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基础作业】
1.默写。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富贵不能淫》)
(2)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往之女家, ,无违夫子!(《富贵不能淫》)
(4)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6)《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 , ; , ”。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依次列举了 、 、 、 、 、 六个人从艰难困苦中成就一番大业的事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往之女家。
C.母命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4.下列不属于孟子言论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素养作业】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①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②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③之,弗信……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①窃:暗地里。②释:丢弃。③少:轻视,贬低。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 )
(2)困于心( )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8.乙文中苏秦的经历可否作为甲文的论据呢 请联系两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②,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③。”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年号。②九重:深宫之内。③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必须先存百姓( )
(2)若耽嗜滋味( )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11.本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行天下之大道
(2)曾益其所不能
(3)必敬必戒
(4)失道者寡助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7)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3.A 4.A
5.(1)使……受苦
(2)忧困,困惑
6.用(这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长他没有的才干。
7.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8.乙文中的苏秦,游历失败后遭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完全符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因此,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9.(1)存恤,体恤
(2)沉溺
10.(1)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2)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11.示例:治国需君王施仁政、爱护百姓,而且需要贤臣辅助(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