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考试范围:5-8节;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2023春 婺城区期末)同学们正在参加期末调研抽测考试考试,让我们来做个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考试气氛。你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A
【解答】解: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故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是氮气。
故选:A。
2.(2023秋 海曙区期末)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淀粉,正确的方法是( )
A.从植物体上取下一片绿叶,点上碘液就能检验
B.随意取一片叶,将叶片脱色后用碘液检验
C.取进行遮光处理后的叶,将该叶脱色后用碘液检验
D.取进行遮光处理后的叶,点上碘液检验
【答案】C
【解答】解: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1)暗处理: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转运和消耗。这样就说明了,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部分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4)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的变化。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这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C.呼吸道能温暖、清洁吸入的空气
D.肺与外界通过扩散作用完成气体交换
【答案】D
【解答】解:A、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A正确。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B正确。
C、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C正确。
D、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D错误。
故选:D。
4.(2023 镇海区模拟)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答案】D
【解答】解: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某同学想证明植物的叶具有呼吸作用,下面条件必须的是( )
A.选用被子植物做实验材料,被子植物呼吸作用强烈
B.选择水生植物做试验材料,便于收集二氧化碳
C.在光下进行实验
D.在暗处进行实验
【答案】D
【解答】解:植物的叶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在光下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会被光合作用吸收,使呼吸作用的效果不明显;在暗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想证明植物的叶具有呼吸作用,必须在暗处(无光)进行实验。
故选:D。
6.(2023 金华模拟)2019年6月5日,在我国杭州举行了第48届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使用清洁能源
B.积极植树造林
C.就地焚烧塑料饭盒
D.工业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答案】C
【解答】解:A、使用清洁能源,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
B、积极植树造林,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
C、就地焚烧塑料饭盒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不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正确;
D、工业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2023 新都区一模)各地区都有部分农户利用大棚种植草莓增加收入,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温室大棚草莓产量的以下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夜间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调整蔬菜种植间距,合理密植
C.夜间开灯,延长光照时间
D.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答案】A
【解答】解:A、在夜间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夜间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消耗有机物增多,会降低大棚草莓的产量。A正确。
B、调整蔬菜种植间距,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光能,使光合作用增强,能够使草莓增产。B不正确。
C、夜间开灯,延长光照时间,使草莓在夜间也能较长时间的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增产。C不正确。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重要的原料,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能够增强草莓的光合作用,使草莓增产。D不正确。
故选:A。
8.(2023秋 平湖市期末)人体是通过呼吸作用来获取能量的。图中①和②表示人体肌细胞内发生呼吸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表示无氧呼吸
B.过程①和②都分解有机物
C.过程①和②都释放出二氧化碳
D.剧烈运动时,需要过程①提供能量
【答案】C
【解答】解:A、过程①不消耗氧气,在细胞质基质中间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因此表示无氧呼吸,A正确;
B、①表示无氧呼吸,②表示有氧呼吸,都能分解有机物,B正确;
C、由图可知,过程①不放出二氧化碳,过程②放出二氧化碳,C错误;
D、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供能不足,需要过程①提供能量,因此会感到肌肉酸疼,D正确.
故选:C。
9.新鲜藻类水绵和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制成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一段时间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由均匀分布变成如图所示分布。该实验无法得出( )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
D.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答案】B
【解答】解:通过题目中图示信息可知: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770纳米和390纳米左右波长左右,说明此处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没有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说明此波长不利于光合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此实验中无法证明。
故选:B。
10.(2023秋 镇海区校级期末)为了直观地认识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模拟吸烟的模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面巾纸卷变成黄色、笔筒被熏黄,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B.笔简模拟了呼吸系统的气管,饮料瓶模拟了呼吸系统的肺
C.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降低,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D.在吸气过程中,需要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才能实现
【答案】C
【解答】解:A、呼吸道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又能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实验中,面巾纸卷变成黄色、笔筒被熏黄,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错误。
B、笔筒模拟了呼吸系统的气管,饮料瓶模拟了呼吸系统的肺,正确。
C、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升高,模拟的是呼气过程,正确。
D、增加挤压力度和次数后,饮料瓶中仍残留大量烟雾,说明呼气时并不能将肺内的有害气体全部排出,错误。
故选:C。
11.小宝同学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完成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探究活动后,利用天竺葵叶片、碘液、酒精等制作出一片如图所示的带有“M”字样的叶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前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以外的区域进行遮光处理
C.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
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域不变蓝
【答案】B
【解答】: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制作前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的区域进行遮光处理,字母“M”以外的区域见光,B错误;
C、叶绿素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在叶片脱色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C正确;
D、“M”以外的区域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字母“M”区域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D正确。
故选:B。
12.将某生长旺盛的植株放进透明密闭的容器内,满足植株所需要的所有自然条件。然后测定夏季一昼夜间容器内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变化,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当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曲线上对应这一生理状况的点有( )
A.a点和d点 B.b点和c点 C.a点、b点和c点 D.b点、c点和d点
【答案】B
【解答】解: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图中曲线a-b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多,表明呼吸作用强度强于光合作用的强度;曲线b-c段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表明光合作用的强度强于呼吸作用强度,曲线c-d段二氧化碳又由少逐渐增多,表明呼吸作用强度又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因此曲线中的b、c点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故选:B。
13.如图为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的血管,a、b分别表示不同的气体,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或气体进出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和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
B.乙和肺泡的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与丙相比,甲内的血液含有更多的氧气
D.甲内流的是静脉血,丙内流的是动脉血
【答案】C
【解答】解:A、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根据箭头方向可知a和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A正确。
B、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血管甲是肺动脉,血管丙是肺静脉,与丙相比,甲内的血液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丙内的血液含有更多的氧气,C错误。
D、甲内流的是静脉血,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丙内流的是动脉血,D正确。
故选:C。
14.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天然气中也含硫元素
B.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C.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D.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多
【答案】D
【解答】解:A、根据图示可知,该天然气燃烧的产物质有二氧化硫,说明了该天然气中也含硫元素,故A说法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煤燃烧的产物质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更高,所以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故B说法正确;
C、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都有温室气体产生,故C说法正确;
D、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少,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5.用如图装置对植物呼吸作用进行探究。将数棵菠菜放入黑色塑料袋,用绳子扎紧袋口,不使外界空气进入,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后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对实验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 )
A.暗处放置一晚,是将菠菜叶片上原有的有机物消耗或转运掉
B.放入黑色塑料袋用绳子扎紧袋口,主要目的是使菠菜呼吸作用停止
C.若用一相同装置放入等量高温灭活后冷却的菠菜进行对照,可使实验更为严谨
D.本实验的结论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C
【解答】解:A、暗处放置一晚,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错误;
B、放入黑色塑料袋用绳子扎紧袋口,主要目的防止气体漏露,错误;
C、为了控制单一变量,若用一相同装置放入等量高温灭活后冷却的菠菜进行对照,可使实验更为严谨,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2023春 义乌市校级月考)“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 ,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答案】舒张;甲
【解答】解:“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使胸内压增高,加重心脏负担,呼吸肌舒张,肺内压增高(或增大)。打喷嚏主要特点是急剧吸气,然后再急速完成呼气,肺容积是先迅速增大,再快速减小。所以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曲线甲。
故答案为:舒张;甲
17.(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月考)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佟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
【解答】: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故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会减缓温室效应。实验时应该在阳光下进行,由于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装置内温度升高明显,压强大于盛有空气的装置,会出现水柱左移的现象。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阳光;左
18.研究自然界碳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图为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1)碳循环指的是 (选填“碳元素”、“碳单质”或“二氧化碳”)的循环。
(2)为缓解温室效应,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立即停止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护植被
C.逐步加大太阳能、潮汐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D.倡导餐饮“光盘行动”、节约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答案】(1)碳元素;(2)BCD。
【解答】:(1)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不同物质间的转化循环;
(2)A、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当前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不能停止使用,说法错误;
B、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护植被,可以增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说法正确;
C、逐步加大太阳能、潮汐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说法正确;
D、倡导餐饮“光盘行动”、节约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碳元素;(2)BCD。
19.如图表示人在进行呼吸作用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其中,表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的是 (选填甲、乙)。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是在 (选填A、B)。
【答案】乙;A。
【解答】解:图甲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图乙表示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用于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可见组织细胞(A)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高。
故答案为:乙;A。
20.(2023春 义乌市校级月考)如图为春季的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推测该植株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 段,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是 点(在A~G点中选填)。
【答案】BF;E
【解答】解:结合图示可知,曲线中AB、FG段植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C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表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二氧化碳;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EF段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多,表明光合作用逐渐下降,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少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根据图示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D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多,因此光合作用强度最强(高)的是D点;CE段植株吸收二氧化碳,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余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得到积累,在CE段中,E点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最长,超过E点,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开始减少,因此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E点。
故答案为:BF;E
21.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浙江农村工作的重点。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绘制如图所示。
(1)碳循环指的是 (选填“C元素”、“C单质”或“CO2”)的循环。
(2)在此图中,b、e是通过生物的 实现。
【答案】(1)C元素;(2)呼吸作用。
【解答】解:(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的循环,故答案为:C元素;
(2)在此图中,b、e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故答案为:呼吸作用。
2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1)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影响。
(2)医生指导晨练爱好者雾霍天最好待在家里,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如表中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 (填序号)。
口罩类型 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 ②单层无纺布口罩 ③N95专业口罩
过滤孔径 0.01厘米左右 0.01毫米左右 0.1微米左右
【答案】(1)呼吸。(2)③。
【解答】:(1)空气进入肺,要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但是PM2.5颗粒物微小,从而不易被鼻等器官阻挡,可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等疾病.进入肺后,可迅速被肺泡外毛细血管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2)口罩过滤孔径小于2.5微米以下,才能起到防PM2.5的细颗粒物,所以应该选择N95专业口罩在0.1微米左,故选③。
故答案为:(1)呼吸。(2)③。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23.为了检测湖州市空气清洁程度,目前已经在市区设立五个检测点,公布空气的有关数据。它的某一技术参数是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为了测定这一参数,可以使用这样一种设备:用空气泵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之上,它能测出附着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毫克)。如图是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表可以看出,a、b、c、d四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2)如果空气泵每秒能将2升空气吸入容器,则该地区这4小时内,平均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有 毫克。
【答案】(1)d;(2)0.3472。
【解答】解:(1)观察图示可知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时段是8---9时,即在d时;
(2)4小时共吸入空气2×60×60×4升=28800升=28.8m3
所以4小时共吸入空气28.8m3
而4小时共有悬浮物10毫克
所以一立方米有悬浮物毫克=0.3472毫克
故答案为:(1)d;(2)0.3472。
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其操作设计如下:①将整套装置放在温度较低的暗室中:②通过A装置鼓入适量的空气;③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观察。请分析回答:
(1)A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B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
(2)若本探究活动操作正确且成功,那么主要的现象是 。
(3)步骤①中将整套装置放在暗室中的目的是 。
【答案】(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
(2)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避免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解答】:(1)A装置的作用是用来除去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原有的CO2可能;装置B可起到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
(2)A装置用来检验空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用来检验空气呼吸作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吸作用生成了二氧化碳;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B中不出现浑浊;D中出现浑浊。
(3)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将整套装置放在暗室中的目的是避免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
(2)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避免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25.(2023春 上城区期末)习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如何“储碳”呢?小金同学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
(1)将两盆天竺葵在黑暗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填植物的生理过程)分解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然后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如图甲)。
(2)将这组装置放在光照下4小时后,取A、B两片叶片进行处理,如图乙所示,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图乙和图丙中间增加 (操作步骤)。预期在图丙装置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植物的“储碳”就是将含碳无机物转化为 的过程。
【答案】(1)呼吸作用。(2)清水漂洗;A不变蓝,B变蓝。(3)有机物。
【解答】解:(1)把两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进行呼吸作用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叶绿素易溶于酒精中,故乙中使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图乙和图丙中间增加清水漂洗的操作步骤,以去掉叶片上的酒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NaoH吸收二氧化碳,则A叶片所在环境中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淀粉,故滴加碘液后A叶片不变蓝;B叶片所在环境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故滴加碘液后B叶片变蓝。
(3)环境中有二氧化碳的B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环境中没有二氧化碳的A叶片滴加碘液后不变蓝,则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从而将碳储存起来。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2)清水漂洗;A不变蓝,B变蓝。(3)有机物。
26.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选填“打开”或“关闭”);
(2)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答案】(1)打开。(2)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1)人吸气时,要除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I瓶进入,应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2)Ⅰ瓶和Ⅱ瓶的作用不同,I瓶是吸入气体的装置,是为了证明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Ⅱ是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上述操作,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故答案为:(1)打开。
(2)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四、简答题(共4小题,共27分)
27.(2023春 新昌县期末)图中图甲是小科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呼吸时胸腔容积变化图;图乙是小科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图丙是肺泡和肺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持续大笑时会肚子疼,此时膈肌和肋间外肌 ,横膈膜运动情况如图甲中的 (选填“A”或“B”)所示,吸入大量气体,可以用图乙曲线 段表示(选填“CD”或“DE”),停止大笑后可以通过缓慢深呼吸缓解肚子疼。
(2)图丙中①代表肺泡内的O2通过 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
【答案】(1)收缩;A;CD;(2)气体扩散。
【解答】解:(1)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大笑时是吸气过程,因此,持续大笑时会肚子疼,此时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横膈膜下降如图甲中的A所示,吸入大量气体,可以用图乙曲线CD段表示,停止大笑后可以通过缓慢深呼吸缓解肚子疼。
(2)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血液流经肺部时,肺泡氧的浓度高于血液中氧的浓度,因此,肺泡内的O2通过气体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
故答案为:(1)收缩;A;CD;(2)气体扩散。
28.(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末)某研究者利用栽在花盆中的植物,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图甲表示此盆绿色植物在两种不同温度下释放氧气的快慢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测定图甲纵坐标上a值的实验装置图,已知该植物的呼吸商A(呼吸商=呼吸放出的CO2量/呼吸消耗的O2量)为0.75,请回答如下问题。
(1)图乙的钟罩内放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为了测定a值,可在钟取内放入该植物后密封,置于25℃的环境中,并对钟罩进行遮光处理。若刻度管中红墨水上升了b毫米,则a值为 毫米。
(2)在15℃、4千勒克斯光照强度下,植物一昼夜呼吸作用共放出CO2 毫升。
(3)在25℃2.5千勒克斯光照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完全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 毫升。
【答案】(1)吸收二氧化碳气体;0.5b。(2)-39a(3)3.5a
【解答】(1)图乙的钟罩内放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吸收CO2;为了测定a值,可在钟罩内放入该植物后密封,置于25°C的环境中,并对钟罩进行遮光处理,以测得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的速率,再根据图甲得出a值;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可通过呼吸作用气体变化量来测量呼吸作用强度,由于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红墨水上移。25°C时,植物呼吸释放O2为2a=b,即a=0.5a
(2)根据甲图可知,在15°C、4千勒克司光照强度下,该植物实际光合速率5a,此时呼吸产生的CO2速率为a×0.75=0.75a,所以植物白天时小时还需要从外界吸收CO25a-0.75a=4.25a,白天吸收CO2 4.25a×12=51a,晚上放出CO2 a×12=12a,一天下来吸收CO2 39a。
(3)根据甲图可知,在25°C、2.5千勒克司光照强度下,该植物实际光合速率为5a,此时呼吸产生的CO2速率为2a×0.75=1.5a,所以植物每小时还需要从外界吸收CO25a-1.5a=3.5a。
故答案为:(1)吸收二氧化碳气体;0.5b。(2)-39a(3)3.5a
29.(2023春 钱塘区期末)“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
(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生理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举可能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 。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写出一条自己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
【答案】(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2)H2O+CO2=H2CO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解答】解:(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使海水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2)H2O+CO2=H2CO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30.请阅读2011年上海空气质量情况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如图是2011年1月1日至5月26日上海市空气质量的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上海空气质量为 (填“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的天数最多。
(2)5月2日,上海的天空灰蒙蒙,当天的环境质量监测显示为重度污染(具体数据见如表)。稍后,呼吸内科医生反映:“这几天的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多,症状表现为干咳、气喘等”。
监测指标 4月30日 5月1日 5月2日
API指数 质量等级 API指数 质量等级 API指数 质量等级
可吸入颗粒物 81 良 108 轻度污染 500 重污染
二氧化硫 23 优 30 优 19 优
二氧化氮 31 优 30 优 25 优
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可知,5月2日上海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 的含量激增,可能会对人的 系统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3)气象专家解释,5月2日上海空气污染源于新疆南疆盆地和蒙古国南部的沙尘暴。沙尘暴是由土地荒漠化引起的,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气候干燥、过度放牧和 ;请举出治理土地荒漠化的两条措施: 。
【答案】(1)良;(2)可吸入颗粒物:呼吸;
(3)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合理即可);①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②种草植树建立防风林带(合理即可)。
【解答】:(1)从柱状图可以看出,5种空气质量天数,最多的是良;
故答案为:良。
(2)从表格数据分析可知,4.30-5.2期间,可吸入颗粒物从81激增到500,其他两种污染物变化不大,可吸入颗粒物吸入人体后,会对肺部产生刺激,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工作,给人体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
故答案为:可吸入颗粒物;呼吸。
(3)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治理荒漠化可以从多种途径来治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合理即可);
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②种草植树建立防风林带(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5-8节)A版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用2B铅笔填涂)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0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6. 17. 18. 19. 20. 21. 22.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3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3.答:
24.答:
25.答:
26.答:
四.简答题(共4小题,共27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7.答:
28.答:
29.答:
30.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考试范围:5-8节;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2023春 婺城区期末)同学们正在参加期末调研抽测考试考试,让我们来做个深呼吸,缓和一下紧张的考试气氛。你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含量最高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2.(2023秋 海曙区期末)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淀粉,正确的方法是( )
A.从植物体上取下一片绿叶,点上碘液就能检验
B.随意取一片叶,将叶片脱色后用碘液检验
C.取进行遮光处理后的叶,将该叶脱色后用碘液检验
D.取进行遮光处理后的叶,点上碘液检验
3.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C.呼吸道能温暖、清洁吸入的空气
D.肺与外界通过扩散作用完成气体交换
4.(2023 镇海区模拟)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5.某同学想证明植物的叶具有呼吸作用,下面条件必须的是( )
A.选用被子植物做实验材料,被子植物呼吸作用强烈
B.选择水生植物做试验材料,便于收集二氧化碳
C.在光下进行实验
D.在暗处进行实验
6.(2023 金华模拟)2019年6月5日,在我国杭州举行了第48届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使用清洁能源
B.积极植树造林
C.就地焚烧塑料饭盒
D.工业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7.(2023 新都区一模)各地区都有部分农户利用大棚种植草莓增加收入,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温室大棚草莓产量的以下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夜间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调整蔬菜种植间距,合理密植
C.夜间开灯,延长光照时间
D.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8.(2023秋 平湖市期末)人体是通过呼吸作用来获取能量的。图中①和②表示人体肌细胞内发生呼吸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表示无氧呼吸
B.过程①和②都分解有机物
C.过程①和②都释放出二氧化碳
D.剧烈运动时,需要过程①提供能量
9.新鲜藻类水绵和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制成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一段时间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由均匀分布变成如图所示分布。该实验无法得出( )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
D.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10.(2023秋 镇海区校级期末)为了直观地认识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模拟吸烟的模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面巾纸卷变成黄色、笔筒被熏黄,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B.笔简模拟了呼吸系统的气管,饮料瓶模拟了呼吸系统的肺
C.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降低,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D.在吸气过程中,需要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才能实现
11.小宝同学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完成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探究活动后,利用天竺葵叶片、碘液、酒精等制作出一片如图所示的带有“M”字样的叶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前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以外的区域进行遮光处理
C.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
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域不变蓝
12.将某生长旺盛的植株放进透明密闭的容器内,满足植株所需要的所有自然条件。然后测定夏季一昼夜间容器内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变化,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当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曲线上对应这一生理状况的点有( )
A.a点和d点 B.b点和c点 C.a点、b点和c点 D.b点、c点和d点
13.如图为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的血管,a、b分别表示不同的气体,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或气体进出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和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
B.乙和肺泡的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与丙相比,甲内的血液含有更多的氧气
D.甲内流的是静脉血,丙内流的是动脉血
14.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天然气中也含硫元素
B.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
C.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
D.一定质量的煤燃烧所产生的SO2的质量比CO2多
15.用如图装置对植物呼吸作用进行探究。将数棵菠菜放入黑色塑料袋,用绳子扎紧袋口,不使外界空气进入,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后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对实验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 )
A.暗处放置一晚,是将菠菜叶片上原有的有机物消耗或转运掉
B.放入黑色塑料袋用绳子扎紧袋口,主要目的是使菠菜呼吸作用停止
C.若用一相同装置放入等量高温灭活后冷却的菠菜进行对照,可使实验更为严谨
D.本实验的结论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2023春 义乌市校级月考)“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 ,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17.(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月考)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佟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18.研究自然界碳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图为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1)碳循环指的是 (选填“碳元素”、“碳单质”或“二氧化碳”)的循环。
(2)为缓解温室效应,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立即停止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护植被
C.逐步加大太阳能、潮汐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D.倡导餐饮“光盘行动”、节约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19.如图表示人在进行呼吸作用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其中,表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的是 (选填甲、乙)。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是在 (选填A、B)。
20.(2023春 义乌市校级月考)如图为春季的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推测该植株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 段,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是 点(在A~G点中选填)。
21.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浙江农村工作的重点。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绘制如图所示。
(1)碳循环指的是 (选填“C元素”、“C单质”或“CO2”)的循环。
(2)在此图中,b、e是通过生物的 实现。
2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1)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影响。
(2)医生指导晨练爱好者雾霍天最好待在家里,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如表中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 (填序号)。
口罩类型 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 ②单层无纺布口罩 ③N95专业口罩
过滤孔径 0.01厘米左右 0.01毫米左右 0.1微米左右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23.为了检测湖州市空气清洁程度,目前已经在市区设立五个检测点,公布空气的有关数据。它的某一技术参数是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为了测定这一参数,可以使用这样一种设备:用空气泵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之上,它能测出附着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毫克)。如图是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表可以看出,a、b、c、d四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2)如果空气泵每秒能将2升空气吸入容器,则该地区这4小时内,平均每立方米空气中悬浮物有 毫克。
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其操作设计如下:①将整套装置放在温度较低的暗室中:②通过A装置鼓入适量的空气;③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观察。请分析回答:
(1)A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B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
(2)若本探究活动操作正确且成功,那么主要的现象是 。
(3)步骤①中将整套装置放在暗室中的目的是 。
25.(2023春 上城区期末)习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如何“储碳”呢?小金同学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
(1)将两盆天竺葵在黑暗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 (填植物的生理过程)分解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然后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如图甲)。
(2)将这组装置放在光照下4小时后,取A、B两片叶片进行处理,如图乙所示,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图乙和图丙中间增加 (操作步骤)。预期在图丙装置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植物的“储碳”就是将含碳无机物转化为 的过程。
26.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选填“打开”或“关闭”);
(2)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四、简答题(共4小题,共27分)
27.(2023春 新昌县期末)图中图甲是小科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呼吸时胸腔容积变化图;图乙是小科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图丙是肺泡和肺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持续大笑时会肚子疼,此时膈肌和肋间外肌 ,横膈膜运动情况如图甲中的 (选填“A”或“B”)所示,吸入大量气体,可以用图乙曲线 段表示(选填“CD”或“DE”),停止大笑后可以通过缓慢深呼吸缓解肚子疼。
(2)图丙中①代表肺泡内的O2通过 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
28.(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末)某研究者利用栽在花盆中的植物,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图甲表示此盆绿色植物在两种不同温度下释放氧气的快慢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测定图甲纵坐标上a值的实验装置图,已知该植物的呼吸商A(呼吸商=呼吸放出的CO2量/呼吸消耗的O2量)为0.75,请回答如下问题。
(1)图乙的钟罩内放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为了测定a值,可在钟取内放入该植物后密封,置于25℃的环境中,并对钟罩进行遮光处理。若刻度管中红墨水上升了b毫米,则a值为 毫米。
(2)在15℃、4千勒克斯光照强度下,植物一昼夜呼吸作用共放出CO2 毫升。
(3)在25℃2.5千勒克斯光照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完全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 毫升。
29.(2023春 钱塘区期末)“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
(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生理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举可能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 。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写出一条自己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
30.请阅读2011年上海空气质量情况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如图是2011年1月1日至5月26日上海市空气质量的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上海空气质量为 (填“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的天数最多。
(2)5月2日,上海的天空灰蒙蒙,当天的环境质量监测显示为重度污染(具体数据见如表)。稍后,呼吸内科医生反映:“这几天的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多,症状表现为干咳、气喘等”。
监测指标 4月30日 5月1日 5月2日
API指数 质量等级 API指数 质量等级 API指数 质量等级
可吸入颗粒物 81 良 108 轻度污染 500 重污染
二氧化硫 23 优 30 优 19 优
二氧化氮 31 优 30 优 25 优
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可知,5月2日上海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 的含量激增,可能会对人的 系统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3)气象专家解释,5月2日上海空气污染源于新疆南疆盆地和蒙古国南部的沙尘暴。沙尘暴是由土地荒漠化引起的,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气候干燥、过度放牧和 ;请举出治理土地荒漠化的两条措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