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 去 来 兮 辞 》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高中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辞、一首诗。是一位大彻大悟的诗人在回家路上的高声吟唱。
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情、读中品味;同时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份回归生命本原的浪漫情愫。
【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言文朗读技巧,在语言品位中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深沉与优美。
二.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浪漫文风。
【教学重点、难点】
从内容、写法上体味诗人的思想和文风。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立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方式。
二.老师同读同思,巧妙引导,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注意上下内容、语言衔接自然,和谐统一。尽量用陶潜的诗句来联缀,以求扩充容量,扩大视野。
【教学媒体设计】
计算机多媒体:
一.通过多媒体,让精辟的语言以直观的文字并佐以相关的画面形式出现,多方面的信息输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情境中。
二. 通过多媒体, 让学生在诗、书、画、乐的意境中,得到陶冶,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
敬服之情无以复加;《昭明文选》说:“观《归去来兮辞》,贪夫可以廉。” 《归去来兮辞》到底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让我们一同走近陶潜,走进陶潜表明心志的这一力作。(屏幕显示诗句)
二.走近作者
陶潜在《归园田居》中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把作官比做“误落尘网”,且一下就是三十年。可课本注释却说,陶潜只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时间是否矛盾呢?为什么?(屏幕显示《归园田居》诗句)
学生活动:仔细看注解。
陶渊明在做彭泽令前,还做过祭酒和参军等职。他三仕三隐,这次是最后一次隐退,当时41岁。在四十不惑的年龄作出如此最终抉择,他在想些什么?让我们假想自己就是陶渊明,在回家的路上对世人真情告白。
三.以读品味
1.老师读第一段
学生活动:注意倾听,品位朗读技巧。
节奏:辞,六字为主,按三拍读。如“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重音:虚词重读并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
语调:激动豪迈(归去来兮!)——愉快平静(归去来兮,)——超脱旷达(已矣乎!) ↓ ↓ ↓
语速: 稍快 —— 稍慢 —— 慢
(屏幕显示)
2.学生读二、三、四段
学生活动:男女生联读第二段,即各读一分句,感受骈句音韵和谐之美;
各自读三、四段,以“一比高下”来激发读书热情,感受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3.了解内容
陶潜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屏幕显示)
学生活动:概括本辞大意。
四.写法探究
陶渊明《饮酒》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陶文的奇妙之处吧。(屏幕显示诗句)
1.本文作者写辞官归田,有没有直说诸如“官场腐败,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之类的话呢?
学生活动:立即作答。
没有。写了就不是陶潜了。可能是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
2.这位神采飞扬的诗人还构建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中国最富盛名的隐者的王国——世外桃源。在《桃花源记》中作者有没有指斥当时社会的黑暗呢?
学生活动:即时回答。
也没有。但从他寻找桃花源来看,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那他向往什么呢?
3.探究:寻陶潜文风,读诗人灵魂。(屏幕显示)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作者的思想从文章内容尤其是文末抒情处款款流露了出来;文如其人,他的文风和他的处世态度是一致的,对官场、对以往只用“不谏”和“昨非”淡然一笔带过,这是怎样的胸怀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陶渊明的思想:向往自由的田园生活,乐天安命。
陶渊明的文风:淡远潇洒。
相机施教,答案不固定,板书学生精彩答案。
4.和这种浪漫主义文风相似的还有——李白、苏轼及开楚辞之先河的屈原等。想到他们,我们会不由地联想起他们的代表性诗句。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你认为最能代表陶潜品质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活动:回顾已有知识,思考总结,并自己板书。
苏轼有云:“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屏幕显示苏轼名言及一书画作品)
且看苏轼的《归去来兮辞》书法节选。(屏幕显示苏轼书法作品)
苏子洒脱的书法正体现了陶潜的人格魅力。中国书法,独特的方块字,国之瑰宝,怎能不继承,不发扬?期待着,若干年后,同学们能用流畅的书法表现陶潜不羁的精神抑或你自己潇洒的个性。
五.个性诵读
“诗书画乐”,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走进《归去来兮辞》。
学生活动:选择一段,以所理解的诗人的身份适心任性地反复读,伴以动作表情。两三位同学个别展示读。(把高一音乐课本中的三首曲子《春江花月夜》、《流水》、《二泉映月》让学生选其一作朗诵背景音乐。相机介绍曲子特点。)
六.结语
隐逸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中,是一种最高尚、最自然、最值得推崇的人生,陶渊明最终选择了他理想的人生。让我们都叩问心中的我,最真实的我在哪?最理想的我在哪?来,大声说:活出真——我——本——色!(屏幕显示)
七.课后探究
比较《归去来兮辞》和《我的空中楼阁》,试体会古今文人的隐逸情怀,并分析其异同点。如古今文人都向往桃源生活,古人身体力行,做了田舍翁;今人则寄身红尘,做着灵魂“乌托邦”的梦。(屏幕显示)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