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梦回繁华
【基础作业】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rǒng(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xiàng( )、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摄( )取
长而不rǒng( )
街xiàng( )
(2)文中有个错别字是“ ”,正确写法是“ ”。
(3)“线条遒劲”中,“遒劲”的意思是 。
(4)将画线的两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
2.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国家内不安定,外遭侵扰。( )
(2)指远距离的爬山过水。形容路途遥远,旅途艰苦。( )
(3)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
(4)(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B.《清明上河图》看到了古都风貌。
C.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D.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4.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
【素养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明上河图
①宋初以来,随着工商业的萌芽,出现了城市集镇,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经济的发展,促使文艺做相适应的变革,迎合小生产者意趣的通俗文艺蓬勃兴起。在绘画领域,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以世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佳作层出,影响非凡。其中,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②《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的绢本设色长卷。因为画中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画家张择端,年轻时曾游学于汴京,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说他习画后,又嗜作舟车、市桥和城郭之属,所以画中的人和物虽为数繁多,仍被他描绘得意态生动,毫发无憾,不愧为稀世珍品。
③《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看,它可以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农民正耕作于田间;几头驮炭的毛驴缓行于绿荫深处;村头大道上,一队人员肩挑背负,护拥着一骑马者和一乘轿者,轿顶上还插满了杨柳杂花,似名门豪富踏青扫墓归来,正匆匆地向城内进发。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了序幕。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这个临近京城的水陆码头,有一座巨大的拱桥横跨两岸。这座结构新颖、形式优美,“以巨大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的拱桥,也有人称它为“虹桥”,成了本段画面的主体。此处,陆上车马喧阗,河中舳舻相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呈现出“最盛节日”里,“都城人出郊”“拜扫新坟”“四野如市”的盛况(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而拱桥的南端,新柳吐絮,屋宇错落,临河的酒楼茶肆里,游客们或闲谈于席间,或凭眺于窗台,洋溢着一种闹中取静的闲暇意趣。无疑,这一段是全图的中心点。后段描写汴京街市的实况。这个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官府之衙,市廛之居,商铺店坊,鳞次栉比,甚是可观。至于人马喧嚣、车轿穿梭的热闹场面,更是绘声绘色地跃然绢素,得到了生动细致的表现。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具陈、百态具备的情景,把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面貌,以及隐藏在这种繁华景象背后的那种有闲者酒楼欢宴,劳苦者辛勤操作的贫富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明上河图》通过由上述三段内容所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品,为后人研究宋代绘画,考据宋代社会,提供了一件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形象化资料。
④《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在艺术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图从远郊河野一直写到城郭街市,场面虽然繁复,中心环节却很突出。情节连绵不断,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却无割裂纷乱的松散形迹。楼台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既可鸟瞰繁华热闹的街市,又能极目幽静广阔的乡间,成功地设置了“全方位”的立体布局。大则楼船人马,小则器皿花鸟,笔画相准,轻重均衡。笔调朴素平实,无丝毫呆板滞硬。总之,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帖,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方寸之内,体百里之回”的宏伟气派,显示了画家在运思立意过程中,概括生活和炼取素材的高度艺术才能,以及在章法和透视处理上,不受固定视点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艺。尤其是在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方面,本图达到了神形毕肖、生动准确的艺术效果。全图共画了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等不同阶层的人物五百五十余位,他们有赶集的,有买卖的,有闲逛的,有饮酒的,有聚谈的,有推舟的,有乘轿的,有骑马的,神情各异,姿色不同。另外,还画了驴、马、牛、骡、骆驼等各类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余件,大小船只二十余艘,楼屋农舍三十余幢。无论是写人还是状物,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篇幅之中,使每个人物,每个细节,每种物象,都合乎生活规律。特别是对桥头闹市那种沸腾场面的描写,画家摒弃了一般的写生手法,以选取典型事例的概括描绘来实现。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适巧和一顶由南端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轿夫们由于一时惊慌,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这时,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这种场面描写,不但突出地表现了拱桥上下的热闹情景,而且丰富了画面的情节性意趣,令人爱看。画大场面如此生动,画小细节也不逊色。例如那位拉着车子从桥上下行的农民,由于下坡的惯性力作用,车子飞速下滑,这使他不得不用力把着车杆,弯腰弓背,叉开两腿,以保持独轮车的平衡。那头毛驴则无须着力了,它拖着松弛的绳套,扭头歪脑,漫不经心,似乎想趁机觅捡一草片叶。可以想象,这种真实感人的场面和细节描绘,倘若不是对生活现象观察得细致入微,理解得深入透彻,是难以做到的。这正是这件艺术品历久不衰的基础。除此以外,本图在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准确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使其具备典雅堂皇、神韵毕肖的特色,形成了与画坛大家王诜、郭熙、李唐等异样的风格,别成家数,自具面貌,也甚为时人所重。
⑤最后,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明上河图》和不少古代名画一样,有着辗转流传,幸免于难的命运。从画面上张著、张公药、杨准、刘汉、李祁、吴宽、陆完、李东阳、冯保等各家的题诗和跋,以及累累的鉴藏印来看,说明本图自宋以来,经历了不少公私鉴藏家之手。大约在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流入清宫内府。1911年,溥仪将此图运到天津。伪满洲国成立,这件作品又被带到长春的伪宫。抗战胜利,溥仪想把这件珍品带走,因来不及,被弃之于机场,幸被我人民解放军所获。从此以后,这件历经沧桑的艺术珍宝才归于人民,现由故宫博物院珍藏,每岁陈列,既偿观者眼福,又供学者参研,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有删改)
5.第③段中作者从结构、 、 三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6.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说明了 。
7.《清明上河图》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里
【拓展作业】
8.学校打算开展“走进中国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校园内张贴几幅宣传标语,以营造活动氛围。(写出两幅即可)
(2)向同学们推荐一首关于书画的古诗,并说出你的推荐理由。
(3)学校打算派你为代表邀请当地的一位书画名家参与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
参考答案
1.(1)shè 冗 巷
(2)副 幅
(3)雄健有力
(4)画中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
2.(1)内忧外患
(2)长途跋涉
(3)摩肩接踵
(4)络绎不绝
3.B
4.(1)打比方
(2)列数字
5.内容 价值
6.举例子 张择端选取典型事例来描绘小细节,一丝不苟,生动有趣
7.①章法布局繁复有序;②刻画描写生动细致;③笔墨技法别具一格。
8.(1)示例:①弘扬绘画艺术,传承中华艺术。②走进书画世界,感受文化魅力。
(2)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王维《画》)
推荐理由:这首诗不仅生动地突出了画的特点,而且诗句中蕴含着诗人淡淡的幽思,读来给人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3)示例:您好,我是××学校的学生,见到您备感荣幸!平时经常见到您的书画作品,受益匪浅!学校打算邀请您莅临指导,让同学们聆听您的教诲,您能抽时间前往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