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艺术特点。2.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汉乐府、唐代歌行体的艺术特点,了解岑参的生平及作品。2.利用字典、注释,预习两首诗歌,基本理解大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读出自然的节奏。根据诗歌体裁特点,读准字音、读出自然的节奏、感受自然的韵律。【学习任务二】读出情感的节奏。鉴赏诗歌内容,把握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情感的节奏。 《十五从军征》任务1:复述故事。利用文旁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按照主人公的返乡经历复述故事。 任务2:补白心情。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在相应诗句旁补写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梳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任务3:拟写标题。请你为这首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破题:1.请认真阅读这首诗的题目,如果划一处停顿,你划在哪里?2.你从中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用横线画出写到“雪”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关于送别的句子。 任务1:赏奇景。 全文几处提到“雪”,梳理出时间、地点。哪一处写雪的句子可以删去?为什么? 任务2:悟奇情。想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画面,为诗人补写几句送别的话,送给武判官。 (要求:结合岑参的经历、符合送别的氛围、恰当表达。) 任务3:品奇法。这首诗被赞誉为“有声画”,请从手法运用、字词使用等角度选择一句诗进行赏析。 我从 角度赏析 这一句, 【学习任务三】比读两首诗歌结合写作的朝代、体裁、作品的感情基调、主要写作手法、写作意图比较两首诗。《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朝代体裁感情基调写作手法写作意图【课后作业】一、配乐朗诵,形成朗读作品,参加班级“我爱读诗”朗诵会。二、比较阅读曹操《篙里行》节选: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请自选角度,比较这首诗与《十五从军征》的异同。
推荐的学习资源
1.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亦用以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重填新辞以入乐的诗歌,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后者仿效乐府诗之作非但不入乐,有时连旧题亦弃置不用,而仅从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上继承汉乐府的特点,是所谓“新乐府”。此外,唐绝句小诗,因多配乐而行,亦被称作“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因均配合音乐,有时亦称“乐府”。(选自《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2.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鲍照所独创。起初,歌行体模拟两汉乐府,并自创格调,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富于变化,可用于歌唱。歌行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可长可短。(2)表达方式类似于古乐府的叙事方法,将刻画人物、记录言谈、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中途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因为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4)句式灵活,多为七言,有些以七言为主,穿插三、五、九言。5.诗人常以“歌”“行”或“歌行”来命名。(选自《诗词格律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3.《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所集作品分十二大类。《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4.岑参 (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