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 《春望》《雁门太守行》比较阅读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 《春望》《雁门太守行》比较阅读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0: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乱世烽火, 情何以堪
——《春望》《雁门太守行》比较阅读
一年一度的电影艺术节即将来临,某剧组打算以“乱世烽火”为主题拍摄一部微电影,特邀我们班协助微电影的创作。
经过研讨,我们发现《春望》与《雁门太守行》恰好能作为“剧本”。
让我们来当一回导演,各显神通,协助剧组制作这部微电影吧!
情境任务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任务一:诵读诗歌,确定剧本大纲
lín
yān
níng
zhòng
xié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jiàn

zān
比较角度 《春望》 《雁门太守行》
相同 朝代
题材
不同 体裁
作者
时代背景
唐代
战争
五言律诗
七言古诗
杜甫
李贺
安史之乱
藩镇叛乱
任务一:诵读诗歌,确定剧本大纲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末,安禄山率领着彪悍的胡兵发动叛乱,次年五月,攻破长安的门户潼关,很快长安失守,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
背景链接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俘,羁居长安。这首《春望》,就是诗人在长安时所写,当时正是阳春三月,诗人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怀,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背景链接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此诗写战场上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诗歌 人物 地点 剧情简介 情感基调
诗人、百姓
将士
长安城
战场
国都沦陷,兵荒马乱。
诗人颠沛流离,家书难寄。
任务一:诵读诗歌,确定剧本大纲
厌恶战争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兵临城下,来势汹汹。
将士艰难抵抗,浴血奋战。
誓死报国
雄心壮志
慷慨悲壮
《春望》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指长安
陷落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伤时局
惆怅离别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值,相当于
简直
能够承受,禁得起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坍塌
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闪闪发光
军中号角
即胭脂。形容战场血迹。
暗紫色。形容战场血迹。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指宝剑
任务一:诵读诗歌,确定剧本大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感伤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惆怅生离死别,连长安城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战火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因为忧国念家)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上簪子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墙仿佛将要坍塌。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军中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暗紫色。
寒风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擂不出响声。
那战场是过去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是招贤纳士的地方。如今他们便要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诗歌 画面元素 滤镜色调 配乐风格
滚滚的黑云、穿云的日光、聚集的军队、金黄的铠甲
任务二:品读诗歌,设计电影脚本
《春望》
《雁门太守行》
带着露珠的花、嘶鸣的鸟儿
燃烧的烽火、衣衫褴褛的百姓
稀疏的白发、掉落的发簪
高山大河、杂乱的深草
呜咽的号角、战士的血迹
半卷的红旗、平静的易水、白色的寒霜、厚重的战鼓
黄金台、玉龙剑
黑白、灰暗
深红、暗紫
凄惨
哀怨
悲凉
紧张
激昂
悲壮
诗歌 主旨概括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见到的长安的荒凉冷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此诗用浓艳斑斓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任务三:研读诗歌,指导演员情绪
《春望》
《雁门太守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对仗工整,“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形成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
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慨忧愤。
《春望》
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以家书的难得与珍贵,反映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熄,家家妻离子散的状况。表现出诗人深深的忧虑。
《春望》
从侧面反映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百姓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春望》
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后一句写城内的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雁门太守行》
前一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大块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雁门太守行》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巨大,突出行军途中紧张的气氛。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雁门太守行》
红旗半卷,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暗示将士们高度戒备,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出战事的紧张。
部队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渲染战士们冒寒鏖战的艰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紧张危险
惨烈悲壮
艰苦斗争
誓死报国
小结
烽火下的百姓
烽火下的将士
妻离子散
流离失所
念家悲己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