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空气与生命3.5-3.6综合练习(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一次生产事故中某工人被压埋在大量沙土中,尽管其头颈部暴露在空气中,若不及时相救,可能会因无法正常呼吸而死亡,主要原因是( )
A.口、鼻被沙土堵塞 B.肺部气体分子无法扩散
C.膈肌无法舒张,膈膜不易回升 D.被沙土挤压,阻碍了胸廓舒张
2.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各步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是为了消耗掉叶片原有的淀粉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为了脱去叶片的色素 D.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
3.如图所示是一片正常进行生理活动的叶片。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与不同生理活动相关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若①表示二氧化碳,则图示为呼吸作用示意图
B.若②表示二氧化碳,则图示为光合作用示意图
C.若③表示水,则它主要用于叶的蒸腾作用
D.若④表示有机物,它应该在导管中运输
4.如图是某同学做模拟实验,并绘制的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曲线的AB段与乙图都表示吸气状态
B.甲图中曲线的BC段与乙图都表示呼气状态
C.甲图中曲线的AB段与丙图都表示呼气状态
D.甲图中曲线的BC段与丙图都表示吸气状态
5.如下页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其中碱石灰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中,最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影响动物呼吸速率的因素
B.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C.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是昆虫的生理状况
D.该实验应观察并记录红墨水移动的方向和速率
6.香甜多汁的“红美人”被誉为“可以用吸管吸的柑橘”。每年11月开始进入“红美人”的采摘时间。走进南浔区红美人种植基地,金黄饱满的红美人挂满了枝头,大棚内弥漫着柑橘的果香,相当诱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科学的是( )
A.橘农建造大棚,通过增大昼夜温差来提高产量
B.移栽时剪去部分叶片减弱蒸腾作用,以提高植株的成活率
C.“红美人”需要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
D.晚上大棚内开灯,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呼吸作用时间减少
7.为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学们将萌发的和煮熟的大豆种子放在两个广口瓶中密封,一段时间后打开瓶塞,观察点燃的蜡烛在瓶中的燃烧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瓶中分别是煮熟的和萌发的种子
B.实验开始前两瓶中种子的大小、数量相同
C.实验只能在晚上无光时进行
D.该实验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8.人体是通过呼吸作用来获取能量的。图中①和②表示人体肌细胞内发生呼吸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表示无氧呼吸
B.过程①和②都分解有机物
C.过程①和②都释放出二氧化碳
D.剧烈运动时,需要过程①提供能量
9.如图是一个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的原理是( )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10.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下列属于有利于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特点有( )
①肺泡数量很多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毛细血管壁很薄 ④肺泡壁很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下列表示排出异物时呼吸道内气流方向和肺内气压P内、外界气压P外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2.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树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
B.图②B点显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图③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气过程
D.图④表示,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
13.我市推行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如图)。采用该技术后,玉米基本不减产,每亩地还能增产200多斤大豆。已知大豆根内部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以为玉米提供氮肥。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作物种植密度越大,产量就会越高
B.玉米和大豆间作能更充分地利用光照
C.两种植株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
D.玉米根吸收的氮肥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到叶等其他部位
14.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实验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丙实验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D.丁实验说明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氧气
15.猪笼草:一种常绿藤本植物,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而不是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 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
C.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 D.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
二、填空题
16.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①、②代表呼吸运动过程,a、b代表气体;乙图M、N是膈肌的位置,丙图是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a表示的气体是 ,②过程等同于乙图膈肌的运动过程为 (选填“M→N”或“N→M”),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漫步 B.静坐 C.打篮球 D.睡觉
17.“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 ,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18.温度为22℃时某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当光照强度为 时(选填“n1”或“n2”),该植物的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
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
是 。
19.光合作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如图装置,收集到氧气并对其进行检验。
(1)请写出实验室检验氧气的方法: 。
(2)分析上述科学史,“自身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3)结合上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全过程,分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可多选)
A.任何绿色植物只要有光就能进行光合作用
B.基于“元素观”,瑟讷比埃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C.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
D.“元素观”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0.光合作用对维持自然界的碳一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 中。如图,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除需要CO2作为原料外,还需要的物质①是 (填化学式)。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是将太阳能转化为 。
三、探究题
21.小嘉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计时器、记号笔等。实验在暗室中进行,其中 CO2缓冲液可维持装置内CO2浓度恒定。
①按图组装实验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用记号笔标记红色水滴的初始位置,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到某位置,闭合开关,并用计时器开始计时。
③10分钟后,用刻度尺测量并记录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重复3次取平均值。
④分别调节LED灯到玻璃容器的距离为30厘米、45厘米,重复步骤②③,数据如表。
LED灯到玻璃容器的距离/cm 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15 7.2 7.0 7.4
30 4.1 4.3 4.0
45 3.2 3.2 3.1
(1)实验中采用LED冷光源替换普通白炽灯泡,可以避免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中除改变LED灯到玻璃容器的距离外,还可以通过 来调节光照强度。
(3)分析比较数据,可初步得出的实验结论: 。
22.人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进行了漫长的探索,请阅读材料并回答:
(1)海尔蒙特在实验前后需要测量的数据是土壤和 的质量。
(2)黑尔斯的实验是基于“植物生长需要 中的物质参与”的猜想,塞讷比尔的实验验证了他的猜想,并确认了这种物质。
(3)恩吉尔曼的实验分析:好氧细菌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根据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外,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3.胡杨的叶形随着树龄增长,自下而上会逐渐出现条形叶,卵形叶和锯齿叶。为探究叶形对胡杨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简要步骤如下:
①将胡杨树进行暗处理;②让胡杨树光照4小时;③分别摘取三种叶形的叶片各1片,脱色处理后滴上碘液。实验结果:三片叶片都变蓝,且蓝色深浅程度为铝齿叶>卵形叶>条形叶。
(1)将胡杨树先进行暗处理可以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其原理是 。
(2)如图1所示为脱色环节,则对该环节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装有水,乙烧杯中装有酒精 B.该环节结束后叶片变成黄白色
C.用水浴脱色主要是为了减少酒精蒸发 D.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
E.持续加热,小烧杯中的液体温度将达到100℃
(3)小明认为研究小组的方案中有不合理之处,请指出 。
(4)老师提示,光照强度对实验结果也会有影响,于是兴趣小组又测得不同光照强度下胡杨不同叶形叶片的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在N点的光照强度下,条形叶的光合作用速率 锯齿叶中光合作用速率(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4.在学习了“呼吸系统”相关内容后,老师布置作业:制作“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大家一起讨论制定了如表的项目成果评价表。
项目成果评价表
“呼吸运动模型”评价表
评价指标得分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高度相似 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较为相似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能模拟横膈运动或肋骨运动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1)制作产品:小文同学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
图甲④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气体是 。若要用图乙模型模拟图甲②过程,小文的正
确操作是 。
(2)改进与评价产品:小文同学将直玻璃管替换为Y型玻璃管,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如图丙。依据评价表请模仿以下范例来评价指标二的得分,并简要说明评分依据。
例:指标一优秀,Y型玻璃管模拟了气管和支气管,两个透明气球模拟了双侧肺。 。
25.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
(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26.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图1所示。某兴趣小组根据这一原理,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实验步骤和结果如图2所示。
(1)根据甲、乙两组的实验结果,请从植物生命活动角度分析甲组BTB水溶液颜色呈现蓝绿色的原因: 。
(2)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为探究这个问题,该小组接下来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另取一支试管丙, ,在光照下静置一段 时间后观察。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 ,则证明光照不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7.为了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小科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1)步骤①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目的是设置 。
(3)步骤④中,大烧杯中的M液体和小烧杯中的N液体依次是 (填字母)。
A.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 C.清水、酒精 D.清水、清水
28.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发育良好的绿萝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情况,结果如图甲所示。(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1)图甲中,导致折线X比折线Y净光合速率高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 。
(2)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图甲中X折线上f点时光合作用作用速率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3)将某植物(叶边缘黄白色部位无叶绿体)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乙)。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褪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观察叶片,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有 (可多选)。
A.a B.b C.c D.d E.e
答案
1.解:工人被压埋在大量沙土下,尽管他的头颈部露在空气中,但是由于沙土挤压使呼吸肌收缩受阻,造成工人的呼吸运动受阻。进而胸廓的扩张,外界气体与肺内气体交换困难,若不能及时将他救出,也会因窒息而死。
故选:D。
2.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原有淀粉。A正确;
B、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B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应该隔水加热,所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去掉叶片的绿色。C正确;
D、步骤④叶片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不见光部分不变蓝色。D错误。
故选:D。
3.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A选项不符合题意;
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氧气,B选项不符合题意;
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用于蒸腾,C选项符合题意;
植物中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解:A、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A错误;
B、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B错误;
C、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C错误;
D、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D正确。
故选:D。
5.解:A、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试管内分别放入相同的碱石灰和有色液体,甲试管中放入几只昆虫而乙中不放。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有色液体向左移动,说明昆虫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后导致气压减小,利用这个对比实验可证明动物需要呼吸,A错误。
B、该实验用手捂住试管壁会使试管的温度上升,压强增大,会干扰实验现象,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试管架固定而不是用手握紧试管,B错误。
C、该实验的变量是昆虫的生理状况,C正确。
D、该实验应该观察并记录红墨水移动的方向和距离,D错误。
故选:C。
6.解:A、大棚中的昼夜温差越大,说明大棚的夜间的温度低,低温可以抵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使消耗的有机物减少,柑橘的产量就越高,A正确。
B、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在移栽植物时,减去部分枝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植物的成活,B正确。
C、“红美人”需要合理密植,才能充分利用光能,能够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C正确。
D、晚上大棚内开灯,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而呼吸作用时刻都在进行,D错误。
故选:D。
7.解:A、甲瓶装的是萌发的种子,种子在萌发时消耗氧气,甲瓶中缺少氧气,而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所以甲瓶里蜡烛熄灭;乙瓶装的是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消耗氧气,所以能继续燃烧,A错误。
B、甲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种子能否进行呼吸作用,其他条件应该相同,选择种子的大小、数量相同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B正确。
C、呼吸作用在有光和无光的情况都能进行,C错误。
D、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瓶里的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甲瓶蜡烛熄灭;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瓶内氧气不会减少,因此乙瓶蜡烛继续燃烧,因此该实验证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错误。
故选:B。
8.解:A、过程①不消耗氧气,在细胞质基质中间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因此表示无氧呼吸,A正确;
B、①表示无氧呼吸,②表示有氧呼吸,都能分解有机物,B正确;
C、由图可知,过程①不放出二氧化碳,过程②放出二氧化碳,C错误;
D、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供能不足,需要过程①提供能量,因此会感到肌肉酸疼,D正确.
故选:C。
9.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过程:分别为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由图示可以判断图甲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气体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乙过程的箭头可以看出,血液中的气体进入组织,组织里的气体进入血液,说明是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故选:C。
10.解: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①肺泡数量很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利于进行气体交换;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D。
11.解:呼吸道是获得氧气的重要通道。当阻塞物经咽、喉后,堵住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随后,气体才能顺利进入肺。故排出异物时呼吸道内气流方向和肺内气压P内、外界气压P外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项所示的图示。
故选:A。
12.解:A、如果图①表示树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则二氧化碳浓度在夜间由于呼吸作用的积累持续升高,到清晨最高,白天由于光合作用的消耗持续降低,傍晚浓度最低,A错误。
B、根据②图所知,在B点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不是表示此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错误。
C、图③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的过程,C错误。
D、由图④可知氧气浓度与二氧化碳释放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点时最低,表明b点温度时果蔬的呼吸作用最弱。因此,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D正确。
故选:D。
13.解:A、作物种植密度大,叶片互相遮挡,只有上面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下面大部分叶片得不到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反而还会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农作物要合理密植。A错误。
B、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正确。
C、两种植物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这样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正确。
D、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D正确。
故选:A。
14.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甲装置都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短颈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上灌满清水的玻璃管。将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并观察现象。待气体充满试管的1/2时,取出玻璃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现象。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猛烈的燃烧起来。原因是氧气能助燃,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表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B错误。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错误。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D错误。
故选:A。
15.A、植物和动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错误;
B、植物具有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不能,这是植物与动物区分的最根本依据.B正确;
C、植物一般不能自由运动,动物能够运动,但这不是植物与动物区分的最根本依据.C错误;
D、颜色不是植物与动物区分的依据,D错误.
故选:B.
16.解: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①表示呼气过程、②吸气过程,a表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甲图中的②表示吸气过程,等同于乙图膈肌的运动过程为M→N,即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表示吸气。图三内由A到E的过程是一次完整的呼吸过程,运动量越大,需要的氧气越多,呼吸频率越快,每次呼吸所用时间越短。分析四种运动,打篮球的运动量最大。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M→N;C
17.解:“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使胸内压增高,加重心脏负担,呼吸肌舒张,肺内压增高(或增大)。打喷嚏主要特点是急剧吸气,然后再急速完成呼气,肺容积是先迅速增大,再快速减小。所以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曲线甲。
故答案为:舒张;甲
18.解:(1)结合分析可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由图可知,当光照强度为n1时,CO2吸收量为0,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二氧化碳相抵。
(2)由图可知,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增大;光照强度达到n3之后,CO2吸收量不再变化。可见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故答案为:(1)n1;
(2)光照强度。
19.解:(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则实验室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则自身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故答案为:O;
(3)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绿色植物在煮沸过的水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B、1800年瑟讷比埃,基于“元素观”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观”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D。
20.解:图示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场所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因此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除需要CO2作为原料外,还需要的物质①是H2O。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故答案为:
叶绿体;H2O;化学能
21.解:(1)白炽灯放光时也会产生热量,因此实验中采用LED冷光源替换普通白炽灯泡,可以避免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由图示电路可知,实验中除改变LED灯到玻璃容器的距离外,还可以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光照强度;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LED灯到玻璃容器的距离为15cm时,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的平均值为(7.2+7.0+7.4)cm÷3=7.2cm;
LED灯到玻璃容器的距离为30cm时,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的平均值为(4.1+4.3+4.0)÷3≈4.13cm;
LED灯到玻璃容器的距离为45cm时,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的平均值为(3.2+3.2+3.1)≈3.17cm。
分析比较以上数据,可初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一定光照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故答案为:(1)温度
(2)移动滑动变阻器
(3)在一定光照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22.解:(1)海尔蒙特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5年后,他发现树苗增重了很多,而培植树苗的土壤减少很少。所以海尔蒙特在实验前后都要称量植物的质量和土壤的质量。
(2)黑尔斯利用密封的容器重复了海尔蒙特的实验,并进行了相关测量。塞纳比尔发现将绿叶放入煮沸后冷却的水中,即使阳光充足也不能收集到氧气,只有在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才有氧气产生。可见,黑尔斯的实验是基于“植物生长可能需要空气中的物质参与”的猜想,塞讷比尔的实验验证了他的猜想,并确认了这种物质是二氧化碳。
(3)恩吉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氧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附近。本实验选用好氧细菌的作用是为了确定叶绿体照光部位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即水绵的这些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根据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外,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故答案为:
(1)植物
(2)空气
(3)为了确定叶绿体照光部位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3.解:(1)实验中将胡杨树先进行暗处理可以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其原理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叶片中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由无色变为绿色,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酒精的沸点比水低,持续加热,小烧杯中的液体温度不会达到100℃。
(3)根据对照试验设计原则,应设置对照组,可选择经过暗处里的三种叶片分别用黑纸片遮光,形成三组对照实验。接下来再和不遮光的三种叶片一样,光照4小时、酒精脱色、滴上碘液,进行相同的实验。
(4)依据实验结果图2所示,在N点的光照强度下,条形叶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锯齿叶中光合作用速率。
故答案为:(1)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2)CE;
(3)没有对照组;
(4)等于。
24.解:(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图甲④过程中进入肺泡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图甲中②表示呼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图乙模型中橡皮膜代表膈肌,因此小文的正确操作是橡皮膜上移。
(2)小文同学将玻璃罩换成大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可以伸缩,这样可以表示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外观上与肺的结构高度相似;将直玻璃管替换为Y型玻璃管,玻璃管模拟气管,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在外观上与气管的结构高度相似,此次改进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高度相似,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故给优秀。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橡皮膜上移。
(2)优秀;结构完整,所选材料的外观与肺、气管高度相似,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
25.解:(1)甲装置为吸气,乙装置为呼气,验证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那么甲装置是吸入的空气,起对照作用。
(2)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乙装置为呼气,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乙瓶。人体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最根本的原因是全身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的,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甲
(2)乙;二氧化碳;肺泡
26.解:(1)甲黑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黑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2)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
(1)甲黑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
(2)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黄色
27.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步骤①中”,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淀粉转运或耗尽。
(2)步骤②中,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所以步骤④中,大烧杯中的M液体和小烧杯中的N液体依次是清水、酒精。其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变为绿色。
故答案为:(1)让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运走消耗掉
(2)对照实验
(3)C
28.解:(1)a折线是在晴天条件下测得的数据,b折线是在阴天条件下测得的数据。因此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2)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图甲中X折线上f点时,净光合速率是负值,所以光合作用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3)研究者将该种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这是进行饥饿处理,让叶片消耗掉原有的有机物,然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从图中可以看出,遮光部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淀粉,因此用碘液处理ce两处没有蓝色出现;而叶片中看出,中间部位为绿色且能见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周围呈黄白色,缺少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a处也没有出现蓝色。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
(2)小于
(3)AC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