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空气与生命3.1-3.4综合练习(二)(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A. B. C.~ D.
2.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是空间站使用的一种电池,它比传统的硅电池的转换效率要高出两倍。制取砷化镓(GaAs)的化学方程式为:(CH3)3Ga+AsH3GaAs+3X,X的化学式为( )
A.CH4 B.C2H4 C.H2 D.C2H2
3.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A B.B C.C D.D
4.下列对相关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烟
B.乙图: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C.丙图: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D.丁图: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5.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与空间站组合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其中一种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都是氧化物 B.微观示意图的化学方程式为N2O4+2N2H43N2+4H2O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6.在学习了《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后,小明参与了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有关研究。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如图是兴趣小组用注射器研究“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注射器内放置一定量的铁粉并抽取一定体积的呼出气体。铁粉缓慢氧化消耗氧气,活塞向左移动,当活塞不再移动时,读出活塞移动的刻度并计算氧气的体积分数。下列有关该实验准确性分析正确的是( )
A.铁粉用量不足,会使结果偏小
B.针筒内有空气,会使结果偏小
C.活塞移动有摩擦,会使结果偏大
D.装置密封帽漏气,会使结果偏大
7.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列现象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的是( )
A.白磷自燃 B.动植物呼吸
C.薯片在空气中变软 D.铁钉生锈
8.试管在科学实验中常与其他仪器和药品同时使用,下列选项中试管的朝向(其他仪器和药品已略去)与实验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
A.用KMnO4制O2 B.向试管中加入大理石
C.用排空气法收集O2 D.用双氧水制O2
9.下列关于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粉燃烧时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SO2↑
C.1克硫粉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克二氧化硫
D.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硫原子和氧原子
10.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B C D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单质 化学反应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化合物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1.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消毒剂。
(1)已知ClO2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Cl元素的化合价为 。
(2)ClO2可通过2NaClO2+Cl2═2ClO2+2X制取,X的化学式为 。
12.现有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回答问题:
(1)如果该气体只有一种元素组成,那么该气体一定不是 (填物质类别)。
(2)如果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该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3.高温煅烧石灰石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实验课上,同学们对“烧石(石灰石)成灰”展开探究。
(1)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证明石灰石已分解,小应拟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煤气灯(燃料主要为一氧化碳,加热时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对石灰石加热,若观察到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得出石灰石已分解的结论。判断此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14.我国科学家在应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实现了二氧化碳和氢气一步转化得到甲醇(CH4O)的方法(微观过程如图),为进一步制取甲醇汽油提供原料。
(1)以上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填写物质化学式)
(2)根据上图中的微观过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1)为防止气体从漏斗口溢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 。
(2)装置B中能先变红的是试纸 。(填序号)
(3)装置C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CO2具有的
化学性质是 。
三、探究题
16.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小柯选取市售A、B、C三款制氧机,用医用输液袋收集A、B、C三款气体各三袋(图1),比较制得气体的氧含量大小。
[原理回顾]
(1)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
[原理应用]
(2)小柯利用集气瓶、导管、止水夹、燃烧匙、凸透镜、量筒、足量白磷和水等器材设计图3实验装置进行比较: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集气瓶中装满水,取足量白磷,将装置连接固定。
……
请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
温馨提示:①白磷和红磷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可燃,不与水反应。②被水浸泡后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40℃仍可燃,可用凸透镜聚光引燃。③不考虑氧气溶于水,氧气袋中其它气体不溶于水,不参与燃烧。
17.小应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如图甲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一段时间,在t3时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化如乙图所示。小科也进行了实验创新改进,见装置Ⅱ:
(1)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1时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3)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2到t3期间的瓶内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的原因是 、 。
(4)【装置Ⅱ】小科测定玻璃管容积V1为70mL,注射器的活塞实验前停在30mL处(V2为30mL),按正确操作和有关数据计算,最终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则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 mL处,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若实验结束且冷却到室温后没有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就读数计算,则测出氧气占空气含量结果会偏 (填“大”或“小”)。
18.如图是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的实验装置。本实验通过测定氧化汞分解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已知:氧化汞分解的反应方程式:2HgO2Hg+O2↑。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反应前试管及其固体总质量(克) 8.5 8.2 8.4 8.6
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及其固体总质量(克) 8.2 7.8 8.1 8.2
(1)请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
(2)在量筒中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
(3)在组装实验装置时,欲调整试管的倾斜度,应调节图中A、B、C哪个旋钮? 。
(4)小组同学重复做四次实验,记录了“反应前、后试管及其固体总质量”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测量一个数据(单位:毫升)并作记录,则需测的数据应是 。
19.科学拓展课上,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了探究。加热前,硬质玻璃管内装有足量铜粉,注射器及玻璃管内充满人体呼出的气体,室温下测得总体积为500mL。
(1)写出硬质玻璃管内氧气和铜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中,要让氧气和铜粉充分反应,同学们的操作方法是 。
(3)实验结束后,立即测得装置内气体总体积为450mL。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O2的体积分数为 。
(4)实验反思:查阅教材得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6%,实验中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与教材中的数据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是 。
20.27.在实验室里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
(1)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
(2)请从下列各图中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未画出) (填序号)。
(3)二氧化锰、氧化铁和氧化铝都可以作为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催化剂。为了比较这三种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分解快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秒表、电子秤、如图中合适的装置。
实验药品:氯酸钾,颗粒大小相同的二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铝。
实验步骤: 。
四、解答题
21.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用B装置制取O2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除了有气泡产生外,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室也可用D装置制备二氧化碳,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若用E装置收集CO2(集气瓶口保持向上状态),气体的验满方法是 。
22.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飞船顺利升空。
(1)为航天员提供的“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以下是某同学对“人造空气”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氮气含量比空气低 ②氮气没有任何作用,可不添加
③改成纯氧更有益于呼吸 ④没有污染物
(2)太空舱里的NiFe2O4可促进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自身的质量及化学性质保持不变。“NiFe2O4”在这一反应中起 作用。
(3)在太空实验室可进行如下制氧:先在两个饮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往甲瓶中加入药剂(过氧碳酸钠:2Na2CO3 3H2O2和二氧化锰),产生的气体通过B管从乙瓶导出,即可快速制氧,供人呼吸。
(a)为了顺利导出氧气,A软管在甲瓶中应 (填“不伸入液面”或“伸入液面”)。
(b)药剂加入水中后会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2Na2CO3 3H2O2=2Na2CO3+3H2O2;2 H2O22H2O+O2↑
从化学反应的类型来看,它们都属于 反应。
(c)该装置产生16克氧气,如果换用高锰酸钾来制取,至少需要多少克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O2↑)
23.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取火工具——火折子,它被喻为“古代打火机”(如图)。
火折子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将棉花、芦苇等捶打晒干之后,加入松香、硫磺、硝等物质,拧紧、压实,做成大小适中的燃芯,塞在竹筒之中,点燃燃芯,再吹灭火焰,留有火星,盖上盖子。竹筒与盖上都留有气孔,调整竹筒与盖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在顶部和侧壁之间形成微小气流。打开盖子,在空气中晃动几下或对着燃芯“吹气”就能复燃,用作点火或照明。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火折子的工作原理。
24.“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
(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生理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举可能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 。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写出一条自己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
答案
1.解:A.二氧化碳能像倒水一样倒入烧杯中,并且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A符合题意;
B.固体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说明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3Ga+AsH3GaAs+3X可知,反应前C、H、Ga、As的原子个数分别为:3、12、1、1,反应后C、H、Ga、As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0、1、1,则每个X中含有1个C、4个H,所以X的化学式为:CH4。
故选:A。
3.解:A、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时,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4.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可放少量的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解:由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N2O4+2N2H43N2+4H2O。
A、氧化物是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甲为N2O4是氧化物,乙为N2H4,不含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A说法不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微观示意图的化学方程式为N2O4+2N2H43N2+4H2O,故B说法正确;
C、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2+16×4):[(14×2+1×4)×2]=23:16,故C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6.解:A、铁粉缓慢氧化消耗氧气,活塞向左移动,若铁粉用量不足,就不能将注射器内的氧气耗尽,会使结果偏小,分析正确,符合题意;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针筒内有空气,则活塞移动的位置偏大,会使测定结果偏大,分析错误,不合题意;
C、活塞移动有摩擦,会使结果偏小,分析错误,不合题意;
D、装置密封帽漏气,会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偏小,活塞移动的位置偏小,会使结果偏小,分析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A。
7.解:A、白磷自燃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与氧气有关,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动植物呼吸,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与氧气有关,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酥脆饼干久置变软,是因为饼干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与氧气无关,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与氧气有关,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解: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了防止冷凝水回流而应该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不对应。
B、试管中加入固体药品的初始阶段,应把试管横放,故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相对应。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不对应。
D、用双氧水制O2属于固液常温型,试管口应竖直向上,故试管的朝向与实验项目不对应。
故选:B。
9.解: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
B.硫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故B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S+O2SO2可知,硫、氧气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是1:1:2,1克硫粉和1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克二氧化硫,故C正确;
D.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硫分子,故D错误。
故选:C。
10.解: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因此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故选项正确;
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它们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解:(1)已知ClO2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Cl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所以Cl元素的化合价为+4。
(2)ClO2可通过2NaClO2+Cl2═2ClO2+2X制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a原子有2个,Cl原子有4个,O原子有4个,反应后Cl原子有2个,O原子有4个,则2X中含有2个Cl原子,2个Na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NaCl。
故答案为:
(1)+4;
(2)NaCl。
12.解:(1)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果该气体只有一种元素组成,那么该气体一定不是化合物;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化合物;
(2)CO2+Ca(OH)2=CaCO3↓+H2O。
13.解:(1)高温煅烧石灰石时,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
(2)因为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煤气灯的燃料一氧化碳燃烧也可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不一定是来源于石灰石的分解。
故答案为:(1)CaCO3CaO+CO2↑;
(2)不合理,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煤气灯的燃料一氧化碳燃烧也可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不一定是来源于石灰石的分解。
14.解:(1)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属于氧化物的有CO2、H2O;
(2)由上图中的微观过程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加热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故答案为:(1)CO2、H2O;
(2)CO2+3H2CH3OH+H2O。
15.解:(1)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且③比①先变红,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
(2)③;
(3)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6.解:(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集气瓶中装满水,取足量白磷,将装置连接固定;③打开止水夹a,通入氧气袋中的氧气,使白磷刚好露出水面,关闭止水夹a,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b,读出量筒中的水的体积。
故答案为:(1)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③打开止水夹a,通入氧气袋中的氧气,使白磷刚好露出水面,关闭止水夹a,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b,读出量筒中的水的体积。
17.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1时,装置内压强瞬间增大,因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3)基于数显设备显示,在t2到t3期间的瓶内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中的氧气,压强减小;
(4)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装置中氧气的体积为:(70mL+30mL)=20mL,故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30mL﹣20mL=10mL处,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若实验结束且冷却到室温后没有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就读数计算,导致反应后,装置中减少的体积偏大,则测出氧气占空气含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4P+5O22P2O5;
(2)大于;
(3)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中的氧气,压强减小;
(4)10;使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大。
18.解:(1)标号①仪器的名称是铁架台;故答案为:铁架台;
(2)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也会有少量的氧气溶解于水中,导致测定结果偏小,因此在量筒中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氧气溶于水中;故答案为:防止氧气溶于水中;
(3)在组装实验装置时,欲调整试管的倾斜度,应调节图中B旋钮;故答案为:B;
(4)小组同学重复做四次实验,记录了“反应前、后试管及其固体总质量”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测量一个数据(单位:毫升)并作记录,则需测的数据应是生成氧气的体积;故答案为:生成氧气的体积。
19.解:(1)在加热的条件下,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故答案为:2Cu+O22CuO;
(2)为了保证氧气跟铜粉充分反应,可以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故答案为: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
(3)注射器及玻璃管内充满人体呼出的气体,室温下测得总体积为500mL。实验结束后,立即测得装置内气体总体积为450mL。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O2的体积分数为=10%;故答案为:10%;
(4)实验反思:查阅教材得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6%,实验中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与教材中的数据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是未冷却至室温就测量剩余气体的体积等;故答案为:未冷却至室温就测量剩余气体的体积(合理即可)。
20.解:(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
(2)反应物为固体,采用固体加热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③制备氧气;
故答案为:③。
(3)实验变量为不同的氧化物,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因此利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记录此时的时间,便可以知道三种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分解快慢的影响,所以实验步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取三支试管内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颗粒大小和质量相同的二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铝,利用图③装置记录收集一集气瓶氧气需要的时间;
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取三支试管内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颗粒大小和质量相同的二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铝,利用图③装置记录收集一集气瓶氧气需要的时间。
21.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利用B装置制取O2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由于装置内的压强增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3)D装置可以控制固液药品的接触和分离,从而具有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优点;若用E装置收集CO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应从m口通入,故其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故答案为:
(1)锥形瓶;
(2)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3)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22.解:(1)①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所以“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故正确;
②人体如果吸入纯氧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所以人造空气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氮气,故错;
③人体如果吸入纯氧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故错;
④氮气、氧气、二氧化碳都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正确。
(2)NiFe2O4可用于促进宇航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自身的质量及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因此NiFe2O4属于催化剂。
(3)(a)如果A软管在甲瓶中深入液面以下,就无法导出气体。为了顺利地导出甲瓶中产生的氧气,A软管在甲瓶中应不伸入液面。故答案为:不伸入液面;
(b)根据化学反应式可知,这两种反应式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其他两种其他物质的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分解;
(c)设可生成氧气质量为m。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m 16g
m=158g
答:至少需要158g高锰酸钾。
故答案为:(1)①④;
(2)催化;
(3)(a)不伸入液面;
(b)分解;
(c)158g。
23.解:棉花、芦苇等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物;将棉花、芦苇等捶打晒干之后,加入松香、硫磺、硝等物质,拧紧、压实,做成大小适中的燃芯,塞在竹筒之中,点燃燃芯,再吹灭火焰,留有火星,盖上盖子,以上信息说明点燃后吹灭成暗火(留些火星),装入竹筒内;竹筒与盖上都留有气孔,以便使用时空气能够进入;调整竹筒与盖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在顶部和侧壁之间形成微小气流,打开盖子,在空气中晃动几下或对着燃芯“吹气”,补充了空气,使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复燃,用作点火或照明;
故答案为:
棉花、芦苇等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物;将棉花、芦苇等捶打晒干之后,加入松香、硫磺、硝等物质,拧紧、压实,做成大小适中的燃芯,塞在竹筒之中,点燃燃芯,再吹灭火焰,留有火星,盖上盖子,以上信息说明点燃后吹灭成暗火(留些火星),装入竹筒内;竹筒与盖上都留有气孔,以便使用时空气能够进入;调整竹筒与盖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在顶部和侧壁之间形成微小气流,打开盖子,在空气中晃动几下或对着燃芯“吹气”,补充了空气,使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复燃,用作点火或照明;
24.解:(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使海水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2)H2O+CO2=H2CO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