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科学 第三单元 常考题型训练
模块一 空气与氧气
题型一 空气的成分与应用
练1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镁粉在焰火、闪光粉、鞭炮中是不可少的原料,工业上制造镁粉是将镁蒸气在某种气体中冷却。有下列气体:①空气、②二氧化碳、③氩气、④氢气、⑤氮气,其中可作为冷却气体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练2 2023丽水缙云县校级月考
“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按体积分数计算,其中含有 70%的 N2,20%以上的 O2,以及少量 CO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造空气”的氮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可以利用 Cu 与 O2 反应,测定空气中 O2 含量
C.燃烧和缓慢氧化都属于氧化反应
D.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练3 2023温州平阳县校级月考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五分之一,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 )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
C.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D.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练4 2023温州平阳县校级月考
图1为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且瓶内温度逐渐降低
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小
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
练5 2022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待冷却至室温,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2)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1%(填“>”、“=”、“<”)。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次数过少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少 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3)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
练6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如下:
往集气瓶(容积为V1)中加入少量的水(体积为V2),往量简中加入一定量水(体积为V3),连接装置并检耷气密性。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V4)。
(1)在燃烧匙中放入过量红磷的目的是 。
(2)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实验中的相关字母表示)
(3)该兴趣小组正确操作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小于21%,该小组用传感器测出了红磷燃烧过程和燃烧结束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如图乙),请结合燃烧条件分析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 。
题型二 氧气的性质与制取
练7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如图是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图示并结合有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比等质量的液态空气体积大的原因是空气中分子体积比液态空气中分子体积大
B.液态空气和空气中分子都在不断运动且运动速度相同
C.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得到氧气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微观实质是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练8 2023丽水期末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三氧化二铁
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硫、酒精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练9 2023丽水缙云县校级月考
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已知a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b为氯酸钾。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B. C.D.
练10 2023丽水月考
有六种途径可以制得氧气,如图所示:
(1)途径 A、B、C、E、F的基本反应类型都属于 反应。
(2) (填序号)途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为了使A、F两种途径更快地制取氧气,还需要加入 。
(4)B、E、F途径制取氧气时,收集完毕,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什么? 。
练11 2023丽水云和县校级月考
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两种方法点燃铁丝。请分析回答:
(1)把绕成螺旋状铁丝直接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当铁丝发红时,把铁丝移入盛有氧气和少量水的集气瓶内,铁丝并不能燃烧(如图甲所示),这是因为将发红的铁丝移至集气瓶内时,铁丝的温度已经降至 以下。
(2)先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上一根火柴,但是小楚觉得为了实验更容易成功,最好在这之前先对铁丝进行 处理;最后成功的点燃了铁丝(如图乙)。
练12 2022丽水缙云县校级月考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和研究气体的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采用F装置验证氧气的性质,收集氧气时最好选择气体收集装置中的 (填序号)。
(2)用高锰酸钾制取O2时,装置A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 。
(3)若收集的气体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选用G装置收集气体可避免污染空气。收集时气体应从G装置的 导管进入,并进行尾气处理。
题型三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
练13 2023温州平阳县校级月考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二氧化碳能够制汽水,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
C.干冰能作致冷剂是因为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的热
D.二氧化碳能做温室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练14 2022丽水青田县校级月考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从b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⑤从a端通入氮气 ⑥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
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
A.④⑥⑤②⑥ B.④③⑤②③ C.④①③①② D.④③①②③
练15 2023杭州拱墅区校级月考
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B.C出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练16 2023丽水缙云县校级月考
小乐在实验操作考核中,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现实验室提供如图甲所示药品和图乙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小乐在选择药品时有以下考虑,不合理的是 (选填字母)。
A.不能选用浓盐酸,主要是因为浓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
B.可选用木炭在氧气中点燃制二氧化碳,可得到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
C.可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因为此反应速度适中,且易于收集
(2)小乐应该选择图乙中的 (选填序号)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
(3)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则其发生装置应选用图乙中的 (选填序号)。收集氨的装置只能用③,而不能用④或⑤,由此可知氨气的性质是 。
模块二 化学方程式
题型一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练1 2022丽水青田县校级月考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NaCl的水溶液,不可能的到的生成物是( )
A.H2 B.Cl2 C.Na2CO3 D.NaOH
练2 2023丽水云和县校级月考
Cu可以和浓HNO3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Cu(NO3)2+2H2O+2X↑,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N2O2 B.N2 C.NO D.NO2
练3 2023台州椒江校级月考
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的化学式为H2O
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C.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氧化物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
练4 2023杭州拱墅区校级月考
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练5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密闭容器中有氧气、X、水和二氧化碳4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O2 X H2O CO2
反应前质量/g 76.0 16.0 4.0 3.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0 40.0 47.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中待测的值为5.0
B.X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该反应中O2与CO2的质量之比为16:11
D.反应生成的H2O与CO2的质量比为40:47
练6 2023丽水中考校级模拟
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某化学反应,测量反应前(t0),反应中(t1),反应后(t2)三个时刻甲、乙、丙、丁4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得到质量分数分布图分别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
B.t1时刻,乙和丙的质量比为7:16
C.该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
D.若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100g,如果再增加20g甲,则甲和乙可恰好完全反应
练7 2023丽水松阳校级月考
已知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是一种浅黄色固体粉末,可用作呼吸面具里的供氧剂,利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放出氧气供给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同时还生成一种叫做碳酸钠的白色固体。
(1)请写出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已知碳酸钠和碳酸钙的性质相似,也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请您写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练8 2023丽水中考校级模拟
有A、B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四份,总质量均为12克。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物质C。四份混合物内含A和B的质量,及它们充分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见表。
物质 第一份 第二份 第三份 第四份
反应前A的质量(克) 11 8 a
反应前B的质量(克) 1 4 b
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克) 5 10 7.5
(1)第一份混合物中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
(2)第二份混合物在反应结束后,反应物中的 有剩余。
(3)若第三份混合物恰好能完全反应,则a的值是 。
(4)第四份混合物反应前,A和B的质量比为 或 。
练9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华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时,先将装有药品的装置放在天平上,添加砝码,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如图1所示),然后取下装置,用针筒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稀盐酸,反应后再将装置放置于天平上,观察到 ,从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若将锥形瓶改为烧杯,则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2)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X的化学式是 。
②根据上述微观示意图,可得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 。
练10 2022丽水缙云县校级月考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凝聚了不少科学家的心血。
材料﹣: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某金属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煅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在密封容器中氧化汞分解前的质量和分解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
(2)小明采用图甲实验方案,测量酒精和水混合前后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老师看到后直接否定该方案,理由是 。
(3)小明决定用如图乙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测定反应前氧化汞的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明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已知:氧气的密度为ρ克/毫升,氧化汞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gO2Hg+O2↑)
①反应前称取的氧化汞质量a克 ②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b克
③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的总质量c克 ④反应后量筒内增加的水体积d毫升
⑤反应前量筒的总质量e克 ⑥反应结束后量筒和水的总质量f克
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如果出现等量关系 (用上述字母表示),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题型二 化学方程式计算
练11 2023丽水云和县校级月考
在A+2B=3C+2D的反应中,32g A和适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g C和100g 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26 B.36 C.52 D.104
练12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将15克CaCO3 粉末装入硬质试管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此时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过程中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为( )
A.2.2 g B.3 g C.4.4 g D.4.5 g
练13 2023丽水缙云县校级月考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与 1g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加热前称得混合物总质量12.4g,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 10.0g。
(1)反应产生氧气质量为 g;
(2)计算反应后剩余固体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
(3)将剩余固体全部加入 100g水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可溶物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中氯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两位小数)
练14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某同学为测定一份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一定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其五次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大理石质量/g 稀盐酸的质量/g 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g
1 4 100 1.1
2 8 100 2.2
3 16 100 4.4
4 28 150 6.6
5 36 200 X
(1)实验序号为 的反应中稀盐酸有剩余,表中X的值是 。
(2)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练15 2023丽水青田县校级月考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15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和相关数据如下:
当A装置中无气体产生时,测得B装置的质量增加了4.7g,C装置的质量没发生变化且无明显现象。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g。
(2)加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盐酸的挥发忽略不计)
模块三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
题型一 呼吸与呼吸作用
练1 2022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下列示意图中,用气球、橡皮膜、玻璃罩等模拟演示呼吸的过程,请据图选出描述错误的一项( )
A.图甲和图乙正确,图丙和图丁错误
B.图甲模拟呼气过程
C.图中橡皮膜模拟膈,气球模拟肺
D.图甲中膈肌收缩,膈顶部位置上升
练2 2023丽水青田县校级月考
家庭中一般是利用冰箱来储存水果和蔬菜,利用你学过的科学知识,分析冰箱能延长果蔬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果蔬水分含量,加快呼吸作用
B.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减缓呼吸作用
C.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加快呼吸作用
D.减少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减缓呼吸作用
练3 2022温州平阳县校级月考
如图是某同学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透明的容器B中放入湿润的种子。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设置A装置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B.该装置一定要放在黑暗的环境中,避免光下种子光合作用的干扰
C.种子的呼吸作用一般不受光照的影响,但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
D.C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CO2的缘故
练4 2023金华武义县校级月考
林伟同学在探究种子呼吸作用时将萌发种子装入一个密闭的实验装置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部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表示氧气变化的曲线是 ,说明萌发种子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能 (填“释放”或“吸收”)氧气。
(2)另一条曲线表示温度的变化,说明萌发种子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能 (填“释放”或“吸收”)能量。
练5 2023温州平阳县校级月考
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 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胸腔体积最大时,是坐标系中的 点。
(3)收集曲线BC、AB段的气体加以比较,发现BC段明显增多的气体是 ,增多的这些气体产生于人体内的 。
练6 2023丽水庆元县校级月考
小明用如图装置证明昆虫的某生理功能,装置中的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
(1)甲图中,用手握住试管的底部,若出现 的实验现象,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实验中,观察到红色水滴向左移动(图乙),其原因是 。
题型二 光合作用
练7 2022丽水缙云县校级月考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可概括如下:①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②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置于阳光下照射;③一段时间后,摘下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①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脱色的方法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C.滴加碘液后,可观察到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D.该实验能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练8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期末
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
B.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该植株一昼夜内在b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12时附近,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练9 2023温州永嘉县校级月考
新疆生产的水果又大又甜,以甜瓜为例,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见表),致使新疆产的同品种甜瓜更甜。以下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其推理过程应该是( )
平均温度(℃) 新疆 某地
白天 34 33
夜晚 13 22
①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
②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
③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
④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
A.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练10 2023嘉兴平湖市校级月考
如图中甲是“验证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的实验装置,乙和丙是两个辅助装置。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甲装置试管中的液面最低
B.甲和乙相互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C.甲、丙相互对照,可以证明试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
D.只需要上述实验,就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就是氧气
练11 2023绍兴市校级月考
在载人航天活动中,比较难解决的是宇航员的供氧问题,科学家发现,在太空舱内“饲养”小球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一般光照条件下,每千克小球藻(鲜重)经光合作用每小时约可产生氧气 0.64 克,并产生相应质量的葡萄糖。
光合作用最简表达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1)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每千克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1小时可产生 克葡萄糖。
(3)过去人们一直对于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感到疑惑,若宇航员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O和16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实验。请你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 。
CO2 B.H2O C.部分来自 CO2,部分来自 H2O D.无法判断
练12 2022丽水云和县校级月考
学习植物生理作用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分析回答:
①取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后,将植株枝条上长势、大小相同的三个叶片分别置于A、B、C三个透明塑料软瓶内,密封瓶口,设为甲装置,其他处理见图;
②将甲装置移到光下6小时;
③分别将A、B、C瓶的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打开阀门,轻挤塑料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④取下三瓶内的叶片,分别用乙装置脱色;
⑤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
(1)观察甲装置可知:A与B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 ;B与C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 。
(2)步骤③中,从A瓶挤出的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该瓶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叶片进行 作用产生的;从B瓶、C瓶挤出的气体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C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所吸收,而B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是被叶片进行的 作用所消耗。
(3)步骤④用乙装置脱色时,大烧杯内装的液体是 ,小烧杯中的液体将变成 色。
(4)步骤⑤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取自 瓶的叶片。实验证明:绿叶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所需的原料有二氧化碳。
模块一 空气与氧气
练1 【答案】:C
【解析】:
①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它们都与镁发生反应,故①错误;
②镁与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炭黑,故②错误;
③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不与镁反应,故③正确;
④H2不与镁反应,故④正确;
⑤氮气能与镁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Mg3N2,故⑤错误。
练2 【答案】:A
【解析】:
A.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人造空气”中,氮气占70%,不如空气中氮气的含量高,错误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可以利用 Cu与O2反应,测定空气中O2含量,故B正确;
C.燃烧和缓慢氧化都属于氧化反应,故C正确;
D.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正确,能提取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故D正确。
练3 【答案】:B
【解析】:
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时,外界的气体会进入集气瓶,使氧气测量含量变小,A正确;
B.由于木炭燃烧后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反应后水的吸入量会很小,B错误;
C.红磷的量不足空气内的氧气不能完全消耗,进入水量比五分之一要小,C正确。
D.容器未冷却时气体的体积膨胀,进入的水量也要比实际的量要小,D正确。
练4 【答案】:D
【解析】:
A.BC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气压增大,故A正确;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故B正确;
C.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故C正确;
D.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装置内气压变化不大,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不一致,故D错误。
练5 【答案】:(1)使氧气完全反应(2)<;①②③
(3)通过反应除去某种成分,根据混合物的体积变化来判断某种成分的含量
【解析】: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氧气完全反应;
(2)由题目中所给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2%<21%;造成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次数过少,导致氧气不能完全反应,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装置中气压偏大,加入铜丝量太少,不能把氧气耗尽;
(3)通过上面的实验,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通过反应除去某种成分,根据混合物的体积变化来判断某种成分的含量。
练6 【答案】:(1)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2)×100%(3)在燃烧结束后空气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
【解析】:
(1)为了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充分反应,燃烧匙内要放过量的红磷;
(2)量筒内水减少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00%;
(3)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是:在燃烧结束后空气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
练7 【答案】:C
【解析】:
A.空气比等质量的液态空气体积大的原因是空气中分子间隔比液态分子间隔大的缘故,错误;
B.液态空气和空气中分子都在不断运动但是速率不同,错误;
C.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得到氧气,正确;
D.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微观实质是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错误。
练8 【答案】:D
【解析】:
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A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错误;
C.铁、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分别是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均属于化合反应;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故D正确。
练9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a和b为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b为氯酸钾,a为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所以完全分解后,b产生的氧气多,但a分解的快。
A.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b反应用的时间短,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a反应用的时间短,故B错误;
C.分析图象可知ab产生的氧气一样多,b反应用的时间短,故C错误;
D.分析图象可知b反应产生的氧气多,a反应用的时间短,故D正确。
练10 【答案】:(1)分解(2)D(3)二氧化锰(4)以防冷水倒吸、试管炸裂
【解析】: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氢气;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均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2)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来制取氧气,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为了加快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速率,常需要加入二氧化锰来做催化剂;
(4)用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后,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以防冷水倒吸、试管炸裂。
练11 【答案】:(1)着火点(2)打磨
【解析】:
(1)把绕成螺旋状铁丝直接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当铁丝发红时,把铁丝移入盛有氧气和少量水的集气瓶内,铁丝并不能燃烧,这是因为将发红的铁丝移至集气瓶内时,铁丝的温度已经降至着火点以下。
(2)实验前先对铁丝进行打磨处理。
练12 【答案】:(1)E(2)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3)a
【解析】:
(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对氧气的浓度要求较高,要用排水法收集,故选E作收集装置;
(2)用高锰酸钾制取O2时,为了防止固体小颗粒随着气流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因为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用G装置收集时要长进短出,故气体应从G装置的a导管进入,并进行尾气处理。
练13 【答案】:B
【解析】: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故A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不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的性质,故B错误;
C.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迅速降低,能作致冷剂,故C正确;
D.二氧化碳能做温室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故D正确。
练14 【答案】:D
【解析】:
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使用石蕊进行检验,首先将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纸花放入瓶内,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从b端通入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然后再将水滴下,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其正确的顺序为④③①②③,观察选项,故选D。
练15 【答案】:A
【解析】:
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但是不能说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C出溶液变浑浊,故B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故C正确;
D.通过分析可知,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故D正确。
练16 【答案】:(1)BC(2)①④;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集满了(3)②;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
【解析】:
(1)B.木炭在氧气中点燃,最终得到的气体中可能有一氧化碳或氧气,故错误;C.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物微溶于水,阻碍反应的进行;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3)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因此需要加热;收集氨的装置只能用③,而不能用④或⑤,由此可知氨气的性质是: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
模块二 化学方程式
练1 【答案】:C
【解析】:
电解氯化钠的水溶液之前,元素的种类有钠元素、氯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四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也一定有这四种元素,故A、B、D有可能是生成物,而C碳酸钠中碳元素在反应前是没有的,故不可能生成碳酸钠。
练2 【答案】:D
【解析】: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守恒可知X为NO2。
练3 【答案】:A
【解析】:
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A.由上述反应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故A正确;
B.由上述反应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12+16×2)=3:22,故B不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是单质,乙、丁均为氧化物,丙不是氧化物,该反应生成的CH3OH属于有机物,故C不正确;
D.甲是氢气,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故不正确。
练4 【答案】:C
【解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A.由反应原理可知,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减小,直到氯酸钾完全分解后才不再改变,故错误;
B.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氯酸钾才开始分解产生氧气,所以图象的起点应为零,故错误;
C.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而固体混合物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质量才开始减少,直到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再不改变,所以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再增大,最后不再改变,故正确;
D.由反应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练5 【答案】:C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待测值=76.0+16.0+4.0+3.0﹣40.0﹣47.0=12.0,A不正确;
B.X中碳元素质量为:44g××100%=12g,氢元素质量为:36g××100%=4g,则氧元素质量为:16.0g﹣12g﹣4g=0,即X中不含有氧元素,B不正确;
C.该反应中O2与CO2的质量比为:64g:44g=16:11,C正确;
D.反应生成的H2O与CO2的质量比为:36g:44g=9:11,D不正确。
练6 【答案】:B
【解析】:
假设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100g,将题目中的各数据转化为表格,并通过质量比可以计算得到未知数据,如下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t0) 40 21 22 17
反应中(t1) 20 14 38 28
反应后(t2) 0 7 54 39
A.由此可知,甲、乙为反应物,丙、丁为生成物,故A正确;
B.t1时刻,乙、丙质量比为:14:38=7:19,故B错误;
C.反应有两种,生成物也是两种,该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故C正确;
D.t2时乙剩下7g,甲、乙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20:7,再增加20g甲,则甲和乙恰好可以完全反应,故D正确。
练7 【答案】:(1)2Na2O2+2CO2=2Na2CO3+O2(2)Na2CO3+2HCl=2NaCl+CO2↑+H2O
练8 【答案】:(1)4:1(2)B(3)9.6(4)7:1或1:1
【解析】:
(1)第一份A的质量为11g,B的质量为1g,又因为生成物的质量为5g,第二份A的质量为8g,B的质量为4g,又因为生成物的质量为10g,可知第一份B完全反应,A只反应了4g,即参加反应的、B质量比为4:1;
(2)参加反应的A、B质量比为4:1;所以第二份混合物在反应结束后,反应物中的B有2g剩余;
(3)参加反应的A、B质量比为4:1;所以a:b=4:1,又因为a+b=12g,所以a=9.6g,b=2.4g;
(4)生成物为7.5g,所以剩余物为12g﹣7.5g=4.5g,参加反应的A、B质量比为4:1;又因为参加反应的A+B=7.5g,所以参加反应的A、B质量分别为6g和1.5g,又因为A、B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总质量为12g,如果剩余物为A,则A和B的质量比为(6g+4.5g):1.5g=7:1;如果剩余物为B,则A和B的质量比为6g:(1.5g+4.5g)=1:1。
练9 【答案】:(1)天平平衡;装置没有密闭,气体逸出(2)①SO2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种类不变
【解析】:
(1)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若将锥形瓶改为烧杯,装置没有密闭,气体逸出,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X的化学式是SO2。
②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种类不变。
练10 【答案】:(1)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金属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固体质量(2)酒精和水混合是物理变化(3)b﹣c=ρd
【解析】:
(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金属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固体质量;
(2)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酒精和水混合是物理变化;
(3)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氧气的质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的氧气的体积,固体减少的质量是:(b﹣c)g,氧气的密度是:ρ克/毫升,生成氧气的体积是d,所以b﹣c=ρd。
练11 【答案】:A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A+2B=3C+2D可知,在此反应中参加B的质量为:36g+100g﹣32g=104g,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有:
A+2B=3C+2D
16 2x
32g 104g
=,得:x=26。
练12 【答案】:B
【解析】:
15g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为:15g××100%=6g;
固体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固体剩余物的质量=6g÷50%=12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5g﹣12g=3g。
练13 【答案】:(1)2.4(2)37.25%(3)4.84%
【解析】:
(1)反应产生氧气质量为:12.4g﹣10.0g=2.4g;
(2)设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质量为y,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x y 2.4g
==,x=6.125g,y=3.725g,
反应后剩余固体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是:×100%=37.25%;
(3)氯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4.84%。
练14 【答案】:(1)1、2(2)8.8(3)62.5%
【解析】:
分析数据可知,每25g 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为1.1g,对应消耗的固体质量为4g,所以前两次为盐酸剩余,第三次和第四次盐酸均完全反应,且第三次是两者恰好完全反应,200g稀盐酸对应8.8g二氧化碳且反应的固体为32g。
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以第三次为准计算: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6gx 4.4g
=,x=62.5%。
练14 【答案】:(1)10(2)7.3%
【解析】: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5g﹣5g=10g;
(2)设参加反应的HCl质量为x,则有: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73
10g x
=,得x=7.3g
盐酸溶液的质量为110.3g+4.7g﹣15g=100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模块三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
练1 【答案】:D
【解析】:
A.图乙正确表示了吸气时的膈肌和肺的状态,图丙错误;图甲正确表示了呼气时的膈肌和肺的状态,图丁错误;故A正确;
BD.图甲中,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肺内气体排出肺,表示呼气,故B正确,D错误;
C.图中橡皮膜模拟膈,气球模拟肺,故C正确。
练2 【答案】:B
【解析】:
冰箱能延长果蔬储存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环境温度,减缓了呼吸作用。
练3 【答案】:B
【解析】:
A.设置A装置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二氧化碳来源于装置B,A正确;
B.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装置B不需要要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如用绿色植物才需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B错误;
C.种子的呼吸作用一般不受光照的影响,但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C正确;
D.C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呼吸作用能产生CO2,D正确。
练4 【答案】:(1)B,吸收(2)释放
【解析】:
(1)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因此密闭的实验装置中的氧气越来越少,因此图中表示氧气变化的曲线是B,说明萌发种子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能吸收氧气。
(2)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使密闭的实验装置中的温度越来越高。
练5 【答案】:(1)AB(2)B(3)二氧化碳;组织细胞
【解析】:
(1)图中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则表示呼气。
(2)AB是吸气过程,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B点,此时胸腔容积最大。
(3)BC呼出的气体与AB吸入的气体相比,含氧量减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原因是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练6 【答案】:(1)红色水滴向右移动(2)昆虫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试管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碱石灰所吸收造成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解析】:
(1)甲图中,用手握住试管的底部,试管中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若出现红色水滴向右移动的实验现象,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昆虫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试管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碱石灰所吸收造成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所以图乙实验中,观察到红色水滴向左移动。
练7 【答案】:C
【解析】:
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步骤①(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脱色的方法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B正确;
C.未遮光部分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滴加碘液后,可观察到遮光部分不变成蓝色,而不是变成蓝色,C不正确;
D.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该实验能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D正确。
练8 【答案】:C
【解析】:
A.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所以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据图可见,a、c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c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错误;
D.12时附近,植物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关闭部分气孔,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也有所下降,D正确。
练9 【答案】:C
【解析】:
不论甲地还是乙地,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而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因此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因此符合推理过程应该是③④①②。
练10 【答案】:D
【解析】:
A.甲装置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乙装置没有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丙装置没有植物,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一段时间后,甲装置试管中的液面最低,A正确;
B.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得出的结论是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B正确;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绿色植物,可以证明试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
D.只需要上述实验,不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就是氧气,证明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取出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D错误。
练11 【答案】:(1)有无细胞壁和叶绿体(2)0.6(3)B
【解析】:
(1)小球藻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宇航员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由此可见: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壁和叶绿体。
(2)设生成葡萄糖的质量为x,则:
6CO2+6H2O═C6H12O6+6O2
180 192
x 0.64g
180:192=x:0.64g,x=0.6g;
(3)氧气中的氧原子与水中一样,证明氧气中的氧原子来自水中的氧原子。
练12 【答案】:(1)光;二氧化碳(2)呼吸;光合(3)水;绿(4)B;光
【解析】:
(1)A装置处于黑暗环境中, B装置于光下,其它条件相同,因此A与B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B与C装置相比,C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B与C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条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而A与C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光和二氧化碳两个变量;
(2)装置A置于黑暗环境中,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瓶内的氧气又被叶片的呼吸作用吸收了,因此A瓶内集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瓶内的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瓶内的二氧化碳消耗了,因此B瓶内挤出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对叶片进行脱色,必需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脱色后,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酒精变成了绿色,叶片将变成黄白色;
(4)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瓶内的叶片变蓝色,说明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A、C瓶内的叶片不变蓝色,说明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A、B两瓶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比较B、C两瓶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