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doc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doc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9-21 15:1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初生演替是在没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原来存在生物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故B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才是初生演替,故A错;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故B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故C错;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到通常不会消失,故D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
B、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A正确;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群落结构趋于复杂,B正确;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是初生演替,C正确;自然环境中的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资源利用率不一定提高,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初生演替先出现,然后才会有次生演替,故A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着更替,即是优势取代的过程,故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是裸岩→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故C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使其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的,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错误;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发生次生演替,最终会发展成森林,B正确;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其分泌的地衣酸可以腐化岩石,C正确;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发生在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的演替顺序是( )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原始生命→蓝藻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种植作物→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的能力。
7、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类型;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类型,两地演替类型不同,A错误;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B正确;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C正确;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abc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错误;第1-5年内,物种a是优势物种,B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与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演替实质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故A正确。在群落的结构没有受到干扰和破坏时也会有群落的演替现象,故B错误。演替过程中自然状态下其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故C正确。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0、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物种
B、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C、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
D、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A正确;不同的种群中正常的性别比例不同,不一定是1:1,故B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而动物的垂直分布是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最终因素仍是光照,故C正确;火山喷发破坏了生物群落生存的环境,包括土壤,火山岩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该演替发生在有植被地方,为次生演替,A正确。草丛中只有草本植物,而针叶林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植物在垂直方向有明显分层,导致动物也有明显分层现象,B正确。虽然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但是人类活动已经影响了自然演替的速度,C错。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导致恢复更快完成,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2、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初生演替指在从来没有植被覆盖,或者植被已经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冰川、火山发生的液体,B正确。次生演替是在保留植被土壤条件,甚至保留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弃耕荒废的农田、量砍伐的森林,故ACD都是次生演替。
分析: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如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珊瑚礁群落的演替是在原来有少量的生物包括植物基础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鱼的种数和个体数随之增加,B正确。演替过程中鱼类物种数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C正确。珊瑚礁体积下降导致鱼的种数下降,D错。
分析: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次生演替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
D、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A正确;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正确;初生演替是在没有土壤基础的情况下,逐渐产生生物群落的过程,速度较慢,时间较长,C正确;火灾后森林的土壤基础还存在,所以,火灾之后的演替为次生演替,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5、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构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10=2/11,A错。群落的丰富度是群落物种数目多少,某个种群数量波动不会引起群落的丰富度下降,B错。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反映的是种群数量特征即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个体在空间的布局,C正确。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过程,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6、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是逐级增加的,故B、D错误。群落因为生物种类增多自我调节能力强,稳定性也增强,故A正确,C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7、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S型增长
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故A正确;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是不断的变化,但原有物种并没有消失,故B错误;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故C错误;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初生演替初期,群落的生产大于呼吸消耗,有机物积累,生物种类增加
C、火灾后的草原可进行次生演替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A正确。初生演替初期,群落的生产大于呼吸消耗,有机物积累,用于维持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增多,生物种类增加,B正确。火灾后的草原,地下部分仍然有根作为繁殖体,是次生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9、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初生演替为在从来没有植被或者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发生的演替,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不存在,但是土壤条件保留,还保留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的防辐射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BCD为次生演替。
分析: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0、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主要物种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分析图示可知,该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结构会越来越复杂,A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项错误;④→⑤过程,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项正确;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项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1、某水库中人工养殖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为了提高鱼类的产量,必须不断投放饵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库中不同种类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 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 造成的。
(2)若不考虑食物因素,下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 。
(3)为确定青鱼数量是否达到捕捞标准,常采用 法调查其数量。把2千克以上的青鱼捕捞后,余下青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
(4)如果该水库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废弃,之后的群落演替将在 上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不同。
答案:(1) 垂直 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缺一不得分)
(2)③
(3)标志重捕 增长型
(4)速度和方向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种间关系 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叫垂直结构,所以水库中不同种类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
(2)图①表示捕食关系、图②表示互利共生关系、图③表示竞争关系。同水层中不同种鱼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如氧气)和空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故③正确。
(3)青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把2千克以上的青鱼捕捞后,剩下的都是年龄较小的幼鱼,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所以如果该水库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废弃,则之后的群落演替将在速度和方向上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种群的特征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有人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 增长,第5年λ变小的原因是 。
(2)该草原在第10年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 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实验组用 的牧草饲喂,对照组用 的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 饲养。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生存率 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生存率 或实验组 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答案:(1)“J”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答案合理也得分)
(2)次生演替
(3)实验步骤:②喷洒过化肥 用喷洒过等量清水 ③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明显低于或低于 基本相同 明显高于或高于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在5年前因为以一定倍数增长,故呈“J”型曲线,5年后开始下降是因为环境阻力增大,导致下降。
(2)火灾后的草原因为保留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3)探究的是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故自变量是是否有化肥,实验组应喷洒化肥,对照组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用等量清水喷洒,然后放到相同的适宜环境中饲养。如果实验组昆虫生存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如果两组昆虫生存率或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相同或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群落和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3、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 ,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
答案:(1)森林 次生演替 (2)丙 丙乙甲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
(2)物种甲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可能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而在强光下甲物质光合速率最大,所以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4、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说明人类的活动能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 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影响该群落植物垂直结构的非生物因素是 。
(2)与北方针叶林相比,影响两地物种丰富度的因素主要有 (举两例)。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
答案:(1)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种子 土壤 光照
(2)光照、水分 偏高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主要是土壤中可能保留了大量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影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2)造成南方常绿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中物种丰富度主要是因素是光照和水分。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如果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5、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6)水稻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由此可见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答案:(1)福寿螺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6)生物种群的繁衍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是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根据图中显示自变量应是福寿螺密度。在植物的样方法中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2)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因为能取食水生植物,所以和鸭舌草之间是捕食关系。
(3)由图可知中密度小区福寿螺增长率大于0,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小区的水花生增长率也大于0,说明是数量是增长的,因为有天敌的存在所以其增长应呈“S”型。
(4)如果停止人工管理后因为有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如果时间足够长很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优势的水生植物群落,因为由图可知在各种水生植物中狐尾草增长率最大。
(5)如果去除福寿螺和杂草,因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会下降。
(6)水稻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因为开花才能进行授粉,由此可见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