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1.1区域及其类型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及其类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1.1区域及其类型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及其类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8 16:26:21

文档简介

1.1区域及其类型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及其类型
一、选择题
读我国文化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文化区(  )
A.具有过渡性 B.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
C.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2.以下文化区与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文化区——地表崎岖
B.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
C.云贵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
D.华北平原文化区——伏旱多发
3.下面文化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内蒙古草原文化区——大牧场放牧业
B.东北黑土文化区——混合农业
C.华北平原文化区——商品谷物农业
D.江南水乡文化区——季风水田农业
下图为2018年12月一2019年2月我国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5.造成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
2020年11月12日,黄山市屯溪区举行了镇海桥修缮工程开工仪式。徽州地区现存古桥较多,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桥墩迎水面呈“船形”。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6.南方地区古桥分布较多主要是因为(  )
A.地形平坦 B.人口密集 C.河汊纵横 D.雨热同期
7.镇海桥桥墩迎水面呈“船形"主要是为了(  )
A.提供休憩平台 B.方便船只通航
C.减弱洪流冲刷 D.利于鱼类洄游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该区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仅南部为冲积平原,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下图为密云区山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8.图示区域内土壤普遍较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海拔 D.河流
9.图示北部区域适宜发展(  )
A.特色种植业 B.水产养殖业 C.家具制造业 D.生态旅游业
根据定量与定性的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生态大区,如下图所示。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0.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
①行政区划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自然地理特征
④生态系统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下列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各生态大区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②生态环境都非常脆弱
③边界是明确的
④边界具有过渡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区域的空间尺度就是区域的层级高低,不同尺度的区城可以相互促进。结合右图,回答以下问题。
12.图中①②③区域分别能表示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②.
13.图中①②③表示不同的区域,下列表述和其对应的是(  )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
B.中国——山西省——太原市
C.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D.中温带——干旱地区——青藏高原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长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划分广东省荔枝生长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市场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15.Ⅰ区被划分为荔枝生长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低温冻害 B.多大风 C.光照弱 D.降水少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上·恩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云衫是中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特有树种,也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主要的建群种,耐寒、较耐旱、耐瘠薄,根系呈明显的水平分布,无主根,青海云杉呈斑块状或条状分布在祁连山中段排露沟流域海拔2500~3300m的阴坡和半阴坡地带。该区属大陆性高寒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年均气温-0.6~2.0℃;年降水量291.3~453.8mm;年蒸发量1081.7mm,流域内不同海拔水热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土壤和植被类型随山地地形和气候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分布带。下图示意排露沟流域植被分布类型和不同月份青海云杉林0~6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动态变化。
(1)简述排露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指出影响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的自然因素。
(3)分析排露沟流域海拔2500m-2700m处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5~6月较低的原因。
(4)推测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并说出理由。
17.(2022高二下·江门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11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按植被覆盖度差异划分,沙丘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与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相比,科尔沁沙地中流动沙丘较少,固定沙丘较多。研究表明,气候、植被等因素对科尔沁沙地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下左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图,下右图为科尔沁沙地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
(1)与内蒙古西部的沙地相比,从降水和植被覆盖度两个角度分析科尔沁沙地中流动沙丘较少的原因。
(2)与固定沙丘相比,指出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的主要特征。
(3)与流动沙丘相比,分析固定沙丘在20厘米以下深度土壤含水量较小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D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1.结合区域的特征可知,区域是根据综合指标划分的,B错误;图中的文化区具有过渡性,因此没有明显的界线,A正确,C错误;内部特征相对一致,D错误。故答案为:A。
2.由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所以A错误;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所以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B正确。云贵高原文化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所以C错误;长江中下游文化区-伏旱天气,所以D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故答案为:B。
3.由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草原文化区主要发展畜牧业但不是大牧场放牧业,所以A错误;我国的混合农业在珠江三角洲或者山地、丘陵区,不在东北,所以B错误;商品谷物农业在东北地区,不是华北,所以C错误;江南水乡文化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较好,农业生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4.C
5.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4.本题考查区域差异。 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数越少,太阳“上岗”率越低,C项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A、B、D项错误。
5.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故推测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季风影响,有的年份降水量大,导致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B项正确。
【答案】6.C
7.C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整体性: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该地区整体性特征是以高寒牧业为主,人口、城市及农业区集中于河谷地带,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许多地区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高原和高山草丛为主。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
6.本题考查区域的整体性。桥主要用于沟通河流、湖泊、沟谷等两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充沛、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形成多桥的景观特征,C正确。人口密集地区不一定多桥,B错误。地形平坦、雨热同期与多桥特征没有直接关系,A、D 错误。
7.本题考查区域的整体性。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发洪涝灾害。桥墩的迎水面呈“船形",可以有效减弱洪流对桥墩的冲刷,C项正确。
【答案】8.B
9.D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本题考查区域特征。材料信息表明,图为密云区山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图,因此图示区域为山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较大,在较陡的山坡上,重力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因此图示区域内土壤普遍较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材料信息表明,密云区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加上当地降水集中、多暴雨,容易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材料信息表明,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为了保护水源地、保持水土,图示北部区域不适宜发展可能破坏当地原有植被的特色种植业和家具制造业,也不适宜发展容易污染水源的水产养殖业,适宜发展对生态干扰较小的生态旅游业,故答案为:D
【答案】10.D
11.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点评】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们既可以依据单一指标来划分,如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又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我们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又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10.本题考查划分区域的指标。由图中四个生态大区的名称及其分布范围可推知,其划分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③④对。故选D项。
11.本题考查区城的特点。四个生态大区是按照一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特征划分的,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①正确;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的生态环境较稳定,②错误;各大区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项。
【答案】12.D
13.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点评】区城空间尺度(地域范围)可大可小。
大尺度区域如全球陆地、全球海洋或者北美洲、西欧、中东地区等。若将我国作为一个空间单元,大尺度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省区,如东部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
中等尺度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其相邻省区,如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
小尺度区域可以是某一省内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工业区,也可以是城市内部的某一区域,如上海自贸区等。
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表达的区城特征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则表达的区域特点越详细、越具体。同一区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其功能和开发利用也不尽相同。
12.本题考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因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故表示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是③②.故选D.
13.本题考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南方地区一北方地区一青藏地区三者是并列的;中国一山西省一太原市,三者是包含关系;准噶尔盆地一塔里木盆地是并列关系,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内部;中温带一干旱地区是气候划分区域,青藏高原是地形划分区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故选C。
【答案】14.B
15.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们既可以依据单一指标来划分,如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又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我们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又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4.本题考查区域划分指标的判断。读图可知,图中划分的荔枝生长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大致自南向北更替,这与荔枝喜暖湿、不耐低温霜冻的习性有关,因此其划分的主要指标为气候,B项正确。
15.本题考查区城特征。 图中I区纬度相对较高,且位于粤北山区,热量条件较差,容易发生低温冻害,不适宜荔枝生长,A项正确。
16.【答案】(1)排露沟流域的气候是高原山地气候,降水少,年均温低,温差大;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区河流流域面积小,支流多,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土壤较为贫瘠,土层浅薄;植被以云杉等针叶林、灌木为主。
(2)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肥力等自然因素。
(3)排露沟流域海拔2500m—2700m处降水量少,5、6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昼长变长,光照增强,气温持续变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而7、8、9月份降水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条件较5、6月好。
(4)该流域降水随海拔梯2600~3300m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人类活动影响小,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700~2800m、2900~3100m和3100~3300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2500~2600m之间低海拔主要是人为干扰所致,当然加上此海拔段的水分匮乏的缘故,青海云杉林呈现斑块化、片段化分布。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1)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土壤、生物等方面分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排露沟流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祁连山,气候应为高原山地气候,降水少;该流域为山地,地势起伏大,山脉的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山区河流流域面积小,支流多,受气温影响,冰雪融化量多少的影响,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浅薄贫瘠;该流域的植被以云杉、灌木为主。
(2)影响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由图示可知随着海拔高度变化降水发生变化,在光照的影响下土壤水分也会发生变化,而云杉植物生长的特性是耐寒,因此其可以分布在海拔较高处;较耐旱、耐瘠薄,因此土壤肥力、水分等也会影响其分布。
(3)结合图示可知排露沟流域海拔2500m—2700m处降水量少,对应时间为5-6月。此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昼长变长,光照增强,且此时降水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持续增高,土壤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减少。而7、8、9月份降水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条件较5、6月好。
(4)2500~2600m之间低海拔主要是人类活动频繁,该流域降水2500~2600m之间降低且较少,当然加上此海拔段的土壤水分匮乏的缘故,青海云杉林呈现斑块化、片段化分布。而2600~3300m之间,随海拔的增加降水呈递增趋势,云杉有耐寒、较耐旱、耐瘠薄,根系呈明显的水平分布的特性,因此该海拔高度范围内,云杉植物生长条件较好于2500-2600米处,因此云杉分布呈聚集分布,条带状分布格局。
【点评】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具体表现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应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
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
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
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
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
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
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
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
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17.【答案】(1)离海洋较近,降水较多,植被覆盖度较高,防风固沙能力强,流动沙丘较少。
(2)土壤总体含水量较高;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差异较大(或表层与深层土壤含水量差异大);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波动上升。
(3)固定沙丘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冠层截留雨水较多,雨水下渗至土壤深层较少,植被根系吸收、蒸腾消耗土壤水分较多。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与内蒙古西部的沙地相比,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降水较多,沙地中的含水量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固沙能力强,防风固沙能力强,流动沙丘较少。
(2)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动沙丘,土壤总体含水量较高;同样的土层深度,流动沙丘水分变化幅度大,说明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差异较大,或者说表层与深层土壤含水量差异大;由统计图表可以看出,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波动上升。
(3)由图可以看出,20cm以上,固定沙丘的含水量高于流动沙丘,所以固定沙丘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冠层截留雨水相对较多,雨水下渗的较少,大部分被植被根系吸收、蒸腾消耗,因而20cm以下土壤水分较少。
【点评】沙丘都具有迎风坡比较缓,背风坡陡的特点。沙丘何分为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两类。静止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流动沙丘是单向斜层理。流动沙丘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所以上下分层的是固定的,左右分层的是移动的。
1 / 11.1区域及其类型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及其类型
一、选择题
读我国文化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文化区(  )
A.具有过渡性 B.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
C.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2.以下文化区与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文化区——地表崎岖
B.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
C.云贵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
D.华北平原文化区——伏旱多发
3.下面文化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内蒙古草原文化区——大牧场放牧业
B.东北黑土文化区——混合农业
C.华北平原文化区——商品谷物农业
D.江南水乡文化区——季风水田农业
【答案】1.A
2.B
3.D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1.结合区域的特征可知,区域是根据综合指标划分的,B错误;图中的文化区具有过渡性,因此没有明显的界线,A正确,C错误;内部特征相对一致,D错误。故答案为:A。
2.由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所以A错误;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所以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B正确。云贵高原文化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所以C错误;长江中下游文化区-伏旱天气,所以D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故答案为:B。
3.由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草原文化区主要发展畜牧业但不是大牧场放牧业,所以A错误;我国的混合农业在珠江三角洲或者山地、丘陵区,不在东北,所以B错误;商品谷物农业在东北地区,不是华北,所以C错误;江南水乡文化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较好,农业生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D正确;故答案为:D。
下图为2018年12月一2019年2月我国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5.造成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
【答案】4.C
5.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4.本题考查区域差异。 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数越少,太阳“上岗”率越低,C项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A、B、D项错误。
5.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故推测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季风影响,有的年份降水量大,导致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B项正确。
2020年11月12日,黄山市屯溪区举行了镇海桥修缮工程开工仪式。徽州地区现存古桥较多,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桥墩迎水面呈“船形”。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6.南方地区古桥分布较多主要是因为(  )
A.地形平坦 B.人口密集 C.河汊纵横 D.雨热同期
7.镇海桥桥墩迎水面呈“船形"主要是为了(  )
A.提供休憩平台 B.方便船只通航
C.减弱洪流冲刷 D.利于鱼类洄游
【答案】6.C
7.C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整体性: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该地区整体性特征是以高寒牧业为主,人口、城市及农业区集中于河谷地带,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许多地区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高原和高山草丛为主。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
6.本题考查区域的整体性。桥主要用于沟通河流、湖泊、沟谷等两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充沛、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形成多桥的景观特征,C正确。人口密集地区不一定多桥,B错误。地形平坦、雨热同期与多桥特征没有直接关系,A、D 错误。
7.本题考查区域的整体性。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发洪涝灾害。桥墩的迎水面呈“船形",可以有效减弱洪流对桥墩的冲刷,C项正确。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该区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仅南部为冲积平原,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下图为密云区山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8.图示区域内土壤普遍较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海拔 D.河流
9.图示北部区域适宜发展(  )
A.特色种植业 B.水产养殖业 C.家具制造业 D.生态旅游业
【答案】8.B
9.D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本题考查区域特征。材料信息表明,图为密云区山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图,因此图示区域为山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较大,在较陡的山坡上,重力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因此图示区域内土壤普遍较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材料信息表明,密云区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加上当地降水集中、多暴雨,容易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材料信息表明,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为了保护水源地、保持水土,图示北部区域不适宜发展可能破坏当地原有植被的特色种植业和家具制造业,也不适宜发展容易污染水源的水产养殖业,适宜发展对生态干扰较小的生态旅游业,故答案为:D
根据定量与定性的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生态大区,如下图所示。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0.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
①行政区划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自然地理特征
④生态系统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下列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各生态大区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②生态环境都非常脆弱
③边界是明确的
④边界具有过渡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0.D
11.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点评】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们既可以依据单一指标来划分,如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又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我们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又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10.本题考查划分区域的指标。由图中四个生态大区的名称及其分布范围可推知,其划分依据既有自然地理特征,又有生态系统特征,③④对。故选D项。
11.本题考查区城的特点。四个生态大区是按照一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特征划分的,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①正确;南部湿润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的生态环境较稳定,②错误;各大区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项。
区域的空间尺度就是区域的层级高低,不同尺度的区城可以相互促进。结合右图,回答以下问题。
12.图中①②③区域分别能表示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②.
13.图中①②③表示不同的区域,下列表述和其对应的是(  )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
B.中国——山西省——太原市
C.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D.中温带——干旱地区——青藏高原
【答案】12.D
13.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
【解析】【点评】区城空间尺度(地域范围)可大可小。
大尺度区域如全球陆地、全球海洋或者北美洲、西欧、中东地区等。若将我国作为一个空间单元,大尺度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省区,如东部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
中等尺度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其相邻省区,如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
小尺度区域可以是某一省内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工业区,也可以是城市内部的某一区域,如上海自贸区等。
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表达的区城特征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则表达的区域特点越详细、越具体。同一区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其功能和开发利用也不尽相同。
12.本题考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因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故表示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是③②.故选D.
13.本题考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南方地区一北方地区一青藏地区三者是并列的;中国一山西省一太原市,三者是包含关系;准噶尔盆地一塔里木盆地是并列关系,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内部;中温带一干旱地区是气候划分区域,青藏高原是地形划分区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故选C。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长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划分广东省荔枝生长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市场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15.Ⅰ区被划分为荔枝生长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低温冻害 B.多大风 C.光照弱 D.降水少
【答案】14.B
15.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指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们既可以依据单一指标来划分,如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又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我们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又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4.本题考查区域划分指标的判断。读图可知,图中划分的荔枝生长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大致自南向北更替,这与荔枝喜暖湿、不耐低温霜冻的习性有关,因此其划分的主要指标为气候,B项正确。
15.本题考查区城特征。 图中I区纬度相对较高,且位于粤北山区,热量条件较差,容易发生低温冻害,不适宜荔枝生长,A项正确。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上·恩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云衫是中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特有树种,也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主要的建群种,耐寒、较耐旱、耐瘠薄,根系呈明显的水平分布,无主根,青海云杉呈斑块状或条状分布在祁连山中段排露沟流域海拔2500~3300m的阴坡和半阴坡地带。该区属大陆性高寒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年均气温-0.6~2.0℃;年降水量291.3~453.8mm;年蒸发量1081.7mm,流域内不同海拔水热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土壤和植被类型随山地地形和气候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分布带。下图示意排露沟流域植被分布类型和不同月份青海云杉林0~6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动态变化。
(1)简述排露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指出影响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的自然因素。
(3)分析排露沟流域海拔2500m-2700m处青海云杉林土壤水分5~6月较低的原因。
(4)推测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并说出理由。
【答案】(1)排露沟流域的气候是高原山地气候,降水少,年均温低,温差大;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区河流流域面积小,支流多,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土壤较为贫瘠,土层浅薄;植被以云杉等针叶林、灌木为主。
(2)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肥力等自然因素。
(3)排露沟流域海拔2500m—2700m处降水量少,5、6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昼长变长,光照增强,气温持续变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而7、8、9月份降水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条件较5、6月好。
(4)该流域降水随海拔梯2600~3300m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人类活动影响小,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700~2800m、2900~3100m和3100~3300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2500~2600m之间低海拔主要是人为干扰所致,当然加上此海拔段的水分匮乏的缘故,青海云杉林呈现斑块化、片段化分布。
【知识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1)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土壤、生物等方面分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排露沟流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祁连山,气候应为高原山地气候,降水少;该流域为山地,地势起伏大,山脉的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山区河流流域面积小,支流多,受气温影响,冰雪融化量多少的影响,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浅薄贫瘠;该流域的植被以云杉、灌木为主。
(2)影响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由图示可知随着海拔高度变化降水发生变化,在光照的影响下土壤水分也会发生变化,而云杉植物生长的特性是耐寒,因此其可以分布在海拔较高处;较耐旱、耐瘠薄,因此土壤肥力、水分等也会影响其分布。
(3)结合图示可知排露沟流域海拔2500m—2700m处降水量少,对应时间为5-6月。此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昼长变长,光照增强,且此时降水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持续增高,土壤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减少。而7、8、9月份降水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条件较5、6月好。
(4)2500~2600m之间低海拔主要是人类活动频繁,该流域降水2500~2600m之间降低且较少,当然加上此海拔段的土壤水分匮乏的缘故,青海云杉林呈现斑块化、片段化分布。而2600~3300m之间,随海拔的增加降水呈递增趋势,云杉有耐寒、较耐旱、耐瘠薄,根系呈明显的水平分布的特性,因此该海拔高度范围内,云杉植物生长条件较好于2500-2600米处,因此云杉分布呈聚集分布,条带状分布格局。
【点评】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具体表现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应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
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
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
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
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
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
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
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
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17.(2022高二下·江门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11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按植被覆盖度差异划分,沙丘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与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相比,科尔沁沙地中流动沙丘较少,固定沙丘较多。研究表明,气候、植被等因素对科尔沁沙地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下左图为科尔沁沙地位置图,下右图为科尔沁沙地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
(1)与内蒙古西部的沙地相比,从降水和植被覆盖度两个角度分析科尔沁沙地中流动沙丘较少的原因。
(2)与固定沙丘相比,指出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的主要特征。
(3)与流动沙丘相比,分析固定沙丘在20厘米以下深度土壤含水量较小的原因。
【答案】(1)离海洋较近,降水较多,植被覆盖度较高,防风固沙能力强,流动沙丘较少。
(2)土壤总体含水量较高;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差异较大(或表层与深层土壤含水量差异大);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波动上升。
(3)固定沙丘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冠层截留雨水较多,雨水下渗至土壤深层较少,植被根系吸收、蒸腾消耗土壤水分较多。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与内蒙古西部的沙地相比,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降水较多,沙地中的含水量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固沙能力强,防风固沙能力强,流动沙丘较少。
(2)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动沙丘,土壤总体含水量较高;同样的土层深度,流动沙丘水分变化幅度大,说明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差异较大,或者说表层与深层土壤含水量差异大;由统计图表可以看出,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波动上升。
(3)由图可以看出,20cm以上,固定沙丘的含水量高于流动沙丘,所以固定沙丘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冠层截留雨水相对较多,雨水下渗的较少,大部分被植被根系吸收、蒸腾消耗,因而20cm以下土壤水分较少。
【点评】沙丘都具有迎风坡比较缓,背风坡陡的特点。沙丘何分为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两类。静止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流动沙丘是单向斜层理。流动沙丘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所以上下分层的是固定的,左右分层的是移动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