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doc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doc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9-21 15:1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步训练
1、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
解析:
解答: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A错误;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B错误;C、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C正确;D、粮食短缺是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之一,D错误。
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明确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2、下列不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的是( )
A、人均耕地减少 B、太阳风暴 C、燃料需求增加 D、人均淡水减少
答案:B
知识点:人口过度增长
解析:
解答:A、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人均耕地减少,A正确;B、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不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的,B错误;C、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燃料需求增加,C正确;D、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人均淡水减少,D正确。
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掌握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确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A、我国现有的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A错误;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人口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B正确;C、我国人口虽然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C错误;D、人口增长并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前景,明确我国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掌握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确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
4、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依据
B、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C、影响人口数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自然生理基础,而与社会制约因素无关
D、近二十年来珠海市人口的剧增是因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和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解析:
解答:A、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A错误;B、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人口增长的情况还与社会制约因素有关,B错误;C、影响人口数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自然生理基础,还与社会制约因素有关,C错误;D、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近二十年来珠海市人口的剧增是因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正确。
分析:本题以人为例,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A、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A正确;B、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B正确;C、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C正确;D、人口增长导致现有人口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利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前景,明确我国人口增加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掌握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确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
6、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的关系:人口增长,而土地总量未变,导致人均耕地较少,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人们大量破坏森林等开垦土地,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常考题。
7、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A、控制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D、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是解决粮食生产和粮食危机的有效措施,故A错误;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解决粮食危机和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故B正确;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故C错误;D、开荒辟地,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注意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
8、人口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 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锐减 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①人口增长过快,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①正确;②人口增长过快,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②正确; ③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③正确;④人口增长过快,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④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人口增长引发的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恶化问题,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BC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容量
解析:
解答:A、由图可知,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B、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Ⅲ),最终还会降下来,B错误;C、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C错误;D、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分析:本题以生态系统为核心命题点,结合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态等知识点,综合考查考生识图和图文转换能力,能从新信息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获取的信息答题的能力。
10、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A、减少人均耕地 B、增加燃料需求 C、减弱温室效应 D、破坏生态环境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A、人口增长则粮食需求增加,住房增加等,使得人均耕地减少,A错误;B、人口增加,则能源需求增加,使得化石燃料大量燃烧,B错误;C、人口增加则森林、草原等利用增加,使得植被破坏,增加温室效应,C正确;D、人口增加使得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加剧,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加引起的环境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1、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 )
A、12.5亿之内 B、14亿之内 C、15.5亿之内 D、20亿
答案:C
知识点:我国人口现状
解析:
解答: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5.5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故选:C
分析:本题学生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的了角、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2、2005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晚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措施,提倡晚生
C、近亲结婚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答案:A
知识点:人口与计划生育
解析:
解答:A、人口膨胀是当今世界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B、优生优育和禁止近亲结婚是提高人口素质和优生的重要措施,优生不是晚生而是强调适龄生育,B错误;C、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几率增加,并不是后代必患遗传病,C错误;D、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虽然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但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K值为环境的最大承载量,16亿为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D错误、故选:A、
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题,本题结合我国实际进行考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
A、优生 B、教育 C、计划生育 D、降低出生率
答案:C
知识点: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
解析:
解答: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故选:C。
分析: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注意掌握。
14、如图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更长久(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A、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 大幅度增长,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 A错误;B、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B正确;C、虽然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产速度,最终该国也不能维持其生存;C错误;D、粮食产量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大幅度下降,肯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D错误、故选:B。
分析:本题本要考查对人口增长与环境影响知识的了解,重点要学生学会分析图形。
15、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
B、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C、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D、目前世界人口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过快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A、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人均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等,因此对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A正确;B、环境污染主要原因是工厂的“三废”和生活垃圾引起的,B正确;C、科学水平的进步,也无法解决耕地等问题,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增加,C错误;D、目前世界人口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过快,从而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D正确、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知识,要求学生能理解相关知识准确解题。
16、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科学、有效、合理的途径是( )
A、利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
B、利用小麦、玉米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作燃料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
D、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解答:A、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不能利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因为这样容易导致重金属发生生物富集作用,引起人和动物重金属中毒,A错误;B、能利用小麦、玉米秸秆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做燃料(即生物柴油),但不能用小麦、玉米的种子来生产酒精,因为这样反而浪费粮食,B错误;C、不能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因为这样减小了湿地的面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态,C错误;D、通过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D正确、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17、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A、人口增长则粮食需求增加,住房增加等,使得人均耕地减少,A错误;
B、人口增加则资源等利用增加,使得资源紧张,B错误;C、人口增加,使得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C错误;D、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地球不一定会因此而毁灭,D正确、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增加引起的环境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8、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火山爆发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造成的,说以B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9、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环境及其污染
解析:
解答: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大气层的防护作用受到破坏即臭氧层破坏,所以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0、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
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环境
解析:
解答:由题目可以看出,西部的问题在于“生态环境较差”,所以在开发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改善其生态环境。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1、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环境
解析:
解答:(1)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若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则为c曲线的变化;(2)据图分析,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c曲线即“S”型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即“J”型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环境阻力。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55亿。(3)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人获得的能量为A,则相当于共需要食植物55A;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4,人获得的能量为B,则相当于共需要食植物28B,故55A=28B,则B/A=55/28≈1.96。(4)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从根本上是降低了人的出生率。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种群数量以及能量流动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2、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生的问题不同,采取的对策也不同。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请阅读表中资料(1991年),回答下列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 0.5 2.4
少年儿童比重/% 21.0 39.0
老年人口比重/% 12.0 4.0
(1)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可采取的对策为 。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可采取的对策为 。
答案:(1)人口老龄化 提高社会福利、保险
(2)人口出生率过高 计划生育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膨胀分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只要理解了就比较容易做出该题
23、由于人类的活动,云南滇池多次在夏季出现由蓝藻爆发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滇池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 来判断。如果比较滇池水体的pH,则早上比傍晚要 。
(2)夏季气温偏高是滇池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滇池生态系统的 ,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 来影响蓝藻的生长的。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 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水样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A组(原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添加) 0.2 0.2 0.3 1 10 9 7 7 6.5
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 。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
起 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成形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答出一种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也可) 低
(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酶的活性
(3)①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②对照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答:(1)蓝藻为原核生物,而绿藻是真核生物。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在傍晚较早晨低,故水体pH在早晨较低。(2)水体出现蓝藻爆发的原因是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3)从⑤号取水点向下游的污染明显加重,说明工厂是污染源。由A、B、C、D对照知B组⑤号以后水样中蓝藻数量较其他组别多,说明N是限制河流中蓝藻生长的因素,而添加P后对⑤号以后水样中蓝藻无影响,说明P不是限制河流中蓝藻生长的因素,即河流中P含量超标。
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记住蓝藻的相关知识点,应该能解决相关题。
24、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重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问题。
生物及环境因素 重金属质量分数/% 生物及环境因素 重金属质量分数/%
土壤 0.01 池塘水 0.02
猫头鹰 12 浮游植物 0.5
食虫鸟 5 浮游动物 2
昆虫 0.2 大鱼 10
草 0.02 小鱼 5
(1)请分别写出两个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池塘生态系统: 。
草原生态系统: 。
(2)重金属元素在这两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体内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出现这种现象,你认为合理的假设应当是 。
(4)在上述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在上述草原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
(5)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原因是 ,采取解毒的相应措施是可服用大量的 (选填:A、水;B、食盐水;C、牛奶;D、蛋清;E.豆浆)(多选)。
答案:(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2)营养级越高,含有的有毒物质越多。
(3)在生物体内重金属不易被分解,有生物富集的作用
(4)浮游植物 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5)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C、D、E
知识点:生态环境和富集作用
解析:
解答: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的。营养级越高含有的有毒物质越多。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的原因是重金属盐引起蛋白质变性而失活;相应的解毒措施是服用蛋白质类物质。
分析:主要记住生物富集作用的作用以及定义,此题就不难。
25、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CO、铅等多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呼吸、免疫、生殖等系统的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研究人员选取长期生活在交通严重拥堵的闹市区的成年居民为一组,长期生活在同一城市郊区农村的成年居民为另一组,分别测定其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结果如下。
组别 精子活动率(%) 精子中SDH酶的灰度级 血液中铅的浓度(μg / L)
郊区组 68.45 77.78 108.5
闹市区组 55.38 195.96 145.8
(注:SDH酶的灰度级:特定染料在SDH酶的催化下被还原成不溶性的蓝色产物,仪器根据样本颜色深浅测出的数值。灰度级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酶的活性)
(1)实验前,要对两组成员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是 。
(2)在男性的睾丸内,精子的形成必须经过 过程。
(3)已知SDH 酶是一种分布在线粒体基质中的脱氢酶。精子中SDH 酶的灰度级数值增大,此酶的活性 ,通过影响有氧呼吸中的 过程, 最终导致精子运动所需的 不足。
(4)根据上表检测结果推测,铅对SDH 酶的活性有 作用,且随血液中铅浓度的增加其作用 。
(5)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答案:(1)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减数分裂和变形
(3)减小 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 能量(或ATP)
(4)抑制 增强 (5)汽车尾气对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
知识点:生态环境
解析:
解答:(1)本实验研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的影响,实验前,要对两组成员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是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精子是成熟的生殖细胞,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然后还需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精子。(3)灰度级增大SDH酶活性会减小,因为该酶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会影响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即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进而影响能量的产生,而精子的运行需要能量。(4)由上表可知血铅浓度高,精子中SDH酶的灰度级大,说明血铅对该酶有抑制作用。铅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5)该实验探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活动率、精子中SDH酶活性和血液中铅的浓度的影响,而血铅浓度会影响SDH酶活性,而酶活性可以影响精子运动。即研究的是汽车尾气对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