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背影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1: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标题 《背影》
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抓住几次“流泪”分析人物内心的变化;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品与读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受到精神的熏陶。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抓住几次“流泪”分析人物内心对父爱认识的变化
学情分析
1.教学主题:《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体现了深厚的父子亲情 2.教学对象:本班学生基础学问掌握比较好,有勇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才干都比较强,能够主动参加小组合作学习。但在创新才干方面存在不足,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因此,让学生理解《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有困难的。 3学情分析的方法和工具:1.运用问卷法理解学情2. 运用“教学欣赏”理解学情
过程设计
教师配乐诵读材料,激情导入:(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图片,文字,音乐)引入情境 有的人,曾把你举过头顶看世界,而在他的眼里,你就是他的全世界。 有的人,他不会把爱挂在嘴边但是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表达着他的爱。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个世界,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父亲的等待;最深的不是沟壑,而是父亲的皱纹;最高的不是山峰,而是父亲的背影。。。。 师:朱自清到底写了怎样的《背影》(板书课题和作者),还能够在我们这个年代,引起这么多人的情感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1925年发表1935年开始就被选入各种版本教材的《背影》,看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像影子一样投射在几代人的记忆之中。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表达情感: 学生出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主要人物:我、父亲;主要事件:父亲送我去车站给我买橘子的背影;表达情感:我对父亲的思念和父亲对我的关爱。 师:《背影》原来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 三重点品读,体会父爱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支爱之曲、情之歌的最强音吧!请同学们快速寻找出那个让作者难忘让很多人魂牵梦绕、潸然泪下的背影片段。(在哪段?)(第六段)第六段哪些语句对背影做了详细地描写?(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快?如果有人说“他用两手.......流下来了”顺势引导:你的思维很敏捷,很快就找到了描写背影的句子,不过,老师觉得这里还不是背影的开始,从哪个地方开始的?谁再说?“我看见......”) 学生寻找----全班交流明确师:请同学们把这支爱之歌的最强音标画下来吧! 四:品读背影之美:跟随着老师的配乐朗读,我们一起走近父亲的背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最后把父亲的背影定格成一张照片。 教师配乐诵读(煽情)--------全班交流(提示:你看到了 的父亲:可以是词语,可以是句子)(学生交流) 师:感谢同学们给父亲的背影带来这么多精彩的瞬间,如果朱自清还在世,看了同学们的评价一定会泪流满面!同学们的画面之所以带给我们震撼,还要感谢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因为这个片段中有很多词语很有表现力,例如:缩-----具体细致地写了父亲的爬法,点出了父亲攀爬的困难程度。相信同学们能品出更多这样有表现力的词语。请同学们拿起笔圈出你认为有表现力的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并写一写你认为它有表现力的原因。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教师巡视,随时表扬品味的好的同学:用笔随时记下瞬间的想法,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多好。) 学生自己赏析------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赏出了这么多有表现力的词语:蹒跚、慢慢等修饰词,还有对父亲动作进行描写的精彩的动词:探、爬、攀、缩、向左微倾,这些有表现力的词语让一个年老力衰的父亲,在自己力不胜任的情况下,还要心甘情愿、勉为其难地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老师想问同学们:这份艰难背后的动力源泉是什么?----爱 (学生一起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的赏析很精彩,你们能用你们的声音去传达父亲艰难背影后的父爱吗?请你们读一读,将你们的感受通过声音的变化(语速、语气、语调、重音)表现出来。老师相信同学们有这能力。 学生自由读----指生读(谁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指生评价(你能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四个方面也可以选择一个方面评价一下他读得具体的词句吗?)评价的学生再读(你真是一个领悟能力很强的孩子,读得真好)------师示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在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处理技巧)指导学生读。(师读---学生谈:我怎么处理语速、语调、重音和停顿?)------再读(小组互读,看谁读得感情最真挚,评出小组最美声音。)-----全班展示读(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师总结:只要同学们能够处理好语速、语调、语气、重音、停顿,再感情投入地朗读,相信同学们都能成为最美声音! 师:刚才同学们给父亲的背影拍摄了这么多精彩的照片,如果老师让同学们给你刚才的照片加上底色的话,你想用黑白色还是彩色呢?为什么?(能从文章的1---3段找一找你的依据吗?) 学生找-----全班交流明确: 黑白色:丧母之痛(我们从父亲的穿着得到了印证: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儿子失去母亲,那份心情可想而知)(除了丧母之痛,父亲还面临着什么?)失业之悲(差使交卸了,他的父亲原来是江苏徐州烟酒专卖局的局长,就在他们俩结伴回老家江苏扬州为祖母奔丧的时候他的父亲的工作因为各种原因交卸了。除了丧母之痛、失业之悲,父亲还面临着什么?你能从第三段中能发现什么信息?)家境惨淡(到了什么程度?变卖典质---什么意思?学生读注释-----朱自清此时还在北大读书,当时读高三的弟弟本来想考上海交大,因为家里经济陷入了困境,为此朱自清的弟弟还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丧母的悲痛、失业的悲哀、家败的无奈,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父亲的脊梁上,此时父亲的心情一定是悲痛沉重到了无望无助的地步。这种情况下的父亲应该是多么急于找工作(用文中的话说“谋事”),可是在谋事(找工作)和送儿子之间,天平的一头这么沉重,他却选择了天平的另一头(送儿子),这里面凝聚的父爱是多么浓烈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师:我们一起观看一下电视散文《背影》买橘子片段------学生观看视频 师:从同学们凝重的表情中我读出了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和理解,全班配乐齐读这个感人的片段--------全班配乐齐读(评价: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师: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的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永远地定格在了我们的心里。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们,也打动了我。其实细细想来,仅仅是父亲买橘子的关爱吗?不是。 体会父爱之深投影:文中还有哪些细节,同样凝聚着父爱呢?找出来并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教师提示:这份爱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神态或某个特别的举动。 学生找出来------全班交流、体会(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它非常烂灿。)----我们以第一句为例“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师读---自己再读,再现父亲当时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指生读----师提示读出了语言的什么特点?(朴实)师总结:朴实的语言中饱含着深情。 师:从你们的品读中我们感受到父爱原来也可以无微不至。(板书:无微不至)父亲的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那个艰难的背影形象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那一个个爱的细节也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其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在用一言一行传达着对我们的关爱。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也可能是一个拥抱,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这些爱的瞬间吧!-----学生随意交流 师: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除了朴实的语言外,还因为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动情之事,写最动情的事时又突出了最动情的瞬间。这些方法可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五体悟作者之情 师:同学们,父亲这么无微不至地关爱我,可是我一开始理解父亲的言行吗? 生交流:不理解(你能从第五段找找你的依据---指生回答)(师补充:买橘子的背影是1917年,本文写于1925年,八年后当朱自清也成为父亲,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做着一切的时候,他才慢慢地理解了父亲。)学生找出来-----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学生读------指生读(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采访:你读出了作者多年后的什么心情?自责、后悔、愧疚)总结: 儿子不理解-----背影的感动-----八年后的理解自责 师:幸运地是朱自清的父亲在多年后收到了儿子的这份迟到的自责和愧疚。 教师配音乐深情诵读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倚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了。” 师:从父亲看到《背影》后的满足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那份幸福。朱自清的父亲是幸运的,他最后终于收到了儿子爱的回报。 六结束语(总结课堂) 师: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对父亲最好的诠释,《背影》也成了最动人最经典的篇章。现在我们也终于明白:《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父子亲情感人肺腑。 七布置作业:(检测反馈) 一:必做题: 1反复有感情诵读全文,班中分小组朗读比赛。 2给朱自清的父亲,或者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篇幅不限,可长可短,说说你的心里话. 二、选做题: 1我在文中几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攀爬月台作者主要抓住父亲的什么描写,请赏析其中一两处。
评价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课堂提问,竞赛法,作业进行评价。手写作业采用智慧课堂进行评价统计。
1本节课授课环节采用课堂提问,口头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2朗诵比赛,分小组进行,形式有对读,组合读,集体读,单独读等形式,按照积分制评判,同时还有口头评价,口头评价由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结合 3给父亲的一封信,采用人工批改,口头评价,反馈,学生自我展示共同完成,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展示、交流的能力 4另外二个作业由智慧课堂进行评价,汇总,根据系统反馈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反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父子深情,运用信息技术前,我基本是运用教师与学生的口头交流,缺乏图片,视频的呈现,直观性缺乏。在作业的反馈中,对出现的错误,问题汇总不够直观快捷。教师消耗大量时间,效率还不高。 在原有的基础上,我运用多媒体,智慧课堂,课件中的图片,视频,音频,导入课堂。增强了直观性,对学生的视听有较强的冲击,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同时课件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作业评价运用智慧课堂,对问题的反映更高效,直观便于教师更快速的做出反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