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章末过关检测卷(五)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测试时间:45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森林加大了径流的季节变化
解析:生物根系发育在岩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然对岩石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这就是风化作用,故C项正确。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故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小、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减缓径流速度。2-1-c-n-j-y
2.下图表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作用正确的是(A)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③ B.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④
C.表示绿地对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① D.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②
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由流水侵蚀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该是水文要素。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应该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属气候要素;绿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植被(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图中植被种类丰富是因为该地(C)
①纬度较低 ②地势起伏大 ③河流短急 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该地为亚热带或热带区内的某一岛国。影响植被种类丰富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气候、地形因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据观测,该地区近年来降水量减少约10%,但地表径流却增加了3%,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列哪一要素有关(B) 21*cnjy*com
A.地形 B.植被 C.河流 D.洋流
解析:地表径流增加,说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5.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B)
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
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解析:枯水期,河流搬运能力低,含沙量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洪水期,河流搬运能力强,但对咸潮影响小;根据大气环流形势,北美西部的温带荒漠不可能被带到北太平洋;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风力作用强,流水作用弱。21cnjy.com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6~8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6.和①处自然带形成无关的因素是(D)
A.山脉迎风坡 B.大气环流 C.暖流 D.寒流
解析:①为热带雨林带,其形成与暖流、地形抬升、迎风坡有关。
7.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C)
A.热带草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④地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8.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B)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自然带①→②→③,自西向东的变化,体现的是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9.下列山地中,从山麓到山顶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目越多的是(A)
A.位于同一纬度地区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目越多
B.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数目越多
C.从山麓到山顶相对高度一致,纬度越高,自然带数目越多
D.在温带大陆内部,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数目最多
解析:影响山地自然带数目的因素主要是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而非山体的海拔高度。
据奥组委官员介绍,原定的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是从珠峰南坡登顶,从北坡下山,实现“跨越”。据此,完成第13题。2·1·c·n·j·y
10.如果按计划设想,登顶队员“南上”,依次经过的垂直自然带是(D)
A.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B.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高山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C.高山草原带—高寒荒漠带—高山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D.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解析:珠峰南坡相对高度大,属亚热带气候区,故D符合。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1.造成图中7、8、9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B)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解析:7、8、9自然带体现了沿海向内陆的分异,影响因素是水分。
12.关于图中9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相同 B.大陆东西两岸植被类型相同
C.各处均为常绿阔叶林 D.大陆西岸植被叶质较厚
解析:9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的大陆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13.自然状态下,哪一种林地自然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大(A)
A.中国温带荒漠带 B.巴西热带雨林带
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俄罗斯苔原带
解析:温带荒漠带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读图,完成14~15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4.与自然带②→③→④更替相似的是(C)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解析:自然带②→③→④,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⑥→⑤→④的自然带变化与其一致。
15.下列各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D)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⑤⑥两地 D.①⑥两地
解析:①、⑥两自然带的形成分别受地形、暖流等因素影响,地形、洋流属非地带性因素。
(2014·大纲卷)下图中K岛于1983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6~18题。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16.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根据纬度判断,K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为热带雨林。
17.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C)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火山爆发,火山灰厚,加之优越的水热条件,植被恢复迅速。
18.K岛处于(C)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其南侧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A)
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图示区域为亚欧大陆东端,自然带由南向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0.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B)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解析: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主要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6分)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2分)
(2)比较A、B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指出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分异基础。(2分)www.21-cn-jy.com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6分)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3分)
(5)用字母D标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并简述其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1)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2)A、B两地都位于中纬度地区,A地在亚欧大陆(我国)的东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地在亚欧大陆西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A地气温年较差显然比B地大;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也就是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分异基础是热量。(3)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4)C岛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东部热带雨林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主要受东南信风、暖流、地形的影响。(5)把字母D标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的位置,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要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不仅关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横贯大陆东西。(2分)
(2)A地气温年较差大于B地(1分) 热量(或太阳辐射)(1分)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3分)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3分)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3分)21·世纪*教育网
(5)标注略(1分)。减少了对二氧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2分)
22.(10分)M国一直洪灾不断。洪灾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该国成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对该国洪灾的成因做专题探究,请你帮助其完成探究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搜集资料: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考虑,该小组应查哪些自然要素地图。(6分)
(2)探讨交流:图中符号N表示热带气旋,分析该天气系统导致该国涝灾的原因。(4分)
解析:结合本题材料内容特别是图示经纬网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海陆轮廓可以看出以下信息:一是M国为孟加拉国;二是N是形成于北印度洋的热带飓风。结合中学地理原理特别是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可以思考孟加拉国的洪涝灾害与该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密切相关;而热带气旋导致该国洪灾的原因与热带气旋的本身特点密切相关。www-2-1-cnjy-com
答案:(1)(孟加拉国或M国的)地形图(2分)、水系(河流)图(2分)、气候(降水量)图(2分)。
(2)热带气旋会带来暴雨天气,导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流水位上涨(2分);其次,热带气旋导致风暴潮,引发海水倒灌入河流,进一步抬高河流水位,引发洪涝灾害(2分)。
23.(14分)读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东西走向山脉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写出图中字母B、D分别所代表的坡向。(2分)
(2)简析乙山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4分)
(3)简析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的主要原因。(4分)
(4)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试简要分析主要原因。(4分)
解析:根据纬度与山体的海拔高度判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山为我国天山,乙山为珠穆朗玛峰。(1)根据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低的为迎风坡。天山的北坡为迎风坡,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为迎风坡。(2)影响自然带数目多少,主要看山体所处纬度及山体的相对高度。(3)自然带的缺失与降水条件密切相关。(4)图中信息可知,甲山纬度高,气温低,云杉林属高纬度地带性植被。21教育网
答案:(1)B表示北坡(1分) D表示南坡(1分)
(2)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4分)
(3)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量少。(4分)
(4)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4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章末复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核心知识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 ( http: / / www.21cnjy.com )透,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同时也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使整个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但自然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素跟着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整体区域自然环境面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www.21-cn-jy.com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是绝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的。不同纬度位置、不同海陆位置,导致的热量、水分差异,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分布规律的自然带。在不同纬度、海陆位置外,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变化特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受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影响,热量由赤道向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递减,自然带景观由赤道到两极呈现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的景观变化,体现出了纬度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在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4.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靠海近的地区,降水多,适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森林生长,由此向内陆延伸,随着距海越远,降水越少,景观逐渐过渡到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显著。
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体的不同海拔高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坡向的水热组合状况是不同的,植被受水热组合影响,也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即形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山麓基本受山体所在纬度决定,山体的自然带数目受山体相对高度(或海拔)决定。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受地形的坡向(向阳坡与背阳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影响。影响雪线分布高度因素主要有:坡向、降水量、山体所在纬度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专题训练
1.(2013·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1)~(2)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图中②为(A)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D)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解析:(1)我国北部地区植被的分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大兴安岭以东为森林,以西为草原,贺兰山以西为荒漠,故A正确。(2)森林植被的分布与降水和气温关系密切,气温高、降水丰富的地区最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降水丰富的季风区。我国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小,局限于大兴安岭、长城以东地区,故森林分布的东西宽度小;我国南方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川西山地、横断山区以东的大片地区降水丰富,适合树木生长,因而森林分布的东西宽度大,故D正确。
专题升华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的判定
自然环境水平分异 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 沿海向内陆的分异(经度地带性)
概念 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做有规律的更替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以热量为基础 以水分为基础
根本因素 纬度位置差异,导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差异大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赤道→两极)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图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分布 低、高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 中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专题训练
2.(2013·新课标I卷)下图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1)~(2)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B)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2)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C)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解析:(1)图示区域位于45°N附近,且分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一条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此外植被覆盖区在西部,东部是高原荒漠区。上述信息表明该区域的西部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且处在山脉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植被茂盛,而东部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分布着荒漠。可见,该区域降水西多东少的差异主要是地形造成的。(2)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位于温带(45°N附近),不可能分布着亚热带的植被类型,故排除A、B两项;由于西坡是迎风坡,降水丰富,应分布着大片森林而非草原,故C正确,D错误。21教育网
专题升华
垂直自然带数目与雪线
1.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影响垂直自然带数目的因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其关系如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特别提示:就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非地带性分异
专题训练
3.(2013·海南卷)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口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C)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D)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1)北京的气候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2)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所以选D。21cnjy.com
专题升华
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
1.熟悉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明确与地带性分异的关系。
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3.掌握判断的方法。
(1)根据影响因素判断:地带性主要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影响;非地带性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影响。21·cn·jy·com
(2)根据地带性判断:判断一个自然景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否属非地带性分异,首先判断该地的地带性景观是什么?如果与该地的地带性景观不同,那么该自然景观属非地带性分异,也是说“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者说“该出现的地方,它没有出现”。2·1·c·n·j·y
(3)熟记典型非地带性分异案例: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沙漠的形成;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在南半球的缺失;东非高度上热带草原带的形成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