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教材P2)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也不同。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合作探究
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区域之间的界线有些是明确的,例如行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广东省)的界线是明确的,有一些区域的界线是不明确的,例如干湿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和可变性。
[难点解惑]
如何认识区域
(1)清楚划分类型:明确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2)认识区位特征: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
(3)了解区内整体性: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区内共同性。
(4)分析区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充分认识区域的“个性”。
(5)明确边界形状:了解边界形状特征,利于迅速准确地判断区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类型的区域只有大致的范围而无明确的界线,如语言区。
同步检测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A)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C)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位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A)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自主学习(教材P2~P4)
1.区域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点
地理
位置 位于①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大致位于②43°~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④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⑤少,
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短
土地
条件 以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⑥水稻土为主,生产力水平较高;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肥沃的⑧黑土、
黑钙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⑩贫乏 有较丰富的 石油等矿产
相同点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3.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地理环境
耕作业
土地类型 农作物 熟制 其他
部门
长江三
角洲 良好的水热条件,河湖面积广 ①水田
为主 ②水稻、
油菜、棉
花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
较为
发达
松嫩
平原 水热条件有限,西部草原面积广 ③旱地
为主 玉米、春小麦、
④大豆 一年一熟 西部
发展
⑤缓慢
4.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优越的地理环境 生产活动
长江三
角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
易发达
依托当地发达的①农业基础 轻工业
发达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 发展
③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的②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
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④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资源 发展重
化工业 为我国的⑤重化工业基地
合作探究
根据课本图1.1和1.2,探究以下问题。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相比,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哪个地区?其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而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南部距离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
[难点解惑]
1.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①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②了解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区域特征对比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的区域特征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
同步检测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2.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C)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改善环境
D.丁地适合发展混合农业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区域边界轮廓特征、河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征,可以判断四个区域的名称。从左到右依次是:三江平原、山东半岛(乙处为黄淮海平原)、浙江南部、珠江三角洲。甲地纬度高,冬季漫长;乙地属大陆性强的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丙、丁两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湿润。第2题,甲地应保护好沼泽等湿地;乙地的黄淮海平原农垦历史悠久,缺少宜农荒地,发展方向应是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并改造中低产田;丙地地处浙闽丘陵,应该发展立体农业,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丁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适宜发展混合农业。
自主学习(教材P4~P5)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开发
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
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
①交通的阻隔;
黏重的土壤开垦困难,②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稠密的水系为交通提供了③发展条件;
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④交通工具的发展;
⑤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2.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不同
时期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
社会 我国①水稻的主要产地及主要的②棉花和③桑蚕生产基地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
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④下降,让位于⑤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⑥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⑦河网密布,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合作探究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粮食单产高,为何商品率低?
答案: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坦,土壤肥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再加上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因此单产高;但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余粮少,因此商品率低。
同步辅导
[要点归纳]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难点解惑]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而促进区域发展。
同步检测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__________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答案: 原因: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栽培技术革新和推广良种。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一、选择题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C)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1~2.解析:考查区域划分指标与区域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第1题,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如降水量大于800 mm的为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400 mm,小于800 mm的为半湿润地区。第2题,这四大区域属自然区域,其界线是不明确的;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解析: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及甲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5~6题。
5.甲城市的气候类型为(B)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甲城市位于南美洲东南部,结合气候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可知,降水量集中于夏季,故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多,主要是由于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带影响,冬季则降水量较少。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①在M处建坝开发水能主要是由于该处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拔高 ②河流流量大有利于在M处建坝开发水能 ③在R河上游梯级开发有利于减轻中下游旱涝灾害 ④在R河上游梯级开发有利于增加中下游年径流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结合上题结论,甲城市受亚热带季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湿润气候影响,而乙城市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流域降水丰富;在M处建坝开发水能主要是由于该处海拔高、地势落差大,在R河上游梯级开发有利于减轻中下游旱涝灾害。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三邮票民居判断正确的是(C)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8.民居特点反映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正确的是(D)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解析:①是陕北窑洞,地处温带季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区,降水集中在7、8两月。②是云南西双版纳竹楼,地处湿热的热带季风区。③是蒙古包,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下面图甲、图乙所示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完成9~11题。
9.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A)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10.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C)
A.水运便利
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
D.气候适宜
11.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因为甲盆地(B)
A.地形平坦
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9~11.解析:第9题,结合经纬网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第10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11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
二、综合题
12.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有利的自然条件。
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及浙、粤、赣三省部分地区,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目前台资企业占福建外资企业总数的21%,投资总额达86.05亿美元。
(2)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读图乙,简述泉州市晋江径流量大、季节变化显著的自然原因。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4)结合上面的材料,请说出泉州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解析:(1)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实自然因素主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再考虑茶树的种植要求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应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另外还最好是酸性的土壤等,然后再观察图中福建的这几个方面,便不难得出结论。
(2)经济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应考虑地理位置、历史基础、技术、交通、政策、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再结合福建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
(3)影响河流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河流的水系特点等,结合该地的气候类型和图中晋江的水系特点,不难作答。
(4)城市化的特点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等方面考虑,这些信息的具体情况在材料中都能找到。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较好;土壤:(弱)酸性的红壤,适合茶树生长。
(2)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是著名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大,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支流多,汇水量大。
(4)特点: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成因: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
13.读广东省地形示意图,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8—2004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构成比例行业名称
增加值构成(%)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新兴产业:电子、电气、机械、石化 35.4 40.1 41.1
(续上表)
传统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 23.8 20.6 15.24
潜力产业:森工造纸、医药、汽车 2.0 4.6 6.65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是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品粮的生产大省,目前却成为我国粮食主要输入地区之一。现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形成荔枝、龙眼、花卉等生产和出口基地;粤西形成了6.7万公顷早熟荔枝、3.3万公顷香蕉、2万公顷菠萝、10万公顷蔗糖、10万公顷北运菜基地;粤东的名茶、沙田柚也有几万公顷之多;粤北则大规模种植烟草、杂粮、药材等。
(1)阅读材料,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简述广东省目前种植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述其产生的理由。
(2)从自然角度简述粤西地区发展香蕉、菠萝种植的有利条件。
(3)阅读1998—2004年广东工业三大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描述广东省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4)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解析:文字材料中提供的数据表明粮食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播种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地域化已经形成;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增加值比重越来越低,而另外两种则越来越高。
答案:(1)变化:水稻(粮食作物)播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积减少(或粮食产量减少),农作物品种多元化(增加);农产品出现地域专营(或出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农业产品结构从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化为以经济作物为主。
理由:国家政策扶持(转变);市场需求量扩大;交通便利(或道路网络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资金注入(或充足)。
(2)热量充足;地形以丘陵、低山和平原为主;降水丰沛;土壤条件适宜。
(3)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增加值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持续增长;传统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减少;潜力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呈增长趋势。该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对交通网络的完善和运营能力要求增大;要求提高科技水平,完善通信网络。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就业、居住、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