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本课综合与测试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本课综合与测试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22: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唐诗五首
【基础作业】
1.默写。
(1)    ,猎马带禽归。
(2)黄鹤一去不复返,    。
(3)    ,江入大荒流。
(4)    ,谁家新燕啄春泥。
(5)渡远荆门外,    。
(6)《野望》中抒发诗人孤苦无依,只能追怀古代隐士的句子是“    ,    ”。
(7)崔颢的《黄鹤楼》中描述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景的句子是“    ,    ”。
(8)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
B.日暮乡/关何处/是
C.山/随平/野尽
D.最/爱湖/东行不足
3.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C.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
【素养作业】
5.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1)赏析“山山唯落晖”中“唯”字运用的妙处。
(2)尾联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简要分析。
6.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连用两个“空”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关于此诗还有一段传闻不胫而走。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请你结合颈联,从一个角度说说崔颢是如何来描绘这“道不得”的景致。
7.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的目的地。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8.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想象瑰丽,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B.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叙述中交代地点和事由。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奇妙美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尾联“怜”“送”二字照应了标题中的“送别”,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有人说本诗颔联中的“随”“入”两个动词用得妙。请简要分析。
9.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赏析颔联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拓展作业】
10.古诗像一朵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中国古诗之路也是漫长而修远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2)请根据下面两幅图片的内容,分别配上相关诗句。
①诗句:    
②诗句:    
(3)“飞花令”本为古人行酒令的一种,即按顺序吟诵带“花”的诗词句,答不上则罚酒。《中国诗词大会》则简化为两人依次吟诵带主题字的诗词句。假如你参加了诗词大会,主题字为“江”,请你写出带“江”字的诗词句。
参考答案
1.(1)牧人驱犊返
(2)白云千载空悠悠
(3)山随平野尽
(4)几处早莺争暖树
(5)来从楚国游
(6)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7)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8)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A 3.D
4.示例: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
5.(1)示例:唯是“只,只有”的意思,突出了诗人所望见的群山都染上暮光的萧瑟,衬托出诗人的怅惘、孤寂之情。
(2)①辞官后却又心念仕途的苦闷、怅惘之情;②没有相识相知朋友相伴的孤寂、愁郁之情;③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走向山林隐居的追随之情;④渴望仕途显达却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
6.(1)示例:第一个“空”可理解为“只,只有”,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第二个“空”可理解为“徒然,只不过(或深、大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久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从中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之感。
(2)示例一: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长势茂盛。颈联描绘了一个晴朗、悠远的画面。
示例二:诗中有画,颈联描绘出了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这样形象鲜明、色彩缤纷的远眺之景,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示例三:运用叠词,“历历”指阳光照耀下树木清晰分明的样子,“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样子。生动描绘了远眺所见的明丽之景。
7.(1)B
(2)示例:“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大漠烽烟直上和长河映落日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面对此景时的深切感受。“直”字在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着柔和温暖。
8.(1)D
(2)示例:“随”字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恰当描摹出船上的诗人看着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的情景;“入”字描摹出滚滚长江水朝着荒原奔流而去,与大地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辽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以及喜悦开朗的心情。
9.(1)示例:“争”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2)示例:早春时节,西湖岸边东一簇、西一簇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让人眼花缭乱;那嫩绿的小草,才刚刚能够没过马蹄。此时的西湖边正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10.(1)示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古人的旷达胸襟吧。
(2)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示例:①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