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写作——初中语文 八上第五单元22《梦回繁华》情境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跟着课文学写作——初中语文 八上第五单元22《梦回繁华》情境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1: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跟着课文学写作——初中语文 八上第五单元《梦回繁华》情境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内容和特征,掌握作者介绍画作的说明顺序。
2.理解作者摹状貌为主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作者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风格。(重点)
3.学习介绍画作的写作方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情境任务
学校艺术节举办书画展,向全校同学征集优秀画作,请你为自己或者同学的参赛画作写一篇推荐文章并为画作命名。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简介《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画中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三、积累雅词
内忧外患 回首故土 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车水马龙 舳舻相接 握篙盘索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繁而不乱 长而不冗 线条遒劲
四、指导自读
关注阅读提示,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根据阅读提示的指导,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阅读?
明确:浏览﹢细读
五、自读方法一:浏览——理解说明内容及顺序
1.速读课文,概括段落内容。
用“这一段写了……”的句式说话。
(提示:借助每段的关键词句理解)
2.指导:关键词句就是指能提示文章的主旨、集中体现段落及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或句子。这类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有时需要自行概括。
3.小结:介绍画作——内涵内容和价值,内容全面又合理;思路安排要恰当,层层递进很清晰。
六、自读方法二:细读——掌握说明方法及语言
1.品读重点段落第三、四段。从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方面批注你的理解。
用“这一处用了 说明方法,作用是 ”或者“这个词很 ,因为 ”的句式说话。
2.示例:比较原文“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和改文“稀疏的树林中弥漫着淡淡的晨雾,一片片的农家房屋连在一起,大片的田地还没有播种庄稼,光秃秃的,早春的天气,寒风凛冽,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
3.比较原文和改文“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是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4. 小结:(1)摹状貌是一种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激发读者兴趣。
(2)介绍画作——说明方法综合用,具体生动摹状貌;说明语言要准确,力求简练又典雅。
5.细读——思考题目含义:作者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以“梦回繁华”为题?
1.引入背景:从表面上看,画家集中概括、客观表现了开封城清明节期间的繁荣景象。但是,他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在描绘表面繁盛的背后,流露出对北宋末期社会的阵阵隐忧。画家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意识揭示出当时隐藏着的一些社会矛盾,折射出对宋都城防缺失、军心涣散、文武相争等弊病的担忧,北宋灭亡,已在旦夕之间。昏庸的宋徽宗得到此图后,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警示含意,未能理解张择端的良苦用心,而是将图转赠给了向太后之弟向宗回。
——节选自《故宫藏画的故事》
2.小结:画作命名——符合内容显主旨,准确新颖有深意。
七、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八、布置作业:1.介绍一幅你喜欢的画,注意语言的准确、生动和典雅。
2.给出作业评价量表。