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B
解析:
解答: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是影响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要求学生掌握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C
解析:
解答: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是影响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因素。正常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故A正确,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故B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D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要求学利用稳态的概念和稳态的调节生理基础进行答题。
3、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B
解析:
解答: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了高浓度的生活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了解渗透压稳态的重要性。
4、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
A.提供能量 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C
解析:
解答: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维持渗透压的稳态,为易错题,学生容易误以为补充生理盐水是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而忽略肠胃炎患者的主要症状。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D
解析:
解答:①腹泄引起的是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D错;②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使水过多地存在于组织液中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③过敏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正确;④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失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的各种情况及成因。
6、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A
解析:
解答: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内环境中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肿胀,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Na+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渗透压的失调原因,并掌握机体如何调节渗透压的稳态。
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 ,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D
解析:
解答:渗透压下降,故水分子含量较高,机体应通过增加尿液来减少水分子,而抗利尿激素可以减少尿液的排放,故A错误。内环境的主要缓冲体系是由NaHCO3/H2CO3组成,故B错误。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內液,而非内环境,故C错误。内环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机体的稳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成分、PH、温度、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由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故D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机体如何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相互协作,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8、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质分别是( )
A. 降低、CO2、Na2CO3 B. 降低、乳酸、NaHCO3
C. 升高、CO2、H2CO3 D. 升高、乳酸、NaHCO3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B
解析:
解答:在长时间运动或进入高原等缺氧条下,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pH的略微降,内环境中起缓冲作用的物质NaHCO3/H2CO3中的NaHCO3与乳酸发生反应。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无氧呼吸的产物及机体如何调节pH的稳态——缓冲物质NaHCO3/H2CO3的调节机理。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B
解析:
解答:①食物消化后,才能被小肠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再运输到全身各处被机体利用,故A错误。②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
胞外液,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故D错误。③人体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内环境的稳态,需要温度、pH值和渗透压都处于稳态,即保持相对稳定,pH稳定在7.35-7.45,体温保持在37℃左右,渗透压约为770kPa,,故C错误。④渗透压的稳态是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7.35-7.45。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稳态的调节机理。
10、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D
解析:
解答:①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项正确;②内环境稳态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 项正确;③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 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C 项正确;④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 项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和稳态的调节机理,要求学生利用内环境稳态,综合细胞呼吸以及神经调节分析题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多项选择题
11、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A.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
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B.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C.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D.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CD
解析:
解答:①血浆、组织液与淋巴都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因此之间的物质交换都非常重要,没有更重要之分,故A错误。②通过CO2的体液调节,可使人体内环境中的CO2和02保持相对稳定,此外CO2可以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2CO3,调节组织液的pH值等,故C错误。③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通过物质交换保证了内环境中的各物质在不断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故C正确。④若组织液回流受阻,会出现组织水肿,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意义,要求学生学会识图,辨别内环境的各组分,掌握机体如何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及维持稳态的重要作用。
12、下列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ABD
解析:
解答:①浮肿是由于组织液水肿,组织液中水分过多,故A正确。②手足抽搐是由于血浆中缺少Ca2+,故B正确。③贫血的原因有多种,可由于缺铁导致贫血,也可由基因导致的镰刀形贫血,故C错误。④尿毒症是由于肾衰竭,滤过作用减弱,不能将代谢废物及时排出,导致内环境失调,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意义。
13、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下列哪些措施辅助降低体温( )
A.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额头上敷用冷水浸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BCD
解析:
解答:高烧不退的病人,产热大于散热,在产热量不变的情况下,就要增加散热量。B中冷水浸过的毛巾可以通过水的蒸发带走热量,C中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可以通过酒精的挥发带走热量,D中撤减衣被可以通过空气带走皮肤的热量,三项都有利于散热,因而有利于降低体温,正确。A项中加盖棉被不利于散热:在病理情况下,病人不容易出汗,即使出汗,加盖棉被后,汗液不容易蒸发,对散热作用也不大,故A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纠正生活中发烧盖棉被,增加排汗量的误区。
14、下列属于机体热量散失方式的有( )
A.辐射散热 B.寒战
C.传导散热 D.水分的蒸发[]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ACD
解析:
解答:人体散失热量的途径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故ACD正确,寒战是骨骼肌收缩,属于产热方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要求学生掌握人体散热的方式。
15、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途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 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 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 肝脏储存的肝糖元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释放入血液中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ABD
解析:
解答: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与进入血液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起作用,使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故A正确;肾脏及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成分,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故B正确;通过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中,维持血糖的稳定,故D正确;细胞不断的有氧呼吸会使内环境CO2含量增加,C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会影响内环境的pH值,故C错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要求学生了解调节稳态的机理。
3、 判断题
16、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就是细胞的内环境。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答案:错误
解析:
解答:内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相对于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的。机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这个统一的整体才能间接地实现与外界环境的全部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不具有广义性和狭义性。所以,题干的叙述是错误的。正确的叙述应是:“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则组织液是细胞的直接内环境部分”。
分析: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学生易把内环境的成分组织液与内环境的概念相混淆,不理解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惟一的,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7、人的体温就是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错误
解析:
解答: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分析:考查学生对内环境中理化性质之一温度的了解。
18、对于钾盐和钠盐来讲,正常人容易缺乏的是钾盐。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正确
解析:
解答:人体容易缺的盐,可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需要量大的无机盐,二是容易丢失的盐,虽然从需求看是钠需求多,从丢失看钠在细胞外液中相对易丢失,但是钾盐是不吃也排,可能更容易丢失。
分析:考查内环境中钠盐的多吃多排和钾盐的不吃也排,要求学生掌握渗透压的调节。
19、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都增多。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错误
解析:
解答: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盐增多,糖未增多。钠盐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而糖类是有机物,属于营养物质,会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到血浆中去。
分析:考查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20、2010年11月的亚运会上,运动员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通过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进行调节,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错误
解析:
解答: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是减少尿液的产生和排放,而减少抗利尿激素就是增加尿液的产生和排放,此时由于剧烈运动,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所以应该是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分析: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4、 填空题
2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①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的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 (2)①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③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内环境的波动因素 ④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解答: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基础。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则认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及时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内环境的波动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分析: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认识。
22、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人体的即时反应是:
(1)碳酸钠与血液中的______缓冲对发生作用,相应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形成的______通过______(器官)以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3)因此,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液中的______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l)NaHCO3/H2CO3 Na2CO3+ H2CO3 → 2NaHCO3 (2) NaHCO3 肾脏 尿液 (3) pH
解析:
解答:内环境的主要缓冲体系是由NaHCO3/H2CO3组成,当人体摄入较多的碱性物质,缓冲体系中的H2CO3与这些碱性物质发生反应,其反应式为:Na2CO3+ H2CO3 → 2NaHCO3,无机盐的排出方式主要依靠肾脏产生的尿液排出。缓冲体系用于维持内环境的pH处于稳态。
分析:考查内环境pH稳态的调节机制。
23、一名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锻炼,从他的大腿的肌细胞中检测到了3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下图:
(1)在O2、CO2、乳酸三种化学物质中,甲、乙、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乳酸进入血液后,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动结束后,通过适当的休息,可消除肌肉中积存的乳酸从而消除肌肉的酸痛,请说明人体乳酸减少的两条途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1)乳酸 CO2 O2 (2)血液中存在缓冲体系H2CO3/NaHCO3,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CO2经呼吸排出,而乳酸钠通过排尿排出。部分乳酸进入肝脏后重新被利用。 (3)①氧化分解 ②合成葡萄糖和糖原(或进入肝脏重新被利用,或随尿液、汗液排出体外)
解析:
解答:(1)长跑锻炼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有氧呼吸增强,细胞内的氧气消耗增多,短时间内细胞内氧含量下降,故丙为O2。有氧呼吸会产生CO2,CO2的浓度增加,故;由于有氧呼吸所产生的能量不足以供给机体所需的,机体同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乳酸含量增加,由于能量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故CO2的浓度先增加,乳酸含量后增加,因此甲是乳酸,乙是CO2。(2)血液中存在缓冲体系H2CO3/NaHCO3,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CO2经呼吸排出,而乳酸钠通过排尿排出。部分乳酸进入肝脏后重新被利用。 (3)①氧化分解 ②合成葡萄糖和糖原(或进入肝脏重新被利用,或随尿液、汗液排出体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运用细胞呼吸、内环境问题的调节等知识来解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4、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天宫一号”,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之梦梦圆“天宫”。在“天宫”中生活的航天员的生理状况,由地面指挥中心实时监测。下 面的图表A、B 、C是测得的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进食后血糖的变化 B体温的日变化
体液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
pH 0.9~1.5 6.8 7.4 7.7 8.0
C体液的pH
(1)①上述三项生理指标哪几项是正常的?________。
②属于内环境指标的是________。
(2)某病人胃口不好,医生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葡萄糖浓度为____________ mg·dL-1,氯化钠浓度为________(质量分数),不能过高或过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C表看出,不同消化液的pH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案:(1)①A、B、C ②A、B (2)80~120 0.9% 防止因内环境渗透压改变使细胞失水或吸水而变形,乃至影响其生理功能 (3)正常人体温在一日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 (4)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
解析:
解答:(1)A、B生理指标分别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C生理指标为消化液的pH,不属内环境的生理指标。人的正常血糖范围是80~120 mg·dL-1,故A正常;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会有变化,但始终维持在37 ℃左右,故B正常;动物体内的体液pH大多在6.5~8.0之间,胃液的pH在1.5左右,故C正常。(2)为了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病人注射液应为血浆等渗溶液,如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或质量浓度为80~120 mg·dL-1的葡萄糖溶液,因为人的正常血糖范围是80~120 mg·dL-1。(3)从B图可知: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4)C 表中所列不同消化液的pH不同,说明其中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
分析:本题为信息处理和图像分析的综合题,考查内环境概念及内环境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