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基础作业】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挪威(nuó) 渗透(shèn) 春华秋实(huá)
B.颁奖(bān) 遗嘱(zhǔ) 卓有成就(zhuō)
C.仲裁(cái) 浸透(jìn) 苦心孤诣(yì)
D.粉碎(suì) 拨款(bō) 心旷神怡(y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连盟 颁发 安详 评委会
B.既日 炸药 定律 基金会
C.逝世 巨额 根据 记念日
D.震撼 象征 建树 一体化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优美隽永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C.“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而是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D.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 ,从按诺贝尔 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 。
A.颁发 嘱托 发奖 举行
B.颁布 遗嘱 发奖 举办
C.颁发 遗嘱 授奖 举行
D.颁布 嘱托 授奖 举办
【素养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董瑞丰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夜以继日,终获突破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安排,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20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常常为了琢磨一个问题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 , , 。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青春无悔,铸就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他从小读书就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学得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把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他。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从事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却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请赏析下列句子中画线语句或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2)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6.“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句话为什么单独成段
7.文中多处引用于敏的话,有何作用
8.文章以“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为题有什么妙处
【拓展作业】
9.班级正在开展以“走近‘诺贝尔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某中学校报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莫言获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媒体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报刊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比例 12.7% 1.6% 30.5% 55.2%
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来看,
(2)下面是明明同学写的《中国为什么很少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片段,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甲】说起来还真有点不甘心,我们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建造了十分璀璨的文明。在古代,科技、经济等都是首屈一指,四大发明更是让外国人称赞不已。那为什么到了现代,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如此之少呢
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家长只考虑未来收入问题,【乙】至于孩子所学的专业和领域,孩子感兴趣或擅长,他们都不在乎。在他们看来,科学家、作家等职业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等的投入。【丙】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有人有点天赋和研究创新精神,也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不合逻辑,应在“ ”前加“ ”。
③【丙】处画线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3)请你结合材料,为如何发展当前的教育、科研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1)示例: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中国成功研制氢弹用时之短,赞扬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2)“纯粹”是纯正不杂、精纯完美之意。该词高度概括了于敏无私、忠诚、纯正、淡泊的高尚品格。
6.突出了“1967年6月17日”这个日子的不平凡;突出了氢弹爆炸成功这个事件的重要性;突出了于敏的历史功勋。
7.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感染力;②突出了于敏的高尚品格,使于敏的形象更加丰满。
8.点明文章的主人公及其高尚品格;取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1)示例一: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途径。示例二:传统媒体已经被新兴媒体超越。示例三: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不再是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2)①建造 创造
②感兴趣 是否
③如果 即使
(3)示例:①为学校或者研究所提供良好的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汇集一堂。②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学习和创新精神。③国家应加大对科技创造的奖励力度,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