
C.油菜通过茎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D.土壤的作用是为了供给种子萌发初期所需的营养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植物的无性生殖;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茎尖与根尖类似,具有无限生长的能力;茎尖不断生长,陆续产生叶和侧枝,除少数地下茎外,共同构成了植物体地上部分庞大的枝系。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2对翅和6条腿,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头、胸和腹)。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解答】A、通过种子进行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故A错误;
B、 果蝇体表的坚硬的外骨骼对其起防御、保护作用;故B错误;
C、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且是自上而下运输;故C正确;
D、种子萌发的初期营养来自于种子自身;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2019八下·嵊州期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B.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1)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
(2)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
【解答】A、 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外还有气体,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腐殖质,腐殖质越多, 土壤越肥沃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按下列百分比配制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一搓,最容易搓成条状体的是(  )
A.砂粒20% 粉砂粒40% 黏粒40%
B.砂粒10% 粉砂粒40% 黏粒50%
C.砂粒10% 粉砂粒30% 黏粒60%
D.砂粒20% 粉砂粒50% 黏粒30%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才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解答】土壤中加水后最容易搓成条状体说明该土壤中的砂粒含量最低,黏粒含量最高;故C符合;
故答案为:C。
6.下列有关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叙述中,最合理的是(  )
A.根尖伸长区内的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
B.根尖根毛区的根毛对根吸水的表面积没有影响
C.根尖根毛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外突形成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增多是根不断伸长的唯一原因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是植物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组成。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增大。根毛区的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根毛可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根毛区及其上部中间部位的细胞上下连接处的横壁消失,形成长而中空的管子——导管。
【解答】A、根尖根毛区及其上部中间部位的细胞上下连接处的横壁消失,形成导管,A叙述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根和根毛的总表面积约为枝、叶总表面积的130倍,有利于根吸收水分,B叙述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C、根尖根毛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叙述合理,符合题意。
D、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时根不断生长的原因,D叙述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1八下·长兴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植物对生态坏境至关重要,破坏树皮会导致树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  )
A.树皮的支持作用被破坏
B.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部
C.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向上运输
D.有机养料不能由导管向上运输到茎叶
【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位于木质部中,主要运输水分和溶解于其中的无机盐;筛管位于韧皮部中,主要运输有机营养物质。导管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
【解答】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若是破坏树皮,等于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根接收不到有机物,最终树木会死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20八下·温州期末)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松材线虫寄生在松树的木质部,破坏细胞,导致松树桔死。如图为松树茎的横切面,松材线虫寄生的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树皮木栓层,靠近树皮的外侧 ,具有保护作用;表皮:具有储存营养的作用;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的通道;韧皮纤维:富有弹性,对茎有支持作用;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木质部: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储存宫养的作用。
【解答】图中所表示的松树茎横切面中,甲表示树皮,乙表示韧皮部,丙表示髓,丁表示木质部,松材线虫寄生在木质部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3八下·上虞期末)下图表示某植物叶片所处的状态,由此可知该叶片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  )
A.仅有光合作用 B.仅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仅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以上三种作用都有
【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有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的是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解答】白天,植物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16·衢州)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生理活动,其中③表示的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过程④表示植物体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是植物体的呼吸作用;③表示的是水蒸气从叶片的气孔中散失到大气中,因此是植物的蒸腾作用;②表示植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是植物的光合作用;①表示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图,弄清甲中各个箭头的含意,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所以③是蒸腾作用.
故选:B
11.下列有关植物根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④处细胞与①处细胞虽然功能不同但是遗传物质相同
B.①处的表皮细胞 一部分向外突出,这一特点是与其运输功能相适应的
C.③处细胞分裂时,细胞膜最先分裂
D.由图可知,此植物的根系为直根系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④根冠、③分生区、②伸长区、①成熟区。
【解答】A、④根冠处和①成熟区处细胞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遗传物质相同,故A正确;
B.①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的根毛,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使成熟区成为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故B错误;
C.③分生区细胞分裂时,细胞分裂的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故C错误;
D.从图中看不出此植物的根系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2.(2020·滨江模拟)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①
B.木质茎能加粗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结构②
C.③中较大型的细胞是筛管
D.④是有贮藏营养物质功能的木质部
【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木质部中的导管,能将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运输给叶等结构;
2、木本植物的茎中有形成层,使茎能逐年增粗;
3、木质部中有导管, 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中空长管;
4、木质部的中央结构称髓。
【解答】A、结构 ① 是树皮没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导管是木质部中的结构,A错误;
B、结构 ②是形成层,能使木质茎逐年加粗,叙述正确,B正确;
C、 ③ 位于木质部,大型的细胞是导管,是一些死细胞构成的中空长管,C错误;
D、 ④ 位于木质部的中央,是髓,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3.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   和   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   、各种    的共同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   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答案】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回答。
【解答】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岩石从大到小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
最 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首先,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风、流水等外力作用是常见的风化因 素,温度的变化也是风化的一种重要因素。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在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土壤中的有 机物是靠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综上所述,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答案为: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14.下图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最适宜耕种的是   。(填序号)
【答案】A;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不同种类土壤类型,其空气、水、矿物质颗粒比例的了解。
【解答】A.水含量最多,空气含量较少,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粘土类土壤,粘土类土壤保水、保肥性较好;
B.空气和水含量基本相同,且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壤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
C.空气含量较高,矿物质颗粒含量也较多,属于砂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好;
故答案为:A;B。
15.(2020八下·拱墅开学考)据图回答:
(1)图中标注的A、D、C称为植物的   器官。
(2)图中的B是贯穿植物全身的维管束,内含导管和筛管,它具有   功能。
(3)图中的C能把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中吸收   。
【答案】(1)营养
(2)运输物质
(3)水和无机盐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根、茎、叶中能够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叫输导组织。
【解答】(1)图中标注的A叶子、D茎、C根称为植物的营养器官。
(2)图中的B茎是贯穿植物全身的维管束,内含导管和筛管,它具有运输物资功能。
(3)图中的C根能把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故答案为:(1)营养(2)运输物质(3)水和无机盐
16.如图是菠菜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结构的上表皮由图中序号   表示,叶脉由图中序号   表示。
(2)   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由图中序号   表示。
(3)[2]和[3]是叶肉细胞,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叶肉细胞是叶片进行   的主要部位。
(4)[1]和[4]所属的组织是 (填字母)。
A.营养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分生组织
【答案】(1)1;5
(2)气孔;6
(3)光合作用
(4)C
【知识点】组织;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表皮中的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的通道,叶肉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脉是植物叶片运输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通道。
【解答】(1)由图可知,上表皮为1,叶脉为5其中有导管和筛管。
(2)图中的4结构为下表皮,其中有气孔为6,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叶肉细胞由图中的2(栅栏组织)和3(海绵组织)组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
(4)图中的1和4分别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具有保护功能,都属于保护组织。
故答案为:C
三、实验探究题
17.(2020八上·宁波期末)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毫克。
(2)乙图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a、b、c三点光合作用最弱的是a,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选填“上”或“下”)。
(4)请写出由植物叶片气孔释放的气体   。
【答案】(1)7
(2)在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3)上
(4)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呼吸作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暗处理一小时有机物的减少量为呼吸作用的消耗量,在光照1小时后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光照后与暗处理前有机物的增加量+2倍的呼吸作用消耗量。
【解答】(1) 由甲图中数据可得,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等于3+2+2=7克
(2)乙图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根据图甲数据可b点的含义为:在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3)由图甲数据可知,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减少,呼吸作用减弱,因此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故a点应往上移动。
(4)植物的气体交换通过气孔完成,因此气孔释放的气体有光合作用产生的的氧气、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蒸腾作用下排出水蒸气。
故答案为:(1)7;(2)在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3)上;(4)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1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一③的变化,可推测A烧杯中盛放的是   。观察比较萝卜条②一④的变化,这是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发生了    (填“失水”或“吸水”)的过程。
(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萎蔫现象,最简便有效的解决办法是   。
【答案】(1)溶液的浓度
(2)盐水;吸水
(3)大于;浇水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1)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是外界溶液的浓度。(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一③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A中盛的是浓盐水;观察萝卜条②一④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吸水了,说明B中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B盛的是清水。(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会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的浓度大于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菜农想保持青菜新鲜的办法就是浇适量的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吸收功能,通过实验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
19.(2022·南湖模拟)某兴趣小组想探究蚕豆叶的下表皮和上表皮的气孔分布情况。该小组选取一株新鲜蚕豆,剪取三根粗细相近的枝条,并保留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叶片。分别将它们放入盛有10毫升水的三支同种型号的试管中,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1毫升的植物油。将三根枝条按如图所示方式处理,标记好试管中的液面位置,将三支试管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一段时间后比较   两组试管中液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该小组想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同学提出将该装置放置在烈日下一段时间。你赞同吗?为什么?   
(3)实验前,有同学按照丙组处理,选取-片蚕豆叶,将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后,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固定。实验中若出现   的现象,则也能得出蚕豆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的结论。
【答案】(1)甲和乙
(2)不赞同,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导致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
(3)贴在下表皮表面的滤纸比贴在上表皮表面的滤纸先变红色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1)光照光对蒸腾作用的影响首先是引起气孔的开放,减少气孔阻力,从而增强蒸腾作用。其次,光可以提高大气与叶子的温度,增加叶内外蒸气压差,加快蒸腾速率。(2)温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大。当大气温度降低时,叶温比气温高出2~10℃,因而气孔下腔蒸气压的增加大于空气蒸气压的增加,使叶内外蒸气压差增大,蒸腾速率增大;当气温过高时,叶片过度失水,气孔关闭,蒸腾减弱。(3)湿度在温度相同时,大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其蒸气压就越大,叶内外蒸气压差就变小,气孔下腔的水蒸汽不易扩散出去,蒸腾减弱;反之,大气的相对湿度较低,则蒸腾速率加快。(4)风速风速较大,可将叶面气孔外水蒸汽扩散层吹散,而代之以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既减少了扩散阻力,又增加了叶内外蒸气压差,可以加速蒸腾。强风可能会引起气孔关闭,内部阻力增大,蒸腾减弱。
【解答】(1)由图可知,甲组叶片上表面涂凡土林,乙组叶片下表面涂凡士林,丙组叶片没有涂凡士林。一段时间后比较甲和乙两组试管中液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导致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因此不赞同将该装置放置在烈日下一段时间。
(3)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色。实验中若出现贴在下表皮表面的滤纸比贴在上表皮表面的滤纸先变红色的现象,则也能得出蚕豆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的结论。
故答案为:(1)甲和乙(2)不赞同,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导致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 (3)贴在下表皮表面的滤纸比贴在上表皮表面的滤纸先变红色
20.(2023八下·武义期末)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命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并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其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
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请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是   (填字母),生命活动B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2)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3)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发现:在   温度下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从表格中分析选择温度)。
【答案】(1)C;降低叶片温度避免被灼伤
(2)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20℃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所以图中B表示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C代表光合作用。
【解答】(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所以是图C。生命活动B表示蒸腾作用,对植物体的意义是:降低叶片温度避免被灼伤 。
(2)呼吸作用是释放二氧化碳,释放二氧化碳越多,呼吸作用越强。由图表数据可知,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两者差距越大,积累的有机物越多。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四、解答题
21.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大树的茎能长粗是因为茎中有   ,木质茎的加粗往往会使木质部出现   。
(2)苔藓植物不能长得很高,原因是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   组织。
(3)经常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板结,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土壤板结导致减产的原因是   ,解决土壤板结的有效措施是   。
【答案】(1)形成层;年轮
(2)输导
(3)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作用;适当多施农家肥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根据茎的结构及年轮的形成原因进行解答。
【解答】(1)由于大树的茎中有形成层,因此能够长得粗壮,木质茎的加粗往往会使木质部出现年轮;
(2)苔藓植物不能长得很高,原因是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输导组织;
(3)经常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板结,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土壤板结导致减产的原因是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作用,解决土壤板结的有效措施是适当多施农家肥。
故答案为:(1)形成层;年轮;(2)输导;(3)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作用;适当多施农家肥。
22.(2021·鄞州模拟)小科同学利用绿豆幼苗探究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及运输。将一株健康绿豆幼苗的根浸泡在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去浮色,进行观察。
(1)如图甲所示为取绿豆幼苗的根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到的图像。该部位为根尖的   区。
(2)进一步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豆幼苗的茎,如图乙所示,可见茎中①   (填“导管”或“筛管”)被染红。再观察绿豆幼苗的叶时,发现叶脉被染红。
上述实验可知这些结构中输导组织是连通的,由此可见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1)根毛
(2)导管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无机盐及可溶性小分子有机质.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
【解答】(1)由图可知,该部位是根的根毛区;
(2)水和无机盐是在茎中的导管运输的,因此被染红的是导管;
故答案为:(1)根毛;(2)导管。
23.根据下面的资料,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十七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桶里,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长到85千克,而泥土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
(1)该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   被柳树吸收.
(2)柳树吸收的水中,一部分进行   合成有机物,而绝大部分则通过   作用散失到空气中.水分散失到空气中对植物本身的意义之一是: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的   .
【答案】(1)无机盐
(2)光合作用;蒸腾;温度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说明土壤中的部分物质被柳树吸收并利用了,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除了水,还有可溶性无机盐。(2)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而这样做并不是浪费,而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水分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已完成植物相关的生理活动.
【分析】本题考查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等有关知识.
24.小明家除了种植农作物之外,还种植了菜园。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小明解决下列问题:
(1)种植的辣椒只长叶(俗称“疯长”)不结果,最可能是由于施   中含有的无机盐太多。
(2)今年种植了番茄、菠菜和土豆为了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施肥时应该怎样做
(3)最近几天他发现自己家的白菜长势缓慢,叶片也有发黄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于是小明的爸爸赶紧向菜地中施放   肥,一段时间后,白菜长势喜人。
(4)由于植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小明认为,不管什么植物,只要多施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植物就会长得很好。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正确吗 原因是
【答案】(1)氮
(2)番茄应多施含磷的无机盐,菠菜应多施含氮的无机盐,土豆应多施含钾的无机盐
(3)土壤中缺乏含氮的无机盐;氮
(4)不正确;不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叶子疯长是因为氮肥中无机盐较多。(2)番茄主要食用的是果实, 磷在植物体内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重要作用;磷还参与植物生命过程的光合作用,糖和淀粉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菠菜主要食用的是叶子,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土豆食用的是根,促进酶的活化对酶的活化作用是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促进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运输,促进蛋白质合成。(3)叶片发黄主要是缺少氮肥,氮肥是叶绿素的组成部分,要施放氮肥。(4)不正确,不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植株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无机盐,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更清楚的了解无机盐的作用。
1 / 1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A卷)--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2.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于是他选取了2~3个土壤样本带回家,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铁块、红土、黑土三者体积相等)。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  )
A.有机物的含量 B.空气的体积分数
C.生物的数量 D.无机盐的含量
3.(2020·杭州模拟)如图为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搭载有棉花、油菜、马铃薯、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还有18毫升水、土壤和空气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搭载的棉花种子长出了嫩芽,这种通过器官繁殖的方式属于营养繁殖
B.果蝇体表的坚硬的保护组织对其起防御、保护作用
C.油菜通过茎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D.土壤的作用是为了供给种子萌发初期所需的营养
4.(2019八下·嵊州期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B.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5.按下列百分比配制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一搓,最容易搓成条状体的是(  )
A.砂粒20% 粉砂粒40% 黏粒40%
B.砂粒10% 粉砂粒40% 黏粒50%
C.砂粒10% 粉砂粒30% 黏粒60%
D.砂粒20% 粉砂粒50% 黏粒30%
6.下列有关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叙述中,最合理的是(  )
A.根尖伸长区内的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
B.根尖根毛区的根毛对根吸水的表面积没有影响
C.根尖根毛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外突形成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增多是根不断伸长的唯一原因
7.(2021八下·长兴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植物对生态坏境至关重要,破坏树皮会导致树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  )
A.树皮的支持作用被破坏
B.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部
C.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向上运输
D.有机养料不能由导管向上运输到茎叶
8.(2020八下·温州期末)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松材线虫寄生在松树的木质部,破坏细胞,导致松树桔死。如图为松树茎的横切面,松材线虫寄生的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2023八下·上虞期末)下图表示某植物叶片所处的状态,由此可知该叶片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  )
A.仅有光合作用 B.仅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仅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以上三种作用都有
10.(2016·衢州)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的生理活动,其中③表示的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1.下列有关植物根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④处细胞与①处细胞虽然功能不同但是遗传物质相同
B.①处的表皮细胞 一部分向外突出,这一特点是与其运输功能相适应的
C.③处细胞分裂时,细胞膜最先分裂
D.由图可知,此植物的根系为直根系
12.(2020·滨江模拟)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①
B.木质茎能加粗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结构②
C.③中较大型的细胞是筛管
D.④是有贮藏营养物质功能的木质部
二、填空题
13.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   和   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   、各种    的共同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   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14.下图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最适宜耕种的是   。(填序号)
15.(2020八下·拱墅开学考)据图回答:
(1)图中标注的A、D、C称为植物的   器官。
(2)图中的B是贯穿植物全身的维管束,内含导管和筛管,它具有   功能。
(3)图中的C能把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中吸收   。
16.如图是菠菜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结构的上表皮由图中序号   表示,叶脉由图中序号   表示。
(2)   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由图中序号   表示。
(3)[2]和[3]是叶肉细胞,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叶肉细胞是叶片进行   的主要部位。
(4)[1]和[4]所属的组织是 (填字母)。
A.营养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分生组织
三、实验探究题
17.(2020八上·宁波期末)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毫克。
(2)乙图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a、b、c三点光合作用最弱的是a,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选填“上”或“下”)。
(4)请写出由植物叶片气孔释放的气体   。
1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一③的变化,可推测A烧杯中盛放的是   。观察比较萝卜条②一④的变化,这是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发生了    (填“失水”或“吸水”)的过程。
(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萎蔫现象,最简便有效的解决办法是   。
19.(2022·南湖模拟)某兴趣小组想探究蚕豆叶的下表皮和上表皮的气孔分布情况。该小组选取一株新鲜蚕豆,剪取三根粗细相近的枝条,并保留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叶片。分别将它们放入盛有10毫升水的三支同种型号的试管中,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1毫升的植物油。将三根枝条按如图所示方式处理,标记好试管中的液面位置,将三支试管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一段时间后比较   两组试管中液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该小组想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同学提出将该装置放置在烈日下一段时间。你赞同吗?为什么?   
(3)实验前,有同学按照丙组处理,选取-片蚕豆叶,将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后,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固定。实验中若出现   的现象,则也能得出蚕豆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的结论。
20.(2023八下·武义期末)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命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并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其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
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请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是   (填字母),生命活动B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2)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3)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发现:在   温度下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从表格中分析选择温度)。
四、解答题
21.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大树的茎能长粗是因为茎中有   ,木质茎的加粗往往会使木质部出现   。
(2)苔藓植物不能长得很高,原因是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   组织。
(3)经常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板结,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土壤板结导致减产的原因是   ,解决土壤板结的有效措施是   。
22.(2021·鄞州模拟)小科同学利用绿豆幼苗探究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及运输。将一株健康绿豆幼苗的根浸泡在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去浮色,进行观察。
(1)如图甲所示为取绿豆幼苗的根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到的图像。该部位为根尖的   区。
(2)进一步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豆幼苗的茎,如图乙所示,可见茎中①   (填“导管”或“筛管”)被染红。再观察绿豆幼苗的叶时,发现叶脉被染红。
上述实验可知这些结构中输导组织是连通的,由此可见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3.根据下面的资料,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十七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桶里,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长到85千克,而泥土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
(1)该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   被柳树吸收.
(2)柳树吸收的水中,一部分进行   合成有机物,而绝大部分则通过   作用散失到空气中.水分散失到空气中对植物本身的意义之一是: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的   .
24.小明家除了种植农作物之外,还种植了菜园。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小明解决下列问题:
(1)种植的辣椒只长叶(俗称“疯长”)不结果,最可能是由于施   中含有的无机盐太多。
(2)今年种植了番茄、菠菜和土豆为了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施肥时应该怎样做
(3)最近几天他发现自己家的白菜长势缓慢,叶片也有发黄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于是小明的爸爸赶紧向菜地中施放   肥,一段时间后,白菜长势喜人。
(4)由于植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小明认为,不管什么植物,只要多施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植物就会长得很好。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正确吗 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C、D均错误,B正确。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以及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非生物。
【解答】通过加入水的多少可以确定土壤内部有多少空气。该实验将红土和黑土进行对比,主要是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植物的无性生殖;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茎尖与根尖类似,具有无限生长的能力;茎尖不断生长,陆续产生叶和侧枝,除少数地下茎外,共同构成了植物体地上部分庞大的枝系。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2对翅和6条腿,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头、胸和腹)。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解答】A、通过种子进行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故A错误;
B、 果蝇体表的坚硬的外骨骼对其起防御、保护作用;故B错误;
C、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且是自上而下运输;故C正确;
D、种子萌发的初期营养来自于种子自身;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1)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
(2)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
【解答】A、 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外还有气体,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腐殖质,腐殖质越多, 土壤越肥沃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才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解答】土壤中加水后最容易搓成条状体说明该土壤中的砂粒含量最低,黏粒含量最高;故C符合;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是植物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组成。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增大。根毛区的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根毛可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根毛区及其上部中间部位的细胞上下连接处的横壁消失,形成长而中空的管子——导管。
【解答】A、根尖根毛区及其上部中间部位的细胞上下连接处的横壁消失,形成导管,A叙述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根和根毛的总表面积约为枝、叶总表面积的130倍,有利于根吸收水分,B叙述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C、根尖根毛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叙述合理,符合题意。
D、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时根不断生长的原因,D叙述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位于木质部中,主要运输水分和溶解于其中的无机盐;筛管位于韧皮部中,主要运输有机营养物质。导管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
【解答】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若是破坏树皮,等于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根接收不到有机物,最终树木会死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树皮木栓层,靠近树皮的外侧 ,具有保护作用;表皮:具有储存营养的作用;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的通道;韧皮纤维:富有弹性,对茎有支持作用;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木质部: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储存宫养的作用。
【解答】图中所表示的松树茎横切面中,甲表示树皮,乙表示韧皮部,丙表示髓,丁表示木质部,松材线虫寄生在木质部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有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的是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解答】白天,植物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过程④表示植物体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是植物体的呼吸作用;③表示的是水蒸气从叶片的气孔中散失到大气中,因此是植物的蒸腾作用;②表示植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是植物的光合作用;①表示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图,弄清甲中各个箭头的含意,并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从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所以③是蒸腾作用.
故选:B
11.【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④根冠、③分生区、②伸长区、①成熟区。
【解答】A、④根冠处和①成熟区处细胞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遗传物质相同,故A正确;
B.①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的根毛,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使成熟区成为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故B错误;
C.③分生区细胞分裂时,细胞分裂的过程是: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故C错误;
D.从图中看不出此植物的根系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木质部中的导管,能将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运输给叶等结构;
2、木本植物的茎中有形成层,使茎能逐年增粗;
3、木质部中有导管, 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中空长管;
4、木质部的中央结构称髓。
【解答】A、结构 ① 是树皮没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导管是木质部中的结构,A错误;
B、结构 ②是形成层,能使木质茎逐年加粗,叙述正确,B正确;
C、 ③ 位于木质部,大型的细胞是导管,是一些死细胞构成的中空长管,C错误;
D、 ④ 位于木质部的中央,是髓,D错误。
故选B
13.【答案】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回答。
【解答】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岩石从大到小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
最 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首先,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风、流水等外力作用是常见的风化因 素,温度的变化也是风化的一种重要因素。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在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土壤中的有 机物是靠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综上所述,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答案为: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14.【答案】A;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不同种类土壤类型,其空气、水、矿物质颗粒比例的了解。
【解答】A.水含量最多,空气含量较少,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粘土类土壤,粘土类土壤保水、保肥性较好;
B.空气和水含量基本相同,且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壤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
C.空气含量较高,矿物质颗粒含量也较多,属于砂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好;
故答案为:A;B。
15.【答案】(1)营养
(2)运输物质
(3)水和无机盐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根、茎、叶中能够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叫输导组织。
【解答】(1)图中标注的A叶子、D茎、C根称为植物的营养器官。
(2)图中的B茎是贯穿植物全身的维管束,内含导管和筛管,它具有运输物资功能。
(3)图中的C根能把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故答案为:(1)营养(2)运输物质(3)水和无机盐
16.【答案】(1)1;5
(2)气孔;6
(3)光合作用
(4)C
【知识点】组织;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表皮中的气孔是植物气体交换的通道,叶肉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脉是植物叶片运输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通道。
【解答】(1)由图可知,上表皮为1,叶脉为5其中有导管和筛管。
(2)图中的4结构为下表皮,其中有气孔为6,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叶肉细胞由图中的2(栅栏组织)和3(海绵组织)组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
(4)图中的1和4分别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具有保护功能,都属于保护组织。
故答案为:C
17.【答案】(1)7
(2)在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3)上
(4)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呼吸作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暗处理一小时有机物的减少量为呼吸作用的消耗量,在光照1小时后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光照后与暗处理前有机物的增加量+2倍的呼吸作用消耗量。
【解答】(1) 由甲图中数据可得,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等于3+2+2=7克
(2)乙图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根据图甲数据可b点的含义为:在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3)由图甲数据可知,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减少,呼吸作用减弱,因此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故a点应往上移动。
(4)植物的气体交换通过气孔完成,因此气孔释放的气体有光合作用产生的的氧气、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蒸腾作用下排出水蒸气。
故答案为:(1)7;(2)在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3)上;(4)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18.【答案】(1)溶液的浓度
(2)盐水;吸水
(3)大于;浇水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1)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是外界溶液的浓度。(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一③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A中盛的是浓盐水;观察萝卜条②一④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吸水了,说明B中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B盛的是清水。(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会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的浓度大于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菜农想保持青菜新鲜的办法就是浇适量的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吸收功能,通过实验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
19.【答案】(1)甲和乙
(2)不赞同,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导致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
(3)贴在下表皮表面的滤纸比贴在上表皮表面的滤纸先变红色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1)光照光对蒸腾作用的影响首先是引起气孔的开放,减少气孔阻力,从而增强蒸腾作用。其次,光可以提高大气与叶子的温度,增加叶内外蒸气压差,加快蒸腾速率。(2)温度对蒸腾速率的影响很大。当大气温度降低时,叶温比气温高出2~10℃,因而气孔下腔蒸气压的增加大于空气蒸气压的增加,使叶内外蒸气压差增大,蒸腾速率增大;当气温过高时,叶片过度失水,气孔关闭,蒸腾减弱。(3)湿度在温度相同时,大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其蒸气压就越大,叶内外蒸气压差就变小,气孔下腔的水蒸汽不易扩散出去,蒸腾减弱;反之,大气的相对湿度较低,则蒸腾速率加快。(4)风速风速较大,可将叶面气孔外水蒸汽扩散层吹散,而代之以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既减少了扩散阻力,又增加了叶内外蒸气压差,可以加速蒸腾。强风可能会引起气孔关闭,内部阻力增大,蒸腾减弱。
【解答】(1)由图可知,甲组叶片上表面涂凡土林,乙组叶片下表面涂凡士林,丙组叶片没有涂凡士林。一段时间后比较甲和乙两组试管中液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导致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因此不赞同将该装置放置在烈日下一段时间。
(3)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色。实验中若出现贴在下表皮表面的滤纸比贴在上表皮表面的滤纸先变红色的现象,则也能得出蚕豆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的结论。
故答案为:(1)甲和乙(2)不赞同,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导致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 (3)贴在下表皮表面的滤纸比贴在上表皮表面的滤纸先变红色
20.【答案】(1)C;降低叶片温度避免被灼伤
(2)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20℃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所以图中B表示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C代表光合作用。
【解答】(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所以是图C。生命活动B表示蒸腾作用,对植物体的意义是:降低叶片温度避免被灼伤 。
(2)呼吸作用是释放二氧化碳,释放二氧化碳越多,呼吸作用越强。由图表数据可知,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
(3)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两者差距越大,积累的有机物越多。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21.【答案】(1)形成层;年轮
(2)输导
(3)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作用;适当多施农家肥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根据茎的结构及年轮的形成原因进行解答。
【解答】(1)由于大树的茎中有形成层,因此能够长得粗壮,木质茎的加粗往往会使木质部出现年轮;
(2)苔藓植物不能长得很高,原因是苔藓植物的茎中没有输导组织;
(3)经常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板结,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土壤板结导致减产的原因是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作用,解决土壤板结的有效措施是适当多施农家肥。
故答案为:(1)形成层;年轮;(2)输导;(3)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作用;适当多施农家肥。
22.【答案】(1)根毛
(2)导管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无机盐及可溶性小分子有机质.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
【解答】(1)由图可知,该部位是根的根毛区;
(2)水和无机盐是在茎中的导管运输的,因此被染红的是导管;
故答案为:(1)根毛;(2)导管。
23.【答案】(1)无机盐
(2)光合作用;蒸腾;温度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说明土壤中的部分物质被柳树吸收并利用了,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除了水,还有可溶性无机盐。(2)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而这样做并不是浪费,而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水分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已完成植物相关的生理活动.
【分析】本题考查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等有关知识.
24.【答案】(1)氮
(2)番茄应多施含磷的无机盐,菠菜应多施含氮的无机盐,土豆应多施含钾的无机盐
(3)土壤中缺乏含氮的无机盐;氮
(4)不正确;不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叶子疯长是因为氮肥中无机盐较多。(2)番茄主要食用的是果实, 磷在植物体内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重要作用;磷还参与植物生命过程的光合作用,糖和淀粉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菠菜主要食用的是叶子,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土豆食用的是根,促进酶的活化对酶的活化作用是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促进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运输,促进蛋白质合成。(3)叶片发黄主要是缺少氮肥,氮肥是叶绿素的组成部分,要施放氮肥。(4)不正确,不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植株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无机盐,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更清楚的了解无机盐的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