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9-30 18:2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学习目标】
1、阅读书本,了解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阅读书本,分析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和地理条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阅读书本,列表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
4、阅读书本,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认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化、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放以来,我国不同的地区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或政策或资源或位置发展工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例如靠森林、矿产等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东北模式;靠大城市扩散发展起来的苏南模式;靠外资推动发展起来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珠三角的地理位置
要求:在下图中找出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的位置
在右图中找出珠三角、台湾、
东南亚的位置。
2、珠三角迅猛发展的原因
自主探究: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原因
提示: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地理区位、人文条件加以考虑。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要求:阅读书本P72-73,列表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发展的不利条件
发展的有利条件
主导产业
工业产值增长特点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四、问题与对策
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 推动下不断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珠三角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得到重视进行调整与治理。具体表现为:
问题表现 应对对策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1990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之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2)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地区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例2】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2)图示曲线反映了( )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未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例3】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 ( http: / / www.21cnjy.com )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 286万增加到1 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巩固训练】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1~2题。
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完成3~4题。
3.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②相符的是(  )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意大利新工业区 D.长江三角洲
4.20世纪80年代初,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在广州、佛山两地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据此完成5~6题。
5.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 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 2005年
苏南地区 59.6 67.0
苏中地区 37.7 46.3
苏北地区 31.2 39.5
(1)结合上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上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3)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请分析说明原因。
(4)[多选]下列实现该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为(   )
A.苏南、苏中和苏北应加强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B.苏南地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国民经济基础
C.苏中地区要加强淮河流域区域开发 D.苏北地区要积极发展工业
8.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 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3) 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地理区位
人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