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溶解现象》知识点
考点1 溶解与乳化
1、物质的分散形式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质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 不溶性的小液滴 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
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举例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 食用油加入水中 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
共同点 均为混合物
2、溶液的概念及特性
①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②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③溶液的基本特征:
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性质(如密度)完全相同。
b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c 混合物: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注意: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
如CuSO4溶液(含有Cu2+) 为蓝色,FeSO4溶液(含有Fe2+) 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含有Fe3+)为黄色。
④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等。
⑤溶液的应用
(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2)医疗上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
(3)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如营养液无土栽培)
3、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①乳化: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以后,油脂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油脂以细小的液滴的形式 均匀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乳化后,油脂很容易用水洗净。
②乳化剂:乳化剂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③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a、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b、农药的施用
c、生活中常用含乳化剂的物质有肥皂、洗洁精等。
注意: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原理不同:利用汽油除油污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而利用洗涤 剂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考点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溶解时的热现象
溶于水放热 溶于水吸热 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
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 硝酸铵NH4NO3 氯化钠NaCl
注意:生石灰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不是溶解,而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放热:CaO+H2O=Ca(OH)2
考点3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①一些物质溶于水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得溶液能够导电,如: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一些物质溶于水后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形成的溶液不能导电,如蔗糖水和酒精溶液。
②大量的实验表明,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如:喝热鸡汤比开水烫,撒盐除雪。
考点4 溶液组成
1、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用水、汽油、酒精等液体。(一种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
2、溶质溶剂的判断
溶液成分 有水存在 无水存在
固体和液体 气体和液体 液体和液体
溶质 其他物质 固体 气体 量少的液体
溶剂 水 液体 液体 量多的液体
发生化学反应的溶液:溶质为反应生成的可溶性生成物,若可溶性反应物过量则溶质还含有过量的反应物。
①氧化钙放入水中,CaO+H2O=Ca(OH)2,溶质不是氧化钙,而是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
②锌放入稀硫酸中,Zn+H2SO4=ZnSO4+H2↑,原溶液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反应后溶剂仍为水,溶质为:
锌和稀硫酸恰好反应 锌过量(锌不溶于水) 稀硫酸过量
溶质 硫酸锌 硫酸锌 硫酸锌和硫酸
3、溶液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若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为水。
4、溶液的质量关系
溶液的质量=被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考点5 溶液浓度的表示
1、溶质质量分数
①溶质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②溶质质量分数意义:10%的NaCl溶液表示每100份质量的NaCl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0份。
即每10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0g氯化钠,90g水。
③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指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没溶解的不计算在内。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注意:①从一瓶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取出溶液及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与原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溶液具有均一性)
2、浓溶液的稀释计算
加水稀释得到的溶液质量等于所用的浓溶液的质量与稀释所用的水的质量之和,而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m(稀释后溶液)=m(稀释前溶液)+m(水) m浓× 浓=m稀× 稀
3、涉及化学反应的溶液浓度计算
考点6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考点7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剂量和温度会影响溶解的溶质的量,故限定一定量的溶剂和一定温度的条件才能比较是否饱和。饱和是不能再继续溶解该种溶质,不影响溶剂溶解别的溶质,故饱和溶液要指明针对哪种溶质是饱和的。当溶剂量、温度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该溶质溶解的量达到最大值。
(1)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①观察法:观察底部有无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若有且不继续溶解,则是饱和溶液。若无,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或恰好饱和的溶液(注:恰好饱和和不饱和的溶液看起来都是澄清透明的,外观无法区别,实验法区别)②实验法:取样,在该温度下,向溶液里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充分混合,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是恰好饱和溶液,若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与联系是否饱和:比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达到最大限度。浓稀程度:比较的是在一定量的溶液里溶质质量的相对大小(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8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S
1、固体的溶解度S: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定义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指明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100g溶剂,固体物质的溶解量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限度100g溶剂的量便于统一标准后比较。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只有达到最大溶解量时才是确定的值。
④单位:为克,溶解度其实就是溶质的质量,是在特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下的溶质质量。
(3)溶解度的意义: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g。
①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即达饱和)36gNaCl。
②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形成饱和溶液。
③在20℃时,完全溶解36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100g。
④在20℃时,136g氯化钠溶液中有100g水,36g氯化钠。
拓展:在20℃时,任意质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m(氯化钠):m(水):m(氯化钠溶液)=36:100:136。
(4)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是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理性质。
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解性是根据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划分的。
(5)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 从表格中查找硝酸钾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值
曲线法
①查阅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知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③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么制得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⑤确定分离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方法
(6)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溶解度曲线上的溶解度数值对应的是在100g水中的溶质质量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A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90g。B点:表示70oC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0g。2、曲线以上的区域——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且溶液中有溶质剩余C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剩余。3、曲线以下的区域——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D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4、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E点:表示70oC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同,都为140g。5、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指定温度范围,再比较)①如70o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②如比较硝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0oC < t < 70oC: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钠70oC < t: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钠6、溶解度变化趋势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如Ca(OH)27、饱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对于硝酸钠溶液:D→A: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C→A:饱和溶液将多余的固体溶解进溶液变成恰好饱和溶液,加水;C→E:硝酸钠溶液从20oC升温到70oC,多余的固体溶解形成饱和溶液8、确定结晶的优选方法①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的物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如硝酸钾、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铵等②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的,蒸发结晶。如氯化钠9、确定除杂方法根据要提纯的物质的溶解度确定结晶方法提纯,同时杂质被除去。如:KNO3(NaCl):降温结晶 ;NaCl(KNO3):蒸发结晶
例1、如图所示,分析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①a、b物质溶解度曲线受温度的影响?
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温度对a的影响更大。
②N点的意义? 在t1oC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S1g。(注意溶解度有单位)
③P点的意义? 在t3oC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S3g。
④M点的意义? 在t2oC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为S2g。
⑤a、b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0oC < t < t2oC时,b的溶解度大于a; t > t2oC时,a的溶解度大于b。
⑥a物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⑦b物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 蒸发结晶
⑧a中混有b,采用什么方法提纯a?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⑨b中混有a,采用什么方法提纯b? 蒸发结晶
⑩将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得到的是(“饱和”或“不饱和”)溶液?a不饱和,b不饱和
(7)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对饱和溶液,当溶剂的质量为100g,溶质的质量等于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任意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一定值。
计算公式:
①一定温度时,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该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②定温度时,对某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③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来说,将其恰好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变成不饱和溶液。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物质来说,将其恰好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变成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气体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①压强 ——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事实: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射出来)
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事实:喝了汽水后会打嗝)
考点9 结晶
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注意: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一定是该晶体溶质的饱和溶液。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通过改变温度降低溶解度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溶质硝酸钾的结晶:
②蒸发结晶:(通过减少溶剂量使晶体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氯化钠的结晶:
蒸发 仪器: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操作要点:①蒸发皿中的液体量不能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②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③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④热的蒸发皿用坩埚钳夹持放在石棉网上,以免烫坏实验桌。
除杂原则:不增加新杂质不减少原物质易分离杂质易复原原物质状态 ①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法)将样品配置成热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大量的硝酸钾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而氯化钠仍留在溶液中,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硝酸钾晶体。②若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蒸发溶剂法(蒸发结晶)将样品加热,蒸发水,析出大量晶体后趁热过滤。③洗涤法净化晶体时可用该晶体的饱和溶液清洗晶体,从而达到将杂质溶解,不溶解晶体的目的。
考点10 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固体药品加水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固体 + 水 )
用氯化钠固体配置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用仪器
实验步骤:
例、找出下列配置一定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错误操作,并改正。
2、溶液加水稀释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液体+水)
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置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3.误差分析
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溶质溶解的量减少,溶剂的质量增多)
①称量时“左码右物”并使用游码→m质↓。
②将固体溶质转移到烧杯中时,散落到烧杯外面→m质↓。
③固体溶质不纯、不干燥或已潮解→m质↓。
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m剂↑。
⑤烧杯内有残留的水→m剂↑。
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溶质溶解的量增多,溶剂的质量减少)
①砝码生锈(比同规格原砝码重)→m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m剂↓。
③量好的水向烧杯中倾倒时,有液体酒落烧杯外→m剂↓。
质量分数无影响:
①完全溶解后搅拌,少量液体飞溅到烧杯外。
②完全溶解后,转移时,洒落在到细口瓶外。
考点11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1、实验用品
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胶头滴管、铁架台、托盘天平、滤纸、火柴、粗盐
2、实验步骤
(1)称量:用天平称取5、0g粗盐。
(2)溶解: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玻璃棒作用:搅拌加速溶解)
(3)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滴溅出;
(4)蒸发:将所得澄清滤液倒人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把滤液蒸干。(玻璃棒的作用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体飞溅)
(5)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蒸干的固体转移到滤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指定容器中,计算产率。
计算公式:产率= ×100%
3、误差分析:
(1)精盐产率偏低的原因:
①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且使用游码;②溶解时未充分搅拌,氯化钠未全部溶解;
③过滤时液体滴到漏斗外;④蒸发时液体溅出;⑤转移精盐时玻璃棒上有残留固体或有洒落;
(2)精盐产率偏高的原因:
①蒸发时水分未蒸干;②精盐未蒸干,有水分;③精盐称量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