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及其类型
一、综合题
1.分析我国某X城市郊外四种农作物生产、运费与市场价格资料,完成(1)~(4)题。
项目 作物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薯
市场价格/(元/kg) 30 20 12 6
生产成本/(元/kg) 15 12 6 2
运费/(元/kg·km) 3.0 2.0 0.5 0.2
单位面积产量/kg 20 15 4 10
(1)该X城市可能位于我国 气候类型区。
(2)四种农作物中,单位面积产量利润最小的是 。
(3)该地区最适宜经营哪两种作物? 。
(4)该城市郊外农业土地利用离城市的最远边界是多少km? 。
【答案】(1)热带、亚热带季风
(2)水稻
(3)花卉和蔬菜
(4)20 km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农业布局的相关知识。注意农作物的种类。单位面积产量利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花卉、蔬菜、甘薯、水稻。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农业布局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读中美两国地理位置重替对照图(两国比例尺相同)问答:
(1)如果中国A地为125°E,则重叠部分的美国所对应的地点经度是 。
(2)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相同的气候类型有 、 。
(3)从本图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 (温度带)的范围更大。
(4)美国西部以 工业闻名于世。我国将在西部重点建设 工业。
(5)19世纪初的美国西部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的情况基本相似。比较中美两国二战以来经济布局总体空间变化的特点:我国是 ,美国是 。
(6)美国西部大开发始终以交通为先导,对我国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正在西部修建的铁路是 ,其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答案】(1)75°W
(2)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亚热带
(4)电子和宇航;能源
(5)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展;由东北部血直向西扩展
(6)青藏铁路;社会经济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1)我国西北地区和美国的北方内陆地区均分布广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南方地区和美国东南部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图示我国低纬地区的面积远大于美国,故我国亚热带的范围更大;
(3)美国西部“硅谷”为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的中心,我国西部自然资源、能源丰富;
(4)注意经济布局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从东部地区逐渐向西部推进,而美国经济的发展从东北部地区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展;
(5)青藏铁路的主要意义从改善交通、发展经济、促进交流、维护团结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比分析不同的区域环境特征
二、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1976年至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3.该地区的农业要素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A.农业人口比例 B.种植业产值比例
C.农产品商品率 D.耕地面积
4.下列地理因素或现象,与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关联性较低的是(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城镇化进程 D.生态修复
【答案】3.C
4.B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据图可知,该地区1976—2019年城镇化进程快,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类型由单一种植业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人口比例下降,种植业产值比例下降,耕地面积减少,但农产品商品率会提高。 故答案为:C。
4.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另外,城镇化进程也会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不大。 故答案为:B。
日本和英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自然环境有着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日本的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气候南北基本无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南北跨纬度广 B.日本东西跨经度广
C.英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英国地处低纬度
6.下列关于日本、英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体,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B.英国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C.日本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业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D.英国种植业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
【答案】5.A
6.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5.日本国土南北跨纬度广,使日本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而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英国地处北温带,南北跨纬度小,而且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不大。 故答案为:A。
6.日本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英国畜牧业发达,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以高产的园艺业为主。 故答案为:B。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甲、乙两地比较,其共同点表现为( )
A.纬度较高,年温差大,年降水量稀少
B.地势低平,河流航运价值都比较高
C.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在世界人口分布中都属较稠密地区
8.甲、乙两地均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生产区。有关两地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常年盛行西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
B.乙地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光热条件好
C.甲地深居内陆,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D.乙地深受海洋影响,冬不冷夏不热,降水量大
【答案】7.D
8.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7.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区域内有莱茵河等航运价值高的河流。乙地位于山东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乙地没有航运价值高的河流。甲、乙分属欧洲西部和中国东部,均为世界人口密集区域。
8.考查葡萄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甲地温差小是不利条件;甲地受西风及地形影响,热量不足;乙地是季风气候,光热条件较好。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9.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10.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11.该地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答案】9.A
10.B
11.A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9.“地下四合院”是人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建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A项正确;住在这种建筑里面冬暖夏凉,但不是当地冬暖夏凉,B项错误;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C项错误;这种建筑也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0.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是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中,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故答案为:B。
11.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不能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非常干旱的新疆,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藏袍有其鲜明的设计特点:肥腰、长袖、右襟,穿脱自如。中午只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场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13.青藏高原多数地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条件差 B.热量条件差 C.干旱多风沙 D.地形起伏大
14.我国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肉类,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物产差异 B.饮食习惯不同
C.气候差异 D.食用盐的种类不同
【答案】12.B
13.B
14.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类型 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
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
地势特征 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12.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藏袍的“不对称”与之有关。藏袍宽大,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中午炎热时可以褪下袖子缠于腰间;早晚温度低,则两个袖子都穿上。 故答案为:B。
13.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多数地区的热量条件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 故答案为:B。
14.我国南方的水热条件好,冬季气温较高,也能种植蔬菜,而北方冬季寒冷,所以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因而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南北物产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也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 故答案为:C。
我国南、北方自然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建筑物景观明显不同。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下列有关我国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弱
B.北方民居的墙体薄,南方民居的墙体厚
C.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南方的小
D.北方民居的屋檐较南方的宽
16.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北方建筑物特点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平原地形
B.墙体严实厚重(保温御寒)——冬季寒冷漫长
C.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量大
D.房屋进深和高度大(利于通风、纳凉)——夏季湿热
【答案】15.C
16.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对民居分布有较大影响。一般而言,民居的方位观、形态受采光、地形影响。民居的墙体厚度取决于保暖或通风透气等要求。屋顶坡度受排水要求的影响。民居的窗户大小、朝向受采光、防风要求影响。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取材是否方便有关。
15.A、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A错误;
B、为了利于冬季保温御寒,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为了利于夏季通风透气,南方民居墙体轻薄,B错误;
C、北方降水较少,对房屋排水的要求较低,屋顶坡度小,C正确;
D、为了便于采光,北方民居的屋檐较南方的窄,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北方的冬季寒冷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A错误;
B、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墙体较厚利于保温御寒,B正确;
C、北方降水较少,对房屋排水的要求较低,屋顶坡度小,C错误;
D、北方夏季不如南方湿热,对通风、纳凉的要求较低,房屋进深和高度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紫云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同时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是国家新阶段14个“整村脱贫”的主战场之一。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7.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 )
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 B.中部较少,东西较多
C.东南最密,东北最稀 D.云贵较少,四川较多
18.推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 )
①气候②地形③人口④政策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9.目前,乌蒙山片区要实现“整村脱贫"最可取的措施是( )
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 B.发展教育,提高素质
C.打造产业,增加就业 D.补贴资金,易地搬迁
【答案】17.A
18.D
19.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
区域
要素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但差异显著;以高原、盆地为主 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以高原、高山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高寒气候,气温低,太阳辐射强,风力大
植被、土壤 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 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 多高山草甸、荒漠,土壤发育程度很低,土层薄
水文 多为外流河(湖) 多为内流河(湖) 多为冰川、湖泊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源头
人类活动 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深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绿洲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人口稀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微弱。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集中在河谷地带
17.本题考查区域差异。从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乌蒙山片区内几乎每个县都有贫困村分布,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中部和南部分布相对集中,数量较多,东西部分布相对少,即整体分散,局部集中,A正确,B错误;结合左上角的小图可以看出云、贵两省贫困村较多。西部相对少,即四川较少,西南最密,西北最稀,C、D错误。
18.本题考查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说明致贫最可能因素是地形和人口,②③正确;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业发展,气候不是致贫因素,①错误;国家实施脱贫政策,政策不会致贫,④错误。
19.本题考查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乌蒙山片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这里不宜开辟耕地,A错误;发展教育,提高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会有利,但解决不了当前的贫困问题,B错误;易地搬迁,要求工程量及资金投入较多,且该区域村落人口较多,应推广“本地脱贫”,少部分生态较差区域可以易地搬迁,D错误;要实现“整村脱贫”必须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C正确。
1 / 1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及其类型
一、综合题
1.分析我国某X城市郊外四种农作物生产、运费与市场价格资料,完成(1)~(4)题。
项目 作物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薯
市场价格/(元/kg) 30 20 12 6
生产成本/(元/kg) 15 12 6 2
运费/(元/kg·km) 3.0 2.0 0.5 0.2
单位面积产量/kg 20 15 4 10
(1)该X城市可能位于我国 气候类型区。
(2)四种农作物中,单位面积产量利润最小的是 。
(3)该地区最适宜经营哪两种作物? 。
(4)该城市郊外农业土地利用离城市的最远边界是多少km? 。
2.读中美两国地理位置重替对照图(两国比例尺相同)问答:
(1)如果中国A地为125°E,则重叠部分的美国所对应的地点经度是 。
(2)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相同的气候类型有 、 。
(3)从本图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 (温度带)的范围更大。
(4)美国西部以 工业闻名于世。我国将在西部重点建设 工业。
(5)19世纪初的美国西部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的情况基本相似。比较中美两国二战以来经济布局总体空间变化的特点:我国是 ,美国是 。
(6)美国西部大开发始终以交通为先导,对我国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正在西部修建的铁路是 ,其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二、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1976年至2019年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3.该地区的农业要素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A.农业人口比例 B.种植业产值比例
C.农产品商品率 D.耕地面积
4.下列地理因素或现象,与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关联性较低的是(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城镇化进程 D.生态修复
日本和英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自然环境有着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日本的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气候南北基本无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南北跨纬度广 B.日本东西跨经度广
C.英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英国地处低纬度
6.下列关于日本、英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体,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B.英国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C.日本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业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D.英国种植业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甲、乙两地比较,其共同点表现为( )
A.纬度较高,年温差大,年降水量稀少
B.地势低平,河流航运价值都比较高
C.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在世界人口分布中都属较稠密地区
8.甲、乙两地均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生产区。有关两地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常年盛行西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
B.乙地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光热条件好
C.甲地深居内陆,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D.乙地深受海洋影响,冬不冷夏不热,降水量大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9.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10.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11.该地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藏袍有其鲜明的设计特点:肥腰、长袖、右襟,穿脱自如。中午只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场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13.青藏高原多数地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条件差 B.热量条件差 C.干旱多风沙 D.地形起伏大
14.我国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肉类,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物产差异 B.饮食习惯不同
C.气候差异 D.食用盐的种类不同
我国南、北方自然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建筑物景观明显不同。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下列有关我国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弱
B.北方民居的墙体薄,南方民居的墙体厚
C.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南方的小
D.北方民居的屋檐较南方的宽
16.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北方建筑物特点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平原地形
B.墙体严实厚重(保温御寒)——冬季寒冷漫长
C.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量大
D.房屋进深和高度大(利于通风、纳凉)——夏季湿热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紫云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同时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是国家新阶段14个“整村脱贫”的主战场之一。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7.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 )
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 B.中部较少,东西较多
C.东南最密,东北最稀 D.云贵较少,四川较多
18.推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 )
①气候②地形③人口④政策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9.目前,乌蒙山片区要实现“整村脱贫"最可取的措施是( )
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 B.发展教育,提高素质
C.打造产业,增加就业 D.补贴资金,易地搬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热带、亚热带季风
(2)水稻
(3)花卉和蔬菜
(4)20 km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农业布局的相关知识。注意农作物的种类。单位面积产量利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花卉、蔬菜、甘薯、水稻。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农业布局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答案】(1)75°W
(2)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亚热带
(4)电子和宇航;能源
(5)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扩展;由东北部血直向西扩展
(6)青藏铁路;社会经济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1)我国西北地区和美国的北方内陆地区均分布广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南方地区和美国东南部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图示我国低纬地区的面积远大于美国,故我国亚热带的范围更大;
(3)美国西部“硅谷”为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的中心,我国西部自然资源、能源丰富;
(4)注意经济布局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从东部地区逐渐向西部推进,而美国经济的发展从东北部地区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展;
(5)青藏铁路的主要意义从改善交通、发展经济、促进交流、维护团结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比分析不同的区域环境特征
【答案】3.C
4.B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据图可知,该地区1976—2019年城镇化进程快,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类型由单一种植业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人口比例下降,种植业产值比例下降,耕地面积减少,但农产品商品率会提高。 故答案为:C。
4.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另外,城镇化进程也会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不大。 故答案为:B。
【答案】5.A
6.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5.日本国土南北跨纬度广,使日本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而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英国地处北温带,南北跨纬度小,而且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不大。 故答案为:A。
6.日本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英国畜牧业发达,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以高产的园艺业为主。 故答案为:B。
【答案】7.D
8.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7.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区域内有莱茵河等航运价值高的河流。乙地位于山东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乙地没有航运价值高的河流。甲、乙分属欧洲西部和中国东部,均为世界人口密集区域。
8.考查葡萄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甲地温差小是不利条件;甲地受西风及地形影响,热量不足;乙地是季风气候,光热条件较好。
【答案】9.A
10.B
11.A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9.“地下四合院”是人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建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A项正确;住在这种建筑里面冬暖夏凉,但不是当地冬暖夏凉,B项错误;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C项错误;这种建筑也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0.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是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中,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故答案为:B。
11.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不能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非常干旱的新疆,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12.B
13.B
14.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类型 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
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
地势特征 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12.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藏袍的“不对称”与之有关。藏袍宽大,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中午炎热时可以褪下袖子缠于腰间;早晚温度低,则两个袖子都穿上。 故答案为:B。
13.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多数地区的热量条件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 故答案为:B。
14.我国南方的水热条件好,冬季气温较高,也能种植蔬菜,而北方冬季寒冷,所以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因而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南北物产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也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 故答案为:C。
【答案】15.C
16.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对民居分布有较大影响。一般而言,民居的方位观、形态受采光、地形影响。民居的墙体厚度取决于保暖或通风透气等要求。屋顶坡度受排水要求的影响。民居的窗户大小、朝向受采光、防风要求影响。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取材是否方便有关。
15.A、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A错误;
B、为了利于冬季保温御寒,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为了利于夏季通风透气,南方民居墙体轻薄,B错误;
C、北方降水较少,对房屋排水的要求较低,屋顶坡度小,C正确;
D、为了便于采光,北方民居的屋檐较南方的窄,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北方的冬季寒冷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A错误;
B、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墙体较厚利于保温御寒,B正确;
C、北方降水较少,对房屋排水的要求较低,屋顶坡度小,C错误;
D、北方夏季不如南方湿热,对通风、纳凉的要求较低,房屋进深和高度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7.A
18.D
19.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
区域
要素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但差异显著;以高原、盆地为主 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以高原、高山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高寒气候,气温低,太阳辐射强,风力大
植被、土壤 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 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 多高山草甸、荒漠,土壤发育程度很低,土层薄
水文 多为外流河(湖) 多为内流河(湖) 多为冰川、湖泊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源头
人类活动 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深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绿洲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人口稀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微弱。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集中在河谷地带
17.本题考查区域差异。从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乌蒙山片区内几乎每个县都有贫困村分布,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中部和南部分布相对集中,数量较多,东西部分布相对少,即整体分散,局部集中,A正确,B错误;结合左上角的小图可以看出云、贵两省贫困村较多。西部相对少,即四川较少,西南最密,西北最稀,C、D错误。
18.本题考查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说明致贫最可能因素是地形和人口,②③正确;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业发展,气候不是致贫因素,①错误;国家实施脱贫政策,政策不会致贫,④错误。
19.本题考查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乌蒙山片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这里不宜开辟耕地,A错误;发展教育,提高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会有利,但解决不了当前的贫困问题,B错误;易地搬迁,要求工程量及资金投入较多,且该区域村落人口较多,应推广“本地脱贫”,少部分生态较差区域可以易地搬迁,D错误;要实现“整村脱贫”必须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C正确。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