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4 01: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第23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掌握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一词多义
违背
同“弼”,辅佐
国防
国家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指不顺
同“弼”,辅佐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4)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使……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财资缺乏
使……震撼;使……坚韧
整体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整体阅读
2.翻译原文。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被任用
田间,田地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市集
整体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
使……劳累
用(这些办法)来
使……坚韧
同“增”,增加。
代词,这
使……痛苦
使……饥饿
使……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因此,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才干。
整体阅读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了解
奋起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整体阅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连词,表并列关系
匹敌,相当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很快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的道理)。
重点研讨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重点研讨
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又想要说明什么?
共同点:都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目的:说明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
重点研讨
3.担当大任的人需要经受哪些艰苦磨难?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内心——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研讨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条件: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重点研讨
5.这一节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的磨练。
6.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重点研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这个论点的?
重点研讨
先从个人方面,从两个方面来谈:先从客观方面(列举6个例子)要经过磨练,还要有个人主观上的努力奋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来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后从国家方面,也是从两方面来谈:先从国内,后从国外,这样的国家都生活在安乐中,往往都会灭亡,进而证明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课堂小结
本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当堂检测
主观题
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运用举例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拓展延伸
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