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让我们说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2、参加讨论,小组成员能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学习比对,尝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活动,小组调查周围的生物栖息地类型,树立环保意识,拥抱大自然。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历经数十亿年的成长,孕育了多彩的生命,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充满生机的地球
(1)想一想,大气圈(空中)、水圈(水里)、岩石圈(陆地上)分别有哪些生物呢?
(2)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任何位置都有生物生存吗?
1.生物圈的概念
有生物生存的圈层
大气圈的下层
岩石圈的上层
整个水圈
海平面以下和陆地以上各100米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下和陆地以上100米的范围。
大气圈的下层
整个水圈
岩石圈的上层
海平面以上10千米
海平面以下10千米
(3)生物圈内为什么适于生物生存呢?麦田中小麦的生活都需要什么呢?
结论: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营养供给。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根据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思考以下四种生物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
2、栖息地的概念:
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绿孔雀的栖息地
野大豆的栖息地
特征:热带雨林,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营养供给充足
特征:冲积平原,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营养供给充足
云南省的热带雨林
山东省境内黄河三角洲
人口数量的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导致栖息地破坏、丧失,进而威胁到生物的生存。
试试吧
1、2012年春季云南中北部和 四川南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下列哪项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
A.阳光 B.空气 C.营养物质 D.水分
A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以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生物圈的厚度约为( )
A.20千米 B.10千米 C.100千米 D.200米
D
试试吧
3、对栖息地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栖息地是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B 地球上的栖息地是多种多样的
C 栖息地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D 各种栖息地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生物种类也大致相同
D
试试吧
4、在生物圈中,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 )
A 不同生物的捕食关系
B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
C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 全球出现的温室效应
B
小结课堂 盘点收获
我知道了……
我学会了……
我明白了……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生物圈与栖息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物圈环节讲述了生物圈的概念、范围以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栖息地环节同样讲述了栖息地概念、各种栖息地类型的的决定因素,利用教材素材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在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通过本节到学习,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使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让我们说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2、参加讨论,小组成员能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学习比对,尝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活动,小组调查周围的生物栖息地类型,树立环保意识,拥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及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学准备:
教 师:包括影片在内的多媒体课件
学 生:收集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生命现象以及种类繁多的生物种类,设问这些生物都生存在哪儿呢?www.21-cn-jy.com
引出课题:生物圈与栖息地
(课件影片播放)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历经数十亿年的成长,孕育了多彩的生命,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讲授新课:
(一)生物圈
1、教师提问:想一想,大气圈(空中)、水圈(水里)、岩石圈(陆地上)分别有哪些生物呢?
2、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组图片(飞行的大雁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洋中的鱼儿、草原上的树木及动物)看到图片后学生回答:天空中的大雁,海里的鱼儿,草原上的牛羊等动物。
3、教师提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4、学生回答:老鹰、麻雀、鲤鱼、鲨鱼、杨树、狮子等等。
5、引出概念:大雁不能飞翔在水中,鱼儿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翱翔在蓝天,它们都生活在在一定的范围内,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我们把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
6、教师提问: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任何位置都有生物生存吗?
7、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各圈层不是所有位置都有生物生存,比如:大气圈的上层,岩石中等等不可能有生物生存。21教育网
8、多媒体课件展示(或者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教科书1.1-3图)第二组图片(生物圈示意图),教师结合图片讲解: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多媒体文字展示生物圈的范围)。21·cn·jy·com
9、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三组图片(麦田中的麦子)出示问题:生物圈内为什么适于生物生存呢?麦田中小麦的生活都需要什么呢?21·世纪*教育网
10、学生小组讨论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料进行发言,然后总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 栖息地
1、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四组图片(长颈鹿、企鹅、骆驼、海豚)出示问题:根据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思考以下四种生物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www-2-1-cnjy-com
2、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长颈鹿生活非洲草原,企鹅生活在南极冰原,骆驼生活在沙漠中,海豚生活在海洋中。2-1-c-n-j-y
3、教师多媒体展示它们的生活环境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栖息地的概念。
4、多媒体课件展示(或者结合教科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1.1-4、1.1-5图)第五组图片(绿孔雀栖息地、野大豆栖息地),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分析孔雀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种类,了解栖息地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21*cnjy*com
5、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总结出孔雀栖息地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
(1)孔雀栖息地的特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
(2)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营养供给充足。
6、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1.1-6,分析它们栖息地的特点,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2·1·c·n·j·y
7、学生自主分析后回答:生物栖息地破坏后,生物失去了家园,有可能死亡或灭绝。
8、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六组图片(水污染、空气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染、草场退化、海洋漂浮物),学生深入观察后总结:人口数量的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导致栖息地破坏、丧失,进而威胁到生物的生存。【来源:21cnj*y.co*m】
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试试吧”图片:
1、2012年春季云南中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和 四川南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下列哪项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D )【出处:21教育名师】
A.阳光 B.空气 C.营养物质 D.水分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以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生物圈的厚度约为( A )
A.20千米 B.10千米 C.100千米 D.200米
3、对栖息地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D )
A 栖息地是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B 地球上的栖息地是多种多样的
C 栖息地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D 各种栖息地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生物种类也大致相同
4、在生物圈中,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 B )
A 不同生物的捕食关系
B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
C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 全球出现的温室效应
总结归纳
1、收获大家谈(发展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学习交流、启发探索,从而总结出具体到栖息地,广泛到生物圈、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生物圈的范围: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2)、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3)、栖息地的破坏、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直接威胁生物的生存。而全球人口的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是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的应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多次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在浓厚的状态当中。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合理指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