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课时教学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课时教学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9 22:50:51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结合个人免疫接种的经历,探讨免疫制剂的作用。
2.讨论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并探讨干细胞移植的价值。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HLA是人体细胞表面的一组特异性蛋白质,叫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
3.一般来说,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的便可进行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理清主干知识]
一、疫苗
1.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有关疫苗的研制,开创了科学地进行__________的新时期。
2.疫苗通常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
3.预防传染病的疫苗除天花疫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是______________疫苗。
4.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__________的规律来设计的。
免疫接种
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和麻疹疫苗
人乳头瘤病毒
免疫反应
二、器官移植
1.器官移植:用____________置换_______________ ,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_____是否一致或相近。研究表明,只要有__________相同即可进行器官移植。
3.___________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4.免疫学的应用,除免疫预防之外,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正常的器官
丧失功能的器官
HLA
一半以上
免疫抑制剂
免疫诊断
免疫治疗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注射疫苗就是向体内注射抗体。 ( )
(2)对于某些疾病,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 )
(3)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配型不成功的器官也可以移植。 ( )
(4)人体白细胞根据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来识别“自己成分”。 ( )
(5)免疫治疗是利用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 )
×

×

×
2.“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最相似
B.最终导致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C.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D.注射乙酰胆碱可缓解肌肉收缩无力症状
解析:重症肌无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体内存在的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所以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注射乙酰胆碱不能阻止抗体与该受体的结合。
答案:D 
[在深化中提能]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项目 时间 注射的物质 目的
免疫预防 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 疫苗(经处理的抗原或DNA疫苗) 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免疫治疗 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 抗体、细胞因子、血清等 直接清除病原体或产生的毒素,使患者恢复健康
[典例] 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指导合成的抗原蛋白既可激活T细胞也可激活B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进入细胞的RNA与核糖体结合,指导抗原蛋白的合成
B.B细胞仅需要辅助性T细胞呈递的信号即可被激活
C.细胞毒性T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
D.注射特定RNA疫苗仅对相应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解析] 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RNA与人体细胞的核糖体结合指导合成抗原蛋白,使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激活B细胞需要的条件是两个信号的刺激(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和细胞因子的作用(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通过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注射特定RNA疫苗引起的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定RNA疫苗仅对相应疾病起到预防作用,D正确。
[答案] B
[名师点睛] 
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10种疫苗
及可预防的12种传染病
疫苗名称 制剂类型 预防疾病
麻疹疫苗 减毒活疫苗 预防麻疹
脊髓灰质炎疫苗
(又称脊髓灰质炎糖丸) 口服疫苗制剂 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百白破制剂 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和精制破伤风类毒素 同时对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有预防作用
卡介苗 无毒牛型结核杆菌 预防结核病(TB)
流行性脑炎疫苗 A群脑膜炎双球菌、冻干多糖抗原 专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乙脑疫苗 病毒液冻干减毒活疫苗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肝疫苗 血源性乙肝疫苗
和基因工程疫苗 预防乙型肝炎
甲肝疫苗 甲肝病毒减毒 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减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疫苗 减毒风疹病毒 预防风疹
续表
[在应用中落实]
1.新生儿被注射卡介苗 (  )
A.属于细胞免疫
B.目的是杀死病毒
C.会导致新生儿产生免疫反应
D.可使新生儿避免相关抗原进入体内
解析: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使新生儿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并不能避免相关抗原进入体内。
答案:C 
2.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肝病毒衣壳蛋白并为人体接种,这种疫苗属于(  )
A.死疫苗 B.活疫苗   C.减毒疫苗  D.蛋白疫苗
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疫苗为“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肝病毒衣壳蛋白”,属于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蛋白疫苗。
答案:D 
答案:(1)组织相容性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 (2)免疫排斥 白细胞 HLA (3)一半以上 免疫抑制剂
答案:(1)细胞毒性T 无应答(或无反应等) (2)干细胞
[在应用中落实]
1.角膜移植是最成功的器官移植,因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使角膜移植的成功率高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被移植角膜与受体之间不存在免疫反应
B.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C.用药物抑制B细胞增殖可获得“免疫赦免”
D.“免疫赦免”说明人体免疫防御功能存在缺陷
解析:被移植的角膜属于外来的“异物”,与受体之间存在免疫反应,A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浆和淋巴结中,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用药物抑制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可获得“免疫赦免”,C错误;“免疫赦免”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存在缺陷,D错误。
答案:B 
2.(2022·湖北高考)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须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解析:器官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轻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器官接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不相同可能导致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答案:D 
[课堂巩固落实]
1.疫苗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一件有效武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疫苗通常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
B.疫苗本质上是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抗原
C.预防癌症的疫苗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D.疫苗的应用是根据人体的代谢规律设计的
解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A正确;疫苗属于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特定的免疫反应,B正确;预防子宫颈癌的疫苗早在2006年获批,C正确;疫苗的应用是根据人体的免疫反应规律设计的,D错误。
答案:D 
2.免疫学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治疗就是使用药物等手段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B.免疫诊断利用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C.应用疫苗对抗不同疾病属于免疫预防
D.设计疫苗主要依据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免疫系统的记忆性
解析:免疫治疗要根据病情采用免疫增强疗法或免疫抑制疗法,A错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或肿瘤标志物,属于免疫诊断,B正确;应用疫苗对抗不同疾病属于免疫预防,C正确;疫苗的应用,主要依据是免疫反应的规律,就是免疫系统能发生免疫反应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并且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具有记忆性,D正确。
答案:A 
3.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式。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
B.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C.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
D.疫苗会与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 T 细胞结合再被裂解
解析:浆细胞本来就不能识别抗原,与是否提前接种无关;提前接种会减弱二次免疫的效果,可能是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直接裂解抗原,而是裂解的靶细胞。
答案:C 
4.异体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关于排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
B.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
C.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D.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
解析: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A错误;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B正确;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C正确;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D正确。
答案:A 
5.研究发现,大鼠肝移植后腹腔细菌感染会减轻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B.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
C.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D.免疫系统识别移植器官主要依据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解析: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特定的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细菌感染会减轻免疫排斥反应,说明细菌感染会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B正确;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C错误;免疫系统识别移植器官主要依据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D正确。
答案:C (共38张PPT)
第3节 免疫失调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1.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2.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对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
3.免疫缺陷病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理清主干知识]
一、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___________时,有时会发生引发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免疫反应。
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_____物质。
3.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和个体差异。
4.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_________________该过敏原。
相同的抗原
组织损伤
功能紊乱
抗原
遗传倾向
尽量避免再次接触
二、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1.自身免疫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对_________发生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__________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包括_______免疫缺陷病和_______免疫缺陷病。
3.HIV是_____________病毒,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________细胞。最终患者死于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_________或_________。
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______传播、_____传播和_____传播。
出现了症状
自身成分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
免疫功能
先天性
获得性
人类免疫缺陷
辅助性T
严重感染
恶性肿瘤
性接触
血液
母婴
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过敏原都是抗原,都能引起免疫系统分泌抗体。 ( )
(2)小明在一次吃大虾时发生了过敏反应,说明他从前没有吃过大虾。 ( )
(3)某人因抗体损伤了胰岛素的受体而罹患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 )
(4)某婴儿患有艾滋病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 )
(5)风湿性心脏病是因为心脏瓣膜发生了变异导致免疫系统对其发起了攻击。
( )

×
×
×
×
2.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答案:(1)①抗原 分布 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 肥大细胞 ②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 组胺 通透性 收缩 分泌增多 (2)遗传倾向 个体差异 过敏原
[在深化中提能]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人体过敏反应不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图中有抗体分泌,则过敏反应包含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由题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答案] D
[在应用中落实]
1.少数人对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过敏,严重时会导致休克。青霉素进入机体后,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一定不是第一次使用青霉素
D.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免疫细胞都能直接识别青霉素
解析: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正确;过敏反应是由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过强导致的,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第二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C正确;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不能直接识别抗原(青霉素),D错误。
答案:D 
2.下图为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过敏原进入机体被浆细胞识别后,刺激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
B.过敏反应发作迅速,一般会严重损伤组织细胞
C.临床上可以通过减弱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皮肤病
D.过敏反应发生时,可能使某些部位组织液增多,淋巴液减少
解析:浆细胞没有识别过敏原的功能,A错误;过敏反应发作有快反应和慢反应之分,一般不会严重损伤组织细胞,B错误;临床上可以通过注射抗组胺的药物来减弱组胺的释放以治疗过敏性皮肤病,C正确;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淋巴液增加,D错误。
答案:C 
答案:(1)心脏瓣膜 心脏瓣膜 类风湿关节炎 (2)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 遗传 先天性 (3)疾病和其他因素 艾滋病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辅助性T 抗体 T细胞 严重感染 恶性肿瘤 免疫防御 免疫监视
2.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Ⅰ: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引起糖尿病的三种途径。
答案:(1)自身免疫 胰岛素受体 (2)②③⑤⑥
[在深化中提能]
1.正确区分三类免疫失调病:
2.从六个角度整合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典例]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理论上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 ②神经—肌肉突触前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③注射受体蛋白来增加受体数量,可以缓解该病症状 ④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突触后膜受体被破坏,不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①正确;突触前膜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②错误;受体蛋白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上,不可以通过注射的方法增加受体数量,③错误;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④正确。
[答案] C
[在应用中落实]
1.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者死亡率极高。如图是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人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浓度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HIV增殖需要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蛋白质合成场所是HIV自身的核糖体
B.人体感染HIV后,辅助性T细胞数量一直在下降
C.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解析:HIV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A错误;根据曲线信息可知,感染初期人体辅助性T细胞数量有短时间的增加,B错误;AIDS患者由于免疫能力基本丧失,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感染HIV后,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受到严重影响,D错误。
答案:C 
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过度激活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细胞毒性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解析:该病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过度激活攻击自身的胰岛B细胞死亡而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细胞毒性T细胞的免疫方式是直接与靶细胞(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使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导致胰岛素合成分泌减少,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下降。细胞毒性T细胞不具有传递抗原给靶细胞的作用。患者由于细胞毒性T细胞过度激活,免疫功能异常增强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因此不能使用免疫增强剂治疗该病。
答案:A 
[课堂巩固落实]
1.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艾滋病根本上是由HIV侵入人体后使人体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
B.艾滋病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较多,原因是患者免疫监视功能不强
C.在HIV初次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就无法对其发挥作用
D.HIV主要破坏人体的B细胞从而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解析:艾滋病根本上是由HIV侵入人体寄生在T淋巴细胞中,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A错误;与正常人相比,艾滋病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较多,是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导致免疫监视功能不强所致,B正确;在HIV初次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对其发挥作用,C错误;HIV主要破坏人体的T细胞从而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D错误。
答案:B 
2.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可防止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下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
解析:据题意和图示可知,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Mcl-1蛋白活性被抑制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欲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答案:C 
3.人的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的眼睛也可能失明。在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对此现象的推理正确的是 (  )
①这是机体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②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会进入血液
③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会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④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引起另一只健康眼睛失明属于自身免疫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题干信息“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可知,机体可能把自身的健康眼睛中的成分当成“异物”进行攻击,因此该病为自身免疫病,①错误,④正确;两只眼睛都正常时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会进入血液,②正确;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③错误。
答案:C 
4.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a表示的是浆细胞 ②方框内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③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④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a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a表示的是浆细胞,①正确;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但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②错误;由图示可以看出,浆细胞产生了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③错误;抗体能攻击自身正常红细胞,说明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④正确。
答案:D 
5.下列人体反应依次属于正常免疫、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过敏反应的是
(  )
①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②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即可导致严重发病 ③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④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A.①③④②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解析:①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属于过敏反应;②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即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免疫缺陷;③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属于自身免疫病;④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属于正常免疫。因此属于正常免疫、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过敏反应的依次是④③②①。
答案:B(共32张PPT)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说出保护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1.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
2.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稳;③免疫监视。
[理清主干知识]
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抗原:病原体表面一些_____________等物质,能引发_________的物质的统称。
3.抗体: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_______。
4.抗原呈递细胞(APC):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胞的统称,它们都能_______________抗原,并且可以将_________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_________细胞。
特定的蛋白质
免疫反应
蛋白质
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摄取和加工处理
抗原信息
其他免疫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___________;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______中的杀菌物质(如_______)和吞噬细胞
(如_____细胞和______细胞);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______接触后获得的。
2.两大免疫分类: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根据是否针对特定抗原起作用,分为_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皮肤、黏膜
体液
溶菌酶
巨噬
树突状
病原体
非特异性
特异性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它们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 )
(2)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 )
(3)绝大多数的病原体都能够被第一、二道防线拦截。 ( )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 ( )
(5)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 )

×


×
2.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连线)。
答案:(1)吞噬细胞 抗原呈递 (2)抗原 受体
[在深化中提能]
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与抗体
1.溶菌酶。
(1)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2)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但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一定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使细胞壁中的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因此溶菌酶不能叫肽聚糖酶。
2.抗体。
(1)分布部位: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
(2)合成: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4种。
(3)作用方式: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如: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典例] 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四条肽链构成,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C.青霉素可杀死一些致病微生物,因此青霉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溶菌酶只能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解析] 免疫活性物质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其中溶菌酶可以由唾液腺细胞产生,A错误;抗体是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由四条肽链构成,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青霉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溶菌酶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二道防线,因此溶菌酶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中均发挥作用,D错误。
[答案] B
[名师点睛]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了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溶菌酶可由非免疫细胞如唾液腺细胞分泌,在第一、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在应用中落实]
1.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  )
A.淋巴结     B.吞噬细胞
C.垂体 D.溶菌酶
解析: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是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垂体属于内分泌腺。
答案:C 
2.关于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B细胞、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成熟的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A错误;吞噬细胞、B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B细胞和T细胞形成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和淋巴液中,B、C正确;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是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答案:A 
答案:(1)皮肤、黏膜 溶菌酶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多种病原体 非特异性 (2)病原体 特定的抗原 特异性 (3)免疫防御 外来抗原性异物 (4)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5)肿瘤 免疫监视
2.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变化过程。
[在深化中提能]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名称 形成时间 形成因素 特点 器官 包括的防线 举例
非特异
性免疫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  由遗传因素决定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效 皮肤、
黏膜等 第一、
二道防线  唾液中
的溶菌酶
特异性
免疫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主要是与该病原体斗争的人有关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 胸腺、淋巴结、脾脏  第三道防线  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
[典例]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二、三道防线
B.先天形成的,为特异性免疫;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
C.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D.溶菌酶同时属于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A错误。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B错误。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C正确。溶菌酶既属于第一道防线也属于第二道防线,但不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
[答案] C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免疫类型的判别,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产生的,没有特异性,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建立的,有特异性。
[在应用中落实]
1.下列关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皮肤黏膜、胃黏膜对病原体的阻挡属于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有免疫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及抗体参与
D.第三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解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
答案:D 
2.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识别并清除体内癌细胞分别属于免疫系统的 (  )
A.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B.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C.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D.免疫自稳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解析: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识别并清除体内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答案:B 
[课堂巩固落实]
1.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
A.抗体 B.抗原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抗原属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B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B细胞和T细胞均是在骨髓中产生和成熟的
C.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D.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需要借助血液和淋巴循环
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C错误;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需要借助血液和淋巴循环,D正确。
答案:D 
解析:据题图可知,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说明其具有免疫防御功能;能摄取、处理自身变异的细胞,说明其具有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机体摄取的病毒、细菌,自身变异细胞的降解都需要溶酶体参与,由此可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高(或正常)。综上所述,树突状细胞受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影响。树突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是血细胞的一种,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答案:A 
答案:(1)扁桃体 (2)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 
(3)③ 骨髓 (4)脾 制造新的血细胞和清除衰老的血细胞(共39张PPT)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2.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1.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直接与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结合。另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2.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的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
3.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会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变化的信号。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过程。
[理清主干知识]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在人体所有_______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其中包括作为___________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
2.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当它们侵入人体后,能被__________所识别。免疫细胞是靠________________来辨认它们的。
3.特异性免疫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细胞膜
分子标签
免疫细胞
细胞表面的受体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二、 体液免疫
1.含义:____细胞激活后产生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____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B细胞活化:需要________刺激,还需要__________的作用。
3.过程:
三、 细胞免疫
1.含义: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主要靠___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完成免疫反应的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寄生在细胞内的病原体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3. ____细胞、 _________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4.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__________细胞的辅助,可见_________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2.体液免疫中产生的_______,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__________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_________,这些_________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_______接触。
辅助性T
辅助性T
抗体
细胞免疫
信号分子
信号分子
受体
[诊断自学效果]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抗原呈递细胞是指辅助性T细胞。 ( )
(2)B细胞受到抗原直接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 )
(3)T细胞参与的是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的是体液免疫。 ( )
(4)B细胞活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则不需要。( )
(5)记忆细胞可以存活几年到几十年。 ( )
×
×
×
×

2.下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关系图,根据稳态的调节网络,写出①~④的信息分子的实例。
① _________等;② ____________等;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④ ___________等。
乙酰胆碱
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糖皮质激素
答案:(1)细胞表面的受体 (2)浆 记忆B (3)①一些病原体直接与B细胞接触 ②辅助性T细胞接受呈递的抗原后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③辅助性T细胞 细胞因子 B细胞的分裂、分化 (4)抑制病原体的增殖 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会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图中抗体浓度变化曲线为a,患病程度变化曲线为b。
(1)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____________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________消灭抗原。
(2)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患病程度低。
答案:(1)记忆B细胞 抗体 (2)反应速率更快、抗体浓度更高、免疫程度更强
[在深化中提能]
1.明确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一看 产生抗体的浓度 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
二看 产生抗体的速度 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的速度快
三看 患病程度 初次免疫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
[解析]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4)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快、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 (1)胸腺 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名师点睛]
机体是否能够发生二次免疫,需要看两次注射的抗原是否相同,若相同,可发生二次免疫;若不相同,则不能发生二次免疫。
[在应用中落实]
1.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及产生抗体的细胞分别是 (  )
A.氨基酸、核糖体、浆细胞
B.氨基酸、核糖体、辅助性T细胞
C.核苷酸、核糖体、辅助性T细胞
D.核苷酸、高尔基体、浆细胞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而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答案:A
2.如图是人体先后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且保持时间较短
C.图示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多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示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解析:第二次注射相同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初次免疫产生抗体的效率低、保持时间短;由于二次免疫效果更强,所以预防接种往往需要每隔一定时间注射同种抗原;图中曲线无法得出抗原接种量与抗体的关系。
答案:D
2.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过程如下图。
(3)仅图示实验能否充分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深化中提能]
1.归纳总结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信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等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细胞毒性
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主要类型的信息分子比较:
类型 分泌细胞 种类举例 作用 作用后去向
神经递质 突触前
神经元 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谷氨酸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被降解或
回收
激素 内分泌
细胞 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肾上腺素 调节人体生命活动 失活
抗体 浆细胞 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因子 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活化免疫细胞,增强免疫效应 被降解
[在应用中落实]
1.关于下图的免疫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
2.有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在上述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D.在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细胞毒性T细胞不仅可以与靶细胞接触导致其裂解,还可以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增强免疫反应,A错误;靶细胞裂解死亡后,抗原被释放出来,但侵入靶细胞的病毒并没有死亡,需与抗体结合或被巨噬细胞吞噬,才能被彻底清除,B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穿孔素不属于抗体,C错误;由分析可知,穿孔素是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形成和分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正确。
答案:D 
答案:D 
解析:依据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可知,题图过程为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即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
答案:D 
3.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能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下列关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传递抗原
B.病毒进入细胞之前,常由体液免疫降低病毒的感染力
C.在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后,常需要抗体来协助消灭抗原
D.体液免疫针对细菌病原体,细胞免疫针对病毒病原体
解析: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传递抗原,A正确。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因此,病毒进入细胞之前,常由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抵抗病毒,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B正确。在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后,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的抗原常需要抗体来协助消灭,C正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针对体液中和宿主细胞中的病原体发挥作用,D错误。
答案:D 
4.流感病毒H1N1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 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巨噬细胞通过胞吞摄入H1N1,依赖膜的流动性
B.甲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产生细胞因子,并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C.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甲细胞分化的细胞能破坏宿主细胞
D.最终清除流感病毒需要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来发挥作用
解析:巨噬细胞通过胞吞摄入H1N1,需要依赖膜的流动性,A正确;甲细胞是T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产生细胞因子,B细胞在抗原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当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抗体不能发挥作用,甲(T)细胞分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细胞内的抗原,C正确;最终清除流感病毒需要巨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答案:D 
5.如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Ⅴ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细胞Ⅱ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能识别与抗原有关的信号
B.细胞Ⅲ、Ⅳ都是细胞毒性T细胞,但作用不同
C.再次受到相同的抗原刺激,能快速分裂、分化的是细胞Ⅴ
D.细胞Ⅱ分泌抗体,促进细胞Ⅲ分裂、分化形成细胞Ⅳ、Ⅴ
解析:分析图可知,细胞Ⅰ~Ⅴ分别是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细胞Ⅱ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Ⅲ分裂、分化形成细胞Ⅳ、Ⅴ,D错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