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9-21 14:3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 沈
杰Michael Jackson迈克尔.杰克逊 《 heal the world》拯救地球 我们想要 想要为孩子们和他们的子孙后代 营造更美好的家园 让他们明了,他们是活在一个较过去更加美好的世界 从而让他们坚信,他们也可以营造一个 愈加美好的世界。 一幅古人陶醉于大自然山水间的浪漫画卷
一首用动听的声音呼喊着拯救地球的歌曲
顷刻间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矛盾
人类和自然界漫长的相处过程中到底发生过什么?人类与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和思想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什么是人地关系? 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是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演变是怎样的呢?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猎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改造环境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天命论)。
对林火、洪水、火山、地震等自然力的恐惧产生了原始宗教。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2、农业文明时期 《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为什么古文明会消失?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 尽管农业文明时期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天定胜人),但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科学的萌芽。 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这种思想有力地抨击了天命论,为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3、工业文明时期 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主宰自然。 人地关系核心思想是:“人定胜天”。 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地下水造成污染。 改变了整个河流的水文特征;对于水生生物来说,阻断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于水坝上游来说,容易出现滑坡等,对水坝下游来说,流量减少,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 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起什么作用,目前未知。 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很难恢复的。 人们陶醉于取得胜利的时候,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人类不得不直面环境问题。二、直面环境问题讨论:
你的所见所闻中地球上有哪些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2、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变会形成环境污染。
3、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演化观点三: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2、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便会形成环境污染。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2、局域性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经变成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聚落:
城市—
由于人口密集、交通、工业活动等产生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乡村—
由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产生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除了聚落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国家之间也存在环境问题的差异表现。
探究: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所能了解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如果你生活在乡村,你所能看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国家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口剧增,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环境大为好转。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4、后工业文明时期
一种全新的协调论(或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应运而生。
它既摒弃了“天定胜人”的天命论和有神论的人地关系思想,也摒弃了“人定胜天”的征服论人地关系思想。
新的人地关系思想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地理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人”与“天”的关系不再是谁战胜谁,而应是“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 小结: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综观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从“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最后发展为“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 。
当然,目前的认识并不等于发现了终极真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地关系的思想还将继续发展。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4、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