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中国幅员辽阔,美景多多,而且每一处名胜都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寒山寺、黄鹤楼、白帝城……人们之所以不远万里苦苦寻觅而去,不过是因为萦绕于心头的那几句熟悉的诗文。庐山之所以名扬天下,也是因为在其山脚曾住过一位辞官归隐的文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陶渊明在庐山脚下写就的诗歌《饮酒》。
第26课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掌握鉴赏诗歌的能力;
2.研读品味,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意志和情趣。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三。此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之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整体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体阅读
2.理解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整体阅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重点研讨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重点研讨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指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重点研讨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重点研讨
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重点研讨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如何理解,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通过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写出了诗人宁静安详、闲适恬淡的心情。
重点研讨
6.“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是主动地看。“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重点研讨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这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重点研讨
“此”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真意”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当堂检测
主观题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么?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快的心情。
拓展延伸
菊花自古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淡朴傲霜,气韵高洁,因此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意象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成为诗人们吟咏歌颂的对象。在陶渊明诗中,共有《九日闲居》、《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饮酒》其五、其七、《归去来兮辞》五处写到了菊花。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陶渊明种菊、采菊、食菊、赏菊、叹菊、颂菊,与菊为生,开创了物我合一的新境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他以自身的人生经历,隐逸情怀,真正参悟到菊之风骨、人之傲骨,创造了诗、菊、人浑然天成的高远境界,虽不是把菊花引入诗中作为风骨意象的第一人,却给菊花增加了一种清新隐逸之感,高风亮节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