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 碱 盐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在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相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测溶液pH
C.点燃酒精灯 D.连接仪器
2.下表是健康人体内一些液体近似pH,其中呈酸性的是( )
胃液 胆汁 血浆 胰液
0.9~1.5 7.1~7.3 7.35~7.45 7.5~8.0
A.胃液 B.胆汁 C.血浆 D.胰液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滴加液体
C.加热液体 D.测溶液pH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红色粉末逐渐变成了黑色
D.向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干燥的纸花上喷稀醋酸,纸花变成红色
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读液体体积
C.闻气体气味 D.稀释浓硫酸
6.赣南脐橙远销海内外,在脐橙幼苗培育中果农会使用硝酸钠进行施肥,硝酸钠属于(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7.在做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有时需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完成。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此过程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A.由红色变为蓝色 B.由蓝色变为红色
C.由红色变为无色 D.由无色变成红色
8.将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不能与下列物质发生反应的是( )
A.CuSO4 B.FeCl3 C.HCl D.Fe
9.常温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H=2的溶液显酸性
B.pH=7的溶液显中性
C.溶液的pH由5变成2,其酸性减弱
D.pH>10的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因为碱性太强
10.质量相同的Zn、Fe中分别滴加过量的同浓度稀H2SO4,产生H2的质量随稀H2SO4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曲线表示Zn与稀H2SO4反应产生H2的过程
B.N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C.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D.M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是FeSO4
11.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变化关系的有( )
A B C D
常温下,足量的镁、铁分别同时放入少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浓硫酸或稀盐酸 加热KNO3、Ca(OH)2的饱和溶液(不考虑溶剂的蒸发) 少量的碳在密闭的集气瓶中与氧气完全燃烧
A.A B.B C.C D.D
12.如图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烧碱潮解
B.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
C.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
资料一:土壤可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种类型。植物生长与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肥力、酸碱性、微生物等有关。下表1是对不同类的土壤特点的比较。
土壤名称 性状
砂质土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好,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质土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性能好,通气,但透水性差
壤质土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肥
资料二:安徽省不同地理区域典型土壤0~20cm土样pH测定结果列于下表2。
采集地点 濉溪 蒙城 无为 芜湖 黄山
pH 8.09 7.29 7.04 5.21 4.98
(1)比较三类土壤的性状,最适宜耕种水稻的是 。
(2)绣球花生长在酸性土壤里,开花时是蓝色的,在碱性土壤里,开花时是红色的。濉溪栽种的绣球花开花时是 色。
(3)某地土壤呈酸性是由于土壤中含有少量的硫酸,请写出用熟石灰改良该土壤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雨过天晴,三类土壤中最容易干的是黏质土
B.安徽土壤的pH由北向南依次递增
C.土壤加入水中并搅拌,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14.某同学用实验测定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1)配制上图实验所用的稀盐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 g。
(2)步骤2中最终产生气体 g。
(3)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5.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长城石灰是修建长城城墙的一种重要材料,它由熟石灰、草木灰、糯米浆等经过混合反应制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糯米含脂肪、糖类、钙、磷、铁、烟酸及淀粉等。其中烟酸的化学式为,它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中的磷、钙、铁主要可以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 。
(2)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测得草木灰溶液的pH>7,所以碳酸钾溶液呈 性。
(3)某兴趣小组模拟长城石灰的制备工艺,如图所示:
①高温煅烧石灰石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②物质B的俗称是 ,A→B的反应过程中会 (选填“放热”或“吸热”)。
③写出草木灰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④若整个反应过程中钙元素无损耗,那么C固体的质量 石灰石的质量。(填“>”“<或“=”)。
16.某种氯化钠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钙和硫酸镁杂质,现通过下列方法除去杂质:
(1)写出X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2)写出②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
(3)在③处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什么?蒸发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为什么蒸发后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
17.某化工厂的废水中含少量氢氧化钠,技术人员欲测其含量。取废水20g,向其中逐滴滴加9.8%的稀硫酸,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请分析与计算。
(1)图中A点时,滴入的稀硫酸与废水中的氢氧化钠 ,溶液呈 性,pH=7。
(2)图中A点时,滴入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g。
(3)计算该工业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并判断该废水是否可以直接排放?(排放标准: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0.001%)[写出计算步骤]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稀释浓硫酸要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不符合题意;
B、测溶液pH时,pH试纸不能伸入待测液中,这样会污染待测液,不符合题意;
C、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酒精灯,这样易引发火灾,不符合题意;
D、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然后稍稍用力旋转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分析;
B、根据pH试纸不能直接浸入待测液中分析;
C、根据酒精灯不能对火分析;
D、根据玻璃管与橡胶管连接先润湿再旋转插入分析。
2.【答案】A
【解析】【解答】A、胃液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正确;
B、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C、血浆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D、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C
【解析】【解答】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能深入试管内,故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
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判断,滴管使用时要悬空竖直,不能伸入试管内;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黑色粉末逐渐变成了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向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干燥的纸花上喷稀醋酸,醋酸显酸性,纸花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5.【答案】D
【解析】【解答】A、点燃酒精灯需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A不合题意;
B、读取液体体积时应平时液面最凹处,B不合题意;
C、闻气味应扇闻,C不合题意;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其密度大于水,为避免液体受热不均匀溅出,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
C、根据闻药品气味的方法分析
D、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分析
6.【答案】A
【解析】【解答】硝酸钠(Na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答案为:A。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7.【答案】C
【解析】【解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色,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烧杯,溶液为红色,随着反应的进行,红色变淡,反应完全,红色变为无色,则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故答案为:C。
【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8.【答案】D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能与FeC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B 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 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能与铁不反应,D 符合题意。
【分析】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后,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反应中消耗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2SO4+ 2NaOH═Na2SO4+2H2O
98 80
可知,98份质量的硫酸与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氢氧化钠有剩余;
9.【答案】C
【解析】【解答】常温下,pH=7 时,溶液显中性.pH>7,溶液显碱性,且pH 值越大,溶液碱性越强.pH<7 时,溶液显酸性,pH 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大.植物一般生长在pH≈6.5﹣7.5 的土壤中,酸性太强或碱性太强均不适合植物生长.
故选:C.
【分析】当溶液pH<7 时,pH越小酸性越强.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A、酸过量,金属则完全反应,相同质量的锌和铁,与酸完全反应后,铁产生的氢气多,为a曲线;锌产生的氢气少,为b曲线,A项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B、N点在b曲线上面,锌与稀硫酸完全反应产生硫酸锌,同时硫酸是过量的,所以溶液中的溶质除了硫酸锌以外,还有硫酸,故B项的说法错误,满足题目要求。C、溶液中的溶质本来只有H2SO4,充分反应后,锌和铁置换出了硫酸中的氢,使得溶质的质量增大,从而使溶液的质量增大,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D、M点在a反应曲线上,但此时铁还没有反应完,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产生的硫酸亚铁,D说法正确,不满足题意。
【分析】A、根据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铁产生的氢气多,锌产生的氢气少,判断所对应的曲线;B、根据N点,锌与酸完全反应,并且硫酸过量进行判断;C、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来的氢的质量是小于金属的质量,从而导致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大;D、M点,铁还没有反应完,说明硫酸反应完了,此时溶质只有产生的硫酸亚铁。
11.【答案】A
【解析】【解答】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因此镁反应产生氢气的斜率大于铁反应产生氢气的斜率;等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提供的氢元素相等,产生的氢气相等,符合坐标,故选项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增加,坐标不符合,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坐标不符合,故选项错误;
D、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O2,反应消耗一分子的氧气,则产生一分子的二氧化碳,因此气体分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坐标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锌粉、镁粉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及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关系进行解答;
B、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溶液质量的变化;
C、根据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的变化趋势分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根据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关系据此分析.
12.【答案】D
【解析】【解答】烧碱易潮解,可吸收水分而质量增加,天平指针偏右,不饱和食盐水中水分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但不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烧碱易潮解,不饱和溶液溶剂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分析。
13.【答案】(1)黏质土
(2)红
(3)
(4)C
【解析】【解答】(1)水稻要重在保水的土质里,砂质土和壤质土均透水,黏质土保水,故填:黏质土;
(2)濉溪土壤pH值为8.09,呈碱性,绣球花生长在碱性土壤里,开花时是红色的,故填:红;
(3)硫酸能与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故填:;
(4)A、三类土壤中,黏质土保水,而砂质土和壤质土透水,雨过天晴后黏质土最不容易干,A说法不正确,不正确;
B、表格中地点由北向南,pH依次递减,B说法不正确,不正确;
C、土壤中有不溶于水的物质,加水搅拌形成悬浊液,会分层,C说法正确,正确;
故填:C。
【分析】(1)根据水稻生长的适宜环境分析;
(2)根据濉溪土壤pH值为8.09呈碱性分析;
(3)根据硫酸与氢氧化钙反生成硫酸钙和水分析;
(4)根据三类土壤的特点及酸碱性与pH的关系分析。
14.【答案】(1)50
(2)4.4
(3)CO2+2NaOH=Na2CO3+H2O
【解析】【解答】(1). 实验中用7.3%的盐酸溶液250g,设配制该稀盐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质量为x,7.3%×250g = 36.5%x,x=50g;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g+200g-245.6g= 4.4g; (3). 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1)50(2)4.4(3)CO2+2NaOH=Na2CO3+H2O
【分析】(1)利用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解答
(2)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利用盐酸的质量结合方程式可解答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15.【答案】(1)有机物;无机盐
(2)碱
(3)分解反应;熟石灰/消石灰;放热;K2CO3+Ca(OH)2=CaCO3↓+2KOH;<
【解析】【解答】(1)有机物主要是指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一定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碳酸、碳酸盐等物质;烟酸的化学式为C6H5NO2,则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是指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其中的磷、钙、铁元素主要存在于无机盐中,则可以人体需要的无机盐;
(2)碱性溶液pH>7,草木灰溶液的pH>7,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所以碳酸钾溶液呈碱性;
(3)①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时碳酸钙,碳酸钙高温下分解产生氧化钙与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则属于分解反应;
②碳酸钙高温下分解产生氧化钙与二氧化碳, A可以转化为B,且B能与草木灰中的碳酸钾反应,则A为CaO,B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A转化为B,为CaO与H2O反应生成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③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K2CO3能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与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Ca(OH)2=CaCO3↓+2KOH;
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后生成碳酸钙为固体沉淀,则C为碳酸钙,石灰石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则石灰石中的碳酸钙质量小于石灰石的质量,化学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则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钙质量与消耗的碳酸钙质量相等,故反应后C的质量<石灰石的质量。
【分析】(1)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六大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
(2)根据溶液pH大于7,呈碱性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的特点及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的转化进行分析。
16.【答案】(1)Ba(OH)2
(2)Na2CO3+CaCl2=CaCO3↓+2NaCl或Na2CO3+Ba(OH)2=BaCO3↓+2NaOH
(3)答:除去过量的Na2CO3和反应后生成的NaOH;盐酸易挥发,在蒸发过程中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解析】【解答】解:(1)除去少量氯化钙和硫酸镁,应先用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镁,然后用足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钡,因此X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钡.(2)②处发生的反应有: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3)在③处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Na2CO3和反应后生成的NaOH;盐酸易挥发,在蒸发过程中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因此蒸发后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固体.
故答案为:(1)Ba(OH)2;(2)Na2CO3+CaCl2=CaCO3↓+2NaCl或Na2CO3+Ba(OH)2=BaCO3↓+2NaOH;(3)除去过量的Na2CO3和反应后生成的NaOH;盐酸易挥发,在蒸发过程中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分析】(1)除去少量氯化钙和硫酸镁,应先用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镁,然后用足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钡,据此分析.(2)②处发生的反应有: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据此分析.(3)在③处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Na2CO3和反应后生成的NaOH;盐酸易挥发,在蒸发过程中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17.【答案】(1)恰好反应;中
(2)0.49
(3)解:设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x=0.4g
废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2%>0.001%,所以不能直接排放。
答:该废水不能直接排放。
【解析】【解答】(1)由图象可知图中A点时,溶液的pH=7,滴入的稀硫酸与废水中的氢氧化钠恰好反应,溶液呈中性;故填:恰好反应;中;
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5g,
(2)由图象可知图中A点时,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5g,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5g×9.8%=0.49g;故填:0.49g;
【分析】(1)根据图象可知图中A点时,溶液的pH=7,滴入的稀硫酸与废水中的氢氧化钠恰好反应,溶液呈中性,进行分析。
(2)根据图象可知图中A点时,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5g,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3)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硫酸的质量,未知量是氢氧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